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武卒那么厉害,为何最后却消亡了呢?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魏武卒!
魏武卒装备精良,皆以重装步兵为主,《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这是网上的文章,很多人根据字面的意思,把他们解释成了特种部队!
其实不是!
春秋时期国家如何大战,就是小地主听命于中地主,中地主听命于大地主。然后几家大地主互殴!所以根本没有士兵一说。开战前,大家是农民,听到通知以后,大家自带兵器粮食集合,然后聚集,然后开战。这样的战争比的更多的是个人的勇武。
然后晋国把士兵组成方阵,根据每个家族定下来武装好训练。韩家就是箭阵,魏家就是步兵,智家就是车兵,赵家是骑兵!但这也只是形成了一个个方阵而已。
到了战国时期,吴起在和秦国蛮子交战时,感觉秦国士兵单兵太强!蛮子嘛!有力气!怎么办?经过长时期思考,他开始从农民中招募壮硕者,这些人不需要干农活!每天就是训练大战。吃怎么办?这些人由国家供养,杀了敌人还有奖励土地等!
这是什么?职业军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军人就这样出现了!
于是职业军人虐待非职业军人的历史出现了。吴起一次又一次大获全胜!
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他国君也不是傻子!看出了职业军人的好处。赵国,楚国,秦国也都发展了自己的职业军人部队。这时的魏武卒也泯然众人矣!
历史上魏武卒那么厉害,为何最后却消亡了呢?
《韩非子•初见秦》:“(秦军)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秦军之强令六国胆寒,在这支强悍的军队的帮助下,秦国屡屡得胜,奠定霸主地位。但有这样一支军队,不仅在秦军之前就闻名于各国,而且还曾战胜十倍于己的秦军,这就是“魏武卒”。然而这支强大的军队最后为何被消灭了呢?
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魏武卒不仅要身披重甲、持戟负盾,还要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强悍的体质令普通人望而生畏。严格的选拔、特殊的编制、独具一格的训练方式让这支精兵的战斗力直线上升,成为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只不过这支军队还未成气候,就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在了历史中,“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战绩也没有助推魏国成为笑到最后的国家,还间接拖垮了魏国的发展。
如此强大的魏武卒,和一个人密切相关,这个人叫做吴起。魏武卒受吴起训练,他对军队纪律要求严格,同时鼓励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讲求重罚,更注重重赏,而且吴起还聘有专职教练特训士兵。这些举措大大提高武卒们的战斗热情、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在主将吴起的带领下,这支军队多次取得对秦国的胜利,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周安王十三年(前389)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然而“成也吴起败也吴起”,魏武侯即位后,吴起受到排挤,从而离开魏国去楚国,这支百战百胜的军队也逐渐走向衰落。新的将军庞涓缺乏比肩吴起的领军魅力,魏武卒在之后的几次战役中失败,遭齐军伏击,主将庞涓战死,魏国衰落,魏武卒元气大伤。秦将白起大败魏韩联军,魏武卒损失殆尽。
吴起离魏只是加速了魏武卒的衰落,然而直接原因还是魏国的战略错误:妄图凭借魏武卒的强大打败所有诸侯国。有了魏武卒的魏国自负了,四处交恶引发战争,当桂陵、马陵等战役损耗了大部分魏武卒精锐后,这支天下无敌的雄狮几乎不复存在了。魏国元气大伤,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培养成本过高的魏武卒无法得到很好的补充,打一次就少一次,最终被魏国自己消耗殆尽。另一个关键原因老兵战死,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才是魏武卒真正的灵魂,他们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作战技巧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无法通过硬性弥补。大批精锐老兵的损失,使魏武卒的软实力损伤严重,队伍失去了中坚力量,重新训练、培养的周期很长,也很艰难,魏武卒最终衰落。
魏武卒虽然厉害,但魏国却不是当年的那个称霸天下的魏国,大量人才的流失让魏国抱残守缺,没有再能训练领导魏武卒的将领帅才;国力衰弱,没有能力武装军队。可怜魏武卒被齐军埋伏,损失惨重,最后被秦军歼灭,含恨沙场,告别历史舞台。
历史上魏武卒那么厉害,为何最后却消亡了呢?
魏武卒由来
首先给大家科普下,什么叫“魏武卒”,在战国七雄中群雄并起,魏国在大家印象中是比较弱的,但是强盛时期的魏国可是吊打秦国的,因为在魏国最辉煌的魏文侯时期,魏文侯还任用吴起训练起一只攻无不克的铁军,是魏国精锐中的精锐叫魏武卒,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
魏武卒选拔标准非常严格,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2魏武卒宅。”翻译来说就是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还有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通过加入。
魏武卒的强大魏武卒号称战无不败,简直就是战斗机器,最厉害莫过于在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时,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全胜,战果就是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公元前405年,吴起率魏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次年,攻入齐长城。公元前354-前350年,庞涓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差点就灭了秦国。
魏武卒的消亡多战成名的魏武卒,按理来说应该是战无不胜的,那为什么最后别灭了呢?主要原因有几点:
第一, 太依赖于主将的凝聚力。
魏武卒的灵魂人物一直靠吴起,因为他是一手创制、带领整支军队的核心人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魏武卒的前期的辉煌强大,很大程度依赖于吴起的管理方式。
等到吴起离开,庞涓领军后缺乏领兵治军的魅力,魏武卒已经开始失去灵魂,没之前那么凝聚和强大了。
第二, 魏武卒培养的难度太大。
不仅要严格甄选士卒进入的条件,还要重金打造,并给他们最好的设备和最好的待遇。别忘了在生产力并不高的战国时代,专门培养一群特种兵所耗费的人财物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也才有魏武卒最强盛的时候也不过是5万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军队,烧钱也烧不起。
第三, 战争实际原因。
魏武卒主将庞涓之死,战力大大削弱。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历史上著名的“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秦名将白起以少胜多,魏武卒从此全数被灭。公元前293年某天,数十万大军在洛阳南部的咽喉之地伊阙相持。年轻的秦国将军白起,在此迎击两倍于己的魏韩联军。他的对手是魏国老将公孙喜。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作“伊阙之战”。
因为,魏韩联军虽数量占优,但士气反而落于下风,都指望对方联军出力,结果畏战情绪之下,最后的结果是秦军绕道联军背后杀出,魏军退路被彻底斩断,主帅公孙喜也被白起俘虏,秦军以少胜多,魏武卒全部阵亡。
历史上辉煌无比的“特种兵” 魏武卒,就彻底在历史舞台上落幕,也是唏嘘。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历史上魏武卒那么厉害,为何最后却消亡了呢?
战国初期,魏国成为天下第一个霸主,靠着文侯主导的变法,他们的国家变得非常强大。后来魏国靠着自己强大的军力,成功把周边的国家给打得非常狼狈,这也奠定了他们的霸权。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出色的战绩,主要是靠着强大的魏武卒。
在我国历史上魏武卒是一支神秘的部队,它最早是由吴起创建的,他创立这支军队就是为了应对河西等地的战事。在这之前,吴起在鲁国这些地方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他的军事能力非常出色。
来到魏国得到重用之后,吴起也开始着手组建新的军队,魏武卒就是他精心打造出来的军队。这支部队是单纯由步兵组成的,在当时骑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他国家都没有什么常备的骑兵部队,主要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
可魏武卒与一般的步兵不一样,他们是重装步兵,浑身装备着铁甲,配置铁制武器。这支军队在吴起的带领下战无不胜,先后打败秦这些国家,还差点就把秦给灭掉。之后他们横扫中原,靠着强大的武力,帮助魏国取得霸权。 全盛时期的魏武卒,绝对是天下最强的部队。可后来,我们在战场上却看不到魏武卒的身影,而魏国也从此衰败,成为中原的一个弱国,不断受到秦国的欺负。那么当时纵横天下的魏武卒,到底是怎么走向消亡的呢?
其实,魏武卒的衰亡与魏国的衰败是有着直接的联系。想要打造一支魏武卒军队,是需要有足够的国力支撑才行,否则很难维持这支军队。单单他们全身的铁器,就要耗费无数的钱财,而魏武卒的士兵每个人都有着大量的田地和丰厚的财产。 他们的俸禄也是非常高,单单是养这支军队,就需要有很多的钱。
魏国早期有这个资本,但随着他们不断多外扩张,魏国陷入到四面作战的地步。周边的国家都在和魏国打仗,这么打下来魏国的国力就支撑不住。他们和齐楚这些强国不一样,原本就是刚刚兴起的强国,自然就很难经受住战争的消耗。
由于国力的衰败,再加上秦趁机夺取河西之地,魏国一下子就失去了广大的领土,后来他们的国力根本无法维持魏武卒。这支军队在战争中不断损耗,可又无法得到补充,衰亡是很正常的事情。
此外,魏武卒的训练非常严格,有着一套特有的方法。不过他们军队里面最宝贵的东西还是这些老兵,这些人从开始上战场,经历这么多战斗仍然能够幸存下来,他们就有着超高的战斗技巧以及丰富的战斗经验。魏武卒内部是靠着由老兵带新兵这种方式来培育新人的。这些老兵就非常关键,可随着战争的持续,真正有经验的老兵越来越少,他们的部队战斗力也就不断下滑。
魏武卒在战争中还会损耗大量的铁器。 当时列国已经有很发达的冶铁产业,可铁器本身就是稀缺资源,一旦损耗很难继续补充。一开始魏国的铁资源储备非常丰富,可随着战争的消耗,他们的国内也没有那么多资源来为武卒军队提供铁器了。没有了铁器,武卒军队的装备就成了问题。
伊阙一战之后,在白起的猛攻下,已经是不断衰亡的魏武卒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总得来看,这支军队的衰败还是源于魏国国力不断下滑,毕竟打仗就是要烧钱,当初魏国有着非常强大的国力,他们当然能够维持这么强大的军队,可随着国力下降,魏武卒也自然无法维持下去。
历史上魏武卒那么厉害,为何最后却消亡了呢?
更多的原因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失败所导致的。
三晋失和,外交孤立魏武卒的出现时间是在三家分晋前后出现的。当时的三晋虽然都因分家成了正真的诸侯,但却使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三家都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因此当时的魏文侯不仅积极内部改革增强国力外,还通过通过外交手段使三晋建立起坚实的同盟,共同发展,使得魏国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对外发展,其中就包括夺了秦国河西之地,同时魏国也开启了其的百年霸业。
然而,魏惠王时发生了转变,魏国开始积极与赵韩开战,企图一统三晋,整合三国力量。而对外则消极防守于秦,近乎献媚的讨好于齐国,然并卵。结果是四面受敌,魏武卒疲于奔命与各个战场。
各国相继变法,优势不再有变法成功的秦国、胡服骑射的赵国,选贤任能国力日盛的齐国,休养生息变法后从新崛起的楚国,以及虽变法被魏国打断的韩国。
本来国土狭小的魏国,靠变法建立的国力优势被抵消,国力被碾压,军事优势不再。魏武卒也迎来了他的劲敌秦国锐士。
总结,魏国靠变法和魏武卒建立起的百年霸业却没能给魏国打下坚实的国家基础,当其他国家追赶上来后,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其所依靠的魏武卒也就成了对手面前
历史上魏武卒那么厉害,为何最后却消亡了呢?
魏武卒,魏国得以崛起的最大倚仗。在吴起的率领下,它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丰功伟绩。
公元前405年,魏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屠杀齐军三万。次年,攻入齐长城。
公元前389年,魏武卒以五万以数,击溃秦军五十余万众。
魏武卒的强大毋庸置疑。当然它的强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吴起创立魏武卒那刻起,魏武卒不论是从选拔的标准、训练的方式、还是士兵的待遇上,都注定了魏武卒必将成为名震天下的精锐之师。
在魏武卒的待遇上,吴起可谓是下了重本。一旦他被选为魏武卒,那么他的家人将免去所有的徭役赋税,将终身免税,并能获得百亩的土地。如果之前他是奴隶,他也能立马变成平民。之后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的话还有机会获得爵位,这就类似于后世商鞅变法时所提出的“军功爵”。
那么在有了如此丰厚的待遇下,百姓自然会趋之若鹜的参加魏武卒的选拔。
当然要想加入到魏武卒可没有那么的简单。首先在选拔上,魏武卒的士兵采取的是“兵不在多而在静”的政策。据《荀子·议兵篇》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就是想要成为魏武卒的一员,他们必须头戴铁盔,上穿上身甲、股甲、阱甲三层护甲,手拿长戟,腰挂铁剑,后背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并携带五十支剑,背三天的干粮,然后用需用半天的时间长途行军约40公里。
只有完成以上的目标,他们才有资格成为魏武卒。但是需注意这只是入门的,如果没有通过接下来的训练,他们依然会被淘汰。
在完成了初始的人员选拔后,吴起就会对完成考验的准魏武卒们进行更为严酷的训练。
为此,准魏武卒们需要依次完成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一系列的军事技能训练,如果在这之中他们完成不了其中一项训练,他们就成不了真正的魏武卒。
在训练的过程中,吴起采用的是“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的训练方式,就是以老带新,这样就可大大加快魏武卒的成军时间,且也能迅速磨合这支部队,只有让他们一起成长,他们才能相互信任,才能一起并肩战斗。
同时在训练准魏武卒时,吴起特别重视纪律性的培养。他一直在向他们灌输着“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的思想,只要你听我指挥,高官厚禄不在话下,但是你违抗我的命令,不管是对还是错,你都得受到惩罚,甚至是处死。
之后在他们通过这些严苛的训练后,他们就成为了真正的“魏武卒”。当然一支精锐之师士兵的素质虽重要,但一支部队的阵容与装备也同样重要,而这点,魏武卒做的也非常出色。
首先在阵容上,吴起先是抛弃了自商以来就存在的重型部队“车兵”,他大胆的采用了全步兵的阵容,且全为重步兵。
在编制上,吴起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他以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人,十人为一什,设什长一人,五十人为一屯,设屯长一人,百人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就是说魏武卒的一个最基础的作战单位就是一千人。而在战时,魏武卒作战时就会设一位将军来指挥数个千人队,然后统帅再指挥数十位将军,这样再安排作战任务时,统帅只需对将军言明,然后将军再根据指示去指挥部队,再去交代二五百主任务,而二五百主则就只需和2位五百主交代,以此类推。
如此的安排,势必就能确保统帅在指挥魏武卒的时候能做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同手使指那样的灵活”,就是他想让魏武卒怎么打就能怎么打,他想让魏武卒去哪就能去哪。
试想就是这么一支令行禁止,又能完全做到让统帅随心所欲的军队,它能不厉害吗?“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这就是魏武卒的实力。
再想想看,如果这么一支纪律严整,令行禁止的部队,再加上强大的装备,你说它能不天下无敌吗?众所周知,魏国的兵器制造技术是七国最强的,素有“魏军甲兵犀利”之说。那么作为魏国倾全国之力打造的“魏武卒”,它所配的装备能不强吗?当然强。
当然,魏武卒这个战国初期最强的军队,它也不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自吴起这位“魏武卒”的创始者离开魏国后,魏武卒就开始走向衰落。
其实个人觉得“魏武卒”的失败很大程度也是源于吴起。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魏武卒的成功离不开吴起,但正是因为吴起在训练魏武卒的过程中太在乎统帅的作用,他一直在给魏武卒灌输着一定要听从统帅的思想。
正是如此,吴起虽然打造出了一个纪律严明的战争机器,但是这个战争机器却似乎真正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他们只听从统帅的命令,无论这个统帅是不能会打战,是不是名将,他们都听他的。就是如此,“魏武卒”在战争中能否胜利则完全取决于统帅,统帅是老虎他们就是老虎,统帅要是笨蛋他们也就是笨蛋。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武卒被齐军伏击,魏武卒大败,元气大伤。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魏武卒败于秦国白起之手,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自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之后,魏国再也没能重建“魏武卒”,究其原因在于魏国已无力再建。要知道,鼎盛时期的魏国也最多只能供养5万余的魏武卒。可此时魏国早已走向衰落,因战国中期,魏国接连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再加上魏国经济的衰落,所以此时的魏国根本就给不了“魏武卒”得以建立的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钱和土地。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秦国根本就不会给予魏国重建魏武卒的机会。“魏武卒”的建立,不但需要支付高昂的财富和土地,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没有数十年的时间,曾经战斗强悍的魏武卒根本就不可能再出现。可以说魏国恰恰就是最缺时间,如果时间足够,魏国又能倾尽全国之力去再次建立“魏武卒”,魏武卒倒是有可能再现辉煌,可是事实上秦国根本就不会给。
也就是如此,最终“魏武卒”走向了消亡,之后取而代之的就是秦锐士时代的到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