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子不教父之过”作为传唱久远且已明晰了责任与义务的经典用语,永远不会过时并赋予新的内容而历久弥新。

《民法》规定父母作为婚子女的监护人,应承担由其行为引起的民事责任,这就为父母教育子女提供了明确无误的法理规定。因此父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要手把手地教育好文化知识,还应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待人接物礼仪和知识,从而养成尊重他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奋发有为的好习惯,最终为社会造就和输送有用人才。

曾国藩家书记载了几个传家之宝:“勤俭持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诗书兴家之本,忠厚传家之本”。那么何以传家才能达到兴旺发达的效果?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的柱石之臣以凝炼的语言已经作了精辟的总结,可以为他人所借鉴。因此希翼家道兴旺,并非仅依靠多积攒家财试图长宜子孙,而还应该赋予一定的精神及文化以武装头脑,如此精神转化成物质及再由物质转化为精神的循环往复,方可确保家和事兴并经久不衰。而父母作为家风传承的重要环节,可以在无形的言传身教中起到春风化雨入心入肺的作用,是其它教育无可替代的。

现实生活中教育好和差的例子比比皆是。教育得好,儿女不仅茁壮成长人才辈出,而且还知书达礼,当然家庭受人尊重和令人羡慕定是必然的结果了。而反观有个别家庭,亲孩子到了溺爱的程度,惯吃惯穿养尊处优,这样有失偏颇的教育方法,定会培养出自私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人格,那么由此走向社会,势必寸步难行。究其原因是当父母的没有传承好,没有尽到教育之责。而后果呢?坐吃山空者有之,损人利己者有之,大而化之,卖国求荣者也一定出自这类家庭。

所以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子不教父之过”应为有眼界的家长引以为戒。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活永永都不会过时,父母是子女最好最亲的老师,子女对父母也是最信任的榜样,是不可非议的。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子不教,父之过”应出自《三字经》启蒙训导文章,对于少年儿童的“仁义礼智信”和“忠孝友悌”等道德修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原文为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此问题中稍改一字也无伤大雅——姑且以提问者“子不教,父之过”来贯穿全文回答此问题吧!

子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生养孩子却未尽到教育责任或者教育效果不好,这是父亲的过错。这在古代“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情况下,绝对适用。因为在“纲常”礼教等严格约束下,一般都很遵守相关规定,对于违反道德文化规范的行为轻易不会逾越,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人的规矩意识和自律意识还是很强的。在现代化时代,虽不再强调“纲常”理念,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以及言行举止、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都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子不教,父之过”此话依然没有过时。

一、父亲的言传身教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人的一生最早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让孩子有很强的依赖信任感,而母性的“如水之爱”绵绵不绝,使孩子融于心而历于行,父亲的“如山之爱”默默无闻,使孩子纳于思而敬于行。孩子虽然可以和母亲更加亲近,这是因为母亲柔和有加,但对于父亲却是亲而敬之,这是由于惧于父亲的威严(泛指普遍情况,不言个例)。同时,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孩子从启蒙到青少年成长期的有形或无形教育尤为重要,可以说,对于孩子行为举止、谈吐素养、道德品行、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等都会影响。无论是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熏陶引导,日复一日,“润物细无声”,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学会父亲的很多东西。如果一个父亲勤奋善良、积极向上、心态平和、谦虚谨慎、气度有加、道德修养很好,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即便不去主动教导,也会“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相反,如果一个父亲懒散凶暴、怨气冲天、思想极端、狂妄自大、心胸狭窄、品行不端,那么,会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让孩子“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影响个性及行为规范、言行举止及思想等。此外,一些生活细节,父亲自动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

二、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父亲的影响会贯穿始终。

人在成长过程中受父亲熏陶定型占比不小,在后期漫长独立处世过程中,无论怎么改变,一生在骨子本性里都会随时流露出受父亲影响的一些或好或坏的理念、行为——这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很多人在考学或打工、成家立业之后,后面漫长人生中接受父亲熏陶教育不多,也在学习、工作、社会、实践环境中经历新的淬炼和成长平台,但言行、习惯中从小受到父亲影响的举止、思维时不时地会流露,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一个父亲待人真诚、热情有礼、语言得体,没有不良习惯,那么,孩子无论将来到哪里接触什么环境,这些良好的修养也会相伴到老;相反,如果一个父亲喜欢爆粗口、暴躁易怒、不讲究卫生、思维偏激爱怼别人,从小孩子在无意模仿中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尽管在良好环境中生活,但要想改变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确实是难上加难了!当然,也不可否认,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父亲有粗暴懒惰、酗酒滋事等很多恶习,但孩子在这样环境影响下,却与父亲截然不同——各方面都优秀——这或许有老师和其他亲人、同学等的教育、引导和交流以及孩子自身“免疫力”强、思想开阔等综合因素吧。

总之,“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依然没有过时——这是人性和成长环境所决定的。也希望天下的父亲都做好孩子的良好榜样,对孩子负责,以良好的心态、思想、境界、情怀、品行等以身作则、示范引导,教育孩子茁壮成长成才;也希望天下孩子也做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奋发进群,有所作为,成为社会栋梁。

谢谢大家!

2020.7.14即草于西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出自《三字经》名句,是最早阐述家庭教育重要性观点的。如果把后面的“教不严,师之惰”联系在一起去理解,则是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双管齐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家校联合。这里的“子不教,父之过”我们应该理解为孩子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发挥其他教育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要言教,又要身教。缺一你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有过错的。“子不教,父之过”只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家庭,也不能全寄托于学校。只有“父教师严”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不过时,而且有必要加强。人这一生,成家、立业、有后三件大事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后人的教育了。

仔细想想自己的一生为了什么?成就了什么?成家为什么?立业为什么?当事业有成时,需要后续有人;当事业无成时,需要有后人来成就。人生大事,有子传承,人生遗憾,有子圆满,这该是多么大的幸事。

可现实却是许多人为了成家立业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交给老人或培训机构,要不然就是散养,听之任之。九年义务教育你过问过多少?孩子的成长你陪伴过多少?这可不是养个小猫小狗,有吃有穿就行,就是小猫小狗也知道教些技能给下一代,让他们能面对生存的挑战,想想自己都教过孩子些什么?“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虽然有些是迫不得已。

但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必不可少,而且影响深远,是外人和培训机构无法替代的,特别是0一7岁的孩子。孩子不光要学知识,还要学习生活,还要面对世界的千变万化和自身生理心理的成长,需要陪伴、指导,及时的解惑答疑,纠正偏差;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这往往都是最最重要的,而不是用没文化、没时间来推脱。生而不养,不配为人父母;养而不教,散养,听之任之,等于没生;教而不善,成熊孩子危害社会、他人,等于没教。

生而不养,父母之罪;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不善,父母之过,更有甚者还有遗弃虐待孩子的,简直就是犯罪。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出自南宋王应麟《三字经》的改版,原文为“养不教,父之过”,其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进行教育,就是父母的过错。

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朝夕相处,便于教育,因而父母的一言一行总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三观”。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在很多父母家庭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简单粗暴,溺爱过头,只关注成绩而不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等等,造成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偏激、走极端、自杀、自私、冷寞、无情……使得一些人变成巨婴、叛逆、白眼狼。

所以“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不但未过时,反而说明我们近些年来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应继续加强,有道是“严是爱,宽是害”,严格家庭教育,让孩子吃一些苦还是很有必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