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街头烧纸祭祀的现象持什么态度?

本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尽孝,在心不在行(形式),重在生前不在死后。

不支持,因为我认为:街头烧纸祭祀是形式,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不反对,因为毕竟是心情不好的事,反对有点不近人情。

真正孝顺的人,不会在意、纠结祭祀形式,他们更多会在清明等特殊、特定的日子,到坟上去上供、烧香、烧纸,培培土,跟故去的亲人说说话儿,或者是在家里上供,烧香,寄托哀思。

个人感觉,在街边烧纸祭祀的人,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被传统习俗和“面子”给绑架了。感觉别人都烧、传统习俗和规矩要烧,如果自己不烧,即对不起故去的亲人,也担心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既然大家都烧,咱也不差那几个钱儿,烧比不烧强,烧了图个心静。

第二类,是生前不孝,死了哭嚎。这类人,把尽孝挂在脸上、嘴上,唯独不会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他们特别在意街头烧纸祭祀,因此也特别反对禁烧,常常以民俗、传统等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借口反对禁烧。说白了,这类人烧纸是因为害怕,害怕死了的亲人缠着他。

第三类,是特别(迷)信,或者说是特别虔诚。以岁数大、文化水平低的认居多。

我在东北辽宁抚顺,一个曾经非常有名,如今不知道是多少线的城市,城市人口110万左右。

从三年前开始,我们这里全面禁止封建迷信殡葬活动。包括小区内不准搭灵棚,不准放哀乐,不准吹喇叭,严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烧纸,等等。

三年过去了,街边烧纸祭祀已经没有了。感觉市民也没什么反对意见,而且大多数都支持。

你对街头烧纸祭祀的现象持什么态度?

街头烧纸祭祀是一种社会进步得表现,我表示严重地支持。

别急着喷,听我说完。

祭奠逝去的家人,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也是唤起我们对故去家人思念的一种形式。

烧一点纸钱,继续我们得孝心,是对祭奠者心理的一种种安慰,和献花圈花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我也发现了,近些年来,每逢祭奠日,在街头烧纸祭祀的人越来越多。

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祭祀观念改变的一件好事。

过去,祭祀故人,必须要亲自到墓地,祭祀日不一定是假期还得请假,长途奔波,回到故乡除了祭祀活动还得走访亲朋好友,劳神费钱,非常麻烦。当然,在以往生活节奏慢的时候,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

现在不同了,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和移民异地的人群增加,祭祀活动得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十字街头向着故乡的方向,烧一些纸钱,说一些感激思念的话,表达一下追思的感情,挺好的。

这这种祭祀方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即节省了时间,节省了金钱,也没有完全放弃传统的祭祀习俗,自己的心理也得到了安慰。

我没有采取这种祭祀方法,我虽然已经是63岁的老年人了,每年的清明节,寒衣节我还是要回到老家的祖坟去祭奠已故的父母和其他亲人。

哥哥在外地,妹妹工作忙,只有我一个退休老头比较清闲,我现在的居住地离老家267公里,当日往返往返500多公里,就算是在疫情期间,我骑摩托车(我摩旅多年)也要回去祭奠亲人。因为我很想他们。

我就没有那些在十字路口祭奠的人进步,还是比较老朽的,等到我老了,跑不动了,我也向他们学习。

你对街头烧纸祭祀的现象持什么态度?

清明节前上坟烧纸祭祖,农历十月初一当天给逝者"送寒衣",大年三十坟前祭祖,应该说一年中这三日便是"亡人日"(农人提神观点)。作为后代人还是要亲临坟地,行叩拜祭奠大礼。但是,各人的生活轨迹不同,也未必完全"身临其境"。怎么办?这便是由来已久的街头烧纸祭祀现象。

对于此,我的态度是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烧纸祭祖有来历

在民间,烧纸钱是祭奠先人的一种方式。按老人的说法,人去世烧纸是“报到费”,送路要烧纸是先人的“路途费”,下葬烧纸是“应酬费”,“头七”到“七七”烧纸是“储备金”,周年及年三十烧纸是“过节费”,农历十月一烧纸是“寒衣费”。烧纸也就是给逝者送“钱”,其实,都是子虚无有,也就是“坟前烧纸――糊弄鬼”。

烧纸也是有来由的。相传蔡伦发明出纸,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便让自己的丈夫蔡莫向弟弟学习造纸,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他造的纸质量差,卖不出去。蔡莫的妻子想了一个办法。半夜里假装急病而亡,蔡莫也故作悲痛不已,边烧纸边哭道:“我跟弟弟学造纸术不用心,纸质差,买不动,把你气死了。我要把纸烧成灰,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后又抱来一捆捆纸,继续烧,烧着烧着,棺材里“死”去的妻子说话了:“把门打开,我回来了”。人们打开棺材,蔡莫的妻子装腔作势地唱道:“这边钱能行四海,那边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丈夫还装模作样糊弄着:“我没有烧纸啊!”妻子说:“你烧的纸在那边是钱”。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父母。在场的人一听,都以为烧纸有这么大的好处,郜林在蔡莫那里买纸,其妻还不要纸钱。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赶来买纸,积压的纸被卖了个空。这天正好是农历十月一日,因此,后人都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烧纸钱祭祀的习俗由此而传下来。

烧纸祭祀以寄哀思,不是迷信,是五千年来儒家的孝道

烧纸虽然貌似伪科学,但也是一门“心理学”。它能给逝者寄去哀思,又给活着的人带来了心里安慰。不得不说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纪念、怀思和感恩。

父母对儿女生一场、养一场、亲一场、疼一场,一旦老去病死,做儿女的不能把父母的恩情忘得干干净。于情、于理、于良心都是说不过去的。唯一可以表达的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坟前烧纸钱,不能亲身到墓前者也只有面向故乡的方位焚纸祭祀。无奈中儿女只有奉一叠纸钱,想象着父母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以此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有何不好?只管位居何处,身处何方,都是父母给了我们的生命,又有何不可?

当然,身处异地,在街头烧纸祭祀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烧纸要选在十字路口,会有交通安全的隐患;浓烟漫漫,火光熊熊,也影响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更有污染城市环境之嫌;没烧过的纸存在着火灾的隐患;也给城市环卫工增加了劳动量。

但是也要理解大众的心,一年也就那么几天、几个小时的事,多一份包容;这又是传统的思想行为,僵化又不会轻易被改变。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完全制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只能引导、劝说,尽量在一定的地点进行。农人提神认为在城市街道应该提前分段指定一定的地点,总比断了人们的念想要强得多。

你对街头烧纸祭祀的现象持什么态度?

你对街头烧纸祭祀是什么态度?看法有二。

其一:祭祀祖先是中国人故有的良好习俗,任何时侯都应想到这种血缘親情、而应時刻牢记。但遗憾的是,看看当前一些社会现实,有些人一旦混了个一官半职,尤其伴随位置高升,自感有了身份?,腰缠万贯替代了过去的家徒四壁。

数典忘祖,忘记了自己是怎么来的?。崇洋媚外,向望西方自由世界,设方想法弄张绿卡,以改变自己的国籍。至于自己祖宗早已忘记,因此也就不会烧纸祭祀。

这种人,这种事充其量和历史上的石敬堂也好不到那去,不同的是舍宗忘祖拜倒在洋人脚下,就其身份也不一定好于儿皇帝。

其二;对于街头烧纸祭祀。祭祖心情可以理解,但伴随历史的前进,祖会的进步,是否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应。

应该说这种祭祀形式与現代化城市并不匹配,大马路必竟不是荒效野外,如果家家户户都在车水马龙的都市烧纸,岂不是烏烟瘴气。既污染了环境,而市民自己跟着受罪。因此应改变这种陈规陋习,用鲜花不知是否可以?

你对街头烧纸祭祀的现象持什么态度?

祭祀祖宗烧纸这个传统不能丟!我们现在丟下传统的东西太多了,应该保留的还得继承支持!

你对街头烧纸祭祀的现象持什么态度?

祭祖是必须支持的。历史不能忘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