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
假设题主说的“领导”是八路军旅长;“某下属”大名叫李云龙,单位和职务是独立团团长。
旅长对李云龙的称呼分以下几种情况:
——特别正式场合,称呼李云龙同志、李云龙团长、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即姓名+职务(或同志)。特别正式场合包括:有总司令、师长等上级领导在场、有楚云飞等外人在场、召开全旅干部大会等。
这是规矩,也是规范,体现的是纪律和严谨的上下级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旅长和李云龙私人关系如何好,也无论旅长怎么喜欢李云龙,都必须如此称呼。
——普通场合,称呼李云龙、李团长、老李、云龙、云龙同志等。普通场合包括:有政委等旅领导参加的专题谈心谈话、全旅高层干部会议、团里的正式会议等。
这种称呼也是规矩、程序和纪律。但是,由于彼此熟悉,称呼可以简化。
——私下场合,称呼可以随意、随性,看心情,也看态度。比如,可以叫李云龙、李团长、云龙、云龙同志、老李,也可以直呼绰号、小名,甚至可以叫“兔崽子”、“龟儿子”、“孙子”……。
总之,私下场合,看谁求谁,如果是旅长求李云龙,肯定是前恭后倨,先哄后吓唬。
个人觉得,题主说的这种情况,不能说明领导对此人(下属)有意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领导跟这位下属的私人关系很一般。即,除了工作和上下级关系外,没有私人交往。
职场上,同事之间,包括领导和下属之间的称谓,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是:
——刻板、心机和城府深、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领导,喜欢和习惯称呼下属职务,而且不分场合。同时,他们也往往刻意要求下属对他的称呼要带上职务。说白了,就是要显示出长幼尊卑,谁大谁小。
——洒脱、随性,情商高的领导,大都向旅长称呼李云龙那样。
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
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
没人知道领导对此人是否有意见,因为我们都没有见过你领导,我们都不知道你们领导是怎么想的。
直呼其名有可能是更为亲切,也有可能是对某件事情不满,也有可能他就是这个习惯。
所以说要想判断领导是否有意见,你就需要回忆领导的做事风格,如果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领导从来不直呼某人的姓名,如果是直呼其名都是不满的话,那么这一次80%是有意见。
相反,以往领导就经常直呼其名,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大碍,那就说明直呼其名并没有什么意见。
观察你身边同事的行为,在职场中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只有经常观察一些细节,你才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否则遇到领导的某些行为,你很难确认这背后的含义。
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制定基准线,观察你的同事领导,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我有一次给大老板汇报PPT,讲了10分钟我就发现大事不好,因为老板一直低着头看手机,也不和我互动,也不看屏幕。
按以往经验来看,每次老板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都是要发飙的前奏,果不其然,我讲完之后,老板才刚刚开始,让我将PPT调整到他感兴趣的那一页,然后就从头骂到尾。
在职场中为了正确的判断你当下所遇到的职业发展问题,就需要你多观察身边的事,身边的人。
但不要立刻做出判断,相反要在充分观察和互动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你要随时观察同事,留意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典型行为。
要注意他们的说话方式,穿衣风格,行为举止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一段时间后,每个人的模式就会显现出来,并为以后的观察形成一条“基准线”。
对于偏离基准线的行为,你要仔细分析,因为它非常能说明问题。之前我的领导和我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突然在朋友圈经常发布各类文章。大概率说这个人最近工作有想法,或者是不在状态。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茶余饭后,也会经常八卦一下那个某某最近朋友圈都在发了些什么,是不是最近工作量不饱和,或者最近有啥异动?其实我们一直在观察,只不过没有将其建立体系化。
你还可以为电话会议,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活动设立一条基准线。有些人在团队的电话会议中很自由地分享自己的想法、观点和问题,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保留自己的想法,除非明确提到他。
有些人会迅速回复每一封邮件,有些人则很多天之后才会回复。我之前的领导就是这样一个人,每一封邮件回复的非常快。
如果哪一封邮件他迟迟没有回复,那么你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导致他没有回复。我的一个同事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会上的时候,领导明确训斥他,这样的邮件以后不要发给我,你让我怎么回?你看,不是他没有看到,偏离基准线的事情一定是有问题的。
建立基准线,观察身边的异常行为是获取信息、了解游戏规则的一种非常便捷的方法。
如果你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学会建立基准线,形成自己的判断。
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
有个单位的副局长姓黄,大家平时都叫他“黄副”。有一天,在正局长不在场的情况下,单位的人向他汇报工作:“黄副局长……”他向对方直接吼到:“黄副什么黄副?你讲话不带那个副字会死人啊?”这只是个笑话,说明有一些人是官迷。
不过,我们这里有个单位,正局长姓傅,副局长姓郑,单位里称呼他们的时候,好别扭,称正职为“傅局长”,称副局长为“郑局长”,好别扭!
后来,人们干脆把正局长省略姓氏,就叫“局长”;而副局长就叫“郑副局长”,感觉还是别扭。
所以,职场称呼真的是一门学问,有时候搞不好会影响单位的团结。一般地,注意以下4点就够了。
- 单位里,大领导对下属的称呼,一般不直接称呼姓名。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单位一把手,在正式场合,直接称呼你的副职“张无忌!”这多不好,人家以为你们班子不团结、你不承认张无忌是你的副职呢!
- 在正式的场合,有职务的一般都要在姓氏后面加上职务,这样以示尊重。比如:黄副,韦科长,张主任等。如果有职称的,也可以加职称。比如:黄教授,马导演等。有的领导,还喜欢简称,比如:王老师、张医生等。但是,也要注意一些忌讳,比如姓马的编辑,你就不能简称为“马编”。
- 以年龄大小来称呼也是有的。比如,年纪比你大的,看以称之为“老王”“老张”等,年纪比你小的,可以称之为“小黄”“小李”等。
- 对没有职务的,一般介绍给外人,就直接称呼姓名了。也可以在姓名的后面加“同志”这样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正职领导称呼我“犁子同志”,这样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是职场精英培训师犁子,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
不是有意见,刚刚相反,这是领导尊重你。
如果你姓王,领导动不动叫你小王,旁人一听就明白你是他的跟班。如果领导叫你王主任,旁人一听就明白你是手握一定权力的主任,虽然归大领导管,但你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当然如果领导亲切地直呼你名,就像你的长辈那样叫你,那是另外一回事。但职场或官场通常叫职务表示尊重,这是潜规则。
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
领导在大小合唱称呼只称呼下属职务,而不叫名字,不见得是领导对下属有意见,可能是领导习惯问题。但从心理学上分析,领导这样做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比较官本位,非常好面子,注重形式主义。而且基本可以判断和你的关系不会太好,顶多是工作关系,不会有太深的交往,否则不会这么“虚情假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和一个领导关系很好,公开场合比如开会、调研,在外人面前,他可能会称呼你职务,那是为了给你抬轿子。可如果是私下场合,比如两个人在办公室,领导还一口一个“李主任”、“张科长”地叫你,你会怎么想?
你心里肯定会不舒服,会膈应,不知所措。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一、要么领导对自己有意见,故意叫自己职务,让自己难堪。
二、领导可能对自己没意见,但绝对是只老狐狸。表面尊重你,心里不以为然。
这两种情况,第一种态度明确,还好对付。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不好相与了,因为他玩虚的,你根本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这样的领导不可深交,也深交不了,碰上了,不能说是坏事,也谈不上是好事。有可能地话,建议远离。
真正高情商的领导,对待下属是非常注重细节的。他在公开场合可能会称呼你职务,必要的时候会让人觉察不出你和他的关系,但在私下场合,绝对不会这么干,让人产生距离感。相反,他还会主动和你套近乎,反映在称呼上,比如会去姓呼名,或者“老李”、“老张”地叫,让下属听着舒服觉得被尊重,油然而生感激,进而增加忠诚度。
正所谓“上兵伐谋、攻心为上”。领导用人,高明之处就在聚人心。如何聚人心,就是要分场合、分时间、分环境对待不同的人,像题主说的这样不分场合一味地称呼下属职务,如果不是这位领导情商太低,大概率是他故意的。不是好事,建议谨慎对待。
领导在大小场合都不直接呼某下属姓名,而只称其职位,是对此人有意见吗?
上班时间称职位是规矩,这也就时刻提醒你的职责,不论在下班后你们是亲属关系,还是兄弟关系,八小时外称兄道弟的,但在八小时內必须依职位称呼,有一个私营企业个体老板开发了一处旅游景区,各部门负责人刚到位相互都不太熟悉,第一次开市场营销会,董事长希望畅说欲言发表自已的观点,有的说,景点刚开放应该把市场集中在周边,逐渐向外扩展。实行涟漪效应。也有的观点是景区在本地区现在是信息网络时代,周边都已知晓不用宣传,营销和促销手段应该放在IOOKm以外的城市,实行以城市包围农村的包饺子战术。董事长支持涟漪效应,总经理支持包饭子战术,争论的面红耳赤,总经理说第一个默守阵规,董事长说第二个观点好高务远,最后董事长急了说,小子必须听老子的。一句话,所有高管都知道了他们的父子关系,而且懂得老一独断,总经理在工作很被动,经常有人越级打报告,董事长很欣赏这样人,搞的儿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以说在工作期间不称职务叫辈份是管理大忌,把现代管理混同于帮派体系,是弊大于利的。所以说,在工作期间称职位是对的。应当理解,直呼其名也显得不尊重,称职位便于工作,现在实级级负责制和问责追责的管理摸式,在工作称职位,更有利于制度的实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