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
纵观历史长河,吃饱喝足也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绝大多数时间总是在啼饥号寒中度过,所以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就是为政者努力的方向和不二信条。新中国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于二零二零年底豪迈地向世界宣布初步消灭贫穷,但仍明确表示带领全国人民一个不能少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
粮食的稳产高产,离不开工业的反哺。机械化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化肥工业的迅猛发展让粮食有了粮食;水利的发展让靠天吃饭成为过去;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单产量,所谓“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就是这个道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育种方面不但与中国,与世界而言也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带出了一支能征惯战的科技队伍,促进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
然而粮食增加不是浪费的理由。据统计中国人一年浪费在饭桌上的粮食足足可以养活两亿人,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中国刚刚宣布脱贫,当今世界上仍有大量贫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假如我们把浪费的粮食无偿捐助给他们,那么世界上就减少了两亿个饥色难耐的渴盼和增加了两亿张吃饱喝足幸福的笑脸。不幸美好愿望由于我们的轻举妄动而变成梦幻泡影。
追根溯源,是我们不知道一颗粮食产生的来龙去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粒粮食须经四季生长,须经汗水浇灌才能生成,而且还须风调雨顺作保证。这样来之不易的粮食让一些养尊处优的五陵年少轻易抛弃,他们挥霍的不是自家的财钱,而是他人的血汗。如此考量,他们的行为不是在轻描淡写中犯罪?是什么?所以爱护粮食不应只挂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上。
现在有些媒体在助长这种歪风邪气。一些吃播为了收获流量不惜吃的大腹便便甚至命丧黄泉,一些爱美人士虽则表面吃的狼吞虎咽,但剪缉掉的往往是直接吐到垃圾桶里的画面,简直是暴殄天物。婚丧嫁娶搞排场,好酒好菜其实连一半都吃不了,山珍海味顷刻变成泔水,让多少人内心唏嘘。一些年轻人到饭店摆阔气,为了争脸面而导致浪费,其实连他自己都不忍卒睹,这是一种消极文化。
但节约应从娃娃做起,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和第一任老师。饭店要尽到劝戒节约的义务,古话说“开店不怕大肚汉”,实则图的是兜里的金钱,如果饭店进行劝勉,表面上是少挣了钱,实则省下钱还可多去几次馆子,账需从长计议。宣传要跟上,让人从内心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干部要带头,切断上行下效的传递渠道,从而构建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社会。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
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
纪念袁隆平,跟浪费粮食是两回事。就算没有袁隆平,也不能浪浪费粮食。袁隆平让人民吃饱了饭,是中国人民的大恩人!子孙后代都应该永远铭记。
而珍惜粮食,则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首惜福诗,却并没有被所有的人所谨遵、所铭记。
节约,不仅是为了铭记。更是一个人的品德和基本守则。如果浪费成为习惯,再多的袁隆平也避免不了饥饿的发生。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
高产的杂交水稻是袁隆平研究出来的,但是大面积推广增产增收是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得来的,而这些浪费粮食的人是不懂得珍惜、缺乏道德教养的人!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
生活中两片人很多很多,历史上很多能臣,既是忠臣,也是奸臣。
为什么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
【东平及时语】认为,身边很多人在朋友圈中纪念袁隆平却在生活中浪费粮食的重要原因,大致两点:
一、心口不一一方面纪念为中国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袁隆平先生,这意味着是对袁隆平先生的价值肯定。附加一点:纪念袁隆平先生的次数还是有限的,甚至是一次两次,这属于人性良知的应景展现;而粮食在意识中的存在,似乎是属于永远廉价且用之不尽的东西,它应该属于部分人不在乎的范围。
又例如一方面在纪念日背景下烈士纪念碑前,多数人都会低下平素昂贵的头颅,虔诚感恩挽救中国的烈士们。附加一点:纪念烈士的次数还是有限的,而危亡的国家场景在意识中已经一去永不复返,浪费挥霍这些国家各种资产也不会伤筋动骨。
上述状况,基本概之为心口不一。
二、形式跟风有些人把纪念袁隆平先生与习惯性浪费在不知不觉中割裂为两码事。此处原因,应归结于个人本位的个性状况。一方面不耽误纪念谁,一方面个人习惯使然又不惜诋损所纪念的意义。所以,依然保持浪费粮食的习惯。习惯的“意义”远大于“纪念”的意义,实则纪念是出自于其他目的的行为,包括形式跟风。
凡发生必有其原因。事实上,衷心纪念和感恩对社会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及其他,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做到这些,根本不需要所谓的道德绑架。表演系的很难做到这个层面的认知和体验。
好了,欢迎关注和评论区讨论,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