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到底是元气大伤还是被彻底打残?

知道什么叫面子和里子吗?

北洋水师就是!

黄海海战,此战北洋水师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战沉,“广甲”在逃跑途中搁浅损毁,共损失了5艘军舰,损失惨重。

日本海军虽然在海战中主动撤退,但是其实际损失相比北洋水师则要轻的多。日本海军中受伤比较重的军舰有“松岛”、“比叡”、“赤城”、“西京丸”4艘军舰。

北洋水师损失惨重,但是镇远舰和定远舰表现出骇人的战斗力。日本炮弹打光了,他们也没事!所以面子上,北洋水师能力还在!

但是这根本不是问题!根本问题在里子里面!

1.炮弹没有了!这是最要命的。北洋水师追求的是海上军舰的数量和质量。但对于里子之一:炮弹数量根本没有追求。一场海战结束以后,海军剩余全部炮弹加起来,不够装备剩下舰队的一半。

这个时候想起来的清政府才去紧急订购炮弹。你说会是什么结局!

2.里子之二:维修工人没了!当时维修工人工资极低,和平时期尽量压缩工人数量和工资。黄海海战结束以后,才以三倍的工资招人。

结果干了几天,一句“敌人来了!”大家鸟兽散了!

北洋海军看起来还有一些战斗力,但这些里子丢失,证明北洋水师已经完蛋了!这就是答案!

其实,北洋水师还有很多里子丢了的故事。什么设计假浮标,让打把成功率提高呀等等!

北洋水师是悲壮的,但也是咎由自取的。实话实说,我一点也不可怜他们。哪怕他们战死,自杀。当他们把外国司令逼走,然后却自己降低训练标准。当他们对外国武官说:“战争是最愚蠢的!”的时候。已经注定了这个结局!

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到底是元气大伤还是被彻底打残?

在黄海海战之后,因为损失了5艘巡洋舰,修理工作和弹药补给进展缓慢,所以北洋水师暂时失去了和日本联合舰队海上争锋的能力。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附近海面爆发了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这就是黄海海战,也称之为大东沟海战。此次海战北洋水师虽然奋战到最后,迫使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撤退,但是自身损失惨重,损失了防护巡洋舰致远、装甲巡洋舰经远、旧式巡洋舰超勇、扬威、广甲这5艘战舰。

镇远舰尾楼舱壁中弹情况

但是北洋水师的损失并非仅仅于此,其他各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装甲巡洋舰来远因为存放在舰尾的弹药殉爆引发大火,受到重创,黄海海战以后就入旅顺船坞修理,直到日军攻击旅顺前夕也没有修复完毕。只是因为局势紧张才不得不仓促出海,前往威海。

受伤的来远舰,其钢制骨架都已经被烧变形

而定远等舰虽然损伤不是很严重,不过由于旅顺工匠数量严重不足,各舰受损处都只做了简单处理。像平远的主炮炮罩和桅杆被打坏,由于没有备件,因此将炮罩拆除了事,桅杆则锯掉一半。而定远、镇远的锚机被打坏,也一直没有修复,起锚只能靠人工操作,每次需要两小时之久,显然也影响了两舰的战斗反应速度。

平远的主炮炮罩和桅杆都在战斗中受损

更糟糕的是各舰损耗的炮弹此后补充速度缓慢,以定远、镇远两舰的305毫米炮弹为例,直到11月8日,黄海海战过去差不多两个月了,才补充了160发,另有100多发在大沽待运,没有送到威海。考虑到定、镇两舰8门305毫米火炮每门炮备弹50发,那么一个弹药基数就要400发炮弹,因此即使加上两舰原来用剩的炮弹,此时只能说勉强够用,可想而知此前弹药数量的窘迫程度。

黄海海战后的北洋水师

因此到11月8日前,北洋水师实际能出海的战舰只有铁甲舰定远、镇远,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防护巡洋舰靖远、济远,鱼雷巡洋舰广丙,区区6艘战舰而已,弹药储备也不充足。相比之下,日本联合舰队仅有赤城、比睿、松岛三舰重伤需要一定时间修理,其他各舰在海战后第三天就完成了修理工作,直接投入战斗,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巨大。

黄海海战后的定远舰局部

同时清政府缺乏情报机构,对于日军动向毫无所知,而日本的间谍却对北洋水师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为不可能出海冒险,以避免被日本抓住机会,只能在近海巡游,对日军造成一定程度的威慑。

修理中的定远舰

而到了11月14日,镇远在进港时又不幸触礁,舰体受伤。此时旅顺已经被日军攻占,镇远只能进行简单的修补,如果出海只能以低速航行,战斗力大打折扣,北洋水师等于又损失了一艘主力舰,更难以和日本联合舰队对抗。

所以最终丁汝昌根据北洋水师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依托威海的炮台,和日本舰队在近海交战的战略,而不是出海决战,这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到底是元气大伤还是被彻底打残?

黄海海战后,获胜的日本人却恐惧到了极点……定远,镇远,明显只是皮外伤,它们的装甲可以挡住日本军舰的所有炮弹,这二艘巨舰回刘公岛,补充燃料和弹药,并短期休整后,依然可以开出来直奔日本本土,届时,没有一艘日本军舰可以拦截它们,当时日本人出动了几乎所有的鱼雷艇,遍布在威海卫海域,就为了疯狂堵截定远镇远……当时清廷甚至还可以向英国求援,租用军舰以求与日本第二次决战,西方虽然在日清战争中号称中立,但英德美“战争天平”明显偏向中国是有目共睹的……但中国人首先丧失了再战的勇气,萎缩在刘公岛,慢慢腐烂而死……

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到底是元气大伤还是被彻底打残?

其实早在黄海海战之前,北洋水师就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了,黄海海战没有被日军打成全军也算是幸运的了。就好比一支本身战斗力就很差的舰队,黄海海战都损失惨重,战斗力减少了许多,原本战斗力就不强,被沉重打击后基本就没有战力了。

说到北洋舰队原本战斗力就不强,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装备陈旧,已经跟不上当时海军的发展主流

从李鸿章李中堂来说,他从1876-1881年陆续购买了20多艘战舰后北洋舰队的装备就一直没更新,导致开战以后,北洋舰队的装备水平和日本联合舰队相比其实已经差了一个层次。

以上是黄海海战开战时期中日双方战舰情况的对比,北洋主要战舰的平均速度为15.63节,日本联合舰队的平均速度为17.67节,速度上明显强于北洋水师。从火力上来说,5个小时的海战,日本火力输出达4万多发炮弹,北洋舰队只有2000多发炮弹。从命中情况来说,日本除了赤城号中弹30发左右外,其他战舰中弹都在个位数,而北洋舰队被击沉的5艘战舰中弹都在200发以上,除了济远号逃走,其他主要战舰中弹都在100发以上,这也说明平时训练根本就没跟上作战需要。

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已不言而喻。

二是双方高层对海军的经营理念不在一个层次上

就北洋舰队的最高领导人李中堂来说,他其实对近代海军的经营一无所知。开战以后,他才想起要通过购买战舰来增强战力,可惜当了冤大头,从他当时发的电报来看,他连什么是巡洋舰,什么是猎雷舰和驱逐舰都不知道。一开始他找了英国人赫德帮他物色英国的战舰,赫德给他推荐了30万英镑最好的巡洋舰,以及28000英镑的猎雷舰,他信不过英国人就找了驻英大使龚爱瑗帮他物色,结果龚爱瑗是个大贪官,给他物色了58000英镑的战舰,其实就是先前赫德给他推荐的28000英镑的猎雷舰,一下子要了4艘。之后各国掮客纷纷上门为李中堂效力,表示愿意帮他物色战舰,最后钱是花出去了,战舰一艘也没买回来。

▲李中堂表示,洋人的东西拿来就行了

李中堂最在意的是“即战力”,说白了就是买过来就能成为战斗力,但近代海军不是军舰下水了就能形成战力,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成形。

北洋舰队的提督,也就是舰队司令丁汝昌实际上是骑兵出身,根本不懂近代海军,属于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的情况。他出国转了一圈,然后就回家不知道干嘛去了。相对而言日本舰队司令伊东右亨英文流利与各国海军将领交流广泛且私交甚厚,对海军发展动态了如指掌。

即便不与人交流,就像打游戏一样,不知道高手是怎么打的,攻略总要买一本吧,纵观北洋舰队史,外国的海军期刊是一本也没买过,相对而言的日本,只要一有马上就翻译出来。

说白了就是日本是认认真真地学习西方的海军经营体系,我们是根本不屑去学习。

三是双方水兵训练不在一个层次上

从训练来说,日本是从来没落下过的,就拿日本后来的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来说,他在英国学习了之后回来先后在八艘战舰上担任舰长,最后日本政府才把最好的战舰给他。

中国方面,舰长基本是从头当到尾,按照各国海军的经营经验来说,一个舰长当了2年就会换,为的就是防止舰长成为战舰上的土皇帝。北洋舰队没有这个概念,结果战舰最终就成了舰长们的海上别墅了。

北洋舰队的最高层,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三人其实都是烟鬼,上了战场还要带着大烟,整个舰队情况可想而知。

有段时间请了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过来调教舰队,也曾把训练搞得有声有色,无奈被刘步蟾他们排挤,人家英国老头给气走了。再之后在刘步蟾等人的带领下,整支舰队就成了个吃喝嫖赌抽的五毒舰队,这种舰队不要说跟当时的日本打,拿到世界上去也不知道能打赢谁。

所以综合以上情况,从经营理念、装备水平、训练水平等等方面全面落后,说明本身战力就不强,被沉重打击以后,基本也就等于一直残废舰队了。

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到底是元气大伤还是被彻底打残?

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基本被打残,元气大伤,失去黄海控制权。

此战是中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战争。此战中日双方都是12艘战舰参战。中方12艘被击沉5艘,日本一艘未沉。从这场战争足以见清王朝的腐朽不堪。

下面来分析以下此战战败的原因。

战备老化,清廷无力修缮。

这场战争清朝共有12艘战舰。而且大型战舰只有定远、镇远超过了7200吨,其他的诸如致远、靖远、济远等战舰都不足3000吨。甚至还有1000吨的广丙舰,总吨位也不过35000吨。比日本参战战舰总吨位都还小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批战舰都还是洋务运动里的产物,服役几十年了的老家伙,而且还没有大的修缮过。用这种老家伙,跟日本的新式战舰打,这怎么打。

而最重要的是,清廷是真的没钱修缮战备吗?恐怕是舍不得吧。慈禧一个大寿就花了3000万两白银。当真是目光短浅,为了一点小利,结果却输掉了甲午中日战争,结果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清廷要是舍得花《马关条约》赔款十分之一的钱,用在军备上,这场仗都不一定会输。

黄海海战失利的原因就是战舰的发动机锅炉太老了,烧的煤出来的都是黑黑的烟雾。所以还没发现敌人就被日本人发现了,失去了先手。锅炉无力,战舰移动速度过慢,几乎成为日本人的活靶子。虽然战舰不行,但好在船上的官兵还算给力,操作还算熟练,打的比较准。可是打的准有什么用,缺乏大口径的弹药,炮弹打过去都不疼不痒,你打中人家五发挡不住人家一发的威力。所以结果就是中方被击沉5艘,日本一艘都没沉。

当然这也跟日本人的无耻有关,他先是挂美国国旗,等开战时才换成日本人国旗。这里也不得不佩服以下日本人的无耻。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清朝政府的昏聩,无能。偌大的国家被一个短视的女人控制在手里,清朝的灭亡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到底是元气大伤还是被彻底打残?

在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有着这样一段记载:黄海海战过后,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而消极保守的李鸿章为保护自己利益,严令北洋舰队不得出战。也间接的造成了随后的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海军只能龟缩在军港内,最终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

历史上,黄海海战结束后,北洋舰队是否还真的具备与日军进行主力作战的能力?个人的看法是:很难,李鸿章甚至丁汝昌皆选择“保船”,并非没有道理。

北洋海军的精锐主力,即八大远军舰:

7335吨级别的定远号、镇远号重伤,8门305毫米主炮只有3门可用,随后镇远因事故触礁,失去航行能力。

2300吨级别的致远号沉没、靖远号尚存。

2900吨级别的经远号沉没,来远号尚存但军舰后半部因大爆炸而报废。

2300吨级别的济远号尚存、2100吨的平远号尚存(主炮受损且无爆破弹)。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就明白了,北洋水师在战后主力军舰也许还剩下大部分,但战斗力也许只有战前的50%左右。

而黄海海战给北洋舰队的震撼性,恐怕并不在于损失了几艘军舰,而是在实战中,北洋舰队的领导层才惊讶的发现清朝与日本的海军实力对比,已经完全超过了自己的想象,经过战前充分的准备,日军新式军舰的连续火力和速度优势在战役中完全展现出来,北洋舰队损失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全部是毁于日舰的连续火力打击之下,而缺乏弹药供应的北洋海军,一度让日军望而生畏的大口径主炮,却只能在大部分时间成为摆设,定远、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的305毫米火炮,爆破弹的威力虽然巨大,但缺乏足够的爆破弹,根本给不了日舰以致命杀伤,连威力最大的定远、镇远都是如此,其他军舰对日舰的威胁性,更是少得可怜。

更令人无语的是,在黄海海战尾段,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撤退,北洋舰队收拢剩余军舰企图进行追击,但无比尴尬的是,由于速度和性能原因,北洋舰队竟然追不上日本舰队,眼睁睁的看着其扬长而去。

致远号,虽然沉没的无比壮烈,但在史料记录中,却没有记载沉没前给日舰以重大杀伤,经远号的沉没也同样惨烈,但在双方的战史记录中,记录最多的则是它如何被动挨打,甚至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4艘军舰长达一个小时的攻击而无力反抗,最终沉没。

因此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字面上虽然主力尚存,但早已失去了主动出击的底气和勇气,尤其在黄海海战战后,经过临时维修的北洋舰队返回威海卫军港,竟然出现了主力舰镇远号触礁重伤丧失出海航行能力的悲剧,在国内唯一一个可以维修大型军舰的旅顺已经陷入日军陆海围困的局面下,镇远号已经不可能在战争期间进行修复,在此等囧境下,北洋水师几乎损失了一半的力量,主动出击日军的可能性更是无比渺茫。

所以这个时候,北洋海军只能寄希望于威海卫的陆海炮台能够保护好自己,留在威海卫利用8000陆军和几十座炮台将自己围住,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但不幸的是,丁汝昌和李鸿章更是高估了威海卫淮军陆军的战斗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