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伊始,魏国为什么不选择灭掉秦国,完全占据关中,而是四面开花,在中原取得了大量不相连的土地?
本来是这么干的。魏家霸业两代半
第一代:魏文侯。联合三晋,有钱一起赚。帮赵氏对付中山,联合韩赵,攻伐四方。但核心军团只有一个吴起的魏武卒,死命的打秦国。打的秦国快亡国了。
第二代:魏武侯。武侯10年以前,相国不是公孙痤(只要不是他,魏国就没事)。魏国虽然四方出击,但主力还是对付秦国。所以武侯10年是魏国最强大时期。
这时秦国真的快亡国了。
可就是这一年。武侯插足赵国继承人事件,魏赵交恶。(小提示除了赵国本家人,任何与赵国为敌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这是魏国最大的政治失误。6年交恶,后虽然三晋再度联合,但三晋再也不同心了。
武侯23年,魏赵再度交恶。但魏国打败赵国。武侯25年,武侯卒。
武侯在位期间守住了霸业,但得罪了赵国,是政治上最大失误。三晋再也不是一条心。
魏惠王:
相国公孙痤。前后把商鞅,孙膑都送给敌国,交恶赵,齐,加上本来死敌秦国,崛起的楚国。魏文侯一直想避免的事情终于发生了。魏国成为四战之地。虽然前期打赢几战。但后来先后败与秦国,齐国,楚国。没有赵国后盾的魏国终于支持不住了。霸业从此衰败。
三家分晋伊始,魏国为什么不选择灭掉秦国,完全占据关中,而是四面开花,在中原取得了大量不相连的土地?
因为春秋战国之际,春秋时代的战争概念还没有转变。春秋时代的战争,追求的是争霸, 也就是说打服对手,成为国际体系的老大,从而获得各种外交利益、经济利益、军事利益。而进入战国时代后,战争观念逐渐改变,到战国中期以后,则变为追求兼并,打仗就是为了吞并别国的领土,甚至灭国,于是战争的残酷性大增,歼灭战比比皆是,跟春秋时代贵族精神的有规则战争完全是两回事了。
而战国初年的魏国就处于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时期。当时的魏国外交得当,魏文侯把自己运作成三晋领袖的位置,带领韩、赵两国同时暴打齐、秦、楚三大国还行有余力,这种有利情况下,如果魏国集中力量灭秦,是可以办到的,然后采用秦的战略,以关中为后方,函谷关为锁钥,东出以争天下。
但当时还不流行灭国,所以魏文侯夺了西河就收手了。魏武侯以后齐秦楚三大国通过变法强兵赶上来了,魏国又外交失败跟韩、魏崩了关系,那时就算观念转变了也灭不了秦了。
三家分晋伊始,魏国为什么不选择灭掉秦国,完全占据关中,而是四面开花,在中原取得了大量不相连的土地?
三家分晋之后,虽然秦国各方面不是很强大,魏国之一家也不能灭掉秦国,还是有后顾之忧的!好比齐国当时差一点灭掉燕国,却迎来其它五国的围攻!
三家分晋伊始,魏国为什么不选择灭掉秦国,完全占据关中,而是四面开花,在中原取得了大量不相连的土地?
原本魏国确实想要先灭掉秦国占据关中,然后再图天下霸权。但是秦国的顽强反击,使得魏国长期陷入关中地区的战事不得脱身。所以魏武侯等不及,霸业推迟进而在中原开战。魏国战略方向最高明的时期是魏文侯时期,率先变法成为三晋首强之后团结韩赵共同对付原晋国内部建立的中山国,进行多次会盟争霸中原。当然的,此时总体而言,魏国争霸中原是取决于韩赵两国的态度。魏文侯为了团结三晋联盟而不得不在中原地区适当出兵给韩赵两国好处。进而利用自己的主要武装力量,命吴起训练魏武卒不断进攻秦国。
将秦国最富庶的河西之地纳入囊中。在这里秦国完全被压制住,而且被封锁在西部边陲。魏武侯时期,国家战略开始出现变化,因为经历长时间的拉锯魏国没能战胜得了穷追猛打顽强抵抗的秦国老军。毕竟秦国现在衰弱也依然有着大国的低子。但就在这时魏武侯抵不住中原霸主这种名号的引诱 希望率先在三晋内部取得霸权为此插足了赵国的继承人内乱。这是三晋内部首次的分裂,后来虽然三晋同盟基本维持了魏文侯时期的一家的战略,但是三晋内部显然已经出现裂痕。此后赵国一直在不同的时期挑战魏国的霸权。当然,由于现在魏国霸权鼎盛,所以这些挑战最终都已赵国的屈服了结。
魏国进攻秦国对于三晋而言,其实只有魏国可以得到好处,因为当时的赵国和韩国与被压缩在西部边陲的秦国已经没有领土接壤。韩国主要是像东南方向发展灭掉郑国继续吞并淮水流域的小国,而赵国则更多的向东发展,除了灭掉中山国还要吞并卫国 而卫国同时依附魏国,这就使得赵魏两家不断出现矛盾。围魏救赵的典故要是最先开始说的话,其实是赵国先进攻卫国,卫国求救与魏,魏出兵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援 围魏救赵的战争才由此爆发。而作为身处四战之地的三晋如果联合所天下莫不从。
但如果三晋分裂,至少魏国和韩国就会真正成为四战之地。在国家的不同方向都会遭到较强大的竞争对手的阻挠。这也是为何魏国霸权衰落它将永无翻身之日。当然,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魏国最为强大,所以在中原的大战中胜多负少反而取得了很多土地。而且这些土地极为富庶人口众多城市繁荣。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无法失去连成一片纳入自己管辖,一旦霸权衰弱就会被周边国家分而食之。同时从地形上来看秦国占有关中,国家领土沿渭水东西向排布易守难攻。
魏全国之兵可以一举灭秦,但是凭借着秦军的坚韧,魏国必然也要出血。对于要谋求中原霸主的魏国而言,这显得得不偿失。而且之后秦国结束四代乱政,秦献公即位。不要小看这个秦献公。他在秦国所进行的新政在当时足以自保。更重要的是在初步改革以后就开始对魏国死缠烂打。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魏国正面发生冲突,并持续20余年,只有秦国敢这么做,并且也获得了多次胜利。当时的秦国虽然国力弱,但是全民皆兵,兵力并不弱。吴起之所以能以5万魏武卒大破秦军50万。那是因为秦国当时内政混乱,贵族相杀。国家没有任何凝聚力和战心。秦献公之后,魏国再想灭掉秦国已经是天方夜谭。
三家分晋伊始,魏国为什么不选择灭掉秦国,完全占据关中,而是四面开花,在中原取得了大量不相连的土地?
以如今的上帝视角看,当然会疑问为啥不将秦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事实上,在三家分晋的时候,秦国还是一个弱国,还没吞并巴蜀,没经历商鞅变法,北部还有义渠,这样一个秦国,对于魏国来说打下来一点价值都没有,远不如河西的价值。
秦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变法,还在于自孝公以来王位更替的稳定性,至于人才方面,商鞅卫国人,张仪魏国人,公孙衍魏国人,范睢魏国人,白起楚国后裔,魏冉魏国人,芈戎楚国人。还有王族内的公子虔,公子疾都是战功累累又手足情深,相比之下所谓战国四公子都是只会养门客徒有虚名。
三家分晋伊始,魏国为什么不选择灭掉秦国,完全占据关中,而是四面开花,在中原取得了大量不相连的土地?
是啊!魏国如果灭了秦国,进可攻,退可守!谁知道呢!可能是认知所限吧,以我们现在的眼光评判显然不太适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