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谈心,希望他学习认真些,但没看到改变,怎么办?
家长“掏心掏肺”要是有用,每个孩子都是学霸了。这里不是说家长跟孩子真诚交谈没有用,而是说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着急也没用。
家长越是觉得孩子的学习让自己焦虑,越去“掏心掏肺”,孩子越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谁着急是谁的事!
很多家长经常会因为孩子学习和家庭作业的事情而争吵,实际上我觉得很多孩子的对学习的热情都是被父母慢慢“剥夺的”。
家长总是焦虑某一次作业或者某一次学习成绩,却忘记了培养孩子的目的。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成为写作业或考试机器,而是培养的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在学习这件事上,父母往往表现的比最应该对学习负责的孩子更上心,帮忙寻找辅导资料,帮忙报各种补习班,但是孩子本人一点兴趣都没有。倘若父母比孩子还要用劲,那孩子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而非越来越投入,表现出来的就是被“驱赶”着学习,毫无主动性。
有些父母会采取强制或者过激方式逼迫孩子学习,并且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长远看来这类孩子一旦上了大学就会“一落千丈”,因为那个经常“驱赶”自己的人不在身边了。
要想孩子学习认真,学习有后劲,其实靠的不是父母的“掏心掏肺”,不是父母的“谆谆教诲”,而是靠父母培育孩子的“自驱力”。一个有着自我驱动能力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稍微落后一点,也会迎头赶上,而且这个优势会越来越大,甚至受用终身。
学习上的问题,往往并不在学习中解决,平时生活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1.一些事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而不是父母“替”孩子决定。父母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掌控一些事情,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决定。如果孩子错了,父母也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言语,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2.哪些事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简单地说,不违反一般性的原则,比如涉及安全的事,就不能让孩子做主。至于孩子是回家就写作业,还是玩一会再写,那是孩子的事,如果有责任也是让孩子自己担了。
我们的目标不是承担本应该是孩子的责任,也不是培养一个傀儡,而是培养一个在生活中能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和做出理性判断的孩子。
3.父母应该如何做?信任、支持、陪伴、引导。相信孩子能做好,提供孩子所需要的支持,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遇到困难不是“替”孩子解决,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做出行动。
4.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一个具有成长心态的孩子,会把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认为是一次经历,会从中吸取教训。
各种研究表明有着成长心态的孩子,不会过于关注某一次考试的好坏,而是学习本身的意义,这种驱动是由内而生的,而这也是促进孩子学业进步的最佳方法之一。
5.无条件地爱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归属感“父母爱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成绩”,在父母爱包围下的孩子是有安全感,他用不着把90%以上的精力用于对抗父母,他有更多的精力去在类似学习上事用心。
很多家庭在“家庭作业大战”中逐渐破坏了孩子的归属感,破坏了亲子联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只有父母的“苦口婆心”,“掏心掏肺”,学习成绩能好才怪了。
总之,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更多的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家长要多从自身上找原因,找突破。孩子毕竟是一个心智未成熟的人,而父母如果做出改变,要更容易,效果也更好。
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谈心,希望他学习认真些,但没看到改变,怎么办?
题主提出的掏心掏肺跟孩子谈心,希望孩子认真学习,但是没看到改边。怎么办?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跟孩子谈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题主按着自己内心感受来谈的。与孩子交流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慢慢才能看到效果。再是学习成绩的高低,是由天赋与学习习惯形成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还会出现变化。但是最重要的是孩子身心健康。
因为从孩子出生开始,你才做妈妈,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都是边学边成长,孩子是在一点点的学习长大,做父母一定是身教胜过言教,在孩子心里树立榜样,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我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位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步步提高,有一次跟孩子说,有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看看人家多懂事,不但努力学习,还回家帮着妈妈做家务,因为孩子的妈妈太忙了。这位学生马上说他的妈妈,为什么老拿着我跟她比,你怎么就不跟她妈妈比一下。一句话把妈妈顶在哪里。
所以想让孩子有所改变,首先是父母的有所改变,否则一切免谈,小的时候可能孩子怕父母,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思维也在变,变得有思想了,如果父母不跟着有所改变,想想孩子会听你的话吗?
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谈心,希望他学习认真些,但没看到改变,怎么办?
家庭教育所表现出的方法不外掏心掏肺、不管不问和循序善诱三种。尤其是掏心掏肺对孩子,孩子仍不好好学习,不管不问孩子,孩子反而学习好现象困扰了很多家长。于是家长很矛盾,是不是不管不问就能促进孩子学习呢?于是专家学者站出来了,“当观众”“自由发挥”成了教育孩子的理论,误导了很多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认识孩子。首先,婴幼儿期的孩子就是活脱脱的动物。给他谈人生的伟大意义、学习的重要性就等于和牛弹琴。掏心掏肺地给他谈学习,他除非是天才,否则是听不懂的。
兴趣培养
第二,人一出生都在不断学习。尤其是婴幼儿期孩子的学习速度是成人难以估量的。他们的学习主要是看和听,他们的语言、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正因为如此,家长“不管不问”能学习好现象就出现了。家长不知道孩子这些品质是从哪里得来的,但孩子潜意识知道,或许是从家长那里得来的,或许是从亲友那里获得的。这就能解释吃喝玩乐的父母却养出了和自己不一样的爱学习的孩子了。
第三,兴趣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婴幼儿期的孩子,一直在寻找兴趣。孩子的情趣获得一方面是引导,另一方面是看和听获得。可见,孩子看和听到的是正能量,就会获得正能量兴趣,反之就会获得负能量兴趣。因此,家长不管不问,孩子却学习好是一种巧合,绝非好的教育方法。
兴趣培养
第四,因材施教,循序善诱是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孩子一出生就带着先天的气质,有的活跃,有的胆怯。对于活跃的孩子,就应该管教大于鼓励,对于胆怯的孩子则应该鼓励大于管教。教育是一个从扶着走、牵着走、看着走、放开走的过程。孩子在婴幼儿期,家长万不可当观众,可以把自己的期望用行为赋予孩子,而不是掏心掏肺的说教。认识孩子是引导孩子兴趣的关键,不认识孩子把自己的期望赋予孩子就是强加,就是徒劳无功。
第五,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做人的教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婴幼儿乃至小学低年级,都是规范做人和学习兴趣培养,而非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家长犯的最大错误是,没有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是急于求成抓学习。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掏心掏肺又有什么音呢?
动脑动手是兴趣获得的路径
所以,认识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料,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把自己的意志赋予孩子、引导孩子兴趣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做父母的切不可忘记做人教育、兴趣培养是家庭教育的任务重点,要把自己言行和家庭鸡毛蒜皮事务贯穿于整个家庭教育之中。有兴趣才能爱学习,否则望子成龙成凤都是徒劳的。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谈心,希望他学习认真些,但没看到改变,怎么办?
这位题主家长,您和孩子掏心掏肺的谈心,您谈心说什么呢?一定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轮圆说一些大道理,您想想如果能听的进去大道理的孩子,还用您费劲的去说吗?
之所以没有改变,那是孩子嫌您烦了,您在那里叨叨您的,孩子是根本没有听进去,才没有改善明白不?
孩子最忌讳当家长的在耳边喋喋不休的叨叨,您越是叨叨孩子越逆反,最后的结果是您累够呛,对孩子没作用。
多用鼓励的方法,肯定孩子的语气,让孩子感觉到您这个当家长的特别温暖,说孩子时话不能太多,一定是一语中的,说的精辟到位。要知道有些孩子就是你越叨叨,他越不好好学,反而你不叨叨了,孩子倒是肯努力上劲了,所以您一定改变您的说教,变种方法,多多鼓励。必定事半功倍。
回答完毕!
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谈心,希望他学习认真些,但没看到改变,怎么办?
赏识教育
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谈心,希望他学习认真些,但没看到改变,怎么办?
一说到沟通,好多家长感觉就是,我掏心掏肺地跟孩子谈心,希望孩子能够马上领悟,立即改变,朝着家长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一旦没有看到改变,就认定沟通失败,马上对孩子丧失信心,立马回到原来的态度,我觉得是不对的。
万事讲究过程,变化也是要过程的,也许孩子已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所改变,只是这改变还很微小,还不足以让家长刮目相看。
(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我觉得家长可以跟孩子掏心掏肺地谈心,首先应该给家长点个赞,至少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家长迈出了第一步,将自己的想法实实在在地亮在了孩子面前,这是值得表扬的。
其次,我觉得,孩子暂时没有改变,才应该是正常的。一次谈心就想孩子马上改变,那么教育岂不是变成了一件超级简单的事情。孩子需要好好消化家长与他的这次谈心,更需要自己去想通,自己想通了,才能朝着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去行动。
最后,我觉得,家长现在的态度应该是,我把我的底牌亮出来了,那么,未来的路,孩子你自己来决定怎么走,是认真还是敷衍,你自己好好考虑。谈话过后的过程,才是真正起效果的过程。
不要看孩子表面风平浪静,也许内心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改变。
不要期望一次谈心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一场持久站战。聪明的家长,懂得如何开口,更懂得适时闭嘴!
把改变交给时间,把决定交给孩子,既然已经尽力,那就静静地等待孩子自己想通,自己真正想学习了,才是真的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