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又为什么最终出局?

1.第一个是魏国。

魏国,四战之地,死地也。要想成功必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魏国,南楚北赵东齐西秦,其中秦国最软。函谷关在手,秦国就只能挨打。一代雄主魏文侯重用吴起,夺关西五郡,秦国眼看就要灭国了。如果灭国以后,以秦国为后勤,走秦国灭诸国之路,天下唾手可得。

可以二世祖,逼走吴起,调转枪口向中原,满足虚名霸主。终于被打爆。在函谷关被秦国夺走之后,终于没有可靠的后防线了。四战之地,死无葬身之地。

2.赵国。

马背民族。函谷关被秦国所夺,天下大势一定。秦国以函谷关为基地,进可攻,退可守。迟早耗尽天下精英。(多国联军多次在函谷关下折翼)唯一变数赵国。赵国开始中原称霸,被魏文侯打脸后,转换方向向北,拓展土地,到灭中山之后,国力大胜。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横空出世。赵国眼看就可以从北方绕过函谷关,直取咸阳。可惜在内讧中失去最后的机会。

其他各国根本无法一统天下。

楚国,春秋时期,楚国如此强势都打不过北方诸国。

齐国,齐国有钱,真的太有钱了。所以战斗力很渣,可能有一两次崛起,但最终会瓦解。

至于韩国,燕国也就是酱油党了。

最后我来比一比这些国家

魏国好像美国,在新军事变革下,咄咄逼人,不可一世,但被霸主虚名所累。

赵国好像苏联,北方民族,在一代雄主斯大林的带领下灭德国,占东欧。如果一路向西,未必会输。可惜掉头向东,与人口最多国家发生矛盾。在决定生死的冷战中一败涂地,一蹶不振。

齐国好像英国。祖上也富裕,英联邦也有实力,二战后,打埃及,打阿根廷也赢过,可惜其地理也就决定其无法争霸。

楚国好像印度。人口多,地盘大,武器也有。就是打不赢大国,只能欺负效果,并吴越(锡金),分天下(巴基斯坦)。但面对中美就是怂(秦国,魏国)

韩国,燕国好像法国,德国,日本,又好像不像。总之是个酱油党。

最后还有一个搞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人才(商鞅)的国家,正在大兴土木搞国民建设(都江堰,郑国渠),而且总是被世界忽悠的秦国。

你说秦国像哪个国家,想好了,告诉我。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战国时期除了秦国,最有可能统一诸侯的是哪个?除了秦国,哪个国家最有统一天下的可能。这个问题要这样来看,在战国不同时期,其他几乎都有可能一统天下,除了韩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秦国是西边的国家,初期很弱,连秦国都能把握住了机会,最后一统天下,那么其他几个国家如果能把握机会应该也能统一天下,它们都曾经有过绝佳的机会摆在面前,有的甚至几次机会,但是它们都没有珍惜,或者没有把握好。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小霸王,带着韩、赵两国刷地图,吞秦河西,灭国中山,其他小国就不算了。如果不是自己选择攻击的方向上有失误,没有先西向把秦国拿下,稳固后方,以及外交上背叛了三晋联盟的基础,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就是它,它改革最早,李悝的改革成为以后诸国改革的借鉴模式,魏国的人才济济,比如吴起、西门豹、乐羊子、庞涓等等,魏武卒闻名天下,国富民强。它在其他诸侯的联合绞杀下,从霸主变成了二流国家的存在,丧失了争夺天下的优势,最让人鄙视,富二代弄成了败家子。

赵国是战国中后期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存在,它没有成功,主要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内讧,丧失了最好的机会,最典型的事件就是赵武灵王被饿死在沙丘宫,这造成了极大的内部力量损耗。本来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大有摧枯拉朽的气势。以后虽然还有廉颇、赵奢、李牧等战国名将,但是总归气短一口,秦国气长,赵国总是没有机会和时间把这口气倒腾上来,最后就咽气了,赵国是最有骨气的一国,抵抗最坚决,所以赵国最让人可惜。

齐国是东帝,在战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存在感都很强,齐威王勇猛无比。要不是齐缗王动作有点大,树敌有点多,造成五国伐齐,提前退出了统一天下的舞台。如果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那么齐国很可能取得天下,毕竟齐国距离中原地区,比秦国近多了,中原富庶,齐人高大善战,齐技击之士享誉诸侯。齐国人口众多,有渔盐之利,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与齐袖手旁观有很大关系。可是造成它袖手旁观的原因,正是五国伐齐,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齐鲁大地人才多,在秦汉之际,田氏反秦是中坚力量。齐的错误是步子有点大,容易扯淡。小步子紧捯饬,才走得稳,走得远,对齐国,人们总是哭笑不得,生生演成了滑稽剧,让人鄙视不起来,也可惜不起来,同情不起来,喜欢不起来,厌恶不起来,一句话:唉,都是命!

楚国是大国,南楚北晋,整个春秋差不多就是以晋为代表的北派和以楚为代表的南派争夺霸主的历史。楚国和晋国都是吞食小国的好手。晋国吞到最后,吃撑了,一家分成三家。楚国则越吃越兴奋,吃得个头也越来越大,越国这样的霸主强国也吃了。向南和西南一路狂吃,包括“大国”夜郎。这样固然可以加大领土面积和人力资源,但是同样使得楚国的权力更加分散,楚国是类似贵族集体统治制度。吴起也被这样的制度最后葬送。这样使得楚国虽然看着强大,但是并不能把力量统一起来统一行动,这是它固有的疾病,就像九头鸟,九个思维,有的想向东,有的想向西,有的想向北,有的想向南,总之很难统一行动。所以貌似能统一天下的楚国,反而是最不可能统一天下的国家。另外楚国与秦国一样不被中原国家待见,按蛮夷看待,这也是使得楚国向北前进更艰难。如果楚国能解决好内部问题,那么它很可能一统天下,楚国啥都有,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但就像老大废柴,最后被秦国忽悠瘸了,但他的灭亡不可逆转:楚国让人感觉憋屈。所以屈原应该感觉的就是这种憋屈,吴起感觉的就是这种憋屈,伍子胥父子感觉的就是这种憋屈。

燕国,曾经有两次真挚的爱情摆在它面前,可是它没有把握住,终生追悔莫及。有人说燕国是啥级别的国家啊,跟韩国一个档次吧,根本不入流,春秋时期,甚至需要齐桓公来帮助瘦国。其实在战国里,燕国真的比韩国有存在感。燕国自古出猛士,如果燕国把握住了这两次爱情,那么燕国就会成为超级巨无霸。燕国的领土包括现在的辽东半岛,能向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拓展地盘,说明燕国绝对够狠。燕国的两份爱情,一次是乐毅伐齐,一次是燕国伐赵。前一次是最好的一次机会,后一次是富贵险中求,可惜燕国都没把握住。乐毅被吓跑了,田单火牛阵复国齐国,使得燕国不仅没有灭齐扩大领地,反而彻底得罪了齐国这样的大国。后一次,燕国在秦赵长平之战后,想趁火打劫,一举灭赵,这在方略上不能说是错误,可惜六十万大军兵分两路竟然被赵国的八万大军也分两路击败,闹了一个国际笑话,同时得罪了赵国,廉颇因此封君。这事让人感觉国家确实需要底蕴,有底蕴的大国更能把握住机会,而没有底蕴的小国容易错失良机,有点像中国男子足球,就算临门一脚打空门也能踢出门外,这难度也太大了。灭齐,那么燕国就是霸主;灭赵,那么燕国就可以抗击强秦。所以燕国给人的感觉就像小日本,总想蛇吞象,总也没吞下去:执着的小强。

韩国,韩国地小,并且周遭都是巨无霸的强国,所以韩国从建国开始,就是打酱油的,一路陪伴,实在要说有名的东西就是韩弩,我是造军火、卖军火的,你们打吧,我看着。所以韩国一直也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

一家之谈多有偏颇, 限于篇幅限制,我们就不再罗嗦了,就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

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谢叶子写实师友邀!

在当时的背景下,除了秦国,其他六国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理由是:

六国统治者一一贵族和精英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官位世袭,阶级固化,排斥人才,缺乏竞争,没有变革的动力。

一个精神萎靡,没有征服欲望的国家,文化经济再发达也没用。现代人好讲打仗拼的是经济,事实这是误解。冷兵器时代与火器时代不同,穷国打败富国的例子比比皆是。什么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只要马快、弓硬、刀锋利,对方的粮草、金钱、财富、土地、女人不都可以据为己有吗?

近代西方为什么领先,不就是因为他们好征服,时刻琢磨研究克敌制胜的方法和工具吗,于是现代武器和新的作战方式就出现了,直接催生了近代工业文明。但他们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改造升级,直至现在还领先世界,别的国家只能跟在屁股后面追。可能这是题外话,就此打住。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楚国。

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一句震慑古今的名言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句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的名言,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了秦国与楚国势不两立的关系,也暗示了“楚必亡秦”的历史宿命。

不过现实情况却让楚国非常尴尬,毕竟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是秦国,楚国不过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个猎物罢了。

但,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楚国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的可怕实力。在静夜史看来,这个立国时间超过800年的南方强国,曾经也有过一统天下的强大实力,是秦国之外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国家。

而之所以是楚国而不是其它五个诸侯国,根本原因在于:和秦国诸多反复最终一锤定音不同,楚国一直都奔走在统一的路上。

如果将今天的美国比作秦国,那么俄罗斯则最有楚国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噬土成性”及“野蛮好战”。

根据现在很多历史学家的考证,楚国的源头是黄帝之孙颛顼的五世孙季连。

商朝末年,季连之苗裔鬻熊率族人投靠周文王,受到周文王重视。周成王时代,改念鬻熊的功劳,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国由此发端,疆域为丹阳周边50里。

楚国建国之初积贫积弱,甚至出现过鄀国盗牛的情况。不过,熊绎很快带领族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楚国在周朝的大框架内国力微弱,地位地下。西周中期,楚国开始不断发展壮大。

到楚国第六代国君熊渠时代,楚国已经扩张成为汉江地区的强国,开始走上勃兴之路。而熊渠最著名的操作是僭越为王,公然和周王室分庭抗礼,甚至表示“我本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

楚文王时代,楚国继续扩张,但被北方超级强国晋国长期压制,楚庄王时代,楚国一鸣惊人,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终和晋国平分中原霸权。

而后楚国被吴国所败,后经历吴起改革后开始调整,进入战国时代,楚宣王向西占领汉中、巴蜀,向东消灭越国,向北在中原攻城掠地,国力达到巅峰期,疆域面积远超其他六雄之和。

在长达500多年的东周时代,春秋与战国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春秋在乎尊王攘夷的面子,而战国贪图国土和人口的里子,所以战国时代,灭国战越来越流行,诸侯国数量也急剧减少。

而楚国早在西周时代,就开始了疯狂的兼并和扩张,可以说如果按照楚国的脚步走下去,最终统一天下的必定是楚国。

不过,楚国的缺陷也相当明显。虽然实行了郡县制等先进的地区管理模式。但世家大族的尾大不掉一直是楚国的顽疾,“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三户”指的就是“昭”、“屈”、“景”三氏。

而这些世家大族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楚国中央的权威,使楚国长期大而不强。更难以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吴起改革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除了氏族的盘根错节,地处南方的区位也让楚国非常被动。毕竟自古以来,我国都是自北向南统一天下,其次是自西向东。而这也注定了无论楚国还是齐国都难以底定乾坤。

而当楚国失去了巴蜀之地后,秦国成为悬在楚国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最终楚国被顺流而下彻底瓦解。

楚国如此,其诸侯国就更不值一提。

老实说,如果晋国能保持不分裂,虽然地处中原内部的四战之地区位难以统一天下,但压制秦国必然绰绰有余,战国初期魏国将秦国压制在函谷关内几十年就很能说明问题。

魏国的区位,像极了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虽然爆发力强,魏武卒更是一度独步天下,但四战之地的区位,注定了魏国不可能有更大建树,因为诸侯国虽然各怀鬼胎,但不可能坐视魏国崛起。

相比之下,韩国就更不值一提了。

赵国虽然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分庭抗礼的强国,胡服骑射更是让赵国强盛一时。但赵国国土支离破碎,尤其是内部分为邯郸、晋阳和代郡。

三大板块虽然有狡兔三窟之效,尤其是面对长平之战的惨败后赵国依然能够续命38年。但这也让赵国内部难以形成强大合力。

从晋国的三个继承者来看,但凡区位处于中间的,基本都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所以秦楚齐燕这些身后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才有希望问鼎天下。

但问题是,燕国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更要命的是还时常遭受匈奴威胁,这样的区位,注定了燕国始终是二流强国,即便有五国伐齐的壮举,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辉煌。

齐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富裕的国家,一度也具备统一天下的希望。战后后期秦国更是邀请齐国并称东西二帝。不过齐国向东缺乏纵深,且国内实行的是碎片化管理模式,在社会制度上更倾向于非集权,这就注定了齐国难以在疯狂的兼并战争中有所作为。

所以,秦国统一天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那就是楚国了,如果楚国后期有几位好君主的话。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这个问题不简单,答案却很简单,就只有半个——赵国。

理由很简单,战国七雄的对抗,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秦国的最终胜利,并不在于他对比其他对手如何“先进”,而在于其特殊地缘位置而“输得起”和“等得起”。

其余六国,在战国时代都曾强盛一时,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中衰,而这种强盛,距离能够统一天下,又相去甚远。

具体来说:

魏国

战国初年,魏国最为强盛,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魏国由东压齐,西破秦,南御楚,走向三个方向纷纷落败,并不是因为它的国力已经达到单挑六国的水平,而是从魏文侯时代就确定了“和合三晋”的战略,三晋联军对抗齐、楚,西河之地独立对抗秦国。

然而,魏武侯时代,魏国不满足于这种“后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而是转为拓地之战,其对手也转向了三晋内部,取得了一些战果,也破坏了原本牢固的“三晋联盟”。

到魏惠王继位时,韩国和赵国的干预,险些让魏惠王丧命,也将魏国本身的“双政治中心”问题暴露无遗,魏惠王时代开始,魏国并力东南,抛弃了原本需要经过“三晋”借道的黄河运输线,而转向对宋国、楚国的侵攻,以大梁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代,哪怕魏国最强盛时,哪怕对付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需要联合三晋,自己一家是不足的,而它始终不具备灭亡七雄中任何一个的能力,齐国“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的战例,都说明了这一点,魏国没有真正的两线作战实力。

楚国

楚国非常有意思,自春秋被吴国攻破都城之后,一直与吴、越在长江上拉锯,自己内部也不断发生王室内讧,乃至区域性的叛乱。

在吴起南下楚国之后,楚国短期内消灭了陈、蔡的独立势力,又向南、向东打败了越人,短期内凝聚了力量,北上直至梁门,打到了黄河边上,楚王甚至在洛阳王畿中寻找建设新都的地点,这可以说是楚国整个战国时代爆得最大一次进取。

短短一年后,楚王死去,吴起被杀,接下来50年,楚国不复向北。

直到楚怀王的时代,楚国与秦国反目,国君被扣,鄢郢被占,根基在江汉流域的楚国被驱逐到了江淮流域,原本横跨东西,西到巴蜀,东至于越的大国被打断了脊梁骨,成为避居江淮的二流国家(人口大幅削弱)。

楚国的根本问题在于封君太众,地盘很广,离心力太强,甚至出现了庄蹻之乱,让楚国裂而为三四,自己的统治问题尚且没解决,更何况灭国大战后的消化。

齐国

齐国是春秋以来的传统强国,却在战国初年发生了“田氏代齐”,内乱频仍,反而被人按在地上打。等到政治基本稳定,也就到了齐威王的时代。

齐威王之后,建立了五都、四鄙的兵制和地方管理体制,以五个大邑作为动员中心,实际上是自守的体制,并严重依赖于都市的商业发达。

所以,在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的强盛时代,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可以短暂占领燕国,最后在赵国的外部压力和燕国内部的反抗下,灰溜溜地退出,最强的时代,还需要联合魏、楚才能瓜分掉二等强国宋国,当然,这个联盟也是与秦、赵、宋三国联盟的对抗。

即便如此,齐国在整个战国时代,极少有劳师远征的案例,也缺少对应的动员能力,更是直接提供了灭国失败的案例。

赵国

赵国的崛起,却与上述几家完全不同,其基础是赵襄子之后,继承人大战以及大宗小宗之间的争斗,持续了近100年,直到赵肃侯的时代,赵国才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折腾,开始走向正轨。

而赵国的一步步强盛,恰恰是踩着被灭亡国家的尸体进行的,包括准一等强国中山国,二等强国代国,草原民族林胡、楼烦,甚至在五国伐齐的战争中也是主导者,更是燕昭王复国的后台老板。

历史课本上往往过度放大有“改革”之名的胡服骑射,这也是近40年教科书编撰的常例,而赵武灵王最强悍的,并不是换一条有裤裆的裤子,而是他高超的外交手腕,与秦、宋的互相结盟,稳住燕、齐,大规模向北扩张,到赵惠文王的时代,经历了“沙丘之变”动荡的赵国,又介入了对东方霸主齐国的灭国之战,形成了事实上的燕、赵联盟。

哪怕是在长平之战大败,损失了40万青壮后,仍旧能够在鄗代之战中大败燕国的60万大军,在邯郸之战中重挫秦军,其实力和底蕴绝非其他五国可比。

然而,正是长平之战的大败,让赵国失去了秦国对等争雄的能力,所以,它也只能算“半个”有统一可能性的国家。

至于其余的韩国、燕国,地峡人寡,没有任何可能性完成统一的逆袭,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

而秦国,正是由于有山河之固,才能避免与关东各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争斗,得以好整以暇地出关夺地,哪怕战败,也只是让人堵住函谷关就到头儿了,关中根本不丢,仍可以休养生息卷土重来。

所以,关东各国的灭亡,根本上是地缘政治的劣势,并不是秦国就比他们先进了多少个世代,从社会复杂程度和文明发展来说,秦国更是落后了不知道几条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