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攒钱,你认同吗?

1、给房子攒钱。2、给孩子攒钱。3、给医院攒钱。生活的重压。压碎了理想。压弯了脊梁。压死了灵魂。压塌了生活。压毁了幸福。钱。成为唯一的尺度和目标。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大人赚钱不容易,要省着点儿花。”

小时候的零花钱就是一分,五分,最多的时候没超过5毛钱。

我妈经常跟我说,你爸爸在外面赚钱不容易,夏天热冬天冷,你得心疼他,省着点儿花。

我小时候为了买喜欢的零食甚至“偷”过爷爷奶奶的钱。

上大学的时候一度很自卑,别人一个月生活费都是一千多,我一个月只有500块钱,一天的伙食费就是20多。那个时候经常为了省钱不吃饭。

结婚以后,我妈还告诉我,为了孩子,省着点儿,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为了省钱,没买过贵的化妆品,身上穿的衣服没超过200块的,最多的都是几十块钱的地摊货。

给孩子也舍不得买零食,舍不得买好衣服,舍不得带他们出去玩儿。

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老公出去请哥们儿吃饭,一顿饭就花了1000多。我省吃俭用的,他大手大脚的。

从那以后我就活明白了,为什么要省呢?给谁省呢?我这一辈子图什么呢?

到头来什么也没吃过,也没享受过,就为了银行卡里的余额一天比一天多吗?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该吃吃,该喝喝,该买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毫无节制。我觉得人还是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

有些东西舍不得给孩子买,一个劲儿的省省省,可能最后会养成孩子特别自卑的心理!

攒钱还是要攒钱的,毕竟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但是不能过度节俭,那样赚钱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攒钱,你认同吗?

说这话的时候,感觉你不是中国人一样,咋就把良好习惯整变味儿了?真让人不理解。

积攒钱物是勤劳本份人的一种良好习惯,因为积攒起来才能办大事、才能渡劫、才能培养下一代。

孤寡老人不用攒了、强盗不走正道获取不用攒、今日不花明天不一定谁花的不用攒了、有今天没明天的人不用攒了。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攒钱,你认同吗?

认同,也不认同。公婆攒了一辈子钱了,靠勤劳的双手为老公买了一套房,一辆车。现在年纪大了,他们后悔了。后悔这大半辈子,竟然没有好好为自己花过一分钱。

公公是一个普通工人,快60岁了还出去打工。工地里不包饭,他就去旁边的面馆吃。他一天工钱有七八百元,可是却舍不得吃一碗自己最爱的大肠面。因为一碗大肠面要18元。

他说自己每次只点最便宜的青菜肉丝面,10元就够了。有时候狠狠心,也能给自己点一碗12块钱的皮卷面,还吃得特别满足。

老公听了很心疼,转给公公五百元。让她下次再出去做工的时候,千万不要再省了,想吃大肠面就大肠面,想吃腰花面就腰花面。公公收了钱,咧着嘴憨憨地笑着。

等到下次,我们问公公,大肠面吃上了吗?他说想了想,这钱还是攒着好。一碗面18块,太贵了!

婆婆的口头禅,是“这东西我才不要吃,有啥好吃的!”

每次我买了什么新鲜吃食,或者带她出去逛街,问她要不要吃什么。她都是这么一句话。

其实她根本都没尝过,怎知好不好吃。她只是习惯用这句话,将所有吃的欲望和花钱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她也习惯用这句话,把所有好吃的,都省给我和老公先吃。只有我们剩下的,她才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关于吃是如此,一切穿的,用的,也是如此。

公公身上的皮夹克,已经穿了三十几年。陪他从青春年少,到双鬓发白。婆婆的老年机,已经摔得屏幕开裂,有时卡得接不起电话。

我给他们买一身新衣服,他们珍视无比,舍不得穿。因为习惯节省,他们已经多年未添置新衣了。

他们把一切能节省的,都攒了下来。攒成了房,攒成了车,攒出了首付,攒下了彩礼,唯独没有攒给自己。

公婆的一生都在攒钱。终于儿子住上了房,开上了车,娶上了媳妇儿,生下了孙,还存起了钱。

他们看看周围的老友,聪明的都自己存着养老钱,拿着退休金,日子好不快活。再看看自己,兜里干干净净。只好又开始卖力干活,为自己攒养老钱。一刻也不敢歇。

公公说人这一辈子,没啥意思。忙忙碌碌,终归黄土。

婆婆说生儿生女,一个就够。自己也该享受享受人生,不然白来一遭。

人老了,终于想明白了。

我和老公现在经常带公婆下馆子,买新衣服,带他们尝没吃过的食物,看没看过的风景。趁着他们还走得动,多体验体验生活。

他们这代人是最苦的一代人。

生于新中国建设时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艰苦。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

攒一辈子的观念也该改改了。我觉得生活要放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

做人嘛,既要追求存钱的安全感,也要享受花钱的幸福感。该用的还是要用。

很高兴公婆现在想通了,不再对自己那么抠。愿他们安享晚年!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攒钱,你认同吗?

为什么中国人一直在存钱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过去一直很穷的原因吧。主要可以分为这么三个原因:

第一,过去很穷,养成的习惯。当人们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根本攒不下多少钱,但是当有余钱了肯定就会积极攒起来。80年代以前实际上大家都很穷的,很多人有时候还吃不饱。

小时候,看到大人们是怎么藏钱的呢?床底下、鞋盒里、墙缝里、屋梁上、天棚里等等,只要能想象到的地方,似乎都能藏上钱。当时本来也没有多少钱,人们也不会去跑到银行存起来。

根据1982年的国家统计年鉴的信息,刚刚建国人们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存款,50年代人们存款只有几十亿元,平均每人10元左右。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开始落实,人们的存款才开始快速增加。

1978年城乡存款210.6亿元,到了1981年就达到了523.7亿元。当时人们除了存款以外,没有其他的理财方式。至少定期存款还有些利息呢。到2020年12月,全国各项存款高达21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规模为93.43万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4000倍。

第二,社会保障水平不足。过去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各种问题是通过国家保障的方式予以解决,但相对而言大锅饭形式严重,人们的保障水平较低。实施市场经济以后,很多东西是可以用钱买到了。因此对钱的需求,也成了人们的目标。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险建立较晚,而且不完善。从1991年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计算,至今也不过30年时间。新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不足20年,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立也不过十几年时间而已。至今社会保险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对家庭的保障。

人们在出现需要的时候没有保障,自然就需要自己攒钱应对风险。70后、80后很清楚,万一家里出了什么意外,自己再没有一点余钱怎么办?但说实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的应对意外的保障就越来越高。过去治病可能几百元,现在几十万元都不一定够的。说实话,让自己一个个体来应对这些意外保障,尤其是低概率事件,只能不停的攒钱了。

第三,人们的思维逻辑。因为记者在中部山区看到了一个放羊娃,记者在采访中产生了这样的逻辑:

你在干吗?放羊。

放羊干嘛?攒钱、结婚、娶媳妇。

娶媳妇干嘛?生孩子。

生了孩子干嘛?放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们的消费意识水平却跟不上。大多数中国人可能空攒了一大笔财富,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花。

中年人到老年人,人们的普遍意识就是有钱就攒钱给子女买房,让子女住有所居。买完儿子的,买孙子的。随着房价逐渐的高企,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一辈子可以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过时代确实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更习惯于各种信用消费,有调查显示90后人均负债约12万元。在很多年轻人的思想里,这一辈子挣的钱,在去世时恰好花完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于是很多人在透支未来的收入。至于给子女留下多少钱、多少房子,他们还年轻,这都不在考虑范围内的。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攒钱,你认同吗?

这句话有一定的正确性,特别是企业和农村的人更是这样。因为收入有限,工作或收成靠天吃饭。紧迫感和焦虑感时时刻刻困扰着每一个朝不保夕的国人,就是经商的也不例外,有些品种,比如餐饮受疫情、受政策影响巨大,零售实体店受电商影响深远,家具受房地产不景气影响惨淡。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萎缩。大家本来就因为没有保障而一为攒钱意识更浓了!

中国人的一生就是攒钱,你认同吗?

认同,人不是在挣钱,就是在挣钱的路上,普通人的生活多艰辛,物欲横流,金钱己让世界改变了性质,没有原本的人性,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钱是好物,但是没有不行。

中国人,从小的说,衣食住行,没钱没法过日子!大了说住房,是压在中国人身上的大山,一辈子背上房贷,压力山大!

中国人活的累!现在的人生,只是怎样挣钱和怎样花钱!(原创)(图片来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