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日本海军和英国海军相比,哪个更强?
当年美日英海军主力战舰大约是5:5:3。英国已经衰弱了。
二战时的日本海军和英国海军相比,哪个更强?
战斗能力日本海军强。战略能力英国海军强。
这是双方不同的战略环境、任务目标和建军思路决定的。
日本作为后发国家,本质上仍然局地大国,主要目的是向大陆扩张,变成陆海双元国家,根本改变岛国缺陷。海军的任务一是夺取制海权,协助陆军向大陆投送力量。二是防止局外国家干涉。前一个任务主要是针对中国和苏联,后一个任务主要针对美国。因为中苏当时都不是海军强国,所以日本海军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完成任务。对付美国就成了主要任务,而反美国介入的方法就是打赢主力对决,赢得一次或多次对马式的海战胜利。
受此影响,日本海军在一战后研发了零战、九三式氧气鱼雷、超级战舰、陆基远程对海攻击航空兵等大杀器。都是围绕打赢主力海战这个中心任务开展的。并形成了航母集群、编队雷击等多种独门战术。这个战斗体系非常独特而强悍,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给英美海军造成了巨大损害。
但是,日本海军过于注重以主力舰队为核心的战斗力量,而忽视如雷达等新式侦察搜索指挥系统。同时,日本海军的战略控面能力始终很差,尤其忽视反潜战。在快速扩张后,整个作战链条脱节,日趋穷于应付。在海上护卫战领域的教训尤其惨痛。再加上传统的军种隔阂,使得日本陆海协同也成绩不佳,最终走向败亡道路。
相比之下,英国虽然本部和日本一样都是岛国,但作为老牌日不落帝国,属于全球性大国。维护战略交通线,保护关键海外殖民地,就成了英国海军的重要使命。一战后,应对德国潜艇的威胁也让英国海军较为注意反潜战与海上护卫战。
二战中,英国虽然被迫在大西洋及印度太平洋上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敌手,打两种截然不同的海战,但最终还算是完成了任务。在战略控面,保护交通线,陆海协同等领域,有很多出色表现。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战斗能力日本海军强,战略能力英国海军强。
二战时的日本海军和英国海军相比,哪个更强?
排除掉1944年时已经趋于崩溃的日本联合舰队,除非在北大西洋波涛汹涌的海域进行战斗,否则英国皇家海军干不过日本联合舰队。
二战时期海战核心是航母力量的对抗,基本上一方航母舰载机拼完,就开始考虑撤退的事情。但是二战初期,英国航母的科技树点歪了,对于装甲防护太过于热情。
在《海军假日条约》中虽然皇家海军在航母吨位配额上要超过日本,但大部分吨位都是用在一战时期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的改装航母上,二战爆发时,英国拥有多达5改装航母,而且排水量和载机量都比较小,最大的鹰号航母改装后也就2.2万吨,载机量仅为区区21架。载机量最高的光荣级航母,在1935年完成改装后,载机量也才达到48架水平。30年代初暴怒号、光荣号和勇敢号停泊在锚地
相比较日本联合舰队,虽然两艘主力赤城加贺也是改装航母,但是其改装基础是一战后进行造舰竞赛的超级战列舰和超级战列巡洋舰,并且是在船厂造了个船体后就进行改装,不仅排水量吨位更大,而且改造方便性也比皇家海军的那一堆要好的多。改造后赤城号标准排水量达到3.6万吨,加贺号标准排水量达到3.8万吨,两舰最大载机量都达到90架。赤城号航母(二次改装后)
之后的新造航母方面,皇家海军完全走歪了,实际上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设计还算相当不错,2.2万吨标准排水量情况下封闭机库、整体结构,带双层机库的装甲航母。在设计最大载机量72架(实际一般携带60架)同时,拥有当时非常强的防护能力。飞行甲板拥有64mm的装甲防护,可以对抗2130米高度投掷的500磅航空炸弹攻击;侧舷有114mm的装甲带,可以承受轻巡洋舰152mm的炮击;核心区还有89mm的装甲防护,总装甲吨位达到2850吨,还带有水下的防鱼雷隔舱。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航母设计水平,但是英国仅建造了这一艘。牛牛的皇家方舟号航母实际上设计已经相当不错,但后面的光辉级完全是走上极端,成为反面教材。
英国为了二战准备建造的4艘光辉级航母完全是对装甲防护达到变态的追求,2.3万吨的标准排水量,但是由于单层机库设计,设计最大载机量仅为43架,实际载机量仅为36架。不过其装甲防护能力完全是个变态,76mm的飞行甲板装甲以及114mm的机库侧面装甲,组成一个非常坚固的装甲盒子,可以承受1000磅航空炸弹的轰击!水线装甲114mm,内部还有顶部76mm,侧面114mm的装甲区,用来保护整个动力舱、弹药库和油库。这装甲能力,除非日本联合舰队用对付战列舰的“八十番”炸弹,否则真的啃不动。光辉级航空母舰,航母中的铁乌龟
而日本联合舰队与皇家海军在航母使用上,则完全是彻底的相反,一堆脆皮,但是载机量贼大。在跟英国海军一样,同属于不喜欢折叠机翼和不喜欢甲板留置情况下,由于采用双层机库高速裸奔思路,舰载机水平跟皇家海军的那一票航母相比,完全是一个顶两水平。赤城加贺载机量都是90+,标准排水量1.6万吨苍龙飞龙最大载机量也达到73架(一般携带57架),标准排水量3万吨的翔鹤瑞鹤载机量达到84架,标准排水量1万吨的龙骧号都可以42架舰载机,再加上标准排水量2.6万吨载机量53架的飞鹰号与隼鹰号、标准排水量1.1万吨载机量31架的瑞凤翔凤龙凤。在1941年前后双方舰队航母拉出来对砍的话,日本联合舰队航母舰载机拥有730多架对410多架的绝对数量优势。IJN参上,不要说画风问题……
不仅是数量优势,在质量上日本海军舰载机也拥有绝对优势,零式战斗机在二战初期是横扫天空,皇家海军当时最好的舰载战斗机不过是海飓风,但是主力机型却是双翼机的海斗士。皇家海军唯一能够与美日主力舰载机相比的“海喷火”受制于起降视野不好,一直到1944年从美国海军学习了同样“反人类视野”的F4U起降方式后才得以解决。至于进攻的矛头,则是立下赫赫战功的旗鱼鱼雷机,感谢戈林把,要不是他废掉德国齐柏林航母,皇家海军那里来的如此安逸日子。英国当时航母主力舰载战斗机,格罗斯特“海斗士”。
不仅如此,二战初期航母运用水平方面,日本联合舰队是最出色的,即使是美国海军也无法与之比拟。上世纪30年代各国海军对于航母的应用都可以说是一片懵逼状态,到了二战爆发时,日本联合舰队对于航母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最高。
一是双航母编队的组织和调度,联合舰队从1928年(昭和3年)开始研究固定航母编队的探索,率先将同一水平的两艘航母编组成固定的“航空战队”进行同一攻防训练,在太平洋海战中,一航战、二航战和五航战们历次激烈的海空大战中,也充分证明了双航母编队的在攻防效率远超2个单独的航母编队,直至今日,双航母编队战术还是航母战术的基本战术应用。日本在建造飞龙号航母的时候,将其舰岛布置在船的左舷,设想是与常规右舷舰岛的苍龙号组队时,两艘航母舰载机进行起飞和降落盘旋时可以向不同方向错开,但实际使用时发现更加凌乱,事故率更高,后在建造五航战翔鹤瑞鹤时,重新统一回右舷舰岛布置。
二是舰载机进攻组织能力。这方面小鬼子们“月月水火木金金”操练出来的精英飞行员真心强,不仅可以打出高达83%的投弹命中率,还可以打出非常精彩出色的“多编队复合打击”效果。舰战、舰爆和舰攻多机种配合,编组成多个编队,从多角度对目标发动联合立体式打击。从珊瑚海海战开始,到中途岛,再到圣克鲁斯海战,被日本海航盯上的美国海军航母编队,可以说是即使在密码破译情况下,只要日本海航打出这一套立体式进攻,依旧是非死即重伤。美国海军当时搞全甲板进攻战术,玩一波流战术,就是没信心挡住日本海航的攻势,干脆在死之前放大招跟对方拼。一直等到日本精英飞行员被消耗的七七八八之后,才终于可以挺起腰杆。美国海军的全甲板一波流战术在战争初期整体水平和素质不如日本情况下,取得相当不错的战果
所以在1944年之前,英国皇家海军根本无法与日本联合舰队拼,双方航母力量组织和运用能力差太大。到1944年之后,皇家海军两艘最大载机量80架的装甲航母“怨仇级”服役之后,同时英国海军学习美国海军的一些航母应用,包括进行甲板留置等增加载机量。再加上海喷火、大青花鱼等新型舰载机投入使用,皇家海军才算有可以与日本联合舰队一战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日本联合舰队航母力量已经是败亡前夕,日本海航已经无法训练培养出合格的飞行员进行消耗了,新服役的云龙级航母都沦为运输舰,连同战功卓越的五航战祥鹤瑞鹤在莱特湾大海战中都只能沦为诱饵舰队。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日本海航二战初期整体素质和水平非常高,但不是没有弱点,高空防御能力很差,而且蜜汁自信,在整体舰队防空能力不足情况下,掩护船数量还较少。
此外,还有种需要另外说明的情况就是作战海域。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与美国的海空大撕逼决定胜负,一个重要原因是太平洋战场环境比较利于早期航母发挥,海域开阔,海况良好。如果到了英国与德国撕逼的北大西洋海域的话,那就完蛋鸟。狂暴的西风带影响下,北海和挪威海等北大西洋海域是出了名的狂风巨浪区域,1988年,排水量5万吨的美国海军中途岛号航母被摇出41°倾斜,差点挂掉。就日本联合舰队那票高重心,开放舰艏的航母,到了北大西洋能活下来就算不错了。1988年中途岛号航母,当时飞行员说能看到航母另一侧跃出水面的螺旋桨。
二战时的日本海军和英国海军相比,哪个更强?
英国海军更厉害,根据1922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英国和日本的战舰吨位比例为10:6。这反应出战前两国海军实力的强弱,是对双方综合国力和海军实力的统一考量。毕竟是几方签字生效的东西,如果不能反应日海军的真实实力,日本人是不会签字的。
所以说10:6这个比例,基本上反应出战前两国的海军实力。后期日本退出海军条约,开始大规模造舰,扩军备战的过程中一度将海军吨位飙至 。但是不要忘记短时间内的吨位优势并不能完全代表海军实力。因为战争最终打的不是你现在有多少兵器,而是战损之后能补充多少兵器,同时还有战争期间能生产多少兵器。战略战术是否得当也关乎甚巨。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总吨位比美国太平洋舰队大出不少,但并没有给战场带来优势,反而被战术上创新的美国人打得节节败退,同时美国造船厂开足马力迅速超越日本海军总吨位,甩了日本十条街。
所以说,比较哪国海军更厉害,最终还是看战术战法和生产能力。而在这两方面,日军都比不过英军。
二战时的日本海军和英国海军相比,哪个更强?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二战中,日本表现的非常抢眼,特别是日本海军,一度打的美国都没有还手之力。正是由于日本海军出色的表现,所以人们总是认为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美国,比英国还要强。实际上,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远远比不上美英,不仅比美国差了不少,比英国也差了一大截。那么二战时日本海军和美英海军相差多少?
从三国海军的总体实力来看,日本不管是吨位还是主力舰数量都比美英差了一大截。1941年是日本和美英实力差距最小的时期,当时美国海军总吨位143万吨,其中战列舰17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8艘、轻巡洋舰19艘、驱逐舰165艘、潜艇106艘。英国海军总吨位130多万吨,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2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5艘、轻巡洋舰49艘、驱逐舰200多艘、潜艇69艘。日本海军吨位119万吨,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10艘、重巡洋舰18艘、轻巡洋舰20艘、驱逐舰112艘、潜艇75艘。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主力舰仍然是以战列舰为代表的大炮巨舰,除了航母日本略有优势,可以说美英海军全面超越日本。
珍珠港事变爆发后,三国开始疯狂制造军舰,疯狂扩大海军力量。其中,美国造了131艘航母、10艘战列舰、48艘巡洋舰、355艘驱逐舰、203艘潜艇。英国生产了50多艘航母、6艘战列舰、102艘巡洋舰、291艘驱逐舰、238艘潜艇。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7艘航母、2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63艘驱逐舰和147艘潜艇。日本的新造舰船数量远远少于美国和英国,美国和英国的爆舰能力是日本的数倍,日本和美英两国的差距非常明显。
日本海军的数量比不上美英,造舰能力比不上美英,原材料供应更是赶不上美英。由于缺乏钢铁和燃油,日本海军的作战受到严重影响。到二战后期,由于缺乏油料,日本海军连基本作战需求都满足不了,很多军舰只能在家里窝着。战争打的是消耗,拼的是国力,日本国小底子薄,靠着穷兵黩武、全国省吃俭用攒了那么一支强大的舰队就开始自我膨胀,想去挑战美英,实在是自不量力。美英底子雄厚,都是越打越多的选手,根本不是日本能比的。日本凭借着局部优势和偷袭在开局占了一波优势,但日本的一波流没有干掉对手,等到对手缓过来的时候,日本就没有获胜的机会了,被对方按在地上摩擦。和美英相比,日本还差了不少。美英日就像三个长跑运动员,同样是1000米,美国跑了终点仍然神采奕奕,英国虽然气喘吁吁但仍有余力,而日本还没跑到终点就筋疲力尽跑不动了。虽然日本刻苦训练,但仍然很难改变身体素质的差距,还是被其他两个选手甩的远远的。
二战时的日本海军和英国海军相比,哪个更强?
日本海军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师从英国,无论是体制还是武器单位都是使用英制。就连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的对马海战的主力军舰都是从英国购买。就连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红砖都是扎努们从英国进口的,而日本进入无畏舰时代都是靠向英国购买“金刚级”才进入无畏舰时代的。
当英国开始涉足海军航空领域时,日本紧随其后,日本也是海军航空兵力量的先驱,而在早期日本海军航空兵相比于英国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而在水面舰艇力量日本绝对处于劣势,而日本唯一的优势就只有海军航空兵,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新型舰载机的出现就更加拉大了双方的差距。而二战时期就是航母的天下,所以相比较,日本这个学生已经在1940年后战斗力已经超过了英国老师。
这一点从印度洋的海战中就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英国派往远东“Z舰队”直接覆亡,英国在远东面对日本人攻势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所以相较而言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已经完全超越英国,英国人奉行的“大炮巨舰”注意在新生航空力量下被打得体无完肤,而这一点还是英国人教会日本人的。没错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是英国偷袭塔兰托港的翻版。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就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航母编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