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苏联设计的坦克不重视成员安全?
这是谁说的?沙币吗?
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和美国进行了坦克阅兵。苏联的斯大林2式坦克让美国人大吃一惊。美国在面对苏联T34中型坦克时,还有把握一战。面对斯大林2重型坦克,美国潘兴完全不是对手。更何况还有更强的1000多辆斯大林3已经服役了!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只能用M48,M60面对苏联的T54,T62等中型坦克。而T64这种重型坦克让他们毫无办法。
苏联走的路线就是在重型坦克设计上,先把外形做到最小,这样着弹区也最小。然后把装甲做成复合装甲用于保护成员。所以T64虽然只有38吨,和T62差不多。但装甲保护非常好!由于外形太小,导致苏联不得不选择成员矮的才能保证装得下。
美国对于这种发展方向彻底绝望了。他们的成员没有那么多个子矮的。M48和M60都成了打火机。以至于以色列不得不把发动机前置,产生了一个“怪物”。
80年代时期,美国在军事游戏上,美国坦克就是菜。但到了90年代后期,游戏中美国坦克变成了皮糙肉厚。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美国70年代在重型坦克绝望以后,决定利用发动机优势,发明一款拥有中型坦克速度和重型坦克防护的坦克:主战坦克。
这种坦克要求如此变态,美国用了20年才勉强成功。首先着弹区小做不到,苏联人身体小一些。所以防护不能靠着弹区小,那就比装甲厚度。也就是你可以打中我,但却打不穿我。美国发现铀的密度比钨钢大,更加适合做装甲,于是采用的贫铀装甲。贫铀装甲导致前部太重,炮塔头部下沉怎么办?好办,我们把炮弹安装在炮塔尾部。坦克太重速度打不到怎么办?我采用了1500马力燃气轮机。把火炮口径保留在105毫米。于是M1坦克诞生了!
这款坦克使用了三个美国特有科技:贫铀装甲(美国核电厂多,核弹多,铀废料多),1500马力发动机(很多年后苏联才有),高级轴承技术(用于炮塔安装)。随后M1改进炮塔为120毫米火炮。这就是全重达到59吨的M1A1。
而俄罗斯则继续走小着弹区老路,这就是43吨,125毫米,919马力的T80。
但M1坦克在海湾战争杀的猴版T72毫无脾气,苏联坦克面子丢尽了!于是游戏中美国坦克超过了苏联。也就是你问题的来源。
中国在冷战结束以后搞到了原装的英国线膛炮,德国滑膛炮,苏联原装T80,T72。通过测试表面2000米这个范围不要指望打穿T80。至于多近才能打穿,小道消息满天飞。800、600米都有。于是中国走了自己的坦克研发路线,这就是96和99。
为什么有人说苏联设计的坦克不重视成员安全?
这种说法非常片面。“重视成员安全”这种说法本来就很玄乎,让坦克足够坚固不被轻易击毁,这算是一种安全。坦克被打穿但是成员伤亡概率小,这也是一种安全。从打赢战争的角度讲,显然我们需要的前一种思路,毕竟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不应该是保存自己举手投降。
苏联坦克确实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缺点,比如车内空间狭窄,人机工效较差,主炮俯仰角差等问题。但是诸如廉价,易维护,油耗低,适合大规模战争等优点却往往被人选择性地忽略了。
而且非要说坦克被击穿后成员的生还率,欧美的主战坦克不见得比苏俄坦克更好。
尾翼稳定破甲弹横空出世的时候,苏联人在研发的复合装甲,而西方在鼓吹“装甲无用论”,搞出了近似于裸奔的豹1主战坦克。
它的正面装甲厚度最厚处只有80mm,无法防御当时任何的反坦克武器。
80mm装甲之下,就是豹1脆弱的弹药架,一发RPG或者BMP-1步兵战车的73mm破甲弹就能轻易击穿这块装甲,然后命中豹1的弹药架导致整车殉爆,车组成员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70年代苏联出兵阿富汗时期,由于欧洲地区局势紧张,甚至发生了西德坦克兵自费给豹1坦克焊接钢板作附加装甲的事情。
而欧美阵营的以色列,他们为了提高成员的生还率,搞出了梅卡瓦这种前置发动机的坦克,妄图让发动机吸收炮弹的破片保护成员,结果却并不理想。
举个例子,2006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有50辆梅卡瓦受到攻击,22辆梅卡瓦被击穿,8辆被击毁,其中5辆殉爆,车组成员死亡28人,受伤8人。如果算上其搭载的步兵,总计伤亡突破百人。以车组安全性为傲的梅卡瓦,在坦克被击毁时成员的生还率甚至还不如T-72B在如今叙利亚战争中的表现。
二战后的苏联一直引领着坦克发展的潮流,他们率先在坦克上使用了滑膛炮,尾翼稳定穿甲弹,复合装甲,爆炸反应式装甲,主动防御系统等等先进技术,苏联以及今天的俄罗斯,在坦克领域的积累和实力都是非常深厚的。
美军的M1确实是一款优秀的产品,但是单价很高,油耗也高。90年代M1跑100公里需要烧掉约400升柴油,是T-80的1.6倍,T-72的4倍。而造价方面,1996年美军采购的M1A1单价是460万美元,而同时期俄军高端的T-80U采购价是220万美元,T-72A/M1更低,只有100万美元出头。
苏联时期设计的T-54,T-62,T-64,T-72等主战坦克都是为设想中的“全面核战争”服务的,性能堪用且廉价易生产,在一些“精兵对抗”的低烈度战争的表现的确不算好,但是冷战后的各种改进型包括T-90A,T-90AM以现代局部战争的眼光看也是非常出色的产品。时至今日,设计开始于1944年,定型于1946年,服役于1947年的一代名车T-54现在都还有改进的空间,服役并活跃在各个战场。并且今天的俄罗斯在坦克领域仍然引领着潮流。
2014年俄军定型亮相的T-14采用了无人炮塔,多种主动防御等等先进技术,包括烟幕发射器,激光反制干扰,主动拦截系统,还有物理厚度超过1米的车体正面装甲,在成员安全性上没人敢说自己的产品比T-14更好。
为什么有人说苏联设计的坦克不重视成员安全?
以前西方嘲笑苏联坦克不安全,无非主要两点:
1. 苏联坦克的设计是炮弹直接存在炮塔里,被命中后殉爆的几率较大。
2.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装备的苏制坦克纷纷被击毁,成员非死即伤。
这些论调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是禁不起推敲。
你说把炮弹直接存在炮塔里不安全,这很有道理,美国的M1系列、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系列,以及中国的许多坦克都有单独的炮塔尾舱来存放炮弹。如果被命中,就算炮弹殉爆,也不大可能使得成员伤亡。
但是影响坦克生存能力的设计因素有很多,比如:
炮塔布局问题,美国的“巴顿”坦克系列,不也是把炮弹直接放在炮塔里?
英国的酋长(奇伏坦)坦克,炮弹是存在尾舱里,但是没有隔舱,炮弹的药筒不也是在炮塔座圈下方?炮弹殉爆还是会杀伤成员。
(M60坦克内部结构)
很多人指责苏联坦克太矮了,T-55车高2.40米,T-72车高2.23米,T-80约2.2米。
但是,坦克高度低,意味着中弹概率也低,美国的M60就很高,3.1-3.2米(依据子型号),酋长(奇伏坦)坦克车高2.9米,如果一支军队装备的是这些车身高的坦克,未能掌握制空权,也无法在地面战中形成绝对优势,其不是挨打的几率高,所以更不安全?
因此,美国的M1车高降低至2.44米,和T-72的水平接近,可见美国人变相承认了降低车高的思路是对的。
至于说不得不挑选个头比较矮的驾驶员,我看到的说法是设计师把驾驶舱室设计成半躺式的,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一个因素是装甲,西方冷战坦克中有些可不重视防护,比如豹1的装甲最厚处是70毫米,请问它的车组成员安全吗?
如果说到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美苏都能研制,无非是有些他们出口的目的国军队有没有钱买最新式的装甲,或者能不能买到最新式的装甲。这和坦克设计师能否设计得出来,关系并不大。
第二个问题,长期以来,西方借海湾战争的例子说,你看苏式坦克被打得惨不忍睹,说明苏联坦克生存力不强。
这个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怕已经不攻自破了,你看装备了西欧美国坦克的军队,该击毁还是被击毁,该吃败仗还是吃败仗。
(M1被击中瞬间)
至于你说坦克没有出现彻底的损坏?
如果装备这些坦克的军队没有坚定的战斗意志,把严重损坏乃至被击毁的坦克从战场上拖回安全的地带,那么就是便宜了敌人。
如果把坦克拖回来之后,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资源把坦克修好,那拖回来也最多是阻止敌人获得这些坦克而已。
因此,抛出所谓苏联坦克不重视车组的安全问题,恐怕是美国和西欧军火商的鼓吹,他们宣传这些的动力充足:
有些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手里的苏式坦克落伍了,赶紧给我买买买!
西方国家的小弟们,你们手里的老式西方坦克也落伍了,也赶紧给我买买买!
总之结果是,很多国家都相信,原来那些没有炮塔尾舱的坦克都过时了,苏联坦克落后了。
于是,西欧和倒向西方阵营的一些东欧国家都买了西方坦克,还有一些本来万国牌武器皆可的国家也觉得,优先买西方的最新式坦克。
从利高者疑的角度来说,苏联坦克不重视车组防护安全这套理论极有可能是西方军火商鼓吹的,就是为了给小国制造焦虑,促使他们尽快购买西方生产的新式坦克。
(被击毁的M1坦克)
至于坦克的设计是否能够很好地保护车组的安全,无非就是研制国是否有钱有技术不断地升级其防护水平。
有钱有技术,就研制更好的复合装甲、反应装甲乃至主动防御系统。
没钱没技术,就只能受制于人,在更先进的武器,更强大的军队面前败下阵了,和武器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关系。
(T-72M1)
当然,新一代坦克纷纷改用带尾舱的炮塔确实有一定道理:
一方面,炮弹存储在炮塔尾舱里,如果炮弹殉爆,成员仍有时间逃离。我们国家也是同意这一点的,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风暴1坦克就改用了这种坦克。
(最左侧是风暴1坦克)
一方面,这种炮塔的内部空间更大,方便安装更先进的设备。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为什么有人说苏联设计的坦克不重视成员安全?
苏联靠坦克打赢二战,又是传统的陆上军事大国,对坦克相当的重视,也有很深的底蕴。在这块,任何人都没资格嘲笑苏联。哪怕是当年的美国、北约。
当然,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衰落,现在搞出来的阿马塔,是绝对的扯淡,远远不能和当年的苏联坦克比。
二战中后期,苏联已经把坦克玩的炉火纯青,冷战期间也是装甲洪流来和西方国家对抗,靠的还是大力发展坦克。所以苏联的坦克设计师对坦克有自己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那种。
包括安全性。
欧美的坦克做的都很重,60吨,苏制坦克要轻不少,只有40吨出头。很多人以此想当然的认为欧美的坦克重这么多,肯定装甲更厚,更扛打,安全性更高,然后还能上升到重视生命的人道主义高度。反过来,也会认为苏联的坦克轻,肯定装甲薄,不扛打,安全性差,然后也能上升到漠视生命、不顾士兵死活的高度。
片面。
欧美的坦克虽然重,是有代价的:大。苏联的坦克轻,也小。苏制坦克比欧美坦克要小很多。从正面看,苏制坦克和欧美坦克比,要矮很多也要窄很多,欧美坦克则又高又宽。
在战场上,欧美坦克目标比苏制坦克明显的多,中弹面积、概率也更大。欧美坦克很大很宽,容易中弹,但装甲厚。苏制坦克是虽然装甲少一些,但又矮又窄,中弹的概率低。
海湾战争,欧美坦克在会战中完虐苏制坦克。这不能用来证明欧美坦克比苏制坦克强。因为伊拉克用的苏制坦克本来就是出口的猴版,比欧美坦克低了一两个档次、一两代。
T72坦克比较出名,但在苏联它是低端坦克。T64、T80这一系是高端坦克,T72、T90这一系是低端坦克。和美国的M1A1,英国挑战者,德国豹2,法国勒克莱尔对标的,应该是苏联自用的T80。T72和美军对应的应该是M60。T72本来在苏联自己家里就阉割了一下,出口给伊拉克,还得再阉一下,然后跟欧美最先进的坦克打,那不是作死嘛。
伊拉克的T72被欧美坦克挨个点名,主要是因为欧美坦克能通过瞄准镜、夜视仪、红外探测器准确的发现T72,而T72根本看不见对方。伊拉克军队看不见敌军,要么是把T72停在原地,要么是懵懵懂懂的直线往前开,都成了靶子。
伊拉克的T72最吃亏的是观瞄系统。安全性的锅不大。
换了苏军自用坦克,譬如T80,在观瞄系统上不会吃亏,激光测距仪、红外夜视仪这些东西都有。加上欧美坦克体积大,容易被发现。最起码能做到同时发现对方。能看见东西,事情就好办了。
美国的M1坦克发动机功率比T80发动机的功率要大,但它也比T80重很多。导致功率与重量比要低于T80。T80机动性强于M1,跑起来飞快。
坦克的安全性,不仅仅包括装甲厚度、隔舱设计、灭火抑爆......机动性和感知能力也得占安全性的一半。眼睛灵光,跑的快,也是很重要的安全因素。
同等档次的坦克比较,苏制坦克的机动能力,历来强于欧美坦克。这本身就是安全性。
苏联自己用的好坦克可以及时发现敌军坦克,然后快速机动,突击、撤退、利用地形、互相配合、发射干扰弹,这些战术都能用上。敌军坦克想锁定它,难度就大多了。再加上它本身体积小,一方面增加被发现的难度,另一方面,击中它的难度也大。
苏制坦克的设计思路是:小,发现它难度大。机动性强,瞄准它很难。小,即便是向它发射炮弹,被击中的概率也小。
欧美坦克的设计思路是:我大,我跑的慢、我目标显眼,但我扛打。
苏联用的是巧功夫,欧美下的是笨功夫。一个追求的是你打不到我,一个追求的是你打到我,我能扛。哪个思路更先进?
而且不论是欧美坦克还是苏制坦克,装甲往往指的都是炮塔正面。炮塔的顶部、两侧、后部以及整个底盘,防护都非常弱,都不扛打。大家都一样。坦克虽然是块铁疙瘩,但除了炮塔正面这一块,其他地方的装甲都很薄,相当于底盘扛着炮,前面竖块盾牌。
因为坦克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要保持炮塔正面始终对准敌军。敌军的炮火也大概率会打在炮塔正面。打中底盘以及炮塔其他位置的概率要低的多。所以,全世界的坦克都是把好装甲集中堆在炮塔正面,其他位置就马马虎虎了。
海湾战争中,很多伊军坦克是被A10攻击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击毁的。但面对这种自上而下的打击,欧美的坦克也都不可能扛住。顶部装甲都很薄。在近些年的冲突中,欧美坦克在中东,面对反坦克地雷、路边炸弹,这种自下而上的打击,也都是废铁,扛不住。因为坦克的底盘、底部装甲,都弱。海湾战争中还有美军一发穿甲弹击穿两辆伊军坦克的案例。但它击穿的是侧装甲。从这辆坦克的一侧穿进去,从另一侧穿出去,再穿进另一辆坦克的侧装甲。看着很神奇,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坦克的侧装甲就是薄。不可能从T72的正面穿进去,从背部穿出去,再穿进另一辆T72的正面装甲。欧美坦克的侧装甲也都薄。
有人问15式坦克的105mm口径主炮,能不能击穿T90坦克的正面主装甲。这样问比较专业。因为虽然105mm口径比较小,但击穿T90以及世界上其他所有坦克的侧装甲、背部装甲、底盘,肯定是没问题的,这不用问。15式的105mm口径主炮,击穿M1A2坦克炮塔的侧装甲,肯定是能做到的。这些都不是问题。所以,只有问能不能击穿炮塔正面的装甲,才有意义。
全世界的坦克都是把炮塔正面做到最硬,其他位置都不行。打仗的时候,用最硬的部分去扛。
苏制坦克设计的比较巧妙,炮塔正面非常矮,还小两圈,整体面积很小,只有欧美坦克的三分之一,根本用不了多少材料。同等防护,欧美坦克得在正面堆3吨装甲,苏制坦克1吨就够了。他也完全可以增加一定的厚度,获得更好的防护性能,又不让整车增加过多重量。
以前苏制坦克名声很差,但这些年欧美坦克在中东表现的也都不怎么样,照样被打烂。反倒是有苏制坦克被导弹击中,一阵浓烟后,潇洒离去的情况。就是因为导弹刚好击中了它最硬的额头,炮塔正面,能扛住。如果导弹是垂直打顶盖,肯定击穿了。
欧美坦克重,装甲必然厚,还是想当然。它虽然重,但也大了整整一圈,欧美坦克要是和苏制坦克一样大小,苏制坦克40吨,它是60吨,这能证明它的装甲比苏制坦克厚。欧美坦克的重其实是整体放大导致的,不是增加厚度造成的。他的装甲厚度和苏制坦克不会有多大差别。
欧美坦克虽然重,但炮塔大,把装甲总吨位给平摊了。而穿甲弹打坦克,考验的是某一点的装甲厚度,不是整体的重量。
苏制坦克炮塔的正面是很小一块,而这一小块装甲的强度,不比欧美坦克的差。只要把这一小块装甲做好,整个坦克的防护性就差不了。
苏制坦克总体上讲,体积小,炮塔小,不容易被发现,运动起来,速度快,很难瞄准,炮塔小,又不容易被击中,它再始终用最坚固的炮塔正面对准敌军,即便被击中,小炮塔也非常能扛。我国也曾经得到过T80样车,拿当时的反坦克武器,根本打不动......炮塔正面装甲。
在格罗兹尼,T80有过惨重损失,但都是巷战,被敌军从侧面、背面、顶部击毁的。车臣武装的火箭筒想从正面击穿T80,是根本不可能。
坦克设计的很有意思,开着它跟敌军干,反倒会安全一些。因为正面炮塔的防护性做好。要是开车跑,把后脑勺留给敌军,那可要命了。
欧美坦克和苏制坦克比,优势并不是安全性,而是主炮威力。炮塔大,空间宽敞,可以使用整体式穿甲弹。炮弹很长,穿甲的威力也更大。苏制坦克很小,内部空间有限,只能使用分装弹药。穿甲弹更短,威力就差了一些。
欧美坦克和苏制坦克在防护性上差不多。欧美坦克容易被击中,主炮威力更大。苏制坦克是不容易被击中,主炮威力差一些。苏制坦克中弹概率低,是先天优势,所以他敢坐在炮弹上。欧美坦克本来就容易被击中,肯定不敢学苏联,要分舱设计。
欧美为了火力,必须要造大坦克,容易暴露,中弹概率高,速度也慢一些,也会增加被击中的风险。它是追求威力,在安全性、机动性上做了妥协。而苏制坦克追求的是机动性,做的很小,这对安全性有很大增益,但火力方面做了妥协。还是很难说谁对谁错。
大家算计的都很深,都有自己的打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为什么有人说苏联设计的坦克不重视成员安全?
这一点,个人觉得不够公正,应该说苏联坦克人性化设计比较差,只要作战厉害就行,至于成员是否舒适,这就不是苏联设计师考虑的事情了。
尤其是二战后,苏联坦克设计得越来越低矮,目的就是减小坦克正面受弹面积,这不就是注重生存力的最有利证据吗?但是这样的设计可苦了苏联的坦克乘员了,苏联人都是人高马大的,但是坦克兵必须选165以下的,即使这样,坦克内部空间都很狭窄。
而且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苏联坦克的性能都是碾压西方国家的,不管是装甲还是火力方面,是苏联人最先在T64、T72使用复合装甲,率先研发出三代坦克,其他国家才开始效仿。而且苏联研发坦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后来的T80,T90坦克其实也是领先同时代西方坦克的。只是苏联很快解体了,之后俄罗斯军工连生存都困难了,也就没有了资金去开发新坦克,慢慢的人才流失开始凋零,坦克就落后西方国家了。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苏联坦克不注重防御而只注重火力呢?个人觉得大致有以下2点:
第一 二战时期的T34坦克,这是一代经典。但是这款坦克仅仅只有25吨,即使后期还进行也只有32吨,前期76㎜水管在500米距离无法击穿德国虎式、豹式坦克坦克正面装甲,于是又改进在85㎜水管,满足火力方面的要求。
但是面对德国坦克,T34虽然是倾斜装甲,但虎式坦克仍然可以在1500米距离击穿正面装甲,与德国坦克性能上处于全面劣势,只能用绝对的数量优势去弥补不足。苏联前线一直要求加厚T34坦克的装甲厚度,但都被拒绝了,因为这样会影响到这款坦克的机动性等等。后来苏联士兵将自己在战场上捡到的其他坦克钢板披挂在T34上,甚至在装甲外绑上砍下来的圆木来增加装甲。
第二个方面,就是苏联为了大批量生产,一直拒绝用轧制钢板,而大部分的钢板都是采用铸造,尤其是半球形的炮塔。这样的好处就是快速生产,比如二战的T34一年的产量达到了11000辆,而德国虎1、虎2、豹式坦克整个二战生产量也达不到这个数量。在展览会上,苏联坦克远看还是非常漂亮的,但是走进了就有些不可直视了,坦克表面完全就是铸造的痕迹,不光滑,不平整,手摸上去甚至搁手,而且这样的钢板有砂眼等缺陷,同等厚度下防护力比轧制钢板差一些,也没有西方坦克那么漂亮。
但是苏联人不管这些,一切都从实战出发,怎么快速生产怎么来,这样做确实牺牲了一点防护力,但苏联认为这是值得的。
为什么有人说苏联设计的坦克不重视成员安全?
这个有一定的道理,苏联坦克是比较不重视坦克的人机工程,苏联坦克由于空间狭小,内部成员的操作十分困难,而且对于坦克乘员的身高限制比较严格,象驾驶员的身高限制在1.55米到1.60米。苏联坦克的体积、重量相比较西方坦克都要小,一般是苏联的坦克比同时期的西方坦克都要轻10吨左右。苏联坦克的内部空间比较狭窄。据说是豹1的解刨坦克,西方坦克内部空间其实也不宽裕,但是比苏联坦克要好。
苏联坦克对于提高防护能力有这样一个思路,要把弹药、油料这种易燃易爆的东西放在坦克命中概率最低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坦克的最底部,这个是苏联人通过统计坦克挨炮弹的记录统计出来的,应该说这个概率是准确的。
而苏联人认为坦克是坦克乘员最好的保护,脱离了坦克装甲的保护,在弹头、弹片横飞的战场上,裸奔的坦克乘员的确是非常危险。苏联坦克使用圆盘自动装弹机,这种自动装弹机没有办法做到隔舱化,同时自动装弹机上的分装炮弹也没有办法放在防火水套里边。这使苏联坦克被击穿以后的后效特别厉害,而且最要命的是,苏联坦克的自动灭火器水平比较差,着了火灭不掉。
根据这种思路苏联人是喜欢把坦克乘员、油料、弹药这些危险品放在一块,这种事情有点像原来战列舰上边的重点防御,包括首先采用自动装弹机就是要缩小重点防御的面积,在重量增加很小的条件下,防御面积较小那么装甲的厚度自然就会增加,一直到现在越厚越好还是坦克装甲的一条金科玉律。
不过,最近几次战争证明了苏联坦克设计上的局限性,就是由于装甲技术落后,采取这种重点防御的办法在遇到高性能穿甲弹的时候,由于装甲无法抵御对方贫铀穿甲弹,而穿甲弹在击穿坦克装甲以后,引爆弹药和油料,而由于苏联坦克的成员和弹药都在一起,弹药爆炸成员也就一起报销了。美国人把炮弹大部分放在坦克尾舱,这个地方其实很容易被摧毁的,不过美国人认为炮弹被摧毁了把坦克开回来修理修理接着用。
西方国家一方面是坦克装甲技术水平要高一些,尤其是乔巴姆装甲和贫铀装甲,目前还是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好的装甲,而西方坦克尤其是美国坦克可以说是开始主张使用隔舱化来增强坦克的生存能力,就是把坦克乘员和油料、弹药用装甲板隔离开,这样就算是一个隔舱被击穿其他的隔舱并不会有事,这个就是模仿了美国航母使用的开放机库,美国的开放机库就是一旦有飞机或者什么起火,马上就把这些着火飞机从机库大门推出去,到了坦克这边就是M-1坦克的弹药舱是放在炮塔的尾部,而且开有一个泄压门,如果炮弹被击中殉爆,炮弹爆炸的压力就会从泄压门释放出去,这样就不会伤及坦克乘员。
在没有采用隔舱的西方坦克,象豹2、挑战者这些坦克,弹药通常是放在防火的水套里边,不过这样的水套在使用自动装弹机的苏联坦克上是没有办法使用的。俄国的最新式坦克也开始使用隔舱化的设计。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的俄国坦克也开始使用隔舱化设计,象俄国新推出的T-14阿玛塔,也开始使用隔舱化设计。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