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不先吞灭巴蜀?
灭不了,守不住,眼光局限。
灭不了:上游军队打下游军队好打,下游打上游不好打。三国时,蔡瑁面对周瑜这样的名将都是败少胜多。而且三峡是什么?八九十年代才解决的难题。从地理上讲很难消灭,灭不了。
守不住:灭了巴国,打不赢蜀国。如果败了,援军从湖北出发,赶都赶不上,守不住。
眼光局限:如果举国力而战,也不是拿不下巴蜀。但要巴蜀干什么?不好防守,人口没多少。唯一有的是粮食,但这个世界上谁都差粮食,就楚国不差。胡广熟,天下足。楚国穷的就只剩下粮食了。
战国时期,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不先吞灭巴蜀?
感谢悟空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我又自己的几个见解,
1、楚国的重点发展方向并不是巴蜀之地,因为楚国更看重的是江淮地区这些富饶的地方,可能你们可能会想巴蜀之地不是天府之国,鱼米之乡吗?那么很抱歉,天府之国最早是指关中八百里秦川,并不是那个时代的巴蜀之地,而且那时的巴蜀之地水灾很严重,如果出国占领巴蜀之地并不能获得什么有用的价值,反而需要自己出力扶持,没有远大目光的楚国就果断放弃了这里
2,战略问题,在巴蜀之地周围还有许多倍成为蛮人的部落,而且巴蜀之地与秦国接壤,如果出国占领巴蜀之地就需要派驻大量士兵一面防止秦国的入侵,一面还要打压巴蜀之地意外的那些部落的骚扰,而巴蜀之地并没有什么资源,如果占领巴蜀根本就是赔本买卖,所以楚国就没有占领巴蜀之地的打算。
战国时期,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不先吞灭巴蜀?
那时候只有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这些黄河中下游长江以北才抢手 至于其他地方只有野蛮人才要 对 指的就是秦国 别看除了楚国大家都是周天子一个单位的 可你家境不行也没人看得起你 战国初期以前秦国一直都是二流货色 外国人楚国都比他高档 稍微有点理想的都想往二环内发展 没能耐的只能跑乡下
战国时期,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不先吞灭巴蜀?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直都是列国之中的佼佼者,其疆域在战国时代前期更是冠绝天下诸侯国。这硕大的疆土都是历代楚王一点点打下来的,可奇怪的是庞大的楚国却对紧邻巴蜀视而不见,直至秦灭巴蜀后对楚国形成地缘上的夹攻和地势上的压制后才追悔莫及。那么为何战国时期楚国不先吞灭巴蜀,而坐视秦国占据蜀中天府粮仓呢?
1、秦灭巴蜀后,对楚国形成地缘上的绝对优势秦灭巴蜀之前,其国势已经随着商鞅变法和张仪连横邦交而愈发强大。但是此时的秦国在面临草原和山东六国合纵阵线的围攻时,却仍旧力有不逮。彼时的秦国疆域不足天下十分之一,而楚国则占据三分之一。秦国所处的关中、汉中等地固然是产粮之地,陇西的牧场同样是上等战马的天然牧场,但在面对楚国时却并无绝对把握。然而攻灭巴蜀两国之后,形势便大为不同了。
楚人先祖封地是商、於,此处在秦灭巴蜀之前就早被秦人所得。失去商、於两地的楚国丧失了俯视关中的绝佳要地,却让秦人将秦国的南方门户锁的死死地。从商於出发,秦人可南下沿着汉水进入楚国腹地;占据巴蜀后,秦人又多了从蜀中沿长江顺流东进的伐楚线路。楚国在秦灭巴蜀后面临被秦军两地夹攻的危险。可见巴蜀两地在秦楚争霸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2、庞大的楚国被华南的地势割裂,难以统筹楚国虽然国土面积庞大,却大多是被中原诸侯视作蛮荒的丘陵山地。江汉流域以南的复杂地形将庞大的楚国割裂成多处,这造成整个楚国无法形成秦国那样的举国合力。到了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致分为东楚(淮楚)、西楚(荆楚)和南楚,其中南楚的百濮百越部族甚至到了汉朝才真正融入到华夏体系中来。由此可见楚国虽大,真正可以调用的资源并不丰富,面对魏韩乃至齐国具备一定优势,但若面对秦国便显得捉襟见肘了。
不仅是山脉丘陵对楚国自身力量聚合产生掣肘,长江水系同样制约了楚国对巴蜀的行动。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也就是东亚第一阶梯,经过第二阶梯后流经楚地并最终汇入大海。然而楚国很早就被秦国从第二阶梯排挤出去了,如若攻打巴蜀便只能从下往上逆水而行。楚军最为擅长的水战在这样的地形下讨不到便宜,陆战又有巴国天险阻挡,无从下手。
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巴蜀地形险峻,巴国扼守蜀中与外界的要道,其凶险可与关中函谷关比肩。东汉末年,刘备得刘璋邀请入川,虽后遭反悔,却依旧占据了入川要道,这才成功夺得益州。然而巴国显然不愿意邀请邻近的楚国入川,反倒是更愿意与秦较好。当蜀国攻打北边的苴国之时,苴、巴两国便积极向秦求援灭蜀。
当时的楚国向西面临崇山峻岭,行军不便的同时还会加剧楚国内部区域的割裂。蜀中之所以在西周后期开始常年孤悬中原之外,正是因为交通不便。如果楚军真的进入了蜀中,其有限的兵力将被分割在蜀中、荆襄和淮泗等处,相互无法驰援。当初刘备夺得益州后,立马北伐汉中,但在荆州关羽遭遇曹孙两家夹击之时,却消息迟缓、驰援无力。楚国仅凭当时松散的国势无法具备经营蜀中的条件。
4、楚人历来有北进的夙愿,对秦川蛮荒兴趣不大楚人曾于西周时挑衅周室,引得周昭王统帅六师军队伐楚,最终溺死汉水之中。后到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之时曾问鼎中原。楚国北上,抢夺诸夏共主的地位才是楚人历代夙愿。而不论是关陇还是巴蜀,当时都被中原视作蛮荒,也同样没被楚国当一回事。
楚人在遭受秦人攻击之后,首先的反应并不是攻占巴蜀以寻求反击之机,而是大规模的向北或向东迁徙。楚人心向中原,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前夕,其主体人口早已迁居江淮与当地土著淮夷融合一起了。
5、内政弊端,人才匮乏楚国没有西进的意图、没有经营巴蜀的实力,这是因为楚国在列国纷纷变法革新的大争之世,依旧墨守成规,并未积极变法图强。楚国由于山岭荒蛮之地,是在西周时期通过经略百濮族群而崛起的,因此多少沾染了些百濮部落的政治基因。楚国的政治结构类似百濮和草原民族的军事贵族合伙人模式,贵族对军队和政治的把控能力很强,楚王只是作为贵族集团的代言人出现的,虽也手握实权,但并不能完全左右朝局。
被以屈、景、昭等顶级贵族所垄断的楚国朝廷很难接受变法革新的思想,亦难以给予他国人才施展抱负的舞台。卫国人吴起当年在楚国变革,却最终死在贵族的射杀之下;齐人田忌、陈珍都曾来到楚廷却不被重用;赵人廉颇晚年在楚国为将,竟然指挥不动楚军。可见楚地世家贵族对军政大权的把控到了何种地步。人才的匮乏和僵化的国策让楚国与巴蜀之地渐行渐远。
6、秦灭巴蜀,水到渠成楚国与巴蜀间隔天险,秦国也一样。关中入汉中需翻越秦岭,汉中入西川则需翻越大巴山。然而关陇汉中和巴蜀仅一山之隔,并不存在地势上的优劣。大巴山虽为天然屏障,却并非不可逾越。秦灭巴蜀、刘备伐汉中、钟会邓艾南征蜀汉,走的都是这条道路。之所以秦国一直到了战国中期进入蜀中,是因为此时的秦国变法效应已经显现,东边公孙衍的五国合纵被破不久,秦国便腾出手来派司马错出征巴蜀。
此时的秦军因连连同魏韩、义渠等交手,百战之兵充足。反观巴蜀战备疲乏,尤其是巴国从一开始并不相信盟友秦国会来讨伐自己。所以秦灭巴蜀,水到渠成。
7、楚国事后反制,但已于事无补楚国原本对巴蜀并不在意,但当秦灭巴蜀之后,借助巴国故地为跳板又进犯楚国曾经占领的巴地,便醒悟过来。此时的楚国面对秦国的地缘压制也采取了反制措施,一方面派遣将领经营云贵,一方面东进吞并越国。
楚国经营的云贵地区,后来演变成为滇国,最终被汉朝覆灭。云贵地处巴蜀以南,楚国想借用此地从更为边缘的区域对秦国形成反制,但奈何云贵距离楚国腹地太远,相互交通往来不便,难以形成合力。而楚国东进歼灭越国则更像是一种躲避秦军的战略转移,对秦楚对峙的大局于事无补。
综上所述,秦国上下齐心,变法图强,广纳天下贤才以供己用,对争霸的节奏把握的十分精准。而反观楚国则徒有硕大疆土,贵族把持军政大权,楚廷勾心斗角,目光短浅素位尸餐者众多。再加上秦楚两国天然的地理条件,楚国当然不可能先于秦国吞灭巴蜀。
战国时期,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不先吞灭巴蜀?
关于战国时期楚国为何没有吞并巴蜀之地可以用八个字来概况:食之无味,嚼之如蜡!
楚国有没有实力吞并巴蜀两地?答案是:能。
楚国在七雄之中物产广袤兵源充足之最,即便到战国后期仍可动员50万大军,更不比提早期,且,巴蜀两国相互攻伐不能合兵抗楚,又,两国兵甲不足十万,再加上楚国与相邻不必长途奔袭且有水路与两地相通,所以单从实力而言楚国要灭巴蜀可谓轻而易举。
然而,现实告诉楚国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心塞(´-ωก`)
首先,秦国不允,秦楚经过数次大战楚国损兵折将,实力已大损,楚国一步一步衰落,疲弱的楚国有能力灭巴蜀却无力守,楚与巴蜀相邻,同样的,巴蜀北部也与秦相邻;其次,还要问问魏、齐、燕、赵、韩等国答不答应,合纵抗秦可以的,楚国自己要想吃独食,想都不用想,其它各国背后捅刀子可以说是肯定的,不然就不叫战国了,再加入强秦入伙,没准儿七雄之中先被灭的是楚国而不是韩国了;再就是,楚国所楚的地理环境北部无屏障可依,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使其无法向西发展;最后,楚君的意志与智慧同样重要,楚悼王之后的楚君资质平庸无所作为,士兵已不耐坚战,跨境作战,巴蜀可速取不可时久,否则深陷泥沼……
结语:秦一统华夏,不可抑!!
战国时期,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不先吞灭巴蜀?
春秋时期,楚国是最先称王的诸侯国,也是早期与齐国实力相当的诸侯。
楚国主要控制着长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南方的蛮夷大多被他扫除至岭南以外,巴、蜀两国地势险要闭塞,没有扩张野心,对楚国无威胁。楚王欲控制中原,不断吞食周边小国,与齐、晋争夺霸主之位,使得郑、蔡、卫、曹、陈等诸侯左右摇摆,楚对攻伐巴蜀没有兴趣。但楚国却忽略了秦国的战略意图。
秦国由于东方有强大的晋国阻挡,无法向中原挺进,只能向西向南寻找突破口。直到秦惠王时期,司马错驳张仪攻取了巴蜀,从而对楚国形成威胁,加速了楚国的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