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需要苏-34,俄罗斯却需要呢?

网上描述的理由,诸如中国有H-6,有J-16等,难道不同样适用于俄罗斯吗?

这个世界上在战斗机领域首先发明的是纯战斗机。无论是F16A还是苏27都是单座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格斗能力最强,“没有一磅用于对地攻击”。

为了让飞行员适应这种战斗机,则发明了F15B和苏27UB。这种串列双座战机,可以训练新飞行员驾驶战机。以上理念中国完全接受。

后来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先进,武器越来越多,一个飞行员完全无法彻底操作对地武器,这就需要两个飞行员。一个全神贯注驾驶战机,一个全神贯注对地攻击。这种战机就叫多用途战机。但是不能过分失去空战能力。于是利用F15B和苏27UB,美国和俄罗斯改进出来F15D和苏30多用途战机。这个理念中国不仅接受,而且发扬光大。中国数量最多的就是苏30和J16。苏27和J11数量反而不多。

最后美国和俄罗斯还发展了一款战斗轰炸机。其特点就是利用重型战机机体改进出一个载弹量非常大的飞机。这就是F15E和苏34。这种战机虽然还是勉强可以超音速飞行,但是即使在空载状态下,其格斗能力也大打折扣。面对战斗机只有逃命的余地,格斗死定了。

中国因为经费紧张,并不认可这种飞机。这种飞机使用范围太窄了,而且这种飞机载弹量和轰6重叠了!所以中国没有发展这种飞机。

为什么中国不需要苏-34,俄罗斯却需要呢?

中国不是不需要苏34,而是中国有了比苏34更好的多功能战斗机歼16!

苏34是一款什么样的战机?

苏34是一款战斗轰炸机,战斗轰炸机是以对地对海攻击为主要作战任务,兼具一定的空战能力,但战斗轰炸机的制空性能普遍不强,如歼轰七,苏34同样如此。战斗轰炸机在二代机时代非常普遍,二代战斗机普遍“专机专用”,如负责制空的歼击机,高空高速的截击机,负责攻击的战斗轰炸机等,但从三代战斗机开始,战机追求的是一机多用、多功能作战能力,苏34是为数不多的三代战斗轰炸机。

苏34有什么特点?

苏34的首要特点就是对地攻击能力强。虽然是基于苏27“侧卫”改进而来,但苏34是整个“侧卫”家族中制空能力最差劲的一款,因为苏34把重点都放到了对地对海攻击上面。苏34战斗轰炸机最大载弹量可达8吨,并且在这个载弹量下拥有超过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虽然苏34制空性能不强,但对地对海攻击能力非常出色。近些年在叙利亚执行任务的俄空军战机中,苏34是表现最为优秀的一款。

苏34战斗轰炸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便宜!当前三代战斗机的单价动辄数千万起步,重型三代半战斗机价格普遍在5000万美金以上,但苏34战斗轰炸机的单价却在3000万美金左右。苏34战斗轰炸机之所以便宜,一是“侧卫”系列战机技术成熟,生产量大,二是苏34战斗轰炸机并未安装复杂的空战系统。成本自然会低。

我国有比苏34更好的战斗机

上面说过,从三代战斗机开始,战机发展的趋势是多功能、一机多用,但多功能战斗机普遍价格昂贵,因为全面的作战能力不仅对机体设计要求更高,一架战斗机上面同时要装备空战系统、攻击系统、电子战系统等等。俄空军不是没有多功能战斗机,像苏30、苏30SM等都是性能不俗的多功能战斗机,但由于价格昂贵,俄空军大量装备的负担太大,因此选择了苏34这种装备成本相对较低的机型作为补充。

我们并不是不需要苏34这样的战斗轰炸机,而是我们有了更好的机型歼16!歼16是一款三代半多功能战斗机,雷达系统、载弹量、作战半径、制空性能全面超过苏34,虽然歼16装备成本高于苏34,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量装备歼16毫无压力!可以说,如果资金充足,俄空军也会选择整体性能更为出色的苏30SM而不是苏34!

为什么中国不需要苏-34,俄罗斯却需要呢?

苏34是战斗轰炸机,上世纪60-70年代,美俄对战斗机的理解都非常“专业”,例如F15,研制时候号称没有一克的重量用在对地攻击上,海军用F14制空A6A7轰炸,空军F15制空F111轰炸,F111退役后就去魔改F16,让“廉价”的F16去扔炸弹。苏联也差不多,也诞生了战斗轰炸机苏24,舔地靠A10苏25,战术轰炸就A6和苏24,二者都有近10吨的载弹量(满油)和700公里以上的作战半径,以当时的技术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不过现在,发动机技术提升很大,像F15E可以满油载弹12吨,,单发的F16都可以满油载弹7吨,所以苏24应该是最后的战斗轰炸机了,美国现在战场轰炸基本上靠F18EF,8吨载弹量,空战也不输,执行轰炸任务时万一遇到拦截,扔掉炸弹就是空优战斗机!我国应该是不需要苏34,我们制空权还是个问题,加油机运输机预警机的坑都还很大,有钱肯定先填坑,实在需要的时候歼15可以加下视雷达和对地火控雷达,没必要去专门购买战斗轰炸机

为什么中国不需要苏-34,俄罗斯却需要呢?

这是个好问题!已经有答案分析和解读了苏34这个装备和前线轰炸机的概念了,更进一步来说,要了解为什么我国不需要苏34甚至是图22,图160,就需要了解我国和前苏联/俄罗斯国防需求的不同。一国的国防需求是由地缘结构决定的,俄罗斯是一个幅员特别辽阔的内陆国家,自古以来就没有海上的威胁,无论是扩张还是防御都依托于大陆。

俄罗斯的安全威胁只可能来自空中和陆地,空中只是陆上威胁的辅助。简而言之,尽管现代军事科技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水平,要征服俄罗斯,最后还是要着落到大规模的陆上作战上——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这也决定了俄罗斯的国防是立足于防御的,对于毛子来说,最大的威慑力就是坚固的盾牌。

因此,俄罗斯除了战略威慑力量以外,所有的武器都是围绕这个目的打造的。以苏34为例,理想的作战环境是敌军陆军大规模进入纵深后进行战场战场遮断任务,得益于苏27平台出色的泛用性,一个团的苏34就可以覆盖一个集团军规模的陆上目标,而生存性要远远高于亚音速的苏25,在己方步兵装甲兵与敌人接触前就打残对手。因此,在俄罗斯空军的序列中,我们看不到又强大制海能力的苏30,反倒是苏34,俄罗斯是克服万难都服役了。

中国的地缘环境和俄罗斯截然不同,由于海岸线漫长,直面太平洋,近代以来,所有威胁都来自海上。具体说,就是第一第二岛链上的那些美军基地和海上的舰队。

为了应对它们的危胁,尤其是第一岛链上的敌军基地的危胁,我们需要一种最好能在不加油的前题下有效打击第一岛链上的主要目标,(不加油带六吨左右的弹药,打击整个日本)加油打击第二岛链,如关岛之类的目标的轰炸机。相对这一需要,苏34小了点,至少要有F111那样子才行。另外,不能隐形的苏34的突防能力也不乐观。综合来说,如果问需不需要苏34,那答案是不需要。如果问需不需要战术轰炸机,那答案就是需要。一款双发中型蝙蝠也许才是最好的答案。

另外,地理环境也不像俄罗斯那样有广袤的冻土平原,我国南方多山,多丘陵,城市密集,不利于大规模装甲集群展开,但是海岸线一旦被攻破,就等于丢失了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命脉。因此,我国国防提出了攻防兼备和区域拒止的理念,我国的国防安全只能拒敌于国门之外。苏34这种满是装甲的炸弹卡车,在我国装备序列中是没有位置的。

为什么中国不需要苏-34,俄罗斯却需要呢?

空中作战力量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化战争中最灵活和最有威力的常规作战力量,其根源就是各型先进的对地攻击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现在的作战思想和装备建设已经开始向攻势防御方向发展,具备满足纵深攻击的作战半径和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的现代化对地攻击机,也成为其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JH-7是中国航空工业提供给国内空中作战力量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而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的装备也使中国空军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战术攻击机。按照对地攻击作战的综合效能来看,俄制苏-34与苏- 30MKK、JH-7比较,前者比之后两者有着一定的优势,从飞机平台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战术对地攻击机。

对于正在投入巨额资金建立远程打击力量的中国来说,苏-34作为威力强大的战术攻击机在性能上具有很强吸引力,俄罗斯也一度将中国作为该机重点用户进行推销。中国对可执行纵深攻击任务的战术攻击机有很大的需求,并且也具备采购和使用苏-34的经济条件。苏-34与苏-27/30在结构和动力上所存在大量通用之处,这也使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比较容易掌握苏-34的使用和维护工作。应该说中国在经济上和基础条件上都具备装备苏-34的条件,而在经济上备受压力的俄罗斯政府和苏霍伊设计局与生产企业也希望通过出口该机来分担成本。但是,从中国与俄罗斯在战略思想和装备体系上所存在的差别分析,完全按照苏联军事技术思想开发的苏-34并不能很好适应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国土防空和准备以军事手段维护国家的完整和权益。根据现在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所进行的军事准备,中国空中力量的主要集中在沿海方向,对手是以F-15、F-16、 F/A-18和"幻影"2000组成的第三代战斗机群。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所装备的高性能战斗机在整体战术性能上并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很难同时保证为JH-7和苏-34提供足够规模的护航战斗机,飞行性能更好的苏-30MKK反而更容易突破敌方拦截网。

中国空军如果依靠苏-30MKK来担负纵深打击任务,该机较好的飞行性能和对配合机种依赖性小的特点,能够使编队指挥和不同机种之间的协同更加方便和灵活,在缺乏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比较高的突防效果。攻击编队一旦出现因敌方防御系统过于严密而无法突防的情况,苏-30MKK较好的对空作战能力和飞行性能也能够有效保证飞机本身的安全。苏-30MKK也可以承担苏-34类似的对地(海)攻击任务,同时依靠其对空作战能力还可以进行空中优势和防空拦截作战。对于先进作战飞机规模相对有限的中国空军来说,苏-30MKK在整个作战装备体系中的作用要明显超过单一用途的苏-34.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正在大规模装备JH-7战斗轰炸机,虽然该机在对地攻击能力上与苏-34相比存在相当差距,但是因为其生产和改进完全可以依靠国内力量进行,在生产和使用成本上比较之后还有很大优势。因此,JH-7依靠低廉的价格和相对适中的性能,很适合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大规模装备,而价格昂贵又很难进行国产化的苏-34在这些方面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苏-34相对于苏-30MKK不同的设计特点虽然看起来先进,却缺乏实际的意义。苏-34拥有厕所和食品加热装置,因此被称为"驾驶环境最好的战术攻击机",而且巨大的驾驶舱空间也可以保证飞行员休息甚至站立。如此设计确实可以为飞行员提供非常好的舒适性和持续作战能力,但是根据美国空军F-111战斗轰炸机在训练和实战中所进行的长途飞行来看,这样一个"豪华"得足以达到战略轰炸机标准的座舱确实意义不大。现代化作战飞机基于惯性/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和自动驾驶仪的飞行控制系统,已经有能力在远程长时间飞行时有效降低飞行员的工作强度,因此常规串列双座布局的攻击机完全可以满足远程飞行的需要。

中国政府能够投入军事装备发展的经费还比较有限,在军机上不可能走原苏联那种大规模装备专用机型的办法。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已经拥有苏-30MKK和JH-7这两种远程战术攻击机,无论是从装备技术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都不存在投入巨额资金去采购和装备苏-34的足够理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