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去世后才会传位给太子?
在自己还活着把政权交给太子的行为,叫禅让。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禅让的不多,封建王朝408个皇帝,只有区区几个皇帝禅让,而且大多是被迫的,主动禅让的皇帝寥寥无几。
大多数皇帝都是在自己寿终正寝的时候,才会选择交权;或者死后让别人颁布遗诏宣布接班人。这样做的风险非常大,皇帝死后皇子和有野心的大臣就会为了皇位而争的头破血流,掀起血雨腥风。
那么皇帝为什么不在生前移交权力,这样可以实现政权平稳过渡,自己也可以享几天清福,何乐不为呢?
禅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中原因如下。
一、皇帝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挂
俗话说世事无常,生死难料,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走,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皇帝死期难料。
二、权力难舍
权力是毒药,是叫人容易上瘾的毒药,谁沾上都难以戒掉。当了太上皇,自己的女人就不再是皇后,前面要加个“太”子,怎么想都别扭。大臣以前对自己毕恭毕敬,但退位之后,新皇帝成为焦点,大权旁落,失落感难受,生不如死。
三、易被忽略
当皇上意味着丢掉权力。退位之后,自己干什么事都要给新皇帝打招呼。
比如增加仆人,比如自己出行,比如装修住所,事事都要皇帝同意,太不是滋味,怎么也不如自己当皇帝爽。
比如李渊被迫当了太上皇,接班人唐太宗李世民就让他搬出皇宫。
“贞观三年四月初四,太上皇李渊迁居弘义宫。改弘义宫为大安宫。”
据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中记载:
大安宫乃在宫城之西,制度比于宸居,尚为卑小,于四方观听,有所不足
当了太上皇,宫女被李世民勒令回家,说用不了那么多仆人了。
不仅如此,李渊的旧臣,基友裴寂也被 勒令回老家,连个说话、聊天的伴也没有了。晚年生活实在太凄凉。
李隆基成为太上皇之后,仆人只有100个,而且都是新仆人,还都是皇帝安插的耳目,一举一动都被监视。
三、生死未卜
退位之后,新皇帝要掌握全部权力,就会把太上皇当做障碍,因此禅让的皇帝有很大风险,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
北魏皇帝拓跋弘禅让五年后,被毒杀。
皇帝禅位后,自己还有一帮旧臣,这就给新皇帝出了个难题。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消除太上皇的影响,就要将那些大臣除掉。而除掉这些大臣的时候,皇帝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要受煎熬。
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做到活着的时候,让出权力。乾隆名义上退休了,当了太上皇,但也是退而不休,继续掌控朝政。
真正主动退休,跟权力告别的,只有寥寥几个皇帝。其中宋高宗赵构,是个书法家,为了自己的书法事业,主动把皇位给了主动禅位给养子赵昚(宋孝宗)。当了35年皇帝之后,赵构优哉游哉当了26年太上皇,81岁离世。而赵昚当了27年皇帝之后,也效法高宗,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
像赵构父子,如此看得开的皇帝,历史上绝无仅有。
总的来说,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是不会轻易让出皇位的。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去世后才会传位给太子?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皇帝为啥都是死了才会传位给太子,不能提前个几年吗?
首先古代皇帝不都是死了才会传为给太子的,比如以下这些太上皇:庄襄王秦始皇他爹、 刘太公 刘邦他爹、 唐高祖李渊、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赵佶、 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 、明英宗朱祁镇、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其中有些是开国皇帝给自己父亲追加的,所以也不太算数。
但是从古到今,绝大多数情况确实都是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除非是所谓的禅让闹剧或者突发事变。为什么会是这个情况呢?简单说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在封建王朝,尤其是中国这样中央集权的王朝,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皇帝,否则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出乱子。如果皇帝没有去世,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那么太子就成了国家的最高元首,这个时候矛盾就产生了,这个矛盾就是权力的矛盾,亲情在它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即使父子两个关系理顺了,但是围绕着父子两个的臣子利益集团的利益任谁也难以摆平。老皇帝的臣子希望继续把持权位,而新皇帝的臣子却想着趁机上位,这两个群体一定会围绕着权力争斗不已,甚至拉上两个皇帝斗个你死我活。
比较有名的例子,比如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唐玄宗和唐肃宗等等。权力的滋味是会让人上瘾,甚至失去本心。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说得就是这种情况。谁都想攀龙附凤,借机发达。一个不算很恰当的例子:赵武灵王本来前半生英明神武,胡服骑射,灭中山图西秦,但是由于他想一心专于军事,就把赵王的位置传给了儿子,自己做主父。结果导致本来统一的国家趋于分裂,围绕着他和新皇帝形成两个大的权力集团,臣子分派站队,使得赵国的力量非但不能集中,反而内乱起来。最后赵武灵王也落得一个被饿死的悲惨下场,当初也是父慈子孝,可是最终却是儿子赵何也某种程度背上了杀父的恶名。可见绝对的权力会抹杀亲情,让人身不由己。以上举的那几个太上皇都是有故事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这里就不再多赘述了。
而只有当老皇帝去世,然后新皇帝即位,这样政权的权力经过一定角逐后,在新老臣子之间达成默契和妥协,这样帝国的内部损耗才能最小,因为这个时候毕竟只有一个中心,否则两个中心都在的话,那斗争的范围和程度就要大得多、深得多。
古代帝王传位是一个大学问,也是一个老大难题,以致最后雍正皇帝来个把诏书藏在正大光明匾的故事,这都有效地降低了统治集团因为新老交替带来的动荡,有利于权力的交接和统治的秩序。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您的关注,谢谢!
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去世后才会传位给太子?
- 如皇帝提前传位给太子,老皇帝就会被驾空,没有权力了,说不定新皇帝会把老皇帝打入冷宫,不管生死,日子冷清不好过。
看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时,为尊守自己的承诺,"当皇帝的年份不超过乃祖康熙皇帝六十一年",不得已退位给太子,这就是嘉庆皇帝,自己当了太上皇都还舍不得放权,继续把持朝政三年后,直到死去为止。
可见权的魅力有多大。
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去世后才会传位给太子?
有一个故事说:美国记者组团考察了延安革命根据地。考察完后再到重庆,跟宋美龄提起这个事情。宋美龄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然后说:如果你们说的都是真的,那他们只是没有品尝过权力的滋味。
不说皇帝,小到一个公司,一个村组,一个甚至只有几个人的团队,作为领头人所掌握的权力都让人恋恋不舍。何况:皇帝,作为一国的主宰,一句话,可能让无数人失去生命;一个决定,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大部分时候的皇帝都是让人不敢抬头看一眼,这个决定一片土地上所有一切的人他所掌握的权力那是多么的巨大,让人多么的有满足感。无论什么朝代,皇帝一旦失去了权力,那就不再那么顺心如意了。
历史上,典型的几个没驾崩就传位的皇帝: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看看他们没权利之后的生活状况。
唐高祖李渊:
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后禅位给李世民,自己被逼退位,长子李建成的,四子李元吉的儿子他都没办法保护。逊位后每天能做的事情就是跟妃子造人打发时间。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九年病逝,生了十几个孩子,在贞观三年李世民就封了5个弟弟为王。但是实际李渊的日子是过得很憋闷的,没办法,只有靠美女打发过日子。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西逃川蜀被迫退位,被逼为太上皇,之后玄宗的生活那叫一个落魄。上元元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
宋高宗赵构:
赵构的太上皇生活是很好的,首先因为继位的不是他儿子,是从农村找来的一个宗室子弟做养子--宋孝宗。对于一个普通孩子突然被拉过来说要他做王爷,做太子,做皇帝。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就会知道首先要学会低调,要慢慢积蓄力量才能坐得稳。孝宗这一块是做的很好的。每天起床先去看养父--高宗,稍微大一点的事情赶紧去问高宗,高总病了马上走到病床前尝汤煎药。高宗偶尔也会过问政事。高宗这点很符合提问,就是早早传位给继承人,偶尔过问一下政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这个号称十全老人的老家伙,在年龄已经85岁了,已经老糊涂了还贪恋权力,就算传位做太上皇也是传位不传玺,相当于没传。传位也原因也仅仅是因为自己比不过爷爷,不应该在位那么久,象征性的把皇位穿给了儿子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传位之后仍旧把持朝政,新君只不过是个傀儡。
总体来说,主动让位给继承人的皇帝没几个,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也就三个人: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宋徽宗赵佶是因为金兵打过来了自己不想做亡国之君草草把位置传给儿子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是因为自己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重组,然后自己还没儿子,自己本来也不是做好皇帝的料,干脆做个甩手掌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传位就纯粹是为了虚名,不说也罢。
试想:历史上那么多人为了争这个皇位不惜弑父:隋炀帝杨广;杀兄:唐太宗李世民;杀侄儿:明成祖(太宗)朱棣。至于说逼迫退位,偷奸耍滑抢夺上位权就更不用说了。清朝的九子夺嫡,唐朝的太子造反,明朝的皇叔逼宫,元朝的大乱斗就更不用说了。
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争取一个--权力。
权力的滋味有多少人不愿意尝尝呢?
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去世后才会传位给太子?
父传子是中国帝制的传统,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子嗣那怕是弱智(晋惠帝司马衷)、幼儿(汉殇帝刘隆)都要传给儿子,父子相继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兄终弟及。那么,既然一定要传位给儿子,为什么不提前传位,让太子提前锻炼,进入皇帝岗位,避免皇帝死后即位带来的诸多不便呢?
实际上,这是帝制时代的一个特色,权力的绝对排他性。皇权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九五之尊,掌握着全天下的生杀大权,全天下的金银财宝都是他的。生命在皇权就在,作为帝王,那怕是亲生儿子也不能例外,不到马上不行的时候,绝对不能交出权力。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这种观念扎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并一直被很好的遵守。历史上真正实现家族禅位的皇帝大体上只有北周、唐、南宋、清四个朝代出现。北周宇文赟为了尽情享受,正值壮年把皇位给儿子。玄武门之变后,唐朝高祖李渊被迫禅让儿子李世民,唐睿宗李旦经历武周代唐以后,已经厌倦了皇位,南宋出现的太上皇最多,这里面的宋高宗是无子嗣,收的养子,提前禅位有利于养子掌权。清朝乾隆皇帝是不想自己做皇帝的时间超过爷爷康熙皇帝,做太上皇的时候也掌握着权力。这种掌权方式,是封建帝制特色,中国封建社会的绝大多数的皇位都是去世前,后代才能继承。
另一个原因也很重要,皇帝再厉害,他也不能预知自己的寿命。宋高宗五十多岁禅位,但实际他活了八十多岁。如果他知道自己这么长寿他也不会这么早选择继承人,把皇位禅让出去。皇帝虽然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但大部分人并不长寿,原因主要是政务繁忙,还有纵欲过度。当然还有人迷信炼丹术,引起重金属中毒死亡。炼丹术其实不仅不能长寿,而且容易中毒失去生命,唯一的好处就是发展了化学事业。在年龄不是很高且又迷信长生不老的情况下,许多皇帝不清楚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自然就不会提前考虑后世。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在世移交权力,不仅涉及父子关系,还有君臣关系。乾隆皇帝前脚刚走,嘉庆皇帝就给乾隆的宠臣抄家了。说明父子之间并不一定喜欢同一个臣子,父子政见都容易有分歧,何况使用的臣子肯定也会不同。如果两个皇帝都在的话,两代人已经有代沟了,处理政务上容易有分歧。这样很容易造成父子反目,威胁权力平衡。因此,在皇帝活着的时候,传位给太子是除了太子一方,其他各方都不能够接受的,也有很大的风险。
皇帝在一定的情况下要立储,确立接班人,但真正储位稳固的皇子并不多。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以康熙皇帝时期的九子夺嫡为例说,作为嫡子的皇次子胤礽之所以被两次废掉太子之位和他的兄弟们以及身后代表的利益集团参与储位竞争有关,也和康熙皇帝对其能力并不完全认可有关。一般情况下,多皇子本就存在竞争,作为父亲的皇帝许多时候对于接班人是存在多种考虑的。历史上也存在多次继承人选择失败的情况,比如一统天下的隋文帝在继承人选择上出现了很大的失误,导致隋朝短暂而亡。还有司马炎迫于压力,选择弱智的司马衷即位。隋文帝本来的太子是杨勇,司马炎考虑过易储。皇帝不提前退休说明对自己在位的儿子不放心,考虑变化的因素,并不能放心交权。实际上,历史上许多储位已经确定的皇帝,会选择让皇太子代替自己去做一些祭祀等活动,并逐步把一些权力移交给儿子。同时,实现权力过渡需要一个过程,许多皇帝在这个阶段病故。
综上看,没有提前传位给儿子,是因为一个正常的王朝,不会允许有两个声音,隔代的两个帝王对朝政的理念不同,容易引发冲突,不利于王朝的稳定。
为什么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去世后才会传位给太子?
不能,如果提前传位给太子,朝中的大臣听谁的?是听老皇帝的还是听新皇帝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朝廷内部分裂,分为两派。一旦出现了两派就会导致两派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挑唆,最终会使得两个皇帝相互猜忌,最后反目成仇。比如说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巫蛊之祸的原因就是江充为了打击太子而在武帝面前诬陷太子,最终逼反太子刘据。其实刘据本来是不会反叛的,但是在奸人从中作梗下,他退无可退只能通过反叛来保命。因此提前将皇位传给太子极有可能出现太子为了获得完全的权力而杀掉老皇帝的情况,即使父子关系很好,但是在奸人的挑拨离间下,也极有可能变心。为了防止出现这个问题,都不能提前传位于太子。但是也有特例,这些例子无一例外都不是老皇帝自愿的,而是形势所迫。例如唐高宗传位给唐太宗就是因为唐太宗已经完全掌握了权力,如果不传位给他既有可能成为先帝。还有唐玄宗、宋徽宗和宋高宗,他们提前传位的目的不是为了太子好,而是因为他们都留下了一堆烂摊子,急于找一个背锅侠。
因此如果老皇帝可以选择是绝对不可能提前传位给太子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