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解放的时候,农民愿意进城当工人吗?什么时候愿意的?
解放之初,农民是否愿意进城当工人,是与父母的见识和本人的意愿有很大关系。其实当时当工人程序非常简单,若赶上正招工的时候,只要报名大都能录取。
我们村就有很多人就是通过招工当上工人的。但也有极个别的,因为想家或受不了严格的管束,又重新回到农村务农。
我岳父的岳父,解放前曾当过兵,走南闯北见过些世面,他深知城市的繁华有莫大的好处,所以先是建议未婚的岳父到大城市当工人,之后又敦促岳母跟随到大城市安家落户。岳母本可以跟岳父一同到国营企业上班,但为了照顾相继出生的几个孩子,因此就延误了。等到六十年代中后期,小孩稍大,花销也应付起来有些吃力时,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到五七工厂上班。尝到好处后,也就是岳母作为探路者觉得可行,遂也想让其妹到城里上班。但将路费辗转汇到偏僻的家乡并匆匆赶来时,报名截止日期已经错过,所以在后来九几年转户口之前,身份一直是农民,但是嫁与的是与岳父同企业上班的职工。
刚解放时,百废待兴,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这些第一代的产业工人实际充当了拓荒者的角色。而当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时,工人待遇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城市的繁华也与农村形成了显明对照,这时农民再想当工人就有了一道天然鸿沟。而当第一代产业工人又有了下一代的时候,尤其六十年代人口骤增,城市就业就形成压力,所以就有了调整时期的六二压和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
农民的传统思想,认为二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最可靠理想的生活,所以产生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草窝的观念。另外还有就是一辈子窝在一个地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安土重迁。再次父母宥有儿孙绕膝观念的束缚也是重要原因。
刚解放的时候,农民愿意进城当工人吗?什么时候愿意的?
谢邀,刚解放的时候我不记得,记得六十年代末期至大包干,也就是八三年以前,无论公社厂子,还是县单位,你要是没根子没门路,政府下那几个指标,你想去当工人.或者公社厂子、单位,你门的没有,老老实实在生产队干活吧。
刚解放的时候,农民愿意进城当工人吗?什么时候愿意的?
改革开放前,农民想进城当工人,比封建社会进京赶考中状元还难。
一,因在政治上,工人是领导阶级,男的没有光棍,好搞对象。
二,福利待遇上,孩子入托儿所,家属及本人看病报销,住房面积虽然很小,但是福利分房。
三,城乡差距巨大,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是农民半年至一年的收入。
所以现在有人想回到过去,就是想重温那个时代的优越感。
刚解放的时候,农民愿意进城当工人吗?什么时候愿意的?
那时刚解放时,不要讲农民不肯到城市来,就是有很多军人退武转业都不愿留在城市,都想回去分他个几亩地,那时最流行的口号是:一人分得三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才是神仙般的日子。留在城市的大多数是没办法回农村的,农村根本没亲戚没关系的。就像我家祖先(我太太爷爷)早在1880年时就离开了农村,老家根本没有一个亲戚关系了,我们怎么回去呢?
刚解放的时候,农民愿意进城当工人吗?什么时候愿意的?
刚解放的时候,也没听说哪里招工人,大家都在农村种地,在大炼钢铁时,听说很多人不愿去,有些都是强制去的。
只有六十年代后,很多农民看到农民劳累还挣不到钱还饿肚子,发现有工人回家探亲衣服穿的好,还手腕上戴手表,脚下穿着皮鞋,才觉得工人比农民强,好多农民想去当工人,但是人员招的少,尽管是贫下中农没跟大队干部关系搞好也是难当工人了,想当工人也是一场梦!
刚解放的时候,农民愿意进城当工人吗?什么时候愿意的?
刚解放建立新中国时,复转军人,在城市打临工的,无固定职业的,都纷纷返乡,不愿留在城里,因为回去后,可分田分地,自己有了田地可种多好,甚至有人主动辞职回乡的,因为当时城里工厂少,企业少,就业也有困难,而且初期公职人员实行供给制,那有在乡下有自己的地种感觉好,到了55年才明显感觉到城乡差别的出现,土地逐步回收,慢慢搞起了初级社,实行了户籍制,想回城已经不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