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诉讼时效期的民间借贷,有什么好的方法讨回欠款吗?

可以要回来,这需要动一下脑筋,并且要取得相关的证据,就可以要回来。

2015年的时候,一个同事说家里遇到事情,要找我借5000块钱,当时看着这个人挺不错,也是很想培养这个人,于是就借给了对方,并让他打了借条。

三个月之后,这个同事辞职了。在三个月内陆陆续续地还了2000块。辞职的原因说是要照顾家人,当时还和我说剩下的钱过几个月还。

一等就过去了半年的时间,这期间偶尔给对方发个信息,让他还钱,但他一直说再等等。在这期间也知道了他接了公司很多人的钱,虽然每个人钱不多,但总数加起来也不少了。

再后来打电话停机,微信也不回。本来心想着这个钱不要了,没想到有一天一个其他同事在饭店吃饭的时候遇到了这个人,不仅大吃大喝,而且还开着一辆非常不错的车子。

听到这个消息感觉比吃了苍蝇还恶心,于是找到行政人员把他当时的入职表找了出来,因为上面的电话都打不通,晚上就去了他身份证上的地址去找他了。

找到那个地址,开门的是他的母亲,说他不住在这个地方。于是没有提借钱的事,说是老朋友,好久没联系了,向他母亲要了他的电话和住的地址,就去他住的地方去找他了。

当天没找到,连续去了三天,总算找到了他。一说还钱就开始装穷,当天一共就要了1000多块钱回来,因为去的不是我一个债主,要回来的这个钱是其他债主接过去的。

因为我们知道了他父母的地址,所以给他打电话也不敢不接,但微信一直不加我们,每次打电话要打好几回,嘴上说还钱,但就是不行动。这中间也去他家找他过几次,每次去了好的时候能要回点来,不好的时候一分也要不回来。

这一拖就到了2020年,我在商场碰到了他,当时他正在商场给老婆孩子买衣服,看那个大包小包的少说也要几千块钱。

看到这个我非常生气,但并没有直接找他要钱。于是找了律师的朋友,说要起诉他,律师朋友听完介绍,并看了所有的证据说:从证据上来看这个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了,也就是说我起诉对方也可以不还。我说可以调取通话记录,律师说通话记录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问律师这个怎么办,律师说这个可以让他重新给我们这些人打一个借条,但这个基本做不到。律师说那就只能拿出对方承认欠钱的证据了,并且还要有这些年要钱的证据。

于是律师朋友给出了一个招,那就是再去找他要钱,并且让他承认这些年一直找他要钱的事情。于是和他欠钱的人坐在了一起整理资料,找了好多东西,整理了一个完整的明细,包括这些年里面的哪年哪月哪日找他要钱了,他还了多少,都还给谁了,目前还欠多少钱。

于是拿着这个资料,我们再次登门要账,这次去了依旧是没有能要到钱,但我们拿出这些年找他要钱的那个明细,他都承认这些事情。我们也没有要求他签字,因为我们偷着直接进行了录像,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拿着这些证据,再让律师朋友给看了看,他说没有问题,可以直接起诉了。因为他欠了我们十多个人的钱,如果每个人都起诉,就是十多个案子,也太麻烦。根据律师朋友的建议,我先起诉。

因为每个案子在开庭前,法官都会给双方调解,我本想着只要调解一下,他就能还钱了,没想到他不接受调解,那就只能开庭判决了。

因为证据很清晰,且金额也不大,不到半个小时的开庭就完事了,判决结果他不仅要支付我的本金,还要给我付利息。

本想着判决书出来了,他应该就能履行了。没想到这个人就是个无赖,说自己没钱,不履行。这时候他就成了老赖了,但因为这个人几乎不出差,影响并不大。

律师朋友说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也就是所说的抓老赖。于是申请了强制执行,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早晨5点多就配合执行法官去了他家,到他家当着执行法官的面,还是不还钱,也只能把他抓走了。

抓到法院以后,执行法官还是给我们调解,他还是说没有钱,要过几天还钱,如果我同意的话,对方写个还款计划,就可以把他给放出去了。

对于这种人根本没有人情可讲,我不同意还款计划,就要求当天还钱,如果不还钱就会给他拘留15天。于是法官只能去做他的工作了。

结果是他打电话让别人给送来的钱,把钱给了我,办完手续就把他直接给放了。

过了一天,我那些被他欠钱的同事,晚上直接找他去了。他也想到了这种情况,那些人去了之后,他就拿出了一些钱,说剩下的钱再缓他两天,两天后那些人再去他家的时候,他直接拿出钱来给还了。

这就是我追债的过程。所以,过了诉讼时效的民间借贷,只要能把证据弄好,就可以要回钱来,而且还能把利息要回来。至于其他旁门左道的方法,不建议采用。

过了诉讼时效期的民间借贷,有什么好的方法讨回欠款吗?

民间借贷一般都会约定还款期限,期限届满,借款人未还款,出借人是知道的,所以应适用三年的普通诉讼时效。当民间借贷过了诉讼时效后,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解决:一,让借款人重新写借条或签订借款合同,当然,要借款人同意。在当今社会,发生民间借贷的基本上都是熟人之间,所以借款人一般都会重新写借条或签订借款合同,这是解决过了诉讼时效后的民间借贷纠纷最直接、最方便、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法;二、当借款人不讲道理,耍无赖,不肯重新写借条或签订合同的时候,可以先协商让借款人先还上一点借款,同时作好录音或找人见证,保全借款人愿意继续还款的证据。三,以上两种办法都不行则要及时起诉,在法庭上通过询问技巧,让借款人说出愿意继续还款的意思表示,一般在法庭上借款人都会说现在经济困难,一时还不了,有钱的话一定会还的,有这话就足够了,法官也会判决借款人要还款的。

另外顺便说说有关诉讼时效的法律问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最长时效为20年,但在民法总则颁布之前,一般诉讼时效为二年,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最长时效为20年。20年最长时效的适用条件是不知道权利被侵害,且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20年,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否知道权利被侵害,只要过了20年都不再受法律的保护。若知道了权利被侵害,则应适用普通时效三年的规定,因为法律不保护躺权利上睡觉的人,这样才能督促人们及时行使权利,也有利于及时解决纠纷。法律同时有诉讼时效中断、延长的规定,即当法定情形出现后诉讼时效重新计算或延长一定期限。

当然,解决过了诉讼时效的民间借贷之方式还很多,但我奉劝各位,一定要采取合法手段维权,避免让自己借款收不回,又遭受损失。

过了诉讼时效期的民间借贷,有什么好的方法讨回欠款吗?

没有办法讨回,我家老公借给人家的5千块有借条都快20年了,还有不少几百块的也不还,以后真的不能借钱出去了。

过了诉讼时效期的民间借贷,有什么好的方法讨回欠款吗?

诉讼时效是一种抗辩权利,也就是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不主动审理是否超过诉讼时效,只有在对方当事人(债务人)提出诉讼时效的问题,法院才对诉讼时效进行审理。

民间借贷多发生在亲友之间,所以这种借贷关系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民事纠纷。如果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在法定的期限内,诉讼时效是可以中止、中断和延长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超过诉讼时效的。

如果您的债权真的就超过诉讼时效了,那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主张权利:

一,与债务人协商,要求债务人从新出具借据。因为民间借贷的特殊性,发生在亲友之间的借贷,很多债务人本来就欠你的钱,他还不上您的钱,让他从新补一张借据,也是问题不大的。如果他给您补了一张借据,那么您就可以拿着这张新的借据向法院起诉啦。

二、诉讼时效是法院审理案件时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如果真的超过诉讼时效了,对方也不给您补借据了,您自己还是可以通过私力救济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到法院起诉寻求的是公力救济,是由法院审理,并由法院进行强制执行。而超过诉讼时效的债务不是不生效了,还是有效的。仅仅是法院不管了,您还是可以自己直接向债务人索要借款的。

三、转让债权。如果您不想直接向债务人主张权利,那么您可以对外转让债权的。但是要记住民法典规定的债权转让,事先要通知债务人的。

这里是超过诉讼时效债务维权的一点个人看法,希望能对您的维权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共同献计献策,打击那些企图通过诉讼时效躲避债务的“老赖”,不要让债权人出现借出去的钱没法要,又因超过诉讼时效无法主张权利而出现尴尬的两难局面。

#原创#

过了诉讼时效期的民间借贷,有什么好的方法讨回欠款吗?

明的走不了,就来暗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游戏规则,当然付出的代价也会更高,就看你能不能接受了,而且一旦动用地下组织或者机构,那要来钱是肯定的,但是会失去很多,包括亲情和友情,自己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不迟!

过了诉讼时效期的民间借贷,有什么好的方法讨回欠款吗?

谢谢“悟空”发来的邀请,关于民间借贷过了诉讼失效期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追回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讨回欠款。

1)以欠债人身边拥有的物品做抵偿。我有个亲戚借给他朋友好多钱做生意,过了好多年一分钱都没有还给我亲戚,我亲戚前两年急需用钱就去催债,由于欠款人做生意失败现在勉强的维持生活无法偿还我亲戚曾经借给他的钱,欠款人只好将家里的值钱的金器与值钱的物品抵偿给了我的亲戚,我亲戚也用这些抵价物换取了一些现金度过了他的难关。

信用还贷

2)利用网络与身边的舆论压力迫使欠债人偿还借贷。我有个朋友曾经私下地告诉我一件事,说他的某某某同学曾经因为家里十分困难向他借了一笔钱,也是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还一分钱,每年年底也不打招呼,可谓借钱容易要钱难。我朋友没办法就在某些平台的朋友圈发某某某欠他多少钱的暗语,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我朋友的同学那里,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最后还是还了一部分钱还跟我朋友打了声招呼。

舆论压力

如果欠债的人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居无定所一贫如洗,即使在法律诉讼时效内你也很难追回欠款的,因为他没有钱或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偿还你的借款,你只能认栽跟头了。

追款无望

以上就是分享的回答,感谢友友们的阅读,欢迎留言评论。

我是【点滴所悟】,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