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还储存有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吗?长期储存增值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市场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开始愕然,几乎一成不变的物价开始上涨,于是惊慌失措的人们开始囤物以应对。而个别精于算计的人们甚至将小脑筋动到钢镚上,他们认为钢镚的用材和铸币成本远超币值,因此储存钢镚将来一定会升值。另外有人根据发行量猜度某一年份的某种钢镚尤其物超所值,于是人们纷纷将找零的钢镚储存起来。我就是在同一寝室的室友启发下,也付诸实施。

这种行为定然暂时影响了货币的流通,而应对的办法除了增发外,另外出现与钢镚同币值的纸币,也是立杆见影的应对之策。

渐渐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发工资及消费时分厘已悄然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于市场上一两毛也都逐渐忽略不计,钢镚几乎难得一见。

近几年微信和支付宝大行其道,携带一部手机,在境内几乎畅行无阻。听说数字人民币已经开始试点,将来有国家信誉作保证,肯定会无可争议地成为主流。

那么问题来了,业已退出流通作用的钢蹦,还有储存价值吗?恐怕只有收藏爱好者才视如珍宝。至于材质成本升值又如何?简直马尾提豆腐——不值一提。

之前攒的钢镚早已交给小孩儿吃了干吃面和泡泡糖。目前所知,岳母之前曾管理过自行车,除了更换面额外,应还有一部分,将来定会按份分给子女留作纪念。除此之外,我家已难觅踪影。

你现在还储存有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吗?长期储存增值吗?

手里有储存硬分币么?硬分币手里有一些,不贵不多,也不是什么值钱的品种,纯粹自己喜欢而入手的。长期储存能否增值?具体得看看品种,比如硬分币五大天王品种长期储存且保护好品相的话,能增值点,其他品种就算了,就算增值个几块钱,还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呢,还得费心思保护好品相。

硬分币手里不多,也不是自己家里以前留下的,而是以前在京城一些收藏公司做销售和回收工作的时候低价入手的,有些是低价回收客户别的钱币邮票的时候客户白送的(反正都是不值钱的硬分币品种,公司不收,客户拿回去也没用)。

自己手里的那点硬分币也没太多经济价值可言,主要是觉得有意义的,有纪念性的,比如自己以及家人生日年份的,比如对自己有纪念意义的年份等等。纯粹为爱好而入手,不是为了等升值什么的。

硬分币从1955年开始发行,至今仍未退市停止流通使用,且还在发行,最近年份的应该是2017年一分硬币了。除了中间停发过两次加起来大概有十年时间吧,所以数十年一直大量发行,造成民间存世量巨大。除了特别稀有少见个别年份的个别面值之外,大部分硬分币在钱币收藏市场,钱币商人都是论斤回收的,几块钱一斤、几十块钱一斤、百十块钱一斤,根据钱币商人黑心还是良心不同而定。

目前在钱币收藏市场,硬分币也就最稀有的五大天王五个品种值点钱,全新未流通品相散币一枚千元左右(钱币商人回收价数百元)。次一点的四小龙和二十五小天王品种,全新未流通品相散币数十元一枚(回收价十数元到二三十元不等)。其他品种钱币商人大都是论斤回收。

如果出题人手里的硬分币是比较稀有的五大天王品种,或者次一点的四小龙、二十五小天王品种,那么在保护好品相的情况下长期储存也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是普通品种,钱币商人全新未流通品相才卖几块钱一枚的(钱币商人卖价和回收价是两个极端),那么留着也没啥用(主要指经济价值而言,纯粹收藏另说)。

你现在还储存有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吗?长期储存增值吗?

谢邀。一般的朋友都会问某硬币有沒有收藏价值,而这位题主偏偏要问储存增值吗?

我想储存应该是很多收藏者最早的原始状态吧。不是吗?当我们早先还没有具备收藏意识的时候,总会将每天找零的硬分币随手扔在桌上或放进存钱罐里,我想大多数老年人都会有这种经历或习惯吧。 还有一部分早期做小生意的,象卖个小菜、开个小卖部或卖个冰棍什么的,也属于储存了不少硬分币的人群,也就是说储存这种一分、二分、五分硬币是部分人早期收藏的原始状态,一部分人也因种种原因储存了下来。

至于长期储存会不会增值的问题,应该是话分两头说。总的来说由于硬分币的存世量非常大,绝大多数的硬分币都不值钱,是在市场上论斤来进行买卖的。 我也多次谈过,这类硬分币还是有人收藏的,有人收藏就会存在价值,五大天王就不用想了,四小龙中的1955年和1957年一分虽然少,价格也不低了,但至少还能找到或买到。另外,由于发行和流通时间长,早期的五几年和六几年的硬分币相对要少一些,如要“储存”也要尽量储存早期的,存世量相对较少。

总之,这种流通过的硬分币虽然已近七十年了,由于存世量过大,大量储存指望它们增值是希望不大的,因为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状态,少数的稀有品又是你没有我没有大家都没有。如喜欢每种能找到的装进定位册里收藏就得了,想投资还是算了吧。

你现在还储存有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吗?长期储存增值吗?

你好!我是方寸年华(持续更新文章、视频分享钱币收藏投资价值),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如果喜欢方寸年华请记得点赞、关注我的头条号!

我个人对于分币没有太多的储存,并且说分币大部分都是不值钱的,只有少部分是比较值钱的,不要说看到新闻上面说的这个市场价格多么多么高,有价值高的,但是大部分都是价值低的。

我和你说说价格高的吧,“五大天王”是:1979年、1980年、1981年的5分硬币,1980年的2分硬币,1981年的1分硬币。“四小龙”:55年、57、92年1分,92年2分这八枚是市场价格比较高的,要是想收藏可以收藏这几枚。

你现在还储存有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吗?长期储存增值吗?

其实自己并没有特意收藏,但是老一辈家里总是有些存货,小时候在姥姥家炕头下面都能翻出个几枚,但当时只当是个玩具。

长大后接触钱币收藏,才了解到,有价值的硬币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好东西,尤其是存世量少的。1981年发行的5分硬币,在17年的时候拍卖价格就已达到了800元/枚,可谓是价值翻了几万倍。若家里还有存量的几分硬币,建议快回家好好看看哦。说不准再几年后有更大的升值空间呢?

依照市场行情,除了五大天王,目前比较有收藏价值的是:

1、不参与流通的1993年至2000年1分2分5分计24枚。

2、1980年至1986年各年份1角2角5角和1元(俗称长城币),计28枚。

3、1994年1元硬币。

有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去考虑一下哦

你现在还储存有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吗?长期储存增值吗?

我国的硬币是从1955年开始发行,作为人民币的一种辅币,其实目前硬币的流通还是非常多的,每一版人民币发行的硬币都比较多,所以大多数版本的硬币存量都非常大。

而无论是硬币还是纸币,它的收藏价值跟它的存量是成反比的,存量越多收藏价值越低,相反存量越少收藏价值越高,这就是物以稀为贵。

所以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硬币其实都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存量很多,比如过去二三十年发行了很多硬币,目前市场上还在流通。

但是对于这些大量流通的硬币,目前确实有很多人在存储收藏,毕竟目前大家都使用移动支付,真正使用硬币支付的越来越少,所以家里存储有大量硬币的人还是挺多的。

而很多人之所以存储这些硬币,无非就是想等以后升值了再择机把它卖出去,大赚一笔。但从短期来看这些硬币其实卖不了几个钱的,目前很多人在收购这些硬币的时候都按斤卖,比如一斤一分硬币80块钱到100块钱之间不等。

当然,目前硬币也分为多种,虽然大多数硬币不值钱,但有一些稀缺的硬币还是非常值钱的,这些硬币主要有以下几类。

1、长城币。

长城币有1角,2角,5角,1元4种面值,发行时间为1980年到1986年共7年时间,其中公开向社会发行的只有4年,分别是1980年,1981年,1983年,1985年,另外的1982年,1984年,1986年并没有向社会公开发行,而是精装销往海外。

而且就算公开发行的这4年时间,发行的量并不是很大,比如1980年版本一元只发行了117万,一角发行240万,两角发行248万,5角发行405万。

1983年版本发行量也比较少,其中一元发行240万,一角发行53万,两角发行55万,5角发行290万。

因为发行量比较少,所以目前长城币收藏价值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比如80年发行的5角长城币目前价值大概在80元,如果是成套的则可以卖到600元左右;1983年的价值也比较高,比如一角的市场价大概在80元。

而1981年发行量相对比较大一些,所以成套的目前市场价大概在300元左右。

1982年、1984年、1986年这三年时间发行的硬币,因为没有对社会发行,所以收藏价值就比较高,比如1986年长城币只发行了660套精制套装币,所以存量非常少,因此价值非常高,目前一套86年长城币甚至可以卖到3万块钱以上。

2、五大天王硬币。

5大天王硬币指的是1979年的5分硬币,1980年的5分硬币,1980年2分硬币,1981年的5分硬币,1981年的1分硬币, 这5种硬币发行量非常少,当时主要是作为纪念品使用,而且都是一整盒一整盒的向外宾出售的,所以国内市场上很少看到,目前市场内看到的这些硬币很多都是从国外回流的。

也正因为存量非常少,所以5大天王的价值非常高昂,现在这5枚硬币成套的可以卖2万多元。即便是单卖价值也比较高,比如1981年的一分硬币,因为存量比较少,目前市场价可以卖到1000元以上。

3、其他稀缺硬币。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两类硬币之外,目前市场上还有一些存量比较少的硬币,价值也比较高,比如1957年以及1961年发行的1分硬币,目前市场存量也非常少,带光的高品相一分硬币甚至可以卖到2000块钱左右,另外包括1959年的2分硬币,1956年的1分硬币收藏价值也达到500元以上。

当然最终这些硬币收藏价值是多少,要看实际情况,比如品相,稀缺性等等,比如对于普通硬币来说,有些错币能够卖的价格也是比较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