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李渊是军阀出身,李世民是土匪出身。哪有军阀打的过土匪的呢?

李渊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李渊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我也可能诠才末学,首先恐难认同这样的问题。

我想用下面三点来把李唐初期的“斗”捋顺一下:

1.李渊没有和李世民斗

假设这个问题成立---李渊和李世民斗,那么十个,百个李世民都会死得非常惨。知道李渊是如何起家的吗?

李渊是乱世英雄,军事才能与谋略不愧为当时天下第一。想想:前朝残暴致使天下大乱,李渊却能以较小的代价碾压群雄,最终使李唐王朝顺风顺水地登上历史舞台,隋末旧朝“甘愿奉上”皇宫龙椅,声势浩大各方起义造反派也甘拜下风。

这得要何等的谋略才智啊!这就是李渊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

2. 李渊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以李渊的谋略早看出李世民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儿子,但要他做出伤害儿子的事他是没有那个狠心的。在这点上,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也极其像其父皇,长期跟随其父皇南征北战,屡建战功的兄长李建成要绝情除掉李世民事实上也是优柔寡断的。

而李世民却恰恰相反。

(我曾写的“大唐上下289年间的荣辱兴衰”之四篇里)也有人替李世民辩解说:李世民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几位非凡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之一,你让他能寂寞一生是不可能的,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应天赋使命为之,之后的大唐盛世为证。

当然,有人认为这恐怕有为胜利者鼓吹之嫌。

2. 是李渊的国策埋下“斗”的导火索

在李渊开启李唐王朝之初,实施推行了一整套抚民怀柔政策,如薄徭赋重农桑,兴修水利等等,这与因暴政丢失了天下的前朝隋末形成了鲜明对比,是有利于社会回复稳定的因素。这也符合他个人具体情况:是年,李渊已经五十多岁了,社会恢复稳定是他迫切的心愿。

也有人说,李渊作为曾经隋朝官僚贵族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在晋阳起兵时,他暗许为前朝救国难平天下,所以得了前朝奉上的天下,就不可能在传统体制之外能搞出什么太多创新,有的也只是在前朝的基础上简单的修修补补而已,不可能有什么实质变革。的确,李唐初期王朝里有那么多的前朝官员,也是事实。

更有观点偏激的(自称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人说:

按中国传统帮会文化,旧势力没有得到新势力的清算,社会矛盾根本没有得到舒解,新旧势力必有最终一战(中国历史上,旧朝一般都不得善终,如被新朝碎尸万段---著名的清算者就有明太祖朱元璋---近代也有前朝官员及其后嗣被追杀半个世纪的)。

李世民的父皇李渊和兄长李建成就是旧势力的代言人,而李世民是代表着新兴势力的。

当然,也有人会说李渊甚至其长子李建成都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让果断杀伐的李世民占了先机。

玄武门之箭也开启了李唐王朝289年的执政模式(骨肉相残)

李渊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谢谢你的问题。

李渊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呢?我想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下面我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李世民为什么那么拼命

李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本身没有多大能耐,他的天下是靠他的儿子李世民打出来的。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李渊许诺李世民,帮他打下江山,到时候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就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奋勇杀敌,立下汗马功劳,因为心中有了期待,激发了李世民无穷的战斗力,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战斗是为了他自己,一切付出都值得。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李世民无心觊觎皇位,当上皇帝纯粹是被逼无奈的举动。

图:李世民

二、李世民为什么逼李渊

一种说法是当李渊上位以后,李世民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李渊仿佛都忘记了他以前对李世民的许诺,不但没有立他为太子,反而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他非常的伤心和失望,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内心充满了愤怒,于是有了篡夺皇位的心。

另外一种说法是玄武门之变是李建成一手策划。因为当时太子是立了李建成,但是李建成怕李世民的存在,威胁到他的皇位。所以想赶尽杀绝,彻底消除这个隐患。李世民为了自保杀死了李建成。当时的李渊身体就不好,听到李建成被杀的消息,他一度濒临崩溃,他误以为李世民是为了夺取皇位而产生了杀害李建成的做法,一气之下愤然退位。

图:李渊

三、玄武门之变来龙去脉

唐高宗李渊继位以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建成之所以成为太子,就是因为他是李渊的大儿子,按照正统,是由李建成当太子。

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非常的嫉妒,就联合了李元吉想陷害李世民。话说有一次,李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李世民喝了几杯,发现自己的肚子剧痛,后面竟然吐出血来,喝酒喝到吐血,这不太可能,后面他才知道,李建成居然在酒里下毒,后面还好是及时请太医治疗,捡回了一条命。

李建成还派人去贿赂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敬德,被尉迟敬德给拒绝了,李建成哪里想善罢甘休。他怕尉迟敬德把这个事情告诉李世民,就派人到尉迟敬德家里去刺杀他。后面因为尉迟敬德早有防备,刺杀失败。

图:李世民

后来,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带兵代替李世民北征,同时把李世民身边的精兵强将尉迟敬德等人全部都带走,留下李世民孤家寡人,这样方便把他杀死。

李世民得知此事,感到非常的震惊,也意识到事情的危急。他就找来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此事。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这不好吧,我们还是等他们动手,我们再动手吧。你们怎么看?”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都说:“如果李世民你还不动,我们白白等着受死,死无葬身之地啊。”

当天到夜里,李世民就进宫向李渊举报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谋杀他的来龙去脉。李渊说:“明天你们三个一起进来,我要当面问清楚。”

图:玄武门之变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安排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兵埋伏在玄武门。一会儿,李建成和李元吉来了,他们的第六感告诉他们有异常,正想调转马头逃跑。这时候,李元吉看到了李世民,就想机会来了,就想用箭射死李世民,结果紧张的弓都拉不动了。李世民眼疾手快先把李建成给射死了,接着尉迟敬德把李元吉也射死了。李渊正等着他们三个去进见,等来的却是尉迟敬德,他跟李渊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元吉发动叛乱,李世民已经把他们杀了。”

生米煮成熟饭,事已至此。唐高宗李渊也没有选择了,只能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所以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把人逼到绝句,狗急了还会跳墙,还会咬人呢?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一个人呢?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觉得李世民被逼到墙角,才奋起反击。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我是梅溪沐雪客,大家觉得呢?欢迎探讨,谢谢您支持!

李渊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一、一般分析

在经历了隋末大乱之后,旧的法统已被破坏殆尽,新的法统尚未建立,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对于唐朝、对于唐朝的皇帝李渊,并没有根深蒂固的法统层面的认同,之所以唐朝最后统一天下,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

而在武力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谁的战功最大呢?自然非李世民莫属。唐朝在北方的五大关键敌人——薛举(含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全部是被李世民讨平的,唐朝在南方的两大关键敌人之一辅公祏(另一个是萧铣)也是借助李世民的势力(齐州总管李世勣、怀州总管黄君汉、徐州总管任瑰等)才讨平的。

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李世民指挥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大批的官兵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建功立业、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并因此形成了一个关系密切、势力庞大的功臣集团,而这一功臣集团公认的领袖,就是李世民。

正是这一庞大的功臣集团的存在,使得李世民有实力与李渊叫板,并最终扳倒了李渊。

(李世民)

二、李世民势力分析

我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朝堂

武德末期李渊的宰相,除了尚书令、中书令李世民和侍中李元吉之外,还有5人:左仆射裴寂、右仆射萧瑀、侍中陈叔达、中书令封德彝、检校侍中宇文士及。这5人中,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3人支持李世民,封德彝首鼠两端但整体偏向于李世民,只有裴寂是李渊的人。

(裴寂剧照)

(二)军队

武德末期的唐军,分为十二卫系统和十二军系统。

其中,李世民是领十二卫大将军,直接管理十二卫系统,相应的负责京师(包括皇宫在内)的宿卫工作,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能够率军顺利进入皇宫并控制李渊,与此密切相关。

(玄武门之变)

十二军系统不归李世民直接管理,但是,对十二军军将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将领站在李世民这边。

(三)地方

武德九年唐朝在全国范围仅存的两个行台——陕东道大行台(管理河南地区)和益州道行台(管理剑南地区),都在李世民手中;河北地区半数的州都督是李世民秦王府旧部;河东地区的并州一带有李世勣驻防,蒲州都督是李世民兼任,晋州都督是倾向于李世民的李安远;西北地区凉州一带的地方豪族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站在李世民这边;山南地区的部分高官、如刘瞻,李世民对他有救命之恩,立场也倾向于李世民;即便天子脚下的长安地区的行政,也掌握在雍州牧李世民手里。

李渊所能控制及影响的地方相应的并不多。

(李渊)

以上可见李世民势力之大。

三、造成李世民势力过大的原因分析

李渊作为皇帝,难道不知道李世民一家独大的后果?当然是知道的,而且李渊早在武德二年(619)就开始采取措施制衡李世民:李渊让李建成接应凉州安兴贵、安修仁兄弟归降,让李神通负责河北,让段纶负责剑南,让李瑗、李孝恭负责山南,让李元吉坐镇河东,只让李世民负责河南。

(李建成剧照)

但唐朝的对手们不会配合李渊来完成这一制衡,很快,各个方向开始出现各种幺蛾子:李建成在接应安氏兄弟投降时,驰猎无度,士卒大量逃亡,李渊不得已把凉州总管给了李世民,安氏兄弟也倒向了李世民;李神通在河北被窦建德打的全军覆没,后来窦建德被李世民消灭后,刘黑闼在河北复叛,李渊向河北派出包括李世勣在内的多批援军,均被刘黑闼击败,不得已派出李世民出征河北,李世民于武德五年(622)三月在洺水决战中一举击败刘黑闼;段纶压不住剑南地方势力,被人诬告要谋反,李渊不得不召回段纶,换上了窦璡,仍然镇不住,最后在武德三年(620)任命李世民为益州道行台尚书令,统管剑南;李瑗在山南也状况频出,李渊派出原为李世民秦王府僚属的李靖去山南帮忙;李元吉镇守河东,遭到刘武周大举入侵,连战连败,并州失守,李渊前后派出姜宝谊李仲文、裴寂、刘弘基、李孝基等多批援军增援河东,均被刘武周、宋金刚消灭,只得让李世民出马,李世民武德二年(619)十一月出兵河东,至武德三年(620)四月击败刘武周,收复河东;此后,李世民又马不停蹄出征河南王世充,于武德四年(621)五月一举解决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势力。

(窦建德剧照)

可以说,如果李渊不用李世民,那么,李唐根本无法统一,甚至连自保都有困难。而一旦频繁使用李世民,必然造成李世民一家独大。对此,李渊不是不知道,只是没办法而已。

本文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共同讨论。

李渊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与其说是李渊斗李世民,还不如说李世民和李建成斗更贴切一点,李渊和李世民不存在争斗的关系,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国家军政大权已经掌握到李世民手中,李渊相当于一个光杆司令,徒有虚名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主动传位给李世民是很明智的,一来显得高风亮节,博得美名,二来顺水推舟,成全李世民的皇帝梦,让李世民对他感恩戴德,父子和谐。

李渊自晋阳起兵后,他的次子也就是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李渊建立大唐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他曾许诺过李世民,事成之后封他为太子,所以李世民为了九五之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李渊南征北战,攻城略池在所不惜。

李世民什么都比李建成强,就是差了嫡长子的身份,所以在大唐建立后,李渊并没有兑现他的诺言,而是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为了这个太子煞费苦心,为李建成配备一个豪华的辅佐团队,让他学习如何治国,据《旧唐书.建成传》记载,“高祖忧其不娴政书,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李建成也不负众望,在唐初的国家治理中,他也显示出一定的治国能力,在朝中名望和地位都渐渐超过了李世民。

而李世民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夺,他打仗能力强,同样有治国理政的才华,而且还有一帮追随他的难兄难弟们,像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这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李建成也明白这个弟弟不甘心做他的臣子,所以和他的弟弟李元吉联合起来,明里暗里的排挤李世民,李建成的步步紧逼,让他终于决定撕破脸皮的大干一场。

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领秦琼、尉迟恭等埋伏在玄武门,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来的时候,他们抓住时机先发制人,成功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时大局已定,李世民控制了朝廷一切。

当李渊知道玄武门之变后,心中苦笑,昨天他还和儿子们谈笑风生,今天就兄弟相残,自己也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再也不能一呼百应了。

李渊冷静下来后,分析了当前形势,适合继承帝位的只有次子李世民了,而且国家军政大权已经牢牢的被李世民控制了,不如成人之美,主动传位给李世民,显得父子情深,岂不美哉。

公元626年八月初九日,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或许是带着一份愧疚的心态上台吧,在位期间,李世民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拼命努力拼政绩,终于换来了大唐的“贞观之治”。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李渊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首先要明确一点,玄武门之变和后来的靖难之役都是造反,靖难之役是朱棣篡位,玄武门之变也是李世民篡位。

(李世民画像)

不过相比之下,李世民的胆子更大,朱棣虽然篡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朱元璋和大哥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还是很安分的。

甚至在二哥朱樉和三哥朱棡在世之时,排名老四的朱棣也是没敢动造反的念头,直到父亲朱元璋和前面的三个哥哥都过世后,朱棣才敢跳出来争皇位。

而反观李世民,直接就把他大哥李建成杀了,而且逼着李渊禅让,典型的“杀兄逼父”。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射杀李建成)

对此有人表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李建成逼的,李建成曾想毒死李世民,逼的李世民只得先下手为强。

但是这种解释一听就是漏洞百出。

作为嫡长子,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一直是非常牢固的,李渊在当唐国公时,李建成就是爵位的继承者。

到李渊建唐称帝后,李建成更是理所当然的成为皇太子,李渊自始至终都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李世民始终难以威胁李建成,李建成完全没有毒害李世民的动机。

纵观李建成的一生,身为大哥的他是非常忠厚的,对李世民也很包容,反而是李世民想当太子,一直对李建成不满。

事实上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他对唐初的史书做了大量的修改,试图掩盖自己的篡位真相,这是历史上皇帝首次公开干预史料记载。

李世民修改的历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强化李世民在唐朝建立时的贡献,例如安排李渊夜宿隋朝宫女,促使李渊反隋,以及着重描写自己在统一天下时的战功,同时抹杀李建成的功劳,甚至将李渊也塑造成一个碌碌无为之辈,为自己篡位争取法律依据。

第二、杜撰李建成谋害自己的桥段,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归咎于李建成,把自己便成一个受害者,博取同情。

通过以上两个方便的改写,李世民成功地将玄武门之变合法化,为此不惜抹黑大哥李建成和老爹李渊。

试想,如果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的是被迫的,他为何又逼着老爹禅位,而李渊在退位之后则一直不愿意见李世民,可见父子二人的隔阂之深。

(在李世民的篡改下,李渊就是“啃儿族”,而李建成就是个废物,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找不到李建成的任何作为,这显然是被人可以掩盖了)

实际上李渊还是非常厉害的,李渊很像隋文帝杨坚,这两人都是完成统一的一代雄主,能力是没的说,只是杨坚和李渊都在处理家庭问题上犯了大错,以至于前者被弑杀,后者被软禁。

至于李渊为啥没有斗过李世民?这是因为李渊对孩子太溺爱了,对李世民也是如此。

在平定天下后,李渊并没有收缴几个年长儿子的兵权,而李世民作为次子,更是被封为天策上将,获得开府的特权,拥有了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底和卫队。有兵权还有谋士,李世民造反只是时间问题。

总的来说,李渊的下场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太溺爱孩子了,只想着诸子相爱,兄友弟恭,却忘了自己身在帝王家,而帝王家是没有亲情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