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就是魏文侯的战略,北边排个西门豹去防守赵国,然后交好赵国,南边协助韩国抵御楚国。三晋有钱一起赚。东边扶持燕国钉死齐国。西部使用吴起,打出函谷关,活捉秦蛮子。结果4条战线都不负所望。特别是吴起,把秦国揍得连北都找不到。
消灭秦国后,以河西为基地,走秦国的统一天下的老路,要不要这么轻松呀😄
可惜最后换了领导后,方向就改变了。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战国初期,七大战国的实力排名是:魏、齐、楚、韩、赵、燕、秦。魏国处在一个四战之地,赵国、韩国跟魏国同出一源,实力虽然没有魏国强大,但是也颇有战斗力,灭之伤筋动骨;齐国是一个老牌强国,消灭他是不现实的;楚国是一个巨无霸,且处在南蛮之地,攻之不易,占之无利;燕国与魏国并不接壤,且燕国贫弱受齐国保护,跨赵而击燕,得一块飞地不利消化。因此当时魏国最好的扩张方向是西边的秦国。
秦国地处关中大地,外险而内平,渭河、泾水横穿关中平原,是一个大大的风水宝地。周朝因关中而兴,秦国因关中而立,占秦国则进可攻中原五国,退可保千里江山。关中大地是上天赐给魏国的王霸之资,但是魏国弃之如草鞋,天予不受则必遭天遣!
吴起统率魏武卒跟秦国老军战于河西,一战击溃秦国五十万主力,进而占有了所有河西之地。当此之时,如果吴起不出走楚国,而是继续得到魏武侯的信任与重用,则吴起可以将秦国消灭,将秦人赶回陇西草原给魏国公室养马!退一万步讲,魏惠王年轻时,有庞涓统率魏武卒,如果依庞涓之策,魏国全力西进,则秦孝公不能挡,秦人只能退回陇西,秦国必亡。魏国好好治理秦地,则关中将会成为魏国的王霸之资!
历史上魏国选择了错误的扩张方向:先统一三晋,再灭齐亡楚,再由两上将各领精兵一支东灭燕国,西灭秦国,以此完成魏国的统一大业。但是魏国第一步就失败了,统一三晋之战被齐国给打乱了:庞涓领兵灭赵,赵国不敌求救于齐,齐国通过桂林之战击败魏军;庞涓又领兵灭韩,韩国死抗到底,齐军救韩,通过马陵之战消灭魏军主力,庞涓死于乱箭。魏国精锐尽失,秦国却变法功成,卫鞅领秦国新军伐魏,一战收复河西,将魏国压缩至黄河东岸,至此魏国再无扩张之力,只有自保求存了。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带领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先强盛而称雄的魏文侯已经为魏国找到了最好的扩张方向。
这个方向便是西面的秦国。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以魏国所处的位置,东面有齐国,南面有楚国,北有赵国,西面是秦国,可以说魏国地处中央,是四战之地,容易遭受别国攻击。
位置不佳,也就造成了魏文侯的忧患意识,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推行变法以图富强的国家。
以魏国的地理位置来说,东齐南楚都是老牌的诸侯国,他们底蕴雄厚,不是魏国可以招惹的,当时的魏国可选择的方向只有两个:北与西。
魏国的北面是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国分得了晋国最多的土地,这也与当时的赵氏实力最强有关。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家有一段时间的内斗,赵国想联合魏国消灭瓜分韩国,而面对虎视眈眈的赵国,韩国也想联合魏国消灭赵氏,魏文侯对此都没有答应。
赵国是个强邻,魏韩都很清楚不能与赵国联合以消灭另一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赵国。至于是联合消灭赵国,那是不现实的,因为赵国实在太强了。
所以单凭魏国想对付赵国那是不可能的,即便联合韩国也无济于事。因此魏文侯没有选择向北扩张。
事实上,魏文侯采取外交手段,使得三家没有内斗,还要联合以求生存,因为,三家分晋其他老牌诸侯国并没有承认,周天子也没有承认,三家如此犯上行为是容易激起公愤的。
齐国和楚国不好惹,赵国也是如此,便只有向西发展了。
这时候的秦国分明是个弱国。
秦国从秦灵公去世后,出现了“四代乱政”,内政混乱。
从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开始,魏国开始攻秦,先是西渡黄河在少梁筑城建立攻秦据点。再到以吴起为帅打破两国在河西的僵持局面,攻占河西多地。
秦简公不得以遣使齐楚,希望两国攻魏,以减轻秦国压力。齐楚两国也见有机可乘,攻打魏国的几个城池,但是魏文侯不为所动,继续攻魏。
最终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吴起成为第一任郡守。
为了抗击魏国的入侵,秦简公在东境修筑长城,这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
到了秦惠公时期,曾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魏国,意图夺回河西之地,但是仍为吴起击败。
直到吴起离开魏国前,秦国都没有机会夺回河西之地。
只可惜魏武侯继位后,在很多方面远不如其父魏文侯。
他怀疑吴起,致使吴起奔楚,后来的公孙鞅也不得重用,离魏去秦。
魏武侯在发展战略上也出现了问题。
赵魏关系破裂,两国兵戎相见,为以后的两国长期火并埋下隐患。
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国也因为魏武侯而成为魏国的强敌。
魏武侯参与“田氏代齐”,搞掉了旧的齐国,但是他没有想到,他帮助的田氏建立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新齐国,这个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而南面的楚国在得到吴起之后,开始变法也再次强大。
这使得魏国再攻打秦国的时候,有了太多的后顾之忧,向西发展已经失去了良机。
秦国此时的“四代乱政”也在魏武侯的干预下结束。秦惠公去世后,魏武侯帮助之前因乱政逃到秦国公子师隰回国继位,是为秦献公。魏武侯本想以此控制秦国的,但是没有想到继位的秦简公回国后开始效法魏国,很快国力发展,渐渐扭转了被魏国处处压制的悲惨局面。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魏国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晋国的卿大夫魏斯建立的国家。公元前403年,东周威烈王册封晋国的三位卿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此举导致强大的晋国分裂为魏国、赵国、韩国,史称三家分晋。
魏斯就是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而魏国的国力最强时也就是在魏文侯、魏武侯父子统治时期,位列战国七雄之首。
魏国的战略位置相当不利,处于诸侯四战之地,相当于在夹缝中求生,如果要保持长久的霸业,应该孤注一掷先消灭秦国
魏国在建国之时,无论是军力还是国力都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魏文侯、魏武侯当政时,魏国军队东向伐齐,干预齐国君主废立;
南向攻楚,夺襄陵八城,逼迫楚宣王献土求和;
西向战秦,夺取河西大片土地,把秦国压缩到陇东平原。
此外,魏国与赵国、韩国组成三晋联军,魏国是其中的领袖,独霸中原将近半个世纪,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家。
魏国的致命缺陷是处在中原腹地,周边强邻环列,稍有不慎就会招来灭顶之灾。因此魏文侯立国的时候,就确立了“以战养战”的方针:魏国的地理位置不好,只能用武力去开拓生存空间。
在君主素质方面,魏文侯在用兵打仗、识人用人方面都有出色的能力,一举奠定了魏国的霸业;
后来的魏武侯虽然没有识人用人的能力,但军事能力与其父魏文侯基本相当,所以也能够维持魏国霸业。
而魏国的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既无用兵打仗的能力,也没有识人用人的能力。
他凭借魏国的国力四处征战,对外与齐国、楚国、秦国交恶,对内与韩国、赵国也相互火并,最终使得魏国内外交困、疲于奔命,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魏国如要保持霸业长久,应该首先消灭秦国,然后吞并赵国、韩国,最后来对付齐国、楚国,这种设想不经过多代国君根本完不成“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魏惠王统治时期,魏国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与公元前341年的马陵道之战中两战皆败,损失惨重!不但未能吞并赵国、韩国(统一三晋),反而还遭到齐国、秦国、楚国的轮流打压,从战国七雄之首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再无任何称霸的能力。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魏国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道之战损失最惨,主力基本全军覆没,上将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虏。魏国的国力遭到齐国重创,旧都安邑也被秦国占领,魏惠王觉得对不起魏文侯与魏武侯,所以向孟子询问强国之道。
(魏国衰落以后,中原霸权落入齐国手中)
魏国如果要避免衰落的命运,就应该在最初称霸中原时积极往西扩张,而不是四处征伐。当时,秦国还没有完成商鞅变法,而且在河西之战遭到了魏国重创,命悬一线。
魏国应该孤注一掷、往西扩张吞并秦国,然后反过来再消灭赵国、韩国,这样有一定的机会能够避免后来的厄运。
等到秦国完成商鞅变法以后,齐国也完成了“田氏代齐”。秦国与齐国,一西一东对魏国形成夹击;楚国也在南方蠢蠢欲动,观察魏国的动静;赵国、韩国也因为不堪长期受到魏国的驱使奴役,也与魏国爆发了激烈的火并。
在这种形势之下,不要说是志大才疏的魏惠王,就算是魏文侯本人在世,也很难扭转魏国面对的不利局面:对内受到韩国、赵国的牵制,对外受到齐国、秦国、楚国的威胁。魏国从鼎盛步入衰落,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战国后期,魏国已无称霸的实力)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只能说魏国生不逢时,假如秦国、楚国和齐国的崛起再推迟个十年八年,魏国很可能提前一个世纪统一天下。
作为战国七雄第1个完成了变法,成为战国前期半个多世纪最强大的国家魏国,这个国家说起来拥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期,如果不是因为齐国、楚国、秦国三个国家同时在战国中期崛起,魏国真的有可能代替秦国统一天下。
可他生不逢时,正当魏惠王踌躇满志的时候,三大强国同时崛起,魏惠王陷入各国的围攻,结果他就完了呗。
其实,魏惠王当时制定的国策并没有太大的失误。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任国君的努力,在当时已经成为天下第1强国,但是魏国的地理位置属于中原的腹地,像周边任何一个方向扩张的时候都会遇到强大的诸侯国的抵御。
所以,和楚国、秦国,甚至是赵国、燕国这种地处边陲的国家相比,他们的扩张极为困难。
可能别人通过10年20年的时间完成的事情,魏国会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这种先天性的不足,让魏国在此后的扩张中吃尽了苦头,最终被崛起的楚国、秦国、齐国削弱,永远失去了成为霸主统一天下的机会。
魏国想要成功实现扩张,统一天下,应该从魏文侯时候谋划,利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人的努力让魏国成为超级大国,掌握半个天下的能力,那么未来才有看统一天下!
扩张设想是这样的:首先,不能灭掉中山国,应该全力灭齐。中山国是一个中等强国,而且国人尚武,灭掉之后不仅不会提高国家实力,反而需要大规模驻扎军队。
应该趁各国没反应过来之前联合赵国和韩国灭掉刚刚田氏代齐的齐国。
齐国面对三大强国的联合攻击一定不是对手,哪怕不被完全灭亡,至少也会损失大部分城市,失去成为七雄的机会。
然后,派西门豹在齐国镇守,消化这里。
然后,命令吴起北上灭燕!吴起是战国早期最厉害的统帅,而且治国能力很强。
魏文侯不能让他对抗秦国,而是应该把乐羊派往河西于秦军对峙。
而吴起作为当时最能打的将领应该率领魏武卒灭掉燕国。
燕国地处偏僻,当时估计人口也就100多万,吴起率领10万魏武卒足以荡平整个燕国。
此后,派河西儒家集团前往燕国在文化上予以同化,巩固这里的统治。
接着,统一三晋!吴起可以在燕国驻守20年,在军事上帮助河西大儒稳定局势!
20年之后,到了魏武侯时期,吴起率领在燕国精炼的20万魏武卒(包括原远征燕国魏武卒的后人和在燕国选拔的士兵)南下,配合魏国本部人马和西门豹在齐国的驻军三面围攻赵国,最多3月就能将赵国灭亡了。
剩下一个小小的韩国,在数十万魏军的包围下即使不投降,也会被轻松灭掉!
随后,灭掉秦国!乐羊的大军在河西于秦军对峙,使秦国一直不能正常休整,多年以来疲惫不堪。
此时,吴起率领三晋和齐国、燕国等地动员的大军50万配合乐羊对秦国纵深实施打击,一定会如猛虎搏兔,轻松取胜!
即使秦国不灭也会元气大伤。
等到魏惠王时期,整合了山东五国和秦国大部分领土之后的强魏发起对秦国残余力量的远征,灭秦将是手到擒来!
最后,灭楚统一天下!魏国不断攻城略地,吴起即使不能封为丞相,但是至少可以有领导上千里土地的权利,几乎等于过去的诸侯国,所以吴起很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投奔楚国。
楚国没有吴起的变法会继续死气沉沉,在魏惠王统一北方之后,大军南下不会吹灰之力就可以将其灭掉!
于是,统一天下!
而且,魏惠王在位52年和他爷爷差不多,等于三代可以创造一个延续100多年的国策,类似于康乾盛世巩固满清天下,这期间有很多值得想象的空间!
所以,魏国虽然在战国时期一开始走在了前列,但是由于扩张方向上的失误,把机会浪费了,否则就轮不到秦国了!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战国初期,魏国要想获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拓展自己的领土,有稳定的后方和足够的战略纵深,所以向西北发展,灭秦,才是最佳方向。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是三晋之首,而且三晋本是一个联盟,从春秋时期,整个华夏就分为两大阵营对峙,一方是以晋国为代表的北方集团,一方是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集团。双方互争长短,终究没有个尽头。
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代表的战国时代开始,魏国继承了晋国的大部衣钵,成为战国时期的事实上小强,是三晋的领头羊,魏武卒雄霸一时。魏文侯时期是魏国发展最好的时期,基本保持了进攻、发展的势头,任用吴起,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联合韩赵灭中山国,拓展了东北方向的地盘;联合其他诸侯,讨伐齐国,获取东方大片领土了;任用西门豹治邺,阻止了赵国南下中原的通路;魏文侯还任用诸多学派能人异士辅助自己。取得这些成绩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魏国没有吞并韩赵的意图,而是团结韩赵一起闷声发财。
这样使得魏国成为了事实上的战国初期的霸主,但也同时使得魏国成为众矢之的,向东和向南的阻力增大,这个时候如果魏国对韩、赵吞并,那么就会非常被动,而魏国这个时候应该在东方保持防御性进攻方式,团结韩赵,而在西方同秦国决战,灭掉秦国,使得自己的实力大幅增长,然后再回头东进,仿照秦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团结好韩赵,不要对韩赵有领土的要求。让韩赵放心跟着大哥打天下。
否则一旦魏国贪心求快,图谋韩赵的富庶和强大,而舍弃了对秦国的攻势,那么魏国就会选入极端被动的局面,成为四战之地,被楚国、齐国所利用,以至于被其他诸侯国群殴。比如庞涓的两次战斗,一次打赵国,一次打韩国,这都被外国所利用,使得魏国实力大伤,直接从霸主,变成了中等强国了,连秦国都死灰复燃。这就是魏国的战略方向不对。如果魏国继续向东或者南,乃至向北,都会与韩赵发生冲突,因为很可能是越过别的国家去图谋别处土地这样的土地是很难拿到手,而且会让韩赵心生恐惧和不满,让给韩赵,魏国又心有不甘,自己打的却要送给别人,增强韩赵实力。
所以魏国应该在这个时候转而攻击地盘大,发展弱,实力差,存在感不强的秦国,这样中原国家反对的人也少,领土还相邻,可以增强魏国的后方和实力。魏国之后想输都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