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孔夫子说过:圣人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有许多英雄豪杰,最后是倒在了荣华富贵、枪林弹雨和生死存亡线上,或权欲熏心、或贪生怕死、或意志消沉。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最初也是不满董卓干预朝政危害天下,敢于刺杀董卓。让守关陈宫无限仰慕,追随于他。
后来曹操一路征伐,打败了最大诸侯袁绍,迎候汉帝,成为权势灼人的权相。慢慢地野心膨胀了,独揽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权势利益面前,曹操已从匡扶汉室的"奋威将军",变成了玩弄汉帝于手掌中的枭雄。
汉帝深感威胁,密传董承"帝血诏书",暗结马腾、刘备等择日"勤王除曹"。但被小人告发曹操,曹操先下手为强,除了刘备深藏不露,侥幸脱逃,其余尽遭毒手。从此,曹操一手遮天,汉室形同虚设。
曹操后来强塞三个女儿做皇妃,一个当了皇后,成了帝岳丈大人。并强逼汉帝封其为魏国公,享九锡之礼遇,连亲家兼第一大谋士荀彧也看不下去,口出怨言,最后被逼自杀。
综上所述,曹操一朝得势,就决无匡扶汉室之心,实有谋逆汉室之意。京剧上曹操坐实了大花脸,可见一斑。
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三国志·曹操传》等相关史料。
通过传记的记载,我认为在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时,曹操还是真的有心匡扶汉室的。
但在联军讨伐失败,各自溃散之后,曹操已经没有了匡扶汉室的心思。
董卓之后,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任何人已经无力回天啦。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天子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实上已经开始为自己打天下啦。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01
匡扶汉室
熹平三年(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从此开始,曹操正式踏入仕途。
胸怀大志的曹操,一心想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曹操一到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只要犯法,一视同仁。
曹操雷厉风行,果断决绝的工作作风,很快就收到成效,社会治安得到良好的改变。
曹操初露锋芒,展示了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施政能力。
但由于汉末时期,政治已经非常腐败,曹操很难有所作为。
针对时弊,曹操屡屡进谏,但不被采纳,对此很感失望。
之后,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曹操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朝廷重用。
但是,朝廷卖官鬻爵,荒淫无道,日益加重。地方豪强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社会大动乱的局势已经在所难免。
曹操毕竟资历太浅,在朝廷人微言轻,也就无所作为。
在此期间,一些有野心的人,也知道曹操的能力,都希望拉拢曹操,与之同流合污。
曹操隐居期间,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汉灵帝,另立合肥侯为帝。
王芬等人联络曹操,希望他加入,但遭到曹操拒绝。
董卓控制朝政之后,看到曹操手中有部队,也是实力派人物,也想拉拢他。
但曹操感到董卓倒行逆施,必不长久,就不愿与之合作。由于害怕董卓陷害,就逃离京师。
在这一时期,曹操只是一门心思想做出政绩,成就自己的理想。
面对混乱的局势,仅凭着一腔热血报效朝廷,匡扶社稷,拯救黎民,但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
在逃离京城,返回陈留起兵后,开始联络关东诸侯,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此时的曹操,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十几年的政治历练,使他认识到,只有掌握一只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时候的曹操,应该是还有匡扶汉室的意愿的。
如果说这时的曹操就有了想称王图霸的梦想还不现实,毕竟他还不具备这个实力。
02
“挟天子以令诸侯”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联军征讨董卓。
曹操起兵之时,深知朝廷已经腐烂,匡扶汉室只能寄希望于外臣联盟。
但在关东诸侯到达洛阳周围之后,却各怀鬼胎。几乎都是意在伺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无意顾及朝廷的命运。
此时的曹操,意识到企图依赖外臣匡扶社稷也已经不现实啦。也就彻底失去了匡扶汉室的意愿。
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啦,任何人都无力回天啦。
此后的曹操,也开始了与地方诸侯争权夺利、抢占地盘,发展自己势力的争斗。
王允、吕布联合诛杀了董卓,汉室出现了恢复的一线希望。
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董卓部将李傕、郭祀等人带兵杀入长安,控制了朝廷。
刚刚出现的唯一曙光,随之熄灭啦。
至此,汉家朝廷已经彻底失去了掌控力,中央朝廷已经是形同虚设。
想不到的是,几年后,汉献帝一路艰辛,于建安元年(196年),又回到了洛阳。
此时的献帝,犹如烫手的山药,无人接手。
曹操权衡利弊,接受荀彧等人的建议,力排众议,把献帝奉迎到许都。
这时候的曹操,想得恐怕只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没有匡扶汉室的打算啦。
尊奉天子只是曹操图谋霸业的需要,而曹操所做的一切已经不再是为了汉室。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衣带诏事件败露,被曹操诛杀。此时曹操的心一定是拔凉拔凉的。
加之外部袁绍,刘备,孙策,刘表等都虎视眈眈,即便是铁石心肠,恐怕也彻底失望啦。
作为文学青年的曹操,追求梦想的小船,至少从此时此地就开始起航了吧。
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初,曹操确有此心。尤其是关东诸侯讨董卓时,曹操是奋不顾身带领自己的人马追击,遭败后曹操开始灰心。看到众诸侯心怀鬼态,各自追逐地盘和利,置汉室衰亡而不顾,曹操也开始考虑如何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努力。后破青州黄巾,收编了十几万人马,声势浩大,曹操终于有了与诸侯逐鹿天下的资本。此时的曹操已开始膨胀了,于是西迎颠波流离的汉献帝迁移许都,开始藐视汉室了。后来荡平中原,消灭吕布、二袁、马超、张绣等,曹操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匡扶汉室之念早已荡然无存了。留奉汉献帝只是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申明自己合法性罢了。这时的曹操彻底变为欺君罔上,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大奸雄了。
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汉朝政权危机四伏,加上十常侍之乱,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董卓迁都,怨声载道,李郭之乱结束之后,接着就是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历史造就了曹操,如果当时大将军何进听从曹操的建议,"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必败也"何进,袁绍主张大规模铲除十常侍的时候,曹操说不可轻举乱动,更反对召董卓进京,曹操官职为"典军校尉"这个时期的曹操有心匡扶汉室,随着权利上升,直至魏王加九锡,仪仗与天子差一步之遥,魏王府就是朝廷的决策中心,派人监视汉献帝和朝臣们的一举一动,虽有力灭掉汉朝,碍于封建传统,他又不敢,只是一步一步削弱朝廷势力,为子孙夺权创造条件。
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首先,曹操是一个货真价实出身于官宦人家的子弟,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汉朝廷太尉,祖父曹腾封为侯爵,虽然曹操之父曹嵩是过继给曹腾,但是,古代人对于这种亲族关系变更是极其认同的,《三国志》所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汉费亭侯 曹操祖父曹腾
这样的显赫家世背景衬托之下,曹操对于汉室江山的感情因素当然是由来已久。
但是,俯瞰那一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曹操青年时期,汉朝庭已然是君昏臣乱,纲纪不振了。
而曹操正是从自己的青年时期起,开始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奋斗之路!
那么,如果还要问“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我们就不妨看一看,曹操为维护这东汉末期的朝廷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曹操父亲 汉前太尉曹嵩
汉嘉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74年,这一年的曹操只有19岁,19岁的曹操在这一年里举孝廉、入京都为郎官,由于行事果断,旋被荐为洛阳北部尉,负责京城洛阳北部的安全司法工作吧。
在这样的岗位上,年轻的曹操高度负责,为维护法纪,竟然五色棒打死了皇帝宠臣蹇硕的叔父,虽然为此付出了被贬官的代价,但是,曹孟德之名号在京师是名声大噪。
以至于汉灵帝在西园建立自己直属军队的时候,曹操被征为典军校尉,貌似也与其执法力度大,做事果决有关。
也就是说,这一期间,曹操做过行政管理,做过军队工作,还做过朝廷的议郎,上书谏言,出入军旅,对维系、支撑汉朝庭大厦也曾踌躇满志,尽心尽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曹操为达成自己的理念,已经就不循常理,当认定大太监张让是汉室稳固的蛀虫和障碍的时候,他竟然双手持短戟,逾墙而过,去行刺张让!
不为了匡扶汉室的话,用这样去拼命吗?
可是,到了身躯肥大的西凉军阀董卓出现在洛阳城中的时候,曹操感到震撼和绝望了!
颟顸的董卓全然枉顾一切朝堂政治准则,连皇帝都要由他来废黜和扶立,至于杀戮公卿、秽乱宫廷等更是难以尽述。
曹操的特点当是谋而后动,而且不忌讳坛坛罐罐,他弃官职如敝屣,径自奔回家乡,散家财,招募兵丁,准备以武装力量和董卓理论。
这还不是彻底的匡扶汉室吗?
此后的曹操,千惊百险,败胜交加,汴水一战,被董卓大将徐荣利箭射中,若不是曹洪让马,几乎亡命,战宛城,夜来火光弥天,乱军冲营帐,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出死力救出曹操,三人全部殒命。
汴水惨败 曹操中箭
至于以骑都尉身份,攻击数万人的黄巾军,甚至可以说,当年讨伐董卓的诸路联军当中,只有曹操是踏踏实实地出兵攻击董卓军队了,当然,也输得很惨。
宛城夜战 典韦拼死掩护曹操
曹操后来自己回顾平生的时候说,年轻时,担任极具荣誉性的西园典军校尉的时候,他就幻想自己将来能够带领汉朝军队去讨伐西羌,为朝廷分忧,能够封侯,墓碑上写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
到了曹操人生的暮年,他更是有些揶揄的口气说,如果这天下没有了我曹操,会出现多少人称王称帝?
如果说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曹操可是把自己亲生的3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啊!
袁术称帝为人所不齿,可是,刘备字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入川之后,自号汉中王,而且在汉献帝还在的情况之下,于成都称帝。
曹操被晋封魏王 加九锡
而曹操本人虽然封邑邺城,献帝诏封魏王、加九锡,但曹操任手下文武苦劝,至死始终不逾这雷池一步!
这样的话,诸位试想,曹操有没有匡扶汉室的心呢?
曹操是否真的有心匡扶汉室?
前几年安阳曹操墓被发现并保护性挖掘,遗憾的是此墓曾经多次被盗,曹操夫妇(尚不清楚女方是哪个?),除了历次盗墓有文献价值被洗劫一空,曹操的尸体也被破坏的很严重,谁个跟曹操有这么大的仇恨呢?看来“一代奸雄”的帽子是扣定了!安阳曹操墓现场
实际上“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根本不是曹操所言,也没有任何文献所载他说过此言,因为《三国》流传太广,这句完全是杜撰的话也深入人心了!
1)曹操是历史上一位少有的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重视人才,唯才是用,战术灵活而且有战略眼光,著有《孙子兵法注解》等著作。
2)对当时国家的贡献,是他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建立起良好经济机制和社会程序,有很多人对这点看法不一,但是从他前面以及后面统治和治理情况来看,他作宰相时北方经济发达,老百姓安居乐业,人口也增加十几倍。
而西蜀却因为人才凋零使诸葛亮几次北伐未果还活活累死,这不更说明曹操当政的这种贡献是前所未有的吗?还有人说他杀戮太多,这本身就是吹毛求疵,试问哪个统治者在夺权过程中不杀戮?刘备就不杀吗?孙权就不杀吗?孙权连同盟者诸葛亮、关羽都杀,也算仁慈吗?因为他杀伐果断就说他阴险狡诈也太矫情了!
3)创立屯田制,士兵不打仗也要下地种田,减轻农民负担,开创了一段短暂的三国盛世,三国里明显曹操时期是最富裕时期。
4)开创诗词新风采,被称为“建安风骨”,特别是《龟虽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前无古人的诗人气魄!曹操最大的问题是吃相难看,追求目标不择手段,为了笼络皇帝嫁几个女儿给他,喜欢的女人哪怕是人家的婶娘,遭当时封建的天下人啐骂!
不管后人是如何揣测他的阴谋诡计,但是他在世时多次拒绝称帝的要求,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当时肯定有这个实力去办到,但是没有去作,还有衣带昭的事,先不说是不是确有其事,几个大臣谋反都威胁到政局稳定了,是谁也不会放任不管的,更不会手下留情的,至于他儿子夺权这账不应算到他头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