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什么波段都管了吗?还要其它雷达辅助一下吗?
相控阵雷达(英文:Phased Array Radar,PAR)即相位控制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利用大量个别控制的小型天线单元排列成天线阵面,每个天线单元都由独立的移相开关控制,通过控制各天线单元发射的相位,就能合成不同相位波束。相控阵各天线单元发射的电磁波以干涉原理合成一个接近笔直的雷达主瓣,而旁瓣则是各天线单元的不均匀性而造成。
可以这么比喻。普通雷达就是一个大型探照灯。而相控阵雷达就1000多个手电筒组成的一面探照墙。
所以相控阵雷达具有:
(1)能对付多目标。相控阵雷达利用电子扫描的灵活性、快速性和按时分割原理或多波束,可实现边搜索边跟踪工作方式,与电子计算机相配合,能同时搜索、探测和跟踪不同方向和不同高度的多批目标,并能同时制导多枚导弹攻击多个空中目标。因此,适用于多目标、多方向、多层次空袭的作战环境。
(2)反应时间短、数据率高。相控阵雷达可不需要天线驱动系统,波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快速扫描,从而缩短了对目标信号检测、录取、信息传递等所需的时间,具有较高的数据率。便于快速、准确地实施雷达程序和数据处理。因而可提高跟踪空中高速机动目标的能力。
(3)抗干扰能力强。相控阵雷达可以利用分布在天线孔径上的多个辐射单元综合成非常高的功率,并能合理地管理能量和控制主瓣增益,可以根据不同方向上的需要分配不同的发射能量,易于实现自适应旁瓣抑制和自适应抗各种干扰,有利于发现远离目标和小雷达反射面目标(如隐形飞机),还可提高抗反辐射导弹的能力。
(4)可靠性高。相控阵雷达的阵列组较多,且并联使用,即使有少量组件失效,仍能正常工作,突然完全失效的可能性最小。 此外,随着固态器件的发展,相控阵雷达的固态器件越来越多,甚至已生产出全固态相控阵雷达,如美国的。“爱国者”雷达,其天线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高达15万小时,即使有10%单元损坏也不会影响雷达的正常工作。
所以相控阵雷达原理很简单,所有普通雷达可以使用的波段,它都可以使用!例如:美国的宙斯盾SPY-1属于侧重远距离截获的S波段无源相控阵雷达!
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什么波段都管了吗?还要其它雷达辅助一下吗?
有源相控阵雷达是相控阵雷达的一种,指的是雷达的探测方法或者说是探测手段。
而雷达波段指的是雷达发射电波的频率范围;其使用的度量单位是赫兹(Hz)或周/秒(C/S),现在的战机、舰艇雷达基本上工作在超短波及微波波段,其发射的频率范围在30~300000兆赫,相应波长为10米至1毫米,主要包括甚高频(VHF)、特高频(UHF)、超高频(SHF)、极高频(EHF)等4个波段。230~1000兆赫为P波段、1000~2000兆赫为L波段、2000~4000兆赫为S波段、4000~8000兆赫为C波段、 8000~12500兆赫为X波段、12500~18000兆赫为Ku波段、18000~26500兆赫为K波段、26500~40000兆赫为Ka波段。
据说,055导弹驱逐舰上就是把L、S、C、X等4种波段的雷达整合在一起;形成L波段雷达负责远程预警,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探测隐身目标能力;S波段雷达负责搜索目标,C波段雷达则负责导弹制导,X波段雷达则负责火控系统。俄罗斯苏57战机使用6面有源相控阵雷达,分别为L、X两种波段,L波段远程预警和探测隐身目标。
北京大兴机场采用的是中电科14所研发的最新型C波段全数字有源相控阵天气雷达,常规天气雷达需要6分钟才能完成一次扫描,而该雷达只需要1分钟就能完成;可靠性方面,由常规雷达的600小时提升至3000小时以上。
中国新型战略预警雷达采用P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远、范围广、反应速度快、准确率高。
因此,可以看出,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其他雷达都是以探测目标为目的,只是探测方法、速度、灵敏度、准确度不同而已,并不阻碍使用哪种频段发射电波。
有源相控阵雷达是什么波段都管了吗?还要其它雷达辅助一下吗?
虽然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军舰和越来越多的陆基防空系统,开始使用能够大幅提升军舰和防空系统整体防空能力的“相控阵雷达”,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红旗9、S400、爱国者、紫菀,我海军052、055、美国的伯克级、日韩德等众多欧洲小国都采用了“相控阵雷达”作为主要探测手段。就是因为相比之前的多普勒雷达而言,相控阵雷达有着探测距离更远、能够实现更多几百个目标同时搜索、并同时对其中几十个重要目标同时锁定追踪的优势。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雷达,使用的波段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根据雷达波长度主要划分为L、S、C、X、P等多个波段,其中真正应用于对空探测制导的波段却只有常见的S、X、C三个波段。这三个波段各有优缺点,比如S波段属于米波雷达范围,具有长波雷达特有的探测距离远、结构简单、重量轻等优势,所以很多空中预警机和舰载远程警戒雷达会采用S波段作为军舰搜索、对空警戒和目标指示雷达主要探测方式。但是S波段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虽然其探测距离远、但是探测精度并不高,而且频带宽度并不高,所以在对敌方战机等雷达波反射面积小的目标进行精准识别时,还是需要其他波段的雷达辅助才能达到更高的分辨率和引导导弹对其拦截,比如我们常见的很多驱逐舰舰桥、桅杆顶部的雷达就属于S波段雷达,平时主要长时间开机用于日常警戒搜索。而X波段波长短且波束还很窄,所以探测距离并没有S波段远,但是好在频带宽度大有着出色的低空传播性能和探测精度高、分辨率高的优势,所以常被用作于军舰、陆基防空系统等包括导弹、火炮、近防系统的火控制导。比如美国的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虽然在舰桥上部装备负责日常警戒的S波段雷达,并且舰桥四周还装有E/F波段的相控阵雷达,但是在S波段发现敌情,相控阵雷达开始搜索、追踪锁定来袭目标并发射导弹后,最后依然需要部署在后烟囱位置的两台工作在X波段的火控雷达为导弹提供末端目标指引。同时大名鼎鼎的S300远程防空系统主雷达就采用了探测精度很高的X波段,但是为了提升S300的远程全方位覆盖能力,S300远程防空系统还额外增加了一部用于补盲的S波段雷达用于日常警戒。C波段波长介于波长更长、探测距离更远的S波段和探测距离较近、但是探测精度更高的X波段之间,所以C波段同时也兼容了较远的探测距离和较高的探测精度双重优势。比如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就采用了C波段雷达,这样一部雷达就能完成包括多目标的搜索、追踪、锁定和导弹制导等多重任务。但是C波段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其虽然探测距离和探测精度介于S/X之间,但是C波段却存在频带带宽较低,面对多目标同时追踪能力不足和对海面杂波抑制能力不强的缺点,所以C波段虽然看起来综合了S波段和X波段的优点,但是真正用在舰载相控阵雷达上的却不多。从理论角度来说,相控阵雷达相比之前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而言,将雷达整成了集有通用发射器和接收器的模块化设计理念,所以相控阵雷达理论上可以在不同收发模块之间使用不同的波段同时进行探测。但是介于早期像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上装备的SPY1D雷达一个是为了节省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另外一个也是因为雷达探测距离核心在于发射功率高低,对于驱逐舰而言,四台尺寸更大、重量更重的雷达为了实现更远探测距离位置更高的话,会造成整个军舰重心高度过高,军舰机动性降低。所以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上装备的SPY-1D雷达采用了无源发射机制,单个雷达阵面只有一部雷达波发射器,剩下的全部都是接收器,所以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单台相控阵雷达阵面同时运用不同波段的可能。后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像我国052型导弹驱逐舰上装备的国产346有源相控阵雷达虽然单个阵面采用了数量对等的雷达波发射器和接收器,但是依然无法实现单个阵面同时应用不同波段的可能。这是因为不同波段介于波长不同、波束宽度、频带宽度等不同条件下,不同波段雷达之间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问题,所以依然从技术上限制了单个阵面同时使用不同波段的可能。就连很多军舰虽然装备有用于远程防空警戒的S或者C波段、又装备有用于导弹精确制导的X波段,在两部或者多个雷达的位置选择上都会刻意错开,比如将远程警戒雷达布设在桅杆顶端,将X波段精确制导雷达布设在舰尾烟囱位置等等,而且在电磁兼容测试中还会刻意要求不同雷达在工作时间上故意错开,以降低不同波段雷达同时工作相互干扰的问题。不过技术的发展总是很惊人的,毕竟在单个雷达阵面上同时运行不同波段不光可以大幅提升军舰的整体作战实力,而且还能降低军舰造价成本(现阶段一艘相控阵雷达体制的驱逐舰全舰电子设备造价已经占据整艘军舰总成本的35%以上)和扩展军舰的整体防空能力。同时双波段雷达还能实现整合雷达探测、制导、电子信息战、通信指挥系统于一体。所以现阶段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两款可以实现双波段制导的相控阵雷达出现,这就是现阶段已经批量装备在我国同时多艘开建的055大型导弹驱逐舰上装备的双波段雷达,以及美国唯一一部装备在最新福特级航母上的双波段雷达。美国只建造了3艘和正在建造的波克3级导弹驱逐舰都因为成本因素缩减为传统的单波段雷达,所以055导弹驱逐舰从现在到未来至少三四十年内都将是全球范围内性能最先进的主力战舰。日本秋月级导弹驱逐舰虽然舰桥上面同时装备有一大一小两个雷达阵面,且一个工作在S波段一个工作在X波段,但是这种紧挨着的雷达依然不属于双波段雷达的要求,这是因为小阵面的X波段雷达就只是一个火控雷达,只不过日本将其制成了相控阵固态雷达罢了。所以很多人要真的将秋月级也误认为装有双波段雷达的话,那么现阶段包括052、伯克级等所有装备相控阵雷达的军舰都可以算是双波段雷达了,只不过火控雷达不是固态雷达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