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昨天”的方言叫啥?
昨天~爷哥。
今天~根儿哥。
明天~咩儿哥。
天天~见见。
蚂蝗~吗帖。
蜻蜓~吗愣。
小孩的鸡鸡~小老嘎。
游泳~浮水。
闻一闻饭煳了没有~听一听饭煳了没有。(因为中央台也说错了。正确的应该是新听联播)你家看电视用鼻子闻吗。
你的家乡,“昨天”的方言叫啥?
我的老家是河北沧州。
中午叫“晌午”,上午叫“前晌”,下午叫“后晌”。
昨天叫“夜儿个”,前天就“前儿个”,明天叫“明儿”。
有一个笑话,说有本地孩子去天津上学,寒假回家第二天出门遇见了二大爷。二大爷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的?学生回答∶“昨天下午”,二大爷一听,刚出去不到半年就忘了家乡话,很生气,就打了他一巴掌。学生马上就改口∶“夜儿个后晌”。
你的家乡,“昨天”的方言叫啥?
我的家乡不在东北,在华北,河北邯郸武安。“昨天”的方言叫“夜隔”,“前天”的方言叫“前隔”。上大学时与家里通电话说方言总觉得丢人,现在才知道只有听到家乡话才感觉亲切。
方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地域语言文化,俗语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 ,说的就是方言的魅力。我的家乡武安地处河北省最南端,与山西相邻,所以武安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晋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说话硬气,前后鼻音不分,统统后鼻音,鼻音重,声音出来浑厚性感。
前段时间在抖音很火的那位正直、善良又令人心酸落泪的核桃大爷就是我们武安人,那一辈人嘴里说出的话才是正宗的武安方言。
小时候,很多语言就是会说,却不知道怎么写。就拿“昨天”的“夜隔”来说,要不是回答读友这问题,我可能依然只是会说,而不会写。但是现在看来,家乡方言研究起来也别有一番趣味。
我简单举两个例子:
1、“昨天” 之 “夜隔”:
怎么理解“夜隔”就是昨天呢?你反过来念“隔夜”,昨天与今天相比,就是中间间隔了一夜,所以昨天就是“夜隔”,是不是很形象?
2、“火柴” 之 “取灯”:
还有我们那“火柴”方言叫“取灯”。这“取灯”我觉得就比“火柴”更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且它把去拿火柴点火的一系列动作都通过两个字表现出来,感觉更生动。
总结:所谓“近乡情怯”。现在能听听乡音,真的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小时候一般。要不各地都有“老乡会”之类的组织,同样的方言就意味的一方水土养育的同一方人,自然就感觉格外亲切熟悉。希望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也不要把各地的方言丢掉,方言也需要传承,希望这些文化能够历久弥新,使我们在方言中找到童年的乐趣。
我是@九卿臣儒,愿与您一同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文字温暖人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删)
你的家乡,“昨天”的方言叫啥?
一句话代表地区方言:
俺夜个来的,今儿想走,大伯(掰)叫我明(磨)个走,俺没给大伯买东西,给了一百(跛)元,大伯给俺歹的猪(驹)肉炖(扽)粉条子,不说(茓)了,天黑(he)了,俺上去了(住在山坡)
这是辽宁庄河一带的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年轻人出外几年,回家如果不说方言,就会有人说变了,说话撇了,忘了家乡了。
你的家乡,“昨天”的方言叫啥?
今天(今门)
昨天(夜来)
明天(早肯)
昨天晚上(夜来后晌)
前天(前日)
后天(后日)
早晨(亲早肯)
晚上(后晌)
上午(头晌)
中午(晌午)
下午(下晌)
傍晚(傍黑天)
饿了(饥困)
困了(打盹)
不要(hou)
不要说(hou说)不要倒(hou倒)
这里讲个笑话:我和朋友一起搬一个东西,她是倒着走的,到了地方我说“你hou倒了”(不要倒了),结果她听成后倒,连着往后倒了好几步结果装到障碍上了,她还说,你说让我后倒后倒。
推(拥)
使劲推(使劲拥)
东西(gao儿)
买东西(买gao儿)
这都是闹过笑话的,说出来人家一头雾水,不知我说的啥!哈哈哈!
有没有老乡
你的家乡,“昨天”的方言叫啥?
我家乡的方言:昨天叫:咧格儿!京津冀的方言大至差不多,乡音亲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