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虫成灾,为何人们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
吃蝗虫。我们老家河北昌黎,到了秋天孩子们都吃烤蝗虫,烤蚂扁(扁担勾)。
古代蝗虫成灾,为何人们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这个就是非常著名的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连皇帝都吃蝗虫,古代百姓为什么宁可饿死不吃蝗虫呢?
其实真到饥荒时连树皮草根,观音土都吃,更不要说蝗虫这种富含蛋白质的美味了,真要有一顿蝗虫吃,那是要开心死的。只是现代人没有经历过,历史也很少记载这些细节,一般又不会有人细致的去读史,不知道而已。
“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唐)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元)所以真的不是古代饥民宁死不愿吃蝗虫,而是有难言之隐。
第一,蝗虫迁徙能力极强。蝗虫虽然不是速度最快的昆虫,却是最擅长长距离飞行的昆虫。一旦成年,它可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连续飞行10小时。我们现在可以开车去追,古代百姓又如何追得上。加上蝗灾之前必有大旱,经历过大旱的百姓往往已经饿的头昏眼花了,又怎么追得上。
第二,蝗虫的进食能力非常强。蝗虫的进食速度非常快,而且速度又多,往往如乌云盖日一样扑来,一夜之间就能把当地所有的草木粮食都吃光。第二天可能就已经飞到数百里之外了,短时间内捕捉的蝗虫根本弥补不了损失。
第三,蝗虫的存活时间非常短。我们都说秋后的蚂蚱蹦不长,蝗灾存在的时间也非常短,基本上一场雨,或者气温略下降,就会全部死光。如果实在粮食没被吃之前是幸运的,但如果粮食被吃后,整个秋天和冬天都没有粮食也没有蝗虫,甚至第二年春播种的种子都可能没有,这时候吃什么?
所以这只是在我国现在已经成功治蝗,蝗虫成为稀有零食的情况下,造成的错觉。如果真的有一天爆发蝗灾,粮食吃完后,所捕捉到的那点蝗虫够吃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
古代蝗虫成灾,为何人们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
蝗虫,又叫蚂蚱!
是绝佳的烹饪材料,可煎、可炸,可蒸、可炒;肉质松软,鲜嫩润滑,其口感如虾蟹,回味无穷。
蝗虫是高营养的美食,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包括钙、铁、锌等各种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乃是居家旅行,接亲访友之必备佳肴。
在中国北方的烧烤摊儿上,炸蚂蚱乃是比小龙虾更受欢迎的地道美食;在泰国,东亚飞蝗制作的“油炸飞虾”乃是当地特色。
总而言之,在东亚,蝗虫就是食材!
但是,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蝗虫是不能吃的!在古人眼中,蝗虫是神灵,蝗灾是天灾,是老天爷派下来惩罚他们的,吃不得、也赶不得,只能看着自己的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沦为“祭品”。
面对蝗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祭拜神灵,跪求老天爷。
蝗虫由是无法无天,肆意洗劫庄稼,所过之处,颗粒无收,百姓们饿殍遍地。
直到他们遇到一个叫李世民的人!
没错就是唐太宗,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所载吃蝗虫的人,而且还是生吃。
话说在贞观二年,长安逢大旱,在北方逢旱必起蝗,所以旱灾也是蝗灾。唐太宗巡视灾情,顺手就抓了几只蝗虫。为了摒除百姓对于蝗虫的神灵恐惧,他一口就其生吞了。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唐太宗吃蝗虫之后,蝗虫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人们纷纷开始对蝗虫动手,由是开启了对蝗虫的一场美食盛宴。
当然了,这仅仅是燃起了老百姓们对抗蝗灾的希望,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解决蝗灾。
蝗虫依然是农民的天敌,治理蝗灾,也不是撸几串儿蚂蚱就能解决的!
首先前面咱们讲过,逢旱必起蝗,有蝗灾的地方原本就收成不行,到处闹饥荒,逃难的逃难,造反的造反。老百姓们很难组织起有力的抵抗。
然后是蝗虫不易捕捉,每当蝗灾起时,往往都是铺天盖地压过来,没等你抓几只蚂蚱,他们已经完成了觅食,很难阻止他们糟蹋庄稼。
最后是蝗虫不管饱啊,如果说庄稼没了,咱可以吃蝗虫。但是时间有限,你根本抓不了多少。也就能当个零食吃一下,起不到当粮食过日子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在我国的历史上,即使唐朝之后已经开始来大规模治蝗,但是收效甚微。蝗灾一起,必然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
最著名的就是明末了,天启、崇祯年间陕西、河南一带的蝗灾,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汉南续郡志》)
没有粮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起来造反,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古代蝗虫成灾,为何人们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
古代蝗灾无数人饿死,人们为什么不敢拿蝗虫充饥?
其实并沒有什么迷信,也不是因为没有油去炸蝗虫,人恶狠了什么都吃。我小时候,70年前,就见过天津市有油炸蚂蚱,很香。
真正的原因是大群蝗虫到来时,弊天遮日,黒鸦鸦一片,几十分钟,所过之处,寸绿不留,连最爱吃蝗虫的鸡都吓得满地乱飞,当遇到大河时,蝗虫自动滚成大铁锅大的团,利用浮力过河,满河都是青色的蝗虫。
过境的速度极快,一日之间,赤地千里,事后沒有几只蝗虫了。
那时都是小家小户,沒有预警,突然而来,一轰而去,庄稼就都沒有了。人们还在惊吓中,来不及反映,蝗灾已经形成,蝗虫也无影无踪。
人们逮不住蝗虫,是不能以蝗虫为食物的主要原因。
解放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有了一些灭蝗的方法,如挖沟掩埋,火烧。现在更是用无人机预警,从幼虫开始就送大批鸡鸭去吃,在真有蝗灾时可以用飞机喷洒杀虫剂,所以建国后,沒有见过大规模的蝗灾。
古代蝗虫成灾,为何人们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
吃的,但是不能吃多,而蝗灾的蝗虫,却是有毒的,能不吃尽量不吃,正如古话有言:蝗吃粮、人吃蝗,匆匆忙忙又一茬。
关于吃蝗虫,古人、现代人都没有什么忌讳,甭说蝗虫会破坏农民的作物,所以该杀,就在蝗虫没有破坏人类成型的作物之前,人已经踏上了吃蝗虫的历程了。
古人早就发现蝗虫可以吃了,但因为蝗虫所长的样子,还有它的肉体结构,人的食欲第一时间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所以蝗虫最早大量被食用,是作为“药用”的。
在《本草纲目拾遗》里面,就记载过治愈“百日咳”的配方,里面就提到了蝗虫,蝗虫的性甘,易晒易保存,是作为药材最好的选择,这个配方起源时间已经不可考了,但可以确定的是,蝗虫这个族群,已经被人吃到连药用价值都发掘出来了,不是陌生的食物了。
蝗虫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大害”,每每蝗虫过境,作物十之八九受到摧残,时人闻“蝗灾”是变脸色的,一旦闹了,那么下半年很有可能就挨饿,因此蝗灾,跟雨灾、水灾是并列的存在。
而蝗虫这种生物吧,你要在闹灾前抓住来吃,那样是可行的,可要在蝗虫刚刚好啃食作物的时候去吃,那就非常不现实了。
第一,蝗虫群不是时时刻刻出现的,但出现一次,就会给作物造成一个周期的伤害,通俗地讲,就是蝗虫来一次,粮食庄稼就没了,但蝗虫也是来一次,人抓不到多少蝗虫,接下来的时间里注定挨饿。
第二,关于蝗虫也不能生吃,而制作蝗虫食物的成本很高,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现实。
其实以前能吃“炸蚂蚱”的人家,那是真的有钱的,说到了“炸”,肯定需要油。可要知道,拿出那么多油就为了炸蝗虫的人能有多少,如果不炸,别的制作方式经过时代证明了,都不好使,除了生吃下去,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生吃不如饿着。
因此人类即便站在食物链最顶端,在摆脱了“茹毛饮血”之后,还是会受到有如蝗虫这样的生物的侵扰。
对于蝗虫过境,大部分百姓的心里想的都是“今年又白干”了,也有些百姓底子就是狠人,就地取材,逮着蝗虫就啃,比如元朝末年,就有过这么一个记载:
"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遮天蔽日的蝗虫飞驰过境,草木都被蝗虫啃完了,人和马都走不动道了,这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蝗灾了,而当时的饥民干脆就抓住蝗虫来吃,有聪明的人,就抓住蝗虫“暴晒”干了然后再积累保存,这就是解决了蝗虫无法一次性大量食用的弊病。
可惜的是,人来抓蝗虫,又能抓多少,而且古人还有言:
“凡过境蝗三分毒,宁饮鸩也别食虫”。
简而言之,限制古人抓捕蝗虫来粮食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境蝗虫有毒。
古代没有微观的生物学,但现在,科学能给出这个解释。
要知道蝗虫为什么“落单”的时候看起来更加“温顺”,可一旦成群了,就会变得狂暴呢?
在蝗虫的大腿部分,其实是有一个“刺激部位”的,这个刺激部位,被蝗虫的同类经过摩擦之后,蝗虫会迅速变得亢奋,然后这些蝗虫会不停地继续寻找同类刺激部位,这就造成了大量蝗虫聚集在一起,飞行的速度更快了,也更疯狂了。
为什么蝗虫一般肆虐过一阵后就会死掉,正是这个原因,也不得不说,蝗虫的生命结构,好像就是为了伤害人类的作物而形成的,吃完了就跑,跑着跑着就死了,它啥也没捞着,反而让人挨饿受冻。
而蝗虫聚集在一起不是重点,重点是,蝗虫聚集的时候,身体为了生产出“自我保护”的抗体,会顺带生产出一些“毒素”,是属于“化合性苯乙腈”,这种毒素,一般家禽就会敏锐的嗅到,所以过境之后死掉的蝗虫,鸡鸭根本不吃。
这种“毒素”以气味的形式散发出来,人未必能闻到,可是鸡鸭是肯定闻得到的,估计人对蝗虫最早的“提防”,也是从鸡鸭这些家禽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
以前有人将过境的蝗虫尸体混合着其他东西一起喂养家禽,但无一例外,鸡鸭在一段时间之后,都慢慢地死去,这也就意味着过境蝗虫是百分百有毒素,只不过对人而言,这种毒素是微量的,不会那么快毒发罢了。
这可以说是卑微的蝗虫生命中,最奇妙的设计了,因为蝗虫小小的个头,却能在聚集的时候发生这么强有力的自我防御,严格来讲,这种“化合性苯乙腈”,本意是蝗虫防着同类和益鸟的,如果是一开始就防着人,那人类就麻烦了。
而这还不算完。
在蝗虫的体内,这种“化合性苯乙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蝗虫在闹蝗灾的过程中,蝗虫被攻击了,蝗虫体内会自动催化这种毒素,又再次蜕变,变成一种更毒的化合物,名为“氢氰酸”。
这也就意味着,本来去捡闹蝗灾闹完死在地上的蝗虫来吃,已经是风险了,可一旦抓住活蝗虫,让蝗虫产生了应急反应,那么就更加危险了,这一口蝗虫吃了,那代价就大了,可能不会把人毒死,但绝对不舒服。
如果不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或者对蝗虫恨之入骨,都不会对正在闹灾的蝗虫下手,这也是为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面对蝗灾,古代农民的反应往往都是根本无从下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和作物被啃食。
小小的蝗虫,成为“农业流氓”,也真的是机缘巧合,谁能想到蝗虫自己的体内那么多防御机制,它把人的庄稼给霍霍了,但是人还不能吃了它,说反抗把它们打死吧,还有更毒的等着,这比蜜蜂还难缠。
不过也不是完全无解,关于蝗虫的制作方式,逐渐古人摸索出来了,比如用“油”炸,再比如下入大量的辣椒或者是盐巴调味,这既是为了调味,也是为了去掉蝗虫身上的毒性,一般来说,都是很有效的。
所以为什么一直到现在,“炸蝗虫”、“椒盐蝗虫”一直是美味,却没有“清蒸蝗虫”、“蝗虫刺身”这样的制作方式,那都是古人研究过的法子了,确实也是炸的方法更有效。
可还是那个根本性的限制,古代的油、盐都不是什么便宜的东西,让人们处心积虑去研究怎么吃蝗虫,怎么吃才没有毒,这并不是现实的办法,总而言之,古代政府积累粮仓,这才是抵御天灾的最好办法。
若果把古代应对粮灾的方法分几个等级,那么不需要怀疑,吃蝗虫绝对是下策的,莫看炸蝗虫到现在都还是风味小吃,在古代,那是关乎温饱的问题,是不可能随便乱来的。
这也导致了在古代社会中,常吃蝗虫的反而是贵族人家,因为人家有资本把蝗虫做得好吃,而蝗虫也是一个“双刃剑”,当它没有毒性的时候,本身的营养价值就很高,譬如它的蛋白质含量,就非常地高。
有人吃蝗虫越吃越胖,有人越吃脸色越黄,就是在于这个制作方法上了,而那么应对蝗灾的灾民们,往往都是为了生存而把蝗虫抓进嘴巴里面充饥,实属非常无奈。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蝗虫成灾,为何人们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
古人是否吃蝗虫,恕我孤陋寡闻,所见资料甚少,只说蝗灾重,赤地千里,民相食。但我发现了今人吃蝗虫的记载。
1942年1943年连续两年的大旱灾,殃及太行,冀南,太岳及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是一场百年难遇的旱灾,蝗虫如飓风暴雨,遮天蔽日,每群有二三里宽,几十里甚至百余里长。蝗虫一旦落地,庄稼全部吃光,树头大多压折。不仅吃光庄稼,野菜,野草也啃完了。整个边区陷入浩浩的蝗虫世界中。
边区政府成立了救灾委员会,组织指导人民救灾抗灾。一是采摘野菜(蝗虫没到过的地方),二是打蝗虫。政府发动各界群众,像打日本人一样打蝗虫。129师官兵,政府主席,厅长,教师,学生,绅士,连小脚老太太也来了。不少人惊奇地发现:蝗虫可以吃。有人发明了多种吃法。把烧死的蝗虫磨成面,烙饼,蒸窝头……虽然有一股异味,但总比光吃野菜强。不少人因吃蝗虫得救。有人饿得不能动,吃蝗虫后能下地了;有人快饿死了,吃蝗虫后能担水了,还有人攒了两大缸蝗虫面。
事实求是地说,1970年代,我们村里还有人捉蝗虫烧着吃,他们说挺香的,只是吃时,掐去头尾。
我想古时人们饥饿到人相食,吃观音土,如果有蝗虫吃,是饥不择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