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榆木家具如何辨别是不是真的榫卯?

拆开看看不就知道了。

老榆木家具如何辨别是不是真的榫卯?

榫卯作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几倍以上,工时成本只有正宗榫卯的几分之一。榫卯的目的是链接和稳固,保证强度。如果从外面看像是榫卯结构,而实际不是,那么会严重影响家具的使用寿命。榫卯工艺很重要。榫头过小,无法支撑人的重量,很可能坐不了几年就松脱断裂了;榫头过大,会影响家具的整体比例,及美观程度。单单榫头的制作,就已经很考验师傅的功力。

正宗榫卯:束腰式抱肩榫

作假榫卯:使用木棍和螺丝钉连接的束腰式抱肩榫

榫卯作假的欺骗性,在于它们组装后往往与正宗榫卯外观差不多,非专业人士很难看出来。而且红木家具的生产流程是环环相扣的,高中低档家具每个工序的工艺水平都有天壤之别,榫卯作假的产品往往在用材、表面处理等方面也挖空心思弄虚作假,存在掺假、白皮、拼补、胶磨等恶劣问题。不法厂商通常只在表面处理上花些功夫蒙蔽消费者,而这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红木市场。

假榫卯有以下几种:

1、木销加胶水。这根本就不受力,这种销子只有在完全不受力的地方,或辅助五金件用的。

2、在结构制作上偷工减料至少可以降低一半的原料和时间本钱。例如用铆钉代替榫卯连接,抱肩榫、插肩榫没有 “肩儿”,原本需要四五毫米厚的支撑框架只有两毫米。这些偷工减料的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家具的使用寿命。

3、有一些黑心的商家在制作榫卯结构的时候,要么做假榫,要么榫头非常小,有的用小木钉固定(为的是让一些会拿着金属探测器去探测的人,检查不出来),甚至有更黑心的商家干脆直接拿铁钉或者胶水固定!

红圈为铁钉及引起的开裂。

4、作假榫卯:使用金属件连接

5、作假榫卯:这件条案的牙板,里面居然用胶合板连接

初步鉴别方法:

一,要看,也就是要看缝隙。榫卯结构的缝隙是必然会留下的,无论做的多细致,只要近距离的看,就可以找出缝隙。我们通过看各个缝隙的两侧对接的严实不严实,就可以了解到厂家对于榫卯的做工要求怎样。如果只有一条平直的细线缝隙,那可以说榫卯结合的严丝合缝,这样是好的榫卯。缝隙处结合不严,或是结合缝隙时宽时窄,那一定是没有下了功夫的。

做工精良的榫卯,角的结合处,只有一条线。

二、要动,也就是晃动整个家具,若稍有晃动则证明家具榫卯工艺没做到位,说明家具内在的榫卯内有缝隙。这样的家具,一定要慎重购买。当然,也不排除因气候变化大造成的榫卯变化。

三、要敲,也就是通过手敲打榫卯的关节,通过手感来感知榫卯结构的牢固程度。工艺正规的家具,没有回震感。而工艺不到位的家具敲打起来,总能有内在略微空洞的感觉。

四 、要按,也就是按压桌面的方法,但也只是对于有桌面的家具而言。通过手掌按压桌面来感知,若能感觉到微微内凹或者颤动,就是桌面四角的榫卯有问题。这也只能判断桌面处榫卯的工艺问题。

通过这些手段,小心观察,基本上就能将不良厂家粗制滥造的家具排除在外。这只是小编的初步经验希望大家,多多留言提出好的意见!

鉴别方法:

1、放大镜加手电

纯榫卯结构家具指纯木结构,不是胶水粘合,铁钉加固。所以购买家具的时候你可以带上手电和放大镜。先仔细闻红木榫接处是否有刺鼻的胶水气味,然后打上手电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是否有胶水痕迹(特别是缝隙,胶水的缝隙会较大),最施加重力,看看家具是否会晃动。

2、强磁

带上强磁,往榫卯部分一放,是否带铁钉加固清晰可辨。

3、金属探测器

可以说是强磁的升级版,毕竟现在社会套路那么多,人家不用铁,用其它金属呢?低配板车站常见的,警务人员手里拿的那种,对着榫卯部位一扫,立马知道里面有没有金属。高级版寻宝用金属探测器,不要说钉子,一根针都不会放过。当然如果厂家不计成本采用高分子聚合物铁钉,那么我也只能服了。

老榆木家具如何辨别是不是真的榫卯?

近几百年的中国,有两件东西被海外华人视为国粹:一是京剧艺术,二就是古典工艺家具。古典工艺家具自明末进入技艺之巅峰,绵延至今,如今汉族传统家具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古典工艺家具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

古典工艺家具适合的榫卯结构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一件家具往往要根据不同的衔接部位使用多种不同的榫卯结构,这就造成了一个是时间上的花费还有一个是对于人工技术的要求非常之高。那么,为什么古典工艺家具不使用铁钉呢?这样不是方便很多吗?对于此问题,有不少木友给出了答案。

原因一、榫卯结构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研究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榫卯了,可以说,榫卯结构比起汉字发源更早。70多个世纪以来,这种艺术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再创造,技术和工艺都已经相当纯熟。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水平,与对这种结构特征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是这种巧妙结构的运用,提升了中式家具的艺术价值,尤为国外家具和建筑艺术家们所赞叹。因此可以说,中式家具不使用铁钉,是一种传统,是约定俗成的,是优势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中国的居家用品历史上留存下无穷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榫卯无疑是其中最让人为之惊叹的手艺之一。榫卯的技艺无法完全依照书本学习,需要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其比例、重量,而采取不同的榫卯方式,其中分毫,便全凭师傅的经验与判断,再代代相传。可以说榫卯结构是我国工艺文化精神的传承。

原因二、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

首先,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比如,用铁钉将两根木枨做T字型组合,竖枨与横枨很容易被扭曲而改变角度,而用榫卯结合,就不会被扭曲。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真正的红木家具,可以使用几百年或上千年。许多明式家具距今几百年了,虽显沧桑,但木质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等,而使家具散架。

燕尾榫在中国古代家具中使用最普遍,如木锅盖、缸盖、房子的木梁相接等。它的形状就像飞燕的尾巴,外小里大。以椅子来说,靠背用的是半燕尾榫卯,上面大、下面小,由上往下插,椅靠背与扶手达到相扣紧 ;靠座面的榫是直榫,这样使靠背连着扶手,靠背就不会后移,也不会断。

原因三、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

许多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

原因四、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

无论什么样的家具,使用长久了都会出现问题,都需要维修维护。纯正红木家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总会出现问题的,比如某一根枨子折断了需要更换等。用铁钉连接的家具,做这种拆卸更换就不象榫卯结构家具来得容易。如果是用鱼膘胶等好胶做的家具,维修时先把胶用水浸软,榫卯间很快就松脱下来了,而用铁钉则做不到,除非把家具大卸八块。进而反倒造成家具的损坏。

原因五、榫卯结构不会破坏木质题

有些家具材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材劈裂,这一点木工师傅都非常清楚。而使用榫卯连接家具,可以大大提升家具的内在品质,这也是汉族传统工艺制作的家具具有增值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与木制家具是相同材质,榫卯就像是出自于家具身体里的一部分,所以与其有着同样的使用寿命。比之金属部件,木质榫卯具有极好的弹性,木制构件会通过榫卯传力,均衡地分配给家具其他部件,使得家具站立得稳如泰山。无论南热北冷,还是南湿北干,榫卯都能随机应变,它热胀冷缩的程度与家具的其他零部件相仿,能和整把椅子或整张梳妆台一起“发胖”或“缩水”,保证不会让木板豁开一个口子。

老榆木家具如何辨别是不是真的榫卯?

榫卯是中国古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现根据榫卯的功能,将其划分为六类,为了让大家能直观了解榫卯,我们专门做了三维榫卯的模型,接下来将分别对各类榫卯做一大略的介绍。

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古建大木中的垂直构件主要是柱子。柱子可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到柱顶石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指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他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需要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于是就产生了用于柱上的各种榫卯。

管脚榫

顾名思义,管脚榫即固定柱脚的榫,用于各种落地柱的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也用管脚榫。它的作用是防止柱脚位移。在清《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每柱径一尺,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将管脚榫的长度定为柱径的3/10。

在实际施工中,常根据柱径大小适当调整管脚榫的长短径寸,一般控制在柱径的3/10~2/10之间。管脚榫截面或或圆,榫的端部适当收溜(即头部略小),榫的外端要倒楞,以便安装。较大规模的建筑,由于柱径粗大,且有槛墙围护,稳定性好,并为制作安装方便,常常不作管脚榫,柱根部做成平面,柱顶石亦不凿海眼。

套顶榫

套顶榫是管脚榫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长短、径寸都远远超过管脚榫,并穿透柱顶石直接落脚于磉墩(基础)的长榫,其长短一般为柱子露明部分的1/3~1/5,榫径约为柱径的1/2~4/5不等,需酌情而定。

套顶榫多用于长廊的柱子(一般每隔二三根用一根套顶柱),也常用于地势高、受风荷较大的建筑物,它的作用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但由于套顶榫深埋地下,易于腐朽,所以,埋入地下部分应做防腐处理。

瓜柱柱脚半榫

与梁架垂直相交的瓜柱(包括金、脊瓜柱、交金瓜柱等),柱脚亦用管脚榫。但这种管脚榫常采用一般的半榫做法。为增强稳定性,瓜柱又常与角背结合来使用。

这时,瓜柱根本的榫就必须双榫,以便同角背一起安装。瓜柱柱脚半榫的长度,可根据瓜柱本身大小作适当适当调整,但一般可控制在6~8厘米。

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

在古建大木中,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相交的节点很多,最常见的有柱与梁、柱与枋、山柱与排山梁架、抱头梁、桃尖梁、穿插枋及单、双步梁与金柱、中柱相交部位等。由于构件相交的部位与方式不同,榫卯的形状亦有很大区别。

馒头榫

它的作用在于柱与梁垂直结合时避免水平位移。梁底海眼要根据馒头榫的长短径寸凿作,海眼的四周铲出八字愣,以便安装。

燕尾榫

这种榫多用于拉接联系构件,如檐枋、额枋、随梁枋、金枋、脊枋等水平构件与柱头相交的部位、燕尾榫又称大头榫、银锭榫,它的形状是端部宽,根部窄,与之相应的卯口则里面大,外面小,安上之后,构件不会出现拔榫现象,是一种很好的结构榫卯。

在大木构件中,凡是需要拉结,并且可以用上起下落的方法进行安装的部位,都应使用燕尾榫,以增强大木构建啊的稳固性。燕尾榫的长度,《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为柱径的1/4,在实际施工中,也有大于1/4柱径的,但最长不超过柱径的3/10。

而且,榫子的长短(即卯口的深浅)与同一柱头上卯口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如果一个柱头上仅有两个卯口,则可以稍深,以增强榫的结构功能;如有三个卯口,则口应稍浅,否则就会因剔凿部分过多而破坏柱头的整体性。用于额枋、檐枋上的燕尾榫,又有带袖肩和不带袖肩两种做法,做袖肩,是为解决燕尾榫根部断面小、抗剪力性能差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做袖肩可以适当增大榫子根部的受剪面,增强榫卯的结构功能。袖肩长为柱径的1/8,宽与榫的大头相等。

箍头榫

箍头榫是枋与柱在尽端或转角部位相结合时采取的一种特殊结构榫卯。"箍头"二字,顾名思义,是"箍住柱头"的意思。它的做法,是将枋子由柱中位置向外加出一柱径长,将枋与柱头相交的部位做出榫和套椀。柱皮以外部分做成箍头,箍头常为霸王拳或三岔头形状。

一般带斗拱的宫殿式大木采用霸王拳做法,而无斗拱的园林建筑或处于次要地位的配房则常做成三岔头形式。箍头的高低、薄厚均为枋子正身尺寸的8/10。箍头枋的应用,有一面和两面两种情况。一面使用箍头枋时,只需在柱头上沿面宽方向开单面卯口,如面宽和进深方向都使用箍头枋时,则要在柱头上开十字卯口,两箍头枋在卯口内十字相交。

相交时,要注意使山面一根在上,檐面一根在下,叫做山面压檐面。使用箍头枋,对于边柱或角柱既有很强的拉结力,又有箍锁保护柱头的作用。而且,箍头本身还是很好的装饰构件。所以,箍头枋在大木榫卯中,不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运用榫卯结构技术非常成功和优秀的一例。

透榫

透榫用于大木构件,常做成大进小出的形状,所以又称为大进小出榫。所谓大进小出,是指榫的穿入部分,高按梁或枋本身,而传出部分,则按穿入部分减半。这样做,既美观又可以减小榫对柱子的破坏。透榫穿出部分的净长,清《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为由柱外皮向外出半径或构件自身高度的1/2榫的厚度一般等于或略小于柱径的1/4,或等于枋(或梁)厚的1/3。

透榫穿出部分,一般做成方头,也有时做成三岔头或麻叶头状,这要按建筑物的性质、用途而定。一般宫殿式建筑多用方头,以示庄严;而游廊或垂花门及园林建筑上则多加雕饰,以示精美。透榫适用于需要拉结、但又无法用上起下落的方法进行安装的部位,如穿插枋两端、抱头梁与金柱相交部位等处。

半榫

半榫的使用部位与透榫大致相同。但除特殊的需求以外,使用半榫是在无法使用透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最典型的要属排山梁后尾与山柱相交处。在古建大木中,常使用山柱或中柱这样的构件。这两种柱子,均位于建筑物进深中线上,将梁架分为前后两段。由于两边的梁架都要与柱子相交,这时,就必须用半榫。一般的半榫做法与透榫的穿入部分相同,榫长至柱中。两端同时插入的半榫,则要分别做出等掌和压掌,以增加榫卯的接触面。

方法是将柱径均分三份,将榫高均分为二份,如一端的榫上半部长占1/3柱径,下半部占2/3,则另一端的榫上半部占2/3,下半部占1/3。此外,也有两个半榫齐头碰的做法,但较为少见。半榫的结构作用是较差的,易于出现拔榫现象而导致结构松散。为解决这个问题,宋代采用"藕批搭掌、箫眼穿串"的方法,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明代。明清时又出现了在下面安装雀替或替木的方法,增大梁架与柱子的搭接面,并且在替木或雀替的上面与梁叠交的地方做销子或钉铁定,以防梁架向前后脱出。半榫除用于上述梁与柱的交点外,在由戗与雷公柱、瓜柱与梁背相交处也常使用。

水平构件互交部位常用的榫卯

水平构件互交,在古建大木中,常见于檩与檩、扶脊木与扶脊木、平板枋与平板枋之间的顺接延续或十字搭交。

大头榫

亦即燕尾榫。做法与枋子的燕尾榫基本相同,榫头作"乍",且略作"溜",以便安装(也有不作"溜"的)。大头榫采用上起下落方法安装,它常用于正身部位的檐、金、脊檩以及扶脊木等的顺延交接部位,起拉结作用。

十字刻半榫

十字刻半榫主要用于方形构件的十字搭交,最多见于平板枋的十字相交。方法是按枋子本身宽度,在相交处,各在枋子的上、下面刻去薄厚的一半,刻掉上面一半的为等口,刻掉下面一半的为盖口。然后,等口盖口十字扣搭。制作时亦注意山面压檐面,刻口外侧要按枋宽的1/10做包掩。

十字卡腰榫

俗称马蜂腰,主要用于圆形或带有线条构件的十字相交。古建大木构件中的卡腰,主要用于搭交桁檩。方法是将桁檩沿宽窄面均分四等份,沿高低面分二等份,依所需角度刻去两边各一份,按山面压檐面的原则各刻去上面或下面一半,然后扣搭相交制作卡腰和刻半时,两根构件相交的角度应按建筑物要求而定,如果是90°转角的矩形或方形建筑,则按90°角相交;如果搭交榫用于六角或八角等建筑,则应按所需角度斜十字搭交。

在多角形建筑物中,檩、枋扣搭不存在山面压檐面的问题。在同一根构件上,卯口的方向应一致,即一根构件两端都做等口榫,相邻一根两端则都应做盖口榫。如六角亭的六根檩或枋应三根做等口,三根做盖口,以便扣搭安装,而不能在同一根构件上既做等口又做盖口。

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

古建大木的上架(即柱头以上)构件,都是一层层叠起来的。这就不仅需要解决每层之中构件与构件的结合问题,而且需要解决上下两层构件之间的结合问题,这样才能使多层构件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比如斗栱就是典型的上下数层构件交互叠加的组合构件,数层构件之间的叠加采用了不少暗销进行连接,上一张清式单翘单昂斗栱的组合图。

老榆木家具如何辨别是不是真的榫卯?

辨别方法:局部拆开(无木销);寻找木销;

原因:

--在家具上效果太完美

若阴阳太极,两块木结构榫卯之间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不用钉,不用胶,外在统一,精妙玄机内蕴;

举例:

1、楔钉榫(找木销即可)它是指在异位的来去榫中间横插一根方形的木销,使之无法脱开。一般用在圆形家具的边框组构,以及圈椅“月牙扶手”的拼接。

2、挖烟袋锅榫(只能拆开)又称为“椅类搭脑及扶手末端弯曲向下弯扣”,不但有直角,还有斜角。一般用在椅子扶手、木梳背椅和靠背椅的搭脑部分。

3、夹头榫(只能拆开)腿足上端嵌夹牙条与牙头

4、云型插肩榫(拆开)牙条、牙头分造

5、扇形插肩榫(拆开)6、传统粽角榫(视情况,拆开或找抽头榫面)粽角榫有明榫和暗榫之分:明榫的三个外露面中有一个面出头,但出头部分也常被置于不容易看见的地方,如博古柜的顶部;案几、明式方凳等3个面都外露的角,则一般采用不出头的暗榫。

7、高束腰抱肩榫(拆开)抱肩榫主要是用在桌面、腿和裙板之间连接的榫卯结构,比如有束腰的方几、长条几、方桌、条桌等多采用。

总结:榫卯的结构形式不止这些,但共性在于榫(凸)卯(凹)扦插无缝,接头一般暗藏,外在不易判断榫卯形状,牢固不靠外物,靠榫卯咬合,有销头只是一点依据,无奈只能拆开确保真假。

老榆木家具如何辨别是不是真的榫卯?

谢邀!

在当今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中式仿古家具的喜爱程度逐渐增加,榫卯一直是中式家具的精髓的,更是人们在购买中式仿古家具中关注的点。

那么,何为榫卯呢?

榫卯是在我国的古代时期,在家具、工具、器物、建筑等领域使用的主要结构方式,简单的说就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部件、构件、零件上使用一种凸凹的结构,来对它们进行连接合体的方式,一般凹进入的叫做“卯”也叫榫眼或榫槽,凸出来的部分叫做“榫”也叫榫头,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榫卯结构。

想要辨别所买的家具是不是真的榫卯工艺,让你拆开家具自然是不太合适的,所以只能在具备一定红木家具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认真观察家具的点、面、体,一般就可判断是否真的榫卯了。观察时从以下三个方面:

1、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2、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3、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最后,记住榫卯工艺的最明显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