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他牛?

如题,看不懂的才牛吗?为什么呢?

我不擅长影评,也不是很了解姜文的人生经历,但是我很喜欢姜文,以及姜文主演和导演的片子。姜文给我的最大感觉是:他不是一个演员和导演,他主演的角色和导演的作品就是他本人。所以,在我的意识里,姜文的人生经历是乱七八糟的,银幕内外混到了一起。就凭这点,我认为姜文就很牛!

姜文与王朔、葛优、陈佩斯等应该属于同一类人。他们弄的东西需要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看,而且要花时间去品、去琢磨。表面上都是插科打诨,天马行空,诙谐幽默,实际上都有内在的主题和深意。应了那句话:懂的人不用解释,不懂的人不需要解释。懂的人,看内容;不懂的人,看热闹,两不耽误。这是姜文的很牛之一。

确切的说,姜文应该算是一个从老北京胡同里、部队大院里混出来的“流氓”、“痞子”。王朔、陈佩斯、葛优都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他们从小接触广,眼界宽、心高气傲,又特别讲义气,重情义。姜文也好,王朔也罢,都没少干舍财取义,替朋友奔走呼号的事儿。这也是姜文很牛之一。

“流氓”和“痞子”不可怕,就怕“流氓”和“痞子”有文化。姜文不仅是电影演员和导演,更是一个话剧演员,而且还经常鼓捣话剧。如今,演员很多,但是能把话剧演好的演员还真不多。姜文非常执着于他的作品,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当导演,尤其是演话剧。姜文是为了艺术而演戏、拍戏,顺手把钱挣了。这也是姜文很牛之一。

总之,在姜文身上,既有老戏骨的功底、骨气、傲气和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又有江湖大哥的豪气、霸气和义气。所以,姜文很牛,而且一直很牛。

姜文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他牛?

姜文作为导演目前拍过的影片只有六部,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以及《让子弹飞》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只要有点近代史的知识看起来都不怎么费劲(当然有些隐喻确实不太容易看懂)。2018年的《邪不压正》就更加不难看懂了,姜文都说了这是一个拍给他儿子看的电影。

剩下两部,《太阳照常升起》以及《一步之遥》。首先说《一步之遥》,这部片子其实大部分都是在讲梦境,所以不少场面都是夸张癫狂的。主要人物就是海报上的四个,故事结构也很简单,完颜英在马走日手中死了,项飞田反目追杀好友马走日,武六相信马走日舍命搭救。从叙事学角度来讲,这个结构也很有张力。根据格雷马斯矩阵,姜文是X(主角),葛优是反X,因为两人一个追一个跑,形成了故事的根本冲突。舒淇是非X,与X是矛盾但不对立,因为一个想结婚一个不想结婚,但又没有本质上的对立。周韵是非反X,与反X葛优对立,一个想杀马一个想救马,从而非反X周韵和X姜文形成了一种联合。

其次,这是一个奥赛罗式的悲剧,有一点罗生门的意味,是对“真实”的一种质问,这是进入后现代以来意义的确定性丧失而普遍产生的文化症候。但对于广大普通电影消费者来说,这种对类型的解构和拼贴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让人产生不知所云之感。总体而言,姜文导演在《一步之遥》中并没有妥协于商业化的市场逻辑,而是有自己锐利而独到的坚持和探索。

《太阳照常升起》确实不太好懂,里面三段故事交融而又充满了大量的政治隐喻,尤其是该片是姜文在禁止拍片之后的七年再次执导筒,自然少不了个人的强烈表达。

《太阳照常升起》中其实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阳都没有关系。所以,太阳不过是最后,也是最大的隐喻。相比于用性压抑来暗示压抑的年代,太阳在最后的点睛。太阳不过是乌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这片禁锢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红色帝国。通篇都像在叙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但最后终于把这个故事放置在“太阳”下面。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没有放弃表达他最渴望的主题。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将风流。他能把整部电影没有一处笔墨来批判敏感的内容,但最后一个回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达他的批判。

所以,看姜文的电影确实要花一些心思,他的电影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浅水滩,而是无法预测的深海,得要去遨游、探索。

姜文之所以今天还能让人觉得他很牛是因为:第一,姜文创作态度认真,从1994年导演处女作至今也就只上映了六部影片,基本上每部电影都精雕细琢;第二,姜文始终没有向商业化的潮流妥协,一直在保留并探索自己的创作特色,正如子弹里面的那句台词“站着,就把钱给挣了。”;第三,姜文本人的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很复杂的个体,在创作层面反映出来就是“有才华”,所以他的电影中充斥着对时代、对民族的深刻思考,这一点在如今的国产电影中很难见到。

姜文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他牛?

很多人说姜文牛是有道理的,姜文的电影,你有时间可以看看从剧本到最后的成片,一般最少都是好几年的时间,姜文对电影要求还是非常高的,细节也是非常到位,这就需要时间、金钱的投入了,当然现在是大导演了,人家不缺钱,但是为什么产量非常低呢?这就是局限性了,很多因素导致了不可能年年都有新作品了,不像小视频,不是论年算,一天都可以好多个,这就是差距。

姜文的电影很多人就是看不懂,一听说看不懂很多人就不再去影院看了。姜文在一个访谈节目自己说,他拍的电影,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现在可能看懂的人不太多,但是以后一定会有很多人看得懂,姜文说的是以后,这个网友就有自己的看法了,说现在好多人还是看不懂梵高的画作,只是梵高的作品被全世界的人给炒作的非常高了,可能这就是姜文需要的效果。

姜文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他牛?

姜文主演过的电影包揽过很多奖项,导演的六部作品也获得很多肯定,虽然他的作品都两极化,但是不能不说是经典作品。一部电影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才华、视角和思维等等,就好比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有个人的一些情结在里面,因为作品最终是出自人的情感、精神和灵魂。

姜文的电影具有幽默风格、并且用隐喻的方式反应了某些现实的东西,这不正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吗?任何艺术形式的作品都必须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社会,这是历史朝代经典流传的原因,因为经典即历史。

姜文电影里的情节和台词都特别的精简而有特别的意义,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应该有的风格和底气,就好比一个作家,最终要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正是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耐人寻味,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两极化的观众,这才是真正价值所在。

姜文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他牛?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姜文的牛逼之处在于,他不光敢想,而且敢做。这一点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想,谁都敢,能付出实际行动的人怕就寥寥无几了。这不止止是胆子大不大的问题,姜文的“做”不是“去他妈的,老子豁出去了” 这种傻大胆,姜文的“做”是“哦?这为什么不能做?” 和 “哦,原来这不能做。” 这需要极为强大的人格魄力,这种魄力,国内鲜有,所以他牛逼。

中国的很多导演走着“艺术追求-资本回流”循环的路线,就是在拍艺术片期间拍些观众喜欢的电影,比如贺岁喜剧什么的,赚取一定的资金以启动下一作。这无可厚非,可姜文偏不,他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跟钱过不去的导演,除了姜文屈指可数,所以他牛逼。

姜文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他牛?

感谢邀请。

他的电影的景别带有极强的主观性,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即创作者是在“叫你看什么”,还是在“随你看什么”。景别元素的运用,直接决定了影片的风格特征。姜文电影大量运用近景、特写等小景别,强调、夸张、放大地表现对象,来突出其戏剧化的特征。

姜文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导演,也非常具有自己的个人特色,在他所导演的电影当中,有许多的个人特点,在这些所有特点当中,我认为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个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是运用大量的小景,第二个是非常具有典型代表的色彩,第三个是镜头的组合运用非常的丰富

一、运用大量的小景

在姜文的电影里面非常的会使用大量的特写用于,强调夸大,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来增加人物的戏剧化。通过大量的特写,更加近距离的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事物的交替以及环境的改变等等。而这些大量的近景特写能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变化以及情绪的波动,从而给人以非常真实的感受,能够通过微小的细节变化来叙述推进整个情节。但是这也非常考验演员的演技,因为只有演员将细节处理到位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二、非常具有典型代表的色彩

在姜文的电影当中,会大量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出当时情境的变化,用色彩来渲染环境,来衬托出人物情感情绪的改变。比如说橘黄色是姜文电影当中经常运用到的颜色放在温馨的时候它就是温暖的,让人感受到舒适,但是如果放到了一个悲凉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孤独感。而大量暖色调的运用则会让整个影片充斥着一种复古温馨而又温暖的感觉,可能会跟影片本身所要表现的残酷事实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三、镜头的组合运用非常的丰富

在电影中姜文会合理的运用光影的错叠交错来表现出人物的情感以及环境的变化。在电影当中会运用大量的镜头,通过镜头的不断的改变从而来达到真实的效果,镜头的大量的移动能够表现出场面的激烈和瞬间不同的转换,从而给人以一种刺激紧张感。

姜文电影风格有这几大特点:1.大多有女性的裸露部分,但裸而不色。2.抗战题材为主。3.大多为话剧艺术样式。4.英雄题材,侠义精神。姜文的电影有他独有的特点,虽然有的电影至少看三遍才能看的懂,但这就是最有深意的地方,姜文是一个好的演员,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

姜文给人一种沉稳、不苟言笑的感觉,创造的电影跟他很像,有质感,有“后劲”。2018年上映的《邪不压正》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李天然的师傅被灭门,复仇之路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脚步,姜文在影片中的精彩出演,再一次提升了影片质感。

《让子弹飞》人们对这部电影的争议挺大的,可随着时间的沉淀,很多人都是看了不止一遍,才将这部影片的意思理解透彻。跟葛优的搭档,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一丝幽默。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是他的处女作,自那以后他导演的名声就在娱乐圈中一炮打响,他虽然是中国很有争议的导演,但在外国他的作品很受欢迎,曾在柏林电影节中受到认可。

图片和文字资料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