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聘分离有何利弊?
我来回答:评职就是辛酸泪!
我是某小学教师。在经历职称改革以后。我们评职如下:
5—7级,需要评的高级教师以后才能被聘用。
8—10级,需要评的一级教师以后才能被聘用。
11—12级,二级教师,工作入门即可。
而我校当时进行第一次评职时,我是11级。当时有20个获得一级教师评比资格的老师,因为职数的原因没有获得10级教师。
然后,我的“灾难”就来了!
在随后的8年中,不断有老师退休。但是同时也有老师不断调进我校。由于乡里特别容易获得一级教师评的资格。调入我校老师大部分都是一级教师。于是这8年,我校评上一级教师,没有聘上一级教师的永远都多余20个。
而教育也以这个理由(评了没有频的太多),拒绝给我校评选一级教师名额。而大力把这个名额分给乡下。还美其名曰:支持乡村发展。
20年来,我还是11级教师。那些调入我校和我同龄人已经达到8—9级。比我小3—4岁的已经成为10级教师。
而我只有坐等教育局大发慈悲,什么时候能够分给我校几个名额。
此外:我前后当了年级正副主任,教研组长,中层主任。你别说我没干活!
职称评聘分离有何利弊?
职称评聘分离,先评,有指标了再聘,利大于弊,至少让够条件评职称的老师看到了一线希望,尽管很渺茫。学校一般有职称的老师退休一个腾出指标再补一个,论资排辈,慢慢等吧!这种局面但愿能打破,让够条件有事业心的老师都能评上职称!
职称评聘分离有何利弊?
“三味”是本地最早实行职称评聘分离时的首批“受伤者”。
“三味”99年评上中级(中一)时,开始实行评聘分离。99年之前,别说聘,即便是评职称,是怎么回事我都不清楚。记得初级中三是参加工作满一年后91年定的级,什么表也没填过;初级中二是94年时学校让我莫名其妙地填了个表,就完事了。当时老师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职称“这玩意。大约到了96年时,老师们开始注意到职称的意义,同时,不少老师着手评职称的事。我醒悟得较晚,直到99年才学着别人的样子申报了中级(中一)职称,因为听说评上职称就可以加一档工资。
幸运的是,99年我申报中级(中一)职称竟然很顺利地通了。但不幸的是,在我刚评上中一时,就不可以直接晋级工资了。说是评上还得聘上才行。但由于聘是有名额限制的,据说前些年已将名额用完,没指标了,必须等有指标时再聘。不料,这一等,我就等了足足8年,直到2006年才聘上!
这“八年抗战”,心里真不好受,倒不如没评上还好受些。
另一方面,“三味”又是本地最早实行职称“评聘合一,即评即聘”的首批“受益者”。“三味”2017年评上高级(副高)职称,很幸运,不仅是首批享受“满20年乡村教师教龄的教师不受岗位控制数限制”政策评上的,而且还是首批“评聘合一,即评即聘”的受益者。
在“三味”前5年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与我同年才聘上并晋级工资。
究竟职称实行评聘分离有何利弊呢?以教师为例,职称评聘分离,其利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励教师的潜能、减少地方财政压力。
教师为评上职称,就得费九牛二虎之力,评上后,还不可放松,还须拼尽全力教学工作才有机会聘上,只有聘上了才可以暂缓一口气,轻松一阵子。——这才是职称设置的本意嘛。
当然,从地方财政上看,少些人数或延迟些时间聘上职称,地方财政压力就会小些。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
职称评聘分离,其害在于让教师因职称拖累得的怀疑人生。
为了评上职称,老师须拼尽全力获取各种荣誉证、搞课题、写论文、当班主任、支教……而评上后,这些荣誉和资历就算报废了,后面再聘时,只能看任现职以来的实力,一切得从零开始积累。能不累吗?
“三味”有一点没想明白:
既然职称就是在职人员能力和资历的认证,理当评上就应享受与其“认证“相符的工资待遇,可为什么评上后,又必须得经过“聘”这一关才享受待遇?
如果“聘”这一关不是为故意设限摆障,那么,与“脱裤子打P”又有何异?
网友们,你们说呢?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职称评聘分离有何利弊?
我个人还是觉得评聘不分开好!
想当初,大约是2009以前,我们这儿就是评聘分开,先拿中级或高级教师资格证,如果有空岗再参加竞聘——打分,分数高的,胜者上!
我是2006年拿的高级教师资格证,2011年才幸运地被聘上了;而同事中,也都是先拿的资格证,事隔多年后,学校有了空岗才被聘用上。
至今还有两同事,教龄30年了的也有一位,还是女老师,眼瞅着退休的时间一天天近了,拿了十多年的高级教师资格证,硬是一直没机会聘用,心里一直就很窝火——要那张破纸有什么用?或许有人说,要是一辈子也聘不上,这样的资格证就是个空头支票,纯属“压箱底的安慰”!
现在评聘不分开,有空岗就参加竞聘,能打赢“擂台”就上,这多好!真说起来,评聘分开简直就是多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