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敢扣留楚怀王,为何却让赵惠文王在渑池之会中全身而退?

1.赵惠文王做了最坏的打算。据说连继承人都选好了。一旦扣押,赵国立刻放弃赵王,由太子决定下一步行动。

2.赵军做了最坏的打算。赵军早就准备好了。而且关键是赵军主力是骑兵,与楚国那些步兵不同。赵军快速反应能力强一大截。搞不好,赵王没带走,自己被包饺子了都有可能。

3.赵国君臣,文武和气且一致对外。二愣子蔺相如动不动就拼命,廉颇带大军在后面冷笑,赵王安安静静的抚琴。秦昭襄王找不出破绽挑拨他们。

秦昭襄王一定在想,我TM一动手,那个疯子蔺相如就会抱着个罐子找我拼命。干掉他后,赵王早跑了。如果我去追,他姥姥的,等我追上廉颇大军就到了。不划算!不对呀!廉颇是不是已经带大军冲过来了,我可跑不赢骑兵,算了,赶快跑路!赵国惹不起,还是去欺负楚国好玩!

事实上秦昭襄王不愧为一代明君,看见赵国这一代上下一心以后,毅然决然承认此次外交失败!不以自己的面子为得失,主动放弃正面硬怼赵国,调转枪口对付楚,魏。为最后决战继续积蓄力量。

赵惠文王随不能成为一代霸主,但面对战国中期如日中天的秦国,不卑不亢,携文武官员硬怼秦国,并迫使秦国战略收缩。使得赵国有足够的时间默默积蓄力量,为决战做最后的准备。赵惠文王:一代雄主当之无愧!

20年后,天下大势已明:世界双强,秦赵两国展开了决定天下谁家的大决战“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敢扣留楚怀王,为何却让赵惠文王在渑池之会中全身而退?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是一个比较朴实厚道的国家,特别在春秋时代,国家信用还是比较高的。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走上一条纯实用主义的路线,到了张仪等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外交更是无底限。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秦昭王约定与楚怀王会晤,结果竟然把一国之君给扣留软禁了。然而,秦昭王在与赵惠文王会晤时,赵惠文王却最终全身而退,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秦国有意与赵国结盟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与秦国的战略有关。

先来说说渑池之会的历史背景。

在渑池之会前,齐国由于遭到以燕国为首的五国联军讨伐,差一点亡国,从此被踢出诸强的第一阵营。而赵国则由于“胡服骑射”改革,国力突飞猛进,取代齐国,成为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军事强国。

从公元前282年始,秦国连续三年发动对赵国的进攻。第一次攻取蔺、祁二城;第二次攻取离石;第三次攻取光狼城。这几次战役,秦军的伤亡情况不详,我估计伤亡还是比较大,因为此时的赵国正处于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国的战略突然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因为楚国形势出现巨变。楚顷襄王正派人出使各诸侯,游说各国联合起来,合纵攻秦。这无疑是秦国最担心的事。倘若楚国说服赵国加入攻秦行列,那么秦国就要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对秦昭王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与赵国和解,集中力量打垮楚国。正是有这样的历史背景,才有秦赵的渑池之会。

第二,对于渑池之会,赵国是做了充分的评估与准备

鉴于秦国在外交上的下三烂手段,特别是扣押楚怀王一事,令赵惠文王在是否参加渑池之会一事上犹豫不决。

这时,廉颇与蔺相如的态度非常重要。两人都一致认为,应该要前去参加会议。为什么呢?首先,赵国是一个军事强国,尽管比秦国要略逊一点,但也是秦国的头号对手。这次会晤,是秦国主动要求和解,结合时局判断,应该是有诚意的。其次,为了吸取楚怀王被扣押的经验教训,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跟随赵王前往,而廉颇则陈兵于国境线上,严阵以待。只要会议出现变局,赵军可以第一时间前往救援。第三,赵国有扩张的需求。此时赵国实力强劲,领土扩张的渴望十分强烈。与秦国罢兵和解,秦与赵可以各自扩张,这是双赢的选择。

应该说,廉颇与蔺相如的主张是正确的。在渑池之会上,秦王有意让赵王难堪,但是蔺相如挺身而出,反而让赵王处处占上风,让秦王下不了台。同时,廉颇陈兵于边境线上,秦国也不敢用对付楚怀王的方法来对付赵惠文王。

渑池之会,让秦、赵两大军事大国暂时抛弃前嫌。在此后几年时间里,两国相安无事,也都利用这段时间积极对外扩张,进一步确立了军事强国的优势地位。从结果来看,这是一次双赢的会议。

第三,渑池之会后,秦、赵两国的扩张

我们来看看秦赵两国在渑池之会后的军事扩张,会对这次会议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先说说秦国。

秦国在与赵国和解后(公元前279年),立即以白起为将,大举入侵楚国,攻陷鄢、郢、邓、西陵等地,楚国军民死亡数十万,政府被迫迁都。公元前276年,秦攻魏,取二城。公元前275年,秦攻魏,围大梁,击破韩国援兵,斩首四万,魏国割地求和。公元前274年,秦伐魏,斩首四万,取四城。公元前273年,秦伐魏,会战于华阳,斩首十五万。

再来看看赵国。

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取幾邑;公元前275年,廉颇攻魏,取防陵、安阳;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伐齐,取昌城、高唐;公元前273年,东胡叛赵,攻略代地,赵破东胡;公元前271年,蔺相如伐齐,攻至平邑。

由此可见,在渑池之会后,秦国与赵国均大举对外扩张。秦国进攻的方向主要是楚国与魏国;而赵国进攻的方向,主要是魏国与齐国。

直到公元前270年,也就是渑池之会后十年,秦、赵两国反目成仇。秦国派胡阳伐赵,进围阏与城。赵国名将赵奢率兵救援,大破秦军于阏与,打破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秦昭襄王敢扣留楚怀王,为何却让赵惠文王在渑池之会中全身而退?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一场不辱使命的饭局

     历史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也演绎着凡人的生活,秦赵渑池之会多象后人喝酒划拳、三打二胜一杯酒啊,其实这时无论是强势的秦昭襄王还是弱势的赵惠文王,都没有真掐的意思,是用口头的强势换取两国在混战中“喘口气”的时机,大家或许都明白,此时任何一方想吃掉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惨胜,也必将是他人的“渔翁之利”。

   秦的一边,(秦昭襄王)“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正在全面攻击楚国,无眠东顾,虽说为报和氏壁之辱而让白起稍打了一下,只是教训报复罢了,并无大战灭国之举。而赵的一边,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将,攻齐”。正忙于攻齐拒魏,也无意于与秦交恶,于是才有了“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的渑池之会。 

一场狼咬狗两怕的渑池之会的演员们粉墨登场了,“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这事赵国是相当重视的,强兵猛将良臣出场,并且连后事都交待了。而秦昭襄王或许也并不是没有防备吧。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秦昭襄王一枚胜出。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鲊。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赵惠文王强胜一枚。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打了个平局。

其实,古人斗酒如同今人,二王相会,都是不想在列国的酒桌上“打通关”,那样自是顾头不顾腚、四面受敌了,至于两国相斗,最多是“三打二胜一杯酒”,“酒量不够指头来湊”,好歹有个回旋余地,古今生活总有强势弱势的一方,强者示强,足壮行色,强者示弱,定有阳谋,弱者示强,瞒天过海,弱者示弱,阴谋于心,这二王都看到了,是睁着两双大眼在瞎斗狠啊。

     

秦昭襄王敢扣留楚怀王,为何却让赵惠文王在渑池之会中全身而退?

打击楚国是破坏齐楚联盟

当年楚怀王和齐国结成联盟,属于蜜月期,有合纵打秦国的危险,秦王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管,肯定要破坏齐楚联盟。派张仪去楚国,许以六百里商於之地为条件,让楚国和齐国绝交,楚怀王上当,果然和齐国绝交,换来的却是张仪的欺骗。秦国和齐国痛扁楚国一顿。可楚怀王是个憨厚之人,第二次又上秦王的当,被忽悠到了秦国,客死他乡。这一下彻底惹怒了楚国,全民对秦国同仇敌忾。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只能先收拾楚国,处处防备楚国。

渑池之会结交赵国,为了一心一意对付楚国

为了好好的对付楚国,秦王只能老老实实的先结交赵国,也防备万一楚赵联盟,秦国就危险了,于是就产生了渑池之会,和赵国先暂时的结盟一下。

渑池之会的主旨就是结交赵国,无论蔺相如怎么为难他,秦王为了大局也只能忍气吞声,说好听的这叫能屈能伸,自然不能拿赵王怎么样。

再说了廉颇也在国境上布置了大量的骑兵精锐部队,秦国也惹不起,如果杀了赵惠文王,秦王也有生命危险。然后就是楚赵联盟,一块攻击秦国,那样就危险了。

这样一比,赵王和赵国将相,竟然看不清秦国的目的,而秦王就能掌握全局。

秦昭襄王敢扣留楚怀王,为何却让赵惠文王在渑池之会中全身而退?

简单的来说,是因为楚王无备,赵国有备。

其一,楚王与秦王的会面,楚怀王茫茫然掉进虎穴。

楚怀王不听大臣劝阻,也没有准备万全之策,完全是毫无准备的入秦地与秦王会面,秦王扣留楚王时,国内毫无应对秦国之军事准备。

楚王被扣留后,继承之君也没有为楚怀王而对秦国施加大的压力,楚国日益衰落的国势加上楚国内部的不和,秦王当然敢扣留楚王。



其二,渑池之会则不同。

赵王与秦王相见时,已经安排好了国事,规定时间回不来太子继位,这样秦王即使扣留了赵王也无法造成赵国国君缺失而引起暂时的动乱。



而且,赵王赴约之前,廉颇已经率领军队陈兵边界,一旦发生不测,赵军随时可以发起进攻。

再者,秦王约赵王进行渑池之会,目的就是稳住赵国,集中精力攻打楚国,如果扣留赵王,只会让赵国楚国联合攻打秦国,以当时秦国国力,难以同时面对楚国和赵国两个对手。

面对赵国的早有准备,胡服骑射之后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渑池会上蔺相如等大臣的斗智斗勇,在时机未成熟之时,秦王不敢轻易扣留赵王,只能让赵王全身而退。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秦昭襄王敢扣留楚怀王,为何却让赵惠文王在渑池之会中全身而退?

当时,秦昭襄王想要攻打楚国,想与赵国交好,将赵王约到了渑池。但是,秦昭襄王奸诈,赵王害怕赴约会出什么意外。于是,赵国的蔺相如和赵王一起去赴约。在席间,秦昭襄王故意羞辱赵王,rag他为自己鼓瑟。幸好蔺相如不畏强权,斗智斗勇,让赵王没有受到秦昭襄王的侮辱。后来,秦国让赵国给他们十五座城池,赵国是万万不可能会答应的。在一番智慧的博弈之下,秦昭襄王最终还是放弃了。赵王也安全的回到了赵国。那么问题来了,渑池之会,心怀鬼胎的秦昭襄王为什么没有扣留前去赴宴的赵王呢?

据史料记载,当初赵王接到秦昭襄王的邀请的时候,其实是不敢去赴约的。秦昭襄王阴险狡诈,秦国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赵王也没有办法估计他去赴约的过程当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意外。但是,蔺相如等人却希望赵王可以去赴约。不管怎么说,在气势上是不能输给秦国的。但是,赵国也不可能毫无准备就让赵王以身犯险。

在这之前,他们决定,若是赵王去赴约三十天未归,那赵国就会将新君拥立上位。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君上位,秦昭襄王也休想从赵国这里得到什么好处。这种安排是十分周密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秦国不敢扣留赵王的原因。因为秦国也不知道赵国到底密谋了一些什么呀。所以,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赵国在军事上的部署。赵国在秦国和赵国的边境上安排了大军,一旦赵王出现意外,那么赵国的大军就会对秦国发起攻击。对于秦国来说,他们当时最想对付的还是楚国。即使秦国再怎么不在意,赵国耳朵大军压境,他们肯定也是知道。所以,从心理上来说,这给了秦国压力,他们也不敢擅自动手。因为战役一旦触发,那对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所以,这是秦昭襄王没有扣留赵王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