阿拉伯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都有优势,但为何依旧打不过以色列?

说22个阿拉伯国家打不赢以色列这是错误的。下面我就用阿以战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例来说一下为什么打不赢。

一.战前。

1.各国态度。

在稍早的六日战争(1967)中,以色列发起战争,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至苏伊士运河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吞并了整个巴勒斯坦,占领了约旦的大量领土。

埃及总统萨达特期盼战争的来临,此时的埃及经济一直低迷不振。萨达特认知到在进行任何改革之前都须先克服这种战败的羞耻感。而一次军事上的胜利将能让他获得人民普遍支持。目标:小规模战争。

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Hafez al-Assad)则有不同的看法,他对和以色列的谈判完全不感兴趣,并认为只有用完全的军事手段才能夺回戈兰高地。目标:大规模战争,但是只是为了夺回失地。

其它的阿拉伯国家对发动新的战争较不感兴趣。约旦的侯赛因国王担心若是战争失败将会再次失去土地(约旦在之前的六日战争中失去很多的土地)。同时萨达特承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亚西尔·阿拉法特在战胜后将会让他们管理西岸地区和加沙走廊,而约旦国王则认为西岸地区应该属于约旦的国土。在1970年爆发的黑色九月事件(Black September crisis)巴解与约旦的内战中,叙利亚曾军事介入支持巴解,进一步造成约旦和叙利亚的不合。伊拉克和叙利亚同样关系紧张,伊拉克也拒绝参加开头的攻势。黎巴嫩则由于军力过小和内部的不稳定而没有参加。目标:没有。

结论:阿拉伯世界一盘散沙。即使主战的埃及和叙利亚都没有确定统一的目标,而是各自为战。而且我军的传统:“不以一城一户为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宗旨的思维”在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脑子里根本没有!

2.外交。

到1973年的秋天,萨达特宣称已经得到超过100个国家的支持。特别是在欧洲获得了一些成功,英国和法国首度支持了阿拉伯国家,在战争爆发前西德则成了埃及最大的军备来源国。

但是最大的军火商来源苏联交恶。1972年7月萨达特驱逐了几乎全部20,000名苏联军事顾问,并且在外交政策上开始向美国靠拢。实际上,苏联最后还是支持了萨达特,而美国彻底抛弃了他。

结论:外交完全失败。

3.军事。

萨达特获得了萨姆6防空导弹和米格21战机和坦克。预计数量可以使用2年。

结论:大大低估了战争惨烈,实际使用了2周就缺货了。

二.战争。

1.突袭。约旦国王侯赛因国王秘密的飞往特拉维夫以警告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叙利亚即将发动战争。这个反骨仔没有起到作用,真的是老天都在帮助埃及叙利亚。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及制订了详细的计划。由于和苏联闹翻了,加上以色列防线固若金汤。以色列认为埃及绝对不会进攻,战线毫无反应。埃叙联盟开战完全占了上风,偷袭得手,成功收回戈兰高地,以色列损失惨重,第一次出现无法埋下战友尸体的现象。因为军队被全歼了。

2.防守反击。预料以色列的反击,埃及迅速在8日做好防御。以色列先后投入9个装甲旅反击。他们陶醉于以色列装甲兵“只有胜利的故事”的神话,过分低估埃及步兵的反坦克能力,错误的敌情判断,极为被动的指挥,分散使用兵力,致使阿丹师受到埃及肩扛式反坦克导弹袭击,遭受重创。至此以色列在埃及方向,没有成建制的大部队。埃及形式一边大好。

3.错误的开端:防守。

埃及军队首战全胜,但是他们却犯了致命的战略错误:他们开始巩固他们在据点,并未乘胜追击。

评论:这就是阿拉伯军队的能力缺陷,无法以战场实际情况进行战术,战略修改。而是按照战前部署,死板作战。当战场反应和预案一致时,埃及军队就是“战神”。反之则是“脑残”。如果是我军,这时候一定会立刻长驱直入。

以色列则发现了自己无能力两线作战。于是使用全部兵力,先打败弱军叙利亚。因为北方的戈兰高地离以色列太近了。在开战第一天,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军已经达成了一定规模的胜利,然而在超过4天的激战中,北边的以色列第7装甲旅终于守住了战线,得以守住位于以色列军总部所在地Nafah旁的崎岖山丘。由于一些仍然未知的原因,叙利亚几乎就要攻占Nafah,但却在那时停止了前进,使以色列得以重整战线。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叙利亚已经事先估计了进攻的时间,而当时战场的指挥官不愿意改变计划。

评论:战五渣名不虚传。埃及和叙利亚同时犯了不愿意修改计划的错。

1973年10月8日,以色列军开始反击。到了10月10日礼拜三,所有入侵的叙利亚部队都被击退回开战时的边界了。一天之后,以色列部队攻进了叙利亚本土,在叙利亚的巴珊(Bashan)攻克了20平方公里的土地,从那里以色列得以用重型火炮开始炮轰大马士革的市郊,距离只有40公里。

4.相斥,拼军援。

这时候以色列已经弹尽粮绝,而埃叙也差不多。苏联虽然不支持作战但是还是在用运输船往埃及运军火。英法保持中立。美国终于露出了真面目。总统下令用军用运输机把最近武器库的武器直接运到以色列。运输速度大大超过了苏联运输速度(一个是正常商业贸易,一个是救命运输)。这时候看见以色列进入叙利亚,兔死狐悲的约旦和伊拉克终于派出了援军。

ps:美国会不会出手帮助?我不知道埃及是怎么想的。但是中国在处理朝鲜战争时,是把核弹都计算进去了的。

5.致命的一击:结合部。

战况开始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但是在西奈,埃及两个军的兵力还在。以军虽然获得武器恢复了战斗力,但面对一样强大的埃及军队。以色列暂时没有办法。以色列本来拥有令人窒息的空军。这些本来可以消磨掉埃及武装。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埃及部署的铁桶般的萨姆2.3.6防空导弹大展神威。摧毁了以色列无数战机,当然也打下来自己不少战机。(埃及敌我识别系统有问题)以色列空军如同困兽一般无可赖何。继续打下去,就会变成以色列最怕的持久战。上亿阿拉伯国家绝对可以活活耗死几百万人的以色列。

这时候美国送来了最大的礼物。通过卫星发现埃及两个军团之间有一个缺口,但是以军没有急着使用。等到埃及最后一个预备师渡过苏伊士运河到达西奈半岛时,以军在两军之间突过去。开始大肆消灭埃及的防空导弹部队。

ps:世界强军都知道:预备队,预备队。中美苏德参加的每一次大规模战役都保有预备队。除非出现绝对性胜利或者失败,是不能把预备队用上的。结果埃及在相持阶段用上了。

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的以色列摧毁了埃及防空导弹以后,大势已定。困兽以色列空军终于突破牢笼,战机肆无忌惮的轰炸埃及军队。越来越多的以色列部队越过苏伊士运河,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以色列部队已经大量攻入埃及,距离首都开罗只剩下101公里了。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也被包围。埃及输了!

总结一下埃及和叙利亚这次战斗的表现,以及阿拉伯国家的表现。

1.心怀鬼胎的阿拉伯。阿拉伯国家从来就没有拧成一股绳。第一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阿拉伯国家都是开始占据优势,但是稍微赢一点就开始彼此计算。如同战国时期的六国抗秦一样,各怀鬼胎,打小算盘。特别是约旦,根本就是反骨仔的存在。如果以色列听了它的话,埃及损失会更大。

2.军队只能打顺风仗。从军事部署来说,埃及叙利亚可圈可点。防空导弹把以色列空军快逼死了,偷渡苏伊士运河更是神来之笔。但是一只军队表现在于不仅要能打顺风战,也要能打逆风盘。在头一周,预料到以色列行动的埃及简直如同军神一般存在。在相持阶段,埃及差一大截。在逆风阶段,就是一盘散沙。埃及军队不怕死,但是没有师长,军长能够根据前线形势自己改变战术,军官只会照本宣科。这个问题阿拉伯一直没有解决。

3.不明白自己的优势,还是以色列看出来了。阿拉伯的优势是什么?如果突袭不行,唯一的优势就是持久战。在以色列胜利的时候,埃及却接受了和平协议。原因很简单,埃及快完了。但是我们类比一下美国。美英第二次战争时期,英军一把火把华盛顿烧了。但是美军没有投降,而是开展了持久战。最终英国受不了了。

埃及叙利亚也可以在开罗,在戈兰高地打持久战。伊拉克援军到了。卡扎菲援军也到了。一旦把以色列拖在埃及广阔的土地打持久战。以色列绝对受不了。

以色列其实都看出来这一点。埃及能够成功突袭以色列一次,也就可以突袭二次。于是他们放弃戈兰高地,作为诱饵给了埃及,成功分裂了阿拉伯国家。

让我们看看后来的中东大国持久战:两伊战争。8年,4000亿美元的军火。这个力度如果打以色列,以色列早没了。

政客没有魄力,军队没有战斗力,军官不敢担责,外交靖绥主义盛行,国家彼此计算。这样的阿拉伯国家不败才怪。

阿拉伯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都有优势,但为何依旧打不过以色列?

如果以色列不靠欧美,几天可以拿下,如今发达军事强国的以色是美国寻中获得者,不是真本事!

阿拉伯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都有优势,但为何依旧打不过以色列?

现代战争人口因素为零!

阿拉伯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都有优势,但为何依旧打不过以色列?

别说阿拉伯人打不过以色列,这个袖珍小国恐怕全世界一大半的国家都打不过它。亏得它体量小,只有不到几百万人,要是它有个几千万或者一亿人口的话,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则肯定是它。那就不是中东平头哥了,而是世界一只虎了。

以色列人有个突出的特点,那便是一遇到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就能迅速空前的团结起来。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面临一亿人口的军事大国埃及、两千万人口的叙利亚、一千万左右人口的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联合攻击,硬是把这几个国家都打趴下了,凭的是是什么?“科技!”以色列的高科技加美国佬的武器及卫星照片(其实也是科技)。

阿拉伯国家人口很多,许多国家还盛产石油很有钱,但科技不行,现在更是四分五裂,不但国与国之间四分五裂,国家内部还分为什么逊尼派,什么什耶派,头号金主沙特阿拉伯已经与以色列穿上了一条裤子,还有约旦、巴林紧随其后,加上领头羊埃及早就跟以色列化干戈为玉帛了。原来加在一起还打不过以色列,现在此消彼长的形势下,那就更是只能俯首称臣了。

阿拉伯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都有优势,但为何依旧打不过以色列?

一是科技装备,二是战斗意志和战略战术思想

阿拉伯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都有优势,但为何依旧打不过以色列?

文化落后,百业凋零!阿拉伯人坚守7世纪的穆圣文化,刻舟求剑的指导现代生活,在思想被束缚的情况下不能发展科技,科技落后自然挨打了!以色列人的原教旨犹太教也很刻舟求剑,但他们大多数是世俗的,收到基督教新教国家的晕染而变得开明智慧。一个几亿人的中世纪封建阿拉伯是打不过一个智能工业化的一千万人以色列的。

同理,印度虽有文明曙光,但印度教深深地扎根于13亿印度人心中,思想被束缚的大印度也是没有战斗力的。

再同理,佛教治国的国家也没有多少有科技发展……

敬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