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兰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重镇。是世界民族大融合的地方。解放后兰州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以及甘肃工业建设大军的中转站。所以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城市。这些外来人口为了方便交流大部分都说普通话,特别是东北人特别多,而东北人普通话说的特别好。所以迅速感染了全兰州。人们以说普通话为荣。成就了兰州盛产播音员的现象。并且超过了土豆,成了甘肃第一特产。不信你随便找几个高中生去播音,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央电视台哪些主持人是兰州的?
朱军,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主持人。
李修平,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
水均益,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
张莉,甘肃兰州人,央视《军事天地》主持人。
孟盛楠,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张腾岳,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主持人。
再看看非兰州籍的甘肃主持人:
裴新华,甘肃天水人, 中央电视台CCTV-1 《天气预报》主持人 。
和佳,甘肃天水人,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午夜新闻》 等栏目主持人。
马斌,甘肃武威人,中央电视台《前沿》《第一时间》栏目主持人。
马光远,甘肃静宁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
郭霁红,甘肃天水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副导演、《中国旅游》栏目主持人。
耿萨,甘肃陇南文县人,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 《新闻30分》主持人。
这些就是被大家誉为中央电视台“甘肃兵团”的节目主持人阵容,可谓个个令人耳熟能详,都是万众瞩目的公众人物,不能不说甘肃是一个出“口才”的好地方。
为什么兰州能出这么多的著名主持人?这与兰州的外来移民有很大关系。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发出了“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来自东北、上海、天津等地的大批建设者奔赴兰州,这也是兰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而且是水准最高的移民,建设者大都是有知识的城市青年,从此奠定了兰州城市的文化水准。
当时兰州城市人口有40万人,仅仅一年多时间,就有超过10万人进入了兰州,而且,国家还从上海搬迁了许多工商企业入驻兰州,兰州从此进入了速度发展最快的阶段。这些支边人员不仅为兰州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改变了兰州的“交流语言”。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流,为了彼此都能听懂,最好的就是说普通话,包括兰州本地人也不得不放弃方言,改说普通话,慢慢的普通话就成了兰州的“官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兰州成了一个不说本地方言的城市,大家都在用普通话交流。
正因为兰州有良好的普通话基础,这里的人不会从小受到一些地方方言的干扰,说普通话相对标准,也为以后成为主持人提供了良好的语音条件。所以,兰州乃至兰州以外的甘肃其它地区,会产生这么多著名主持人也不奇怪。
当然,能成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肯定与他们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也不能忽视了他们从小成长的语言环境。
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兰州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大批的转业军人,消化补充在了兰州,建筑工业,兰州铁路局、铁道部第一工程局、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西北电力勘测设计院、生物制品研究所、机械设备制造等,恰逢国家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在甘肃。包含铁路、电力、冶金、医药、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核工业发展,此地薄弱环节或没有的专业技术。
部队转业官兵是主要骨干力量……,以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归国华侨、留学回国人员不断补充。
这就促成了一次非常的人员融合变革,可以直接说文化科技的进步大融合、大发展……。
大学教育、科技研究,原甘肃工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都是外迁兰州的、含兰州大学化学系部分专业、核物理、无线电专业等,中科院兰州分院都是全国各地的顶尖的专业,乃至世界上各别专业都是名列前茅的。一直领先于80年代初、中期。
本文主题,中央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为何那么多出自兰州。但是要说,科技界就有更多的是非本地人的兰州人。促成了人员融合发展,奠基了兰州文化的基础,若讲述历史兰州的发展会有很多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那么多的著名主持人出自外地的兰州人,他们只是享受了,文化融合发展红利,加之电视、影视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科技产物就不为怪了。
人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老一代革命家、领导人,注重甘肃兰州的发展,曾自身在甘肃主政如:宋平同志等,这就意味着未来发展。邓小平同志、胡耀邦、胡锦涛同志在甘肃兰州建设发展过程中多次来到或出自兰州,不是体现中央早在兰州有所布局规划吗!
欢迎交流、探讨,共述兰州发展。
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大多数人对于兰州的印象,或许停留在“兰州拉面”这个层面,事实上兰州除了美食,在经济文化领域也是有着显著特色,比如兰州盛产主持人,而且是顶级的主持人。
有很多央视主持人是兰州人,比如水均益、朱军、李修平、张莉、张腾岳等等,一个城市能同时出这么几位优秀的主持人,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有些人或许不服,说内蒙古出过的主持人更多,比如白岩松、刘芳菲、张绍刚、高博等等,但是白岩松是来自呼伦贝尔,刘芳菲是通辽市,张绍刚、高博是包头。
也就是说,内蒙古出过的知名主持人基本都不在一个市,而水均益、朱军、李修平、张莉、张腾岳这几位却都是兰州一个市的。
所以,称赞兰州一句“盛产主持人”并不为过,兰州担得起这个美誉。
那么,兰州为什么盛产主持人?这也是有原因的,任何事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必然有其原因所在。
很重要的因素是巧合
是的,你没有看错,人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有些事难免有些运气或者巧合的成分,一个城市同时出这么水均益、朱军等几位优秀主持人,谁也无法确定的说一定是什么原因,因为任何事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但是即使是偶然,也是需要土壤的,就像沙漠里永远无法种植水稻一样。
那么,兰州盛产主持人的土壤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是普通话基础,兰州移民城市,普通话推广的早
因为历史原因,兰州是移民城市,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之下,全国各大城市很多建设者来到了兰州,为兰州的发展发光发热,这些建设者大多来自大城市,而且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别看兰州地处西北,它的文化底蕴并不低。
这些高水准的建设者带给兰州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语言,因为方便交流的目的,新移民与兰州本地人逐渐开始普及普通话,兰州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普及普通话的城市之一。
也就是说,兰州普通话的普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远远早于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这是兰州盛产主持人的基础。
像水均益、朱军、李修平祖籍都不是兰州,就是兰州移民城市的最好佐证。
其次是文化环境的熏陶
大批高水准建设迁入兰州不是随随便便迁的,他们是伴随很多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单位、高等院校迁入的,像甘肃工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已改名兰州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都是从外地迁入的。
高水平机构和高水准建设者的迁入带给兰州的改变,除了语言之外,就是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兰州就形成了非常好的学习风气。兰州人爱看书,风靡全国多年的《读者》就是兰州的。
这就是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环境的熏陶再加上普通话的率先普及,就结出了“兰州盛产主持人”的果。
最后是榜样的示范效应
就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某个地区有相关的文化氛围,又出了几个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那么很容易就会形成示范效应,最早的几个相关领域杰出人才就是后来者的最好榜样。
大家都在同一个城市,一样的大学习氛围,你能做到,那么我以你为榜样,我也可以做到,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普通话的率先推广、文化环境学习氛围的优越、榜样的示范效应,这3点就是兰州盛产知名主持人的原因,当然这只是外因,内因就是朱军、水均益、李修平、张莉、张腾岳等人自身的努力。
没有自己的努力,外部环境再优越,也是没有结果的。
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重点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都放在内陆城市西北边陲的甘肃兰州来发展建设,因而兰州也成了典型的移民城市,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蜂拥而至到了大西北—兰州,也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移民文化,也使得兰州人最早接触到了普通话,有了“京兰腔”,移民文化造就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这就是中央电视总台有那么多兰州籍的播音员的根本原因!
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中央电视台为何那么多著名主持人都是兰州人?
大家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是全国媒体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也是人才聚集的平台。一个人的成功是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再加上后天不断学习努力,最终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结果,这跟地域没有多大关系,兰州市属于西北边陲,并没有地缘优势。央视团队庞大,主持人里面有几个兰州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他们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其实真正称得上著名的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也只有朱军、水均益和李修平三个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