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印象太深了。我老家在河北昌黎县。我们大营村没有集,只能到荒佃庄公社去赶集。每周固定一天,周而复始。一般赶集这一天学校就放假了。早晨起来,跟着我太姥爷,迎着朝阳出发了。荒佃庄离大营村五里路,要半个小时时间。中间还有一个南小营村。荒佃庄有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我们走的是南口。一进大集就是日杂区,什么锅盆瓢碗,笤帚,老鼠夹子,弹弓,筛子,萝,炕席等等。再往里走就是十字路口,西边有两个饭馆,一个吃炒菜米饭,另一个是馅饼铺。生意都相当火爆。对门是合作社的商店,还是以农副产品为主,隔壁是食品百货商店。里面的糖块和水果比较诱人。由此往东是粮食柴火区,各种粮食应有尽有,像什么小麦,黄米,玉米,爬豆,红豆,绿豆,高粱米真是看不过来。品种太多了。你要是不懂高粱米千万不要买,虽然价钱只相差几分钱可是口感大不相同。最好的是关东青,第二是平身白。这两个品种都比大米好吃。其他的什么多穗高粱米,红高粱米,那都是喂猪的,但是有困难的农民也吃。回过头向北是蔬菜水果鸡鸭鱼肉区。那时候没有什么饲料鸡,饲料猪等等。全部是散养的。鱼都是野生的,或者是渤海鱼,鱼的品种有鲫鱼两毛钱一斤,鲤鱼两毛五一斤,黑鱼三毛钱一斤,黄花鱼五毛钱一斤,鲳鱼四毛钱一斤,渤海螃蟹五分钱一斤,墨斗鱼五分钱一斤,大对虾一块钱一斤,小毛虾一毛钱一斤,鸡蛋五六分钱一个。一头半大克郎猪大概四五十斤,五十块钱一头。再往北面就是牲口市,有骡马牛羊等等。小孩子们一般不去,怕叫驴踢着。我和太姥爷最爱吃甜瓜,品种有很多,主要有蛤蟆腿,一包糖,开口红,梢瓜,品种太多记不住了。到了卖瓜的口档,先是闻到香味。然后就是品尝。那时候卖瓜的农民特别朴实,过来一个人就打开一个瓜,一半就递过来了。有些大人连瓜籽一块喝了,我每次也是吃的打饱嗝。尝了好几家最后才决定买哪个。肉也割好了,瓜也买了,菜也买好了。回家吧?我屁颠屁颠的跟着太姥爷回家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有些人混淆了时间,六七十年代分文革前,与粉碎‘四人帮’后,也就是说,六十年代前期与七十年代后期的农村集市。

66年-76年,我在内蒙的一个农村,由于破四旧,立四新,反对封,资,修,消灭资产阶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多种经营,生产队以种田为主,各家的自留地除种植少数蔬菜自足外,并没有可以出售的。

那个时代是统购统销,物资匮乏,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按票证限量供给,文革中就取消了农村集市,七十年代初,兴起了赶社会主义大集,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与集体交易,不过只办了两场就结束了,因为没有成交量。

所以说农村集市是六十年代初期以前与七十年代后期以后的事情!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其实,在六七十年代的农集市那种繁华热闹的气氛,并不亚于现在的农货市场,现在主要是闲耍人口多,做生意的人多,还有的人有事无事到集市上,造成市场的拥挤。

作为当时的农社员以及城市居民、工厂职工等,只有在逢场天才抽出上午一半时间,到场上转转,看看是否有自己想买的东西,也只有在逢场的这一天才到集市中去。平时工人要上班,社员要出工,无事不赶场。但由于各个公社都设有一个集市,逢场又不是在同一个日子,只要你愿意,除了每月逢十和月大三十一不逢场外,保证天天都有场赶,没有人来干涉你不对。

六十年代,也曾实行正五天一场,但没有多久就取消了。作为当时的大氛围下,除了做小生意者以外,一般无事的人是不会天天到各地集市赶集的。

由于计划经济,凡计划供应的商品都在专门的商才能买到,市场上一般都是农副产品和一些日常劳动和生活上的用品,比如畜牧类,竹木类,禽蛋类,粮食类,蔬菜类等等,并分类在各个地点进行交易,由市管会进行指导和管理,对短斤少两,转手买卖,投机倒把,高抬物价等挠乱市场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氛围和特点,那时期不但有计划经济,而且也有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比较的活跃,只不过没有如今的市场开放全面,往往是卖商品的人比买商品的人还多。但有一条,在那个时期,买卖公平,真材实料不参假,像拐骗坑人,以假乱真,弄虚作假,投机倒把,欺行霸市,故意抬高物价等等现象是绝对不允许的。即使是有个别,一经发现,将受到重重的惩罚以致坐牢,这也许是现代人不可思议的。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集市一直存在。

有人说六、七十年代没有集市,我不承认,就是在吃食堂时候,也有集市,只是集市多少大小、兴旺与否。

农村集市必有条件是有物交易,有买卖可做,才可能形成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交易。

计划经济时代,上计划的是缺的"物",不合法是不准上市的。就说三年困难时期,不上计划的物都还存在,也有也要交易。集体的物、有些计划商品也上集市的。

我家东南西三方向都有个集镇(我们这叫街),离我家都讲12里(没人去量的,大约),但南隔射阳河,又是外县,一般不去。北边原是荒滩,离最近的十几户小集镇也有30里,也不去。

本地逢集周边各集镇集市时间有规定。统一的是早市,各集镇从没停止,即每天早上固定地点交易,如鱼虾蟹蚌等水产品,蔬菜瓜萝卜等农产品,从没上计划,也从来都有,吃食堂时,集体也有交易买卖,上计划的也有买卖,如烧饼、馓子等要交粮票,猪肉也短期上过计划,那交肉票。

另外,周边集镇逢集错开,一五、二六、三日的,最少最衰的集市也有一周一集,都是上午半天。除早市上那些交易外,如草鞋、芭斗、畚箕、蓆子、扫帚等手工产品,生活用品,还有木犁等农具。铁制农貝等农具厂有门市外,也有拿到集市上摆摊的。

只是六十年代集体劳动抓的紧,赶集受限,产品也少,市场萧条,但没停过。

至于七十年代后期,农副产品放开的多了。举养母猪为例,我们生产队十户有六七户养母猪,政府还鼓励,养猪有饲料地。我小家庭也养一头母猪。我还是民办教师,也参与过多次卖猪崽,赶集时包机船,运到五七十里地外卖大价钱,1、5元1斤也卖过,价越高越好卖,从机船下到河坂上,买主就来抢了,如象那收入比我工资还高。

当然也卖过三五角1斤保本。也有卖到天中没人要又带回家,下集再去。说明猪市场不错,其他也逐渐繁荣。

我只代表我这盐阜人讲这经历,不代表外地,如莫言家乡,一年级光屁股上学、一天一村死18个人、三四十岁女人基本都躬腰驼背、牙齿脱离、失去生育能力。晚上走大街上听到家家女人的哭声,农村人有病挨不过去就死……。这个地方还有集市吗?我不代表。那又要被人说成美化那个时代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答:六七十年代,物资比较贫乏,人民生活还很贫困,因此,农村集贸市场,赶集的人很少,集市并不繁荣。

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正处在,人民公社化计划经济时期,当时我正在学校读书,因为,我们村有个集贸市场,所以,农村集市我对它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

不过那个时期,个体做买卖的人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大队,或者是生产队,集体做买卖。

比如:集体鞋铺,做鞋卖,集体缝铺,做衣服买,集体生产队莱园,生产蔬菜卖等等。

总之,在我的记忆里,私人做买卖只有两份,一份是收破烂的,一份是卖染料和针线小杂货的,因此,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很冷清,不像现在货源充足,赶集的人又多。

不过,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九年,在这三年中,我们村集市比较热闹,最先是红卫兵小将,在集市上游行撒传单,后来又岀现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集市上大唱革命红色歌曲,这也算是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一大景观吧。

(原创于2022年4月1日)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有印象。特别印象深的是在古射赶社会主义大集(1975年)。我一个朋友在生产队当队长,家在集头上。他生财有道,又不误上工。他对我说,别看你每月有四十元工资,还没我业余时间挣的多。我问他:你有啥挣钱窍门?他说你跟我来,我跟在他屁股后边,走到集上猪市,他到一个卖猪娃子的面前挑出一个肥嘟嘟的也不搞价钱,放到自己搭蒌里面,接着又到别处再买一条,又买一条,又买一条……就这样,花了三十元买了十条一般般的小猪娃。从这头到那头,不到半个小時,他把搭蒌放下,马上就有猪贩子来买,每条要五块,经过讨价还价,一伙走,每条四块,很快出手。一个钟头不到净挣十块,还请我到红卫食堂吃了一顿。我真佩服老兄的挣钱本事。他说,在集头上混,没这两下还行?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绝对不是胡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