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姥姥姥爷,外公外婆帮忙带外孙的?

我邻居张婶有两个闺女,大闺女嫁到外地了,一年到头不回来一次。二闺女为了照顾父母,就找了我们当地的老公。

婆家是农村的,为了自己的私心,也为了能让孩子生活的好点,张婶就把自己的一套房子给了二闺女。

二闺女和女婿从结完婚就在娘家住,第二年大外孙女出生,张婶就帮忙看。过了几年闺女又要了二胎,很如意生了一个儿子。婆婆来帮忙伺候完过月子就走了,看孩子的事又落在了张婶身上,两个孩子相差两三岁,张婶可忙坏了。

亲家离的也不远,偶尔也过来看看,亲家两个儿子,她在家里还要看大儿家的两个孩子。正愁忙不过来,没想到张婶能帮她分担,所以每次来都会带很多的菜,表示感谢。

等闺女产假结束,两个孩子张婶一个人也看不过来,正好张叔也退休了,两个大人在家缠着两个外孙,他的女儿和女婿可以安心的上班。

为了孩子的教育,两个孩子的户口都落到了我们这,小区里就有小学。

现在两个孩子接送,吃饭,全是张婶两口子承包。 到了下午还要给闺女,女婿做饭,天天忙的团团转。

邻居们就说他们两口,放着肃静日子不过,非要把外孙揽身边,要是没这两个孩子他们老两口天天多畅快,吃完遛遛,都有退休想去哪玩抬脚就走。这下好了,这几年老两口没出去玩过,常年看孩子还累的经常腰疼,现在还要补贴给闺女一家。

在外人看来他们老两口是找罪受,可他们却从没抱怨过,感觉有孩子在身边,他们是晚年生活没那么孤单,等哪天老了,女儿,女婿也能照顾他们。

希望如此吧!

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姥姥姥爷,外公外婆帮忙带外孙的?

我们就是姥姥姥爷,帮助女儿女婿带外孙子的,从出生,一直带到小学毕业。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认为,一般来说,如果爷爷奶奶可以带,应该尽量让爷爷奶奶带。这样矛盾比较少。因为这符合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现实。由姥姥姥爷带孙辈,在古代是极少的,那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的事情。

通过把外孙子从小带到小学毕业,体会到了过程的辛苦。这个辛苦,不仅是体力上的,更重要的是心里担心,生怕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好,出现诸如磕磕碰碰,头疼感冒等事情。在幼儿园,或者小学里发生孩子淘气,打架,贪玩,不好好学习等情况,也非常棘手,不能打,不能说重了,又怕耽误了孩子,怎么做,都感觉方法太少。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吃的合适不合适,是胖了还是瘦了?有没有因为吃的不合适而让孩子生病。万一孩子长的不健壮,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会不会有意见?等等。说实在话,巨大的责任,担在肩上,并不轻松。十多年,没有发生一点大的差错,没有出大的毛病,真的感觉是神佛的保佑!即使如此,还要看亲家的品性。遇见通情达理的亲家还好说,如果遇见有点小个性的亲家,尚若有一点他们认为不满意,说几句让人心酸的话,还会产生了矛盾(还好,我们的亲家关系融洽)。不然,费了好大心血,落了一点诟病,会不会感觉心灰意冷?弄的不好,还会影响小两口的感情。所以,不仅要带好外孙子,还需要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的确是累身又累心!说到这里,我真的非常感谢我的老伴,把这些事情处理的非常好!可也真费了心思呀!买菜,都背着孩子,不敢放松一步。上个厕所,都把婴儿车,放在旁边,生怕这么一会儿,会把孩子摔着。孩子会走以后,更是操心,孩子怎么能像懂事人似的,他不知道危险,那里都敢去爬,住楼房更是担心,(我们单位就有一个同事,小两口打扫新房,窗户都打开着,只顾忙着干活,孩子从窗户掉下去了,一命呜呼。形成了两口子一生的心病)。

带孩子的事,真的应该让孩子的父母带,一方面锻炼他们,所谓生了孩子才懂得父母不容易,也就懂得了父母恩情。另外,也增加了孩子和父母的亲情。

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姥姥姥爷,外公外婆帮忙带外孙的?

我是外婆,已买好了十二日去美国的机票,帮女儿带外孙。说实在,那是一个苦活,因亲家身体不太好,且西化了,不太愿意带孩子,为了让高学历名校毕业的女儿出去工作,不沦为全职主妇,我应邀去帮忙。可怜天下父母心。

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姥姥姥爷,外公外婆帮忙带外孙的?

我就是从小跟着姥爷姥娘长大的。他们很疼我,特别特别疼,所以,虽然二老早就不在了,但我一直都忘不了他们,想起来就会哭。我永远怀念他们。

我爷爷奶奶离的远,在外县。爷爷去世后,我们把奶奶接过来,她也是很疼我们。

我的儿子也是姥爷姥娘从小带大的。公婆很自私,我结婚怀孕生孩子,他们一点事都不管。

老公当时还在部队,结婚后,他家没人问我住在哪,为方便上班,我只好住娘家,但为了替他照顾他爹娘,我还经常买了东西回去看他们。

孩子还没生,婆婆就拿了两个小棉被过来,说是让我在这里做月子,被子的里子还是那种摸上去很凉的质量很差的布料。

其实当时,我母亲早把生产用的东西准备好了。她又给我们租了邻居家的一间房子,因为按风俗是不能在娘家坐月子的。

生孩子那天,把婆婆接来,当天晚上他给她儿谈了一夜,翻来覆去的说要给二哥二嫂分家,看都没看孩子一眼。

待了没两天,老公让她回家了,因为她不光不管我和孩子,别人还得伺候她。

当时是在医院里,她吃饭喝水还必须按她在家里的习惯。大晚上的,我母亲又到熟人家里给她找盐。

走了之后,再没来看我和孩子,让她来吃喜面时才来。

我这人心善(但在婆家人眼里,我这是傻),没给她记过月子仇,反而还经常带着孩子回去看他们。

我们回去他们也不喜,对我和孩子不冷不热,孩子饿了,就给他拿凉馒头垫垫。

我很生气,也不想再对他们好了。可我又怕别人说我不孝,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心里有苦说不出。

我们妯娌三个都气的不行,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这个自私恶毒的婆婆给气的生病了。

我看到别人家的爷爷奶奶都隔辈疼孙子,就替孩子感到委屈,我给老公一说,他总是恶狠狠的说:“爷爷奶奶没有疼孙子的义务”。

难道姥爷姥娘就有疼外孙的义务吗?那别人家的爷爷奶奶对孩子那么疼那么亲,谁又把这个义务强加给他们了?

这都是人家心甘情愿的,是一个人的本能。

儿子从一出生就在姥爷姥娘家,我娘家人全家总动员,一家人看这一个孩子,都心疼的不得了,把他当宝贝似的宠着。

每天逗他,哄他,给他买衣服,买玩具,买好吃的,带着他玩,送他上幼儿园,上学……

孩子的童年很幸福,他爷爷奶奶不疼,包括他爸爸都没怎么管,是我们家人把这缺失的爱都加倍给了他。

现在,儿子都二十多了,他姥娘仍然还心疼着他,牵挂着他。每次回来还都得给他做好吃的,还经常偷偷的给他往包里塞钱,生怕他在外面作难。

当然,儿子也是懂得感恩的人,上学时,不止一次在作文里写到姥爷姥娘对他的疼爱,并感激他们。

姥爷生病时,他去医院看望,还给姥爷买奶喝。姥爷去世时,他一直哭,饭都吃不下。现在每次回家,还会给姥娘买好吃的东西。

我很羡慕儿子,有机会和能力回报姥爷姥娘,可是,我却有着终身的的遗憾,因为没能好好的孝顺我的姥爷姥娘,我拥有的只是美好的回忆,还有心里深深的愧疚。

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姥姥姥爷,外公外婆帮忙带外孙的?

我今年56岁,就是给女儿带孩子,孩子22个月一直我在带,女儿女胥上班,有时候看不惯她们的生活方式,我就是特别闷 烦躁,可一看到孩子叫姥姥姥姥一下心情就好了,宝贝能和我聊天了,再有一年孩子就能上幼儿园了,我就能回我自己家啦,说心里话孩子们家再好再孝顺你,我还是选择回我老家

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姥姥姥爷,外公外婆帮忙带外孙的?

我家就是外公外婆带外孙的!自从我怀孕开始,就一直都是娘家妈妈照顾。老大出生之后,月子是在娘家坐的,原本说好孩子满了百天之后,婆婆跟着我去上班的地方帮忙带孩子。结果,临到出发,我票都已经买好了,婆婆又反悔,不肯去。后来,我和老公大吵了一架,明确告诉他,他妈如果不去帮忙带孩子,那我们也没以后了,孩子归我,我们大路朝天,各走各的。

后来,也不知道我老公和他妈妈究竟说什么了,孩子奶奶最终还是跟着去带了。但是,从出发的哪天算起,一直到她返回,一共两个月的时间。这两个月,前面一个多星期,我娘家妈妈也陪在一块在带。后面20天,我老公从国外回来也在帮忙带孩子。等于就是,婆婆在我上班时间里,单独带了一个月。我上班,每隔两个小时回去一趟喂奶。中午把孩子哄睡着了之后,才去办公室上班。下午没特殊情况,5点半准备回去带孩子。只要我到家,即使洗澡,也得带着孩子。把孩子放在车里,让他在门外面看着我。时不时喊他一句,和他说上几句话之类的。

我婆婆,只管带孩子,其他啥都不管。饭都是我天天从单位食堂带回去的。

有的时候,婆婆会说身体不舒服,头疼,带不了孩子之类的,不肯带孩子。没办法,我只能是用背带背着孩子去办公室上班。

后面一个月,正值我们医院搬迁,作为企划部的,我们部门是第一批搬迁到新院。那段时间,我确实特别忙,有一次,我回去晚了,婆婆一直板着脸对我。还有一次,我和老公因为琐事在电话里吵了几句,婆婆直接把孩子放在沙发上,回房去收拾东西,说她要回去,不带了......

即使我老公后来回国过来一块帮忙带孩子,婆婆也是脾气特别大,稍微不顺心,就甩脸色,发脾气的。后来,我实在是没办法,又给我妈妈打电话,让我妈妈赶紧过来帮忙带孩子。我妈妈连夜从老家坐火车来到我上班的地方帮我带孩子,让我安心上班。

我婆婆,重女轻男,喜欢女孩。所以,对待孙女,宝贝疙瘩一般。对待孙子,抱都不想抱。她亲妹妹曾经当着我的面不解的问她:“姐,我非常纳闷,你怎就这么喜欢女孩,不喜欢男孩啊?”我婆婆直接回答:“我就是喜欢女孩,带男孩带累了。”

我婆婆对我说:“谁生的谁带!我没有带孙的义务”。

所以,我家孩子,外公外婆带的。爷爷奶奶那边不待见,在外公外婆家,是他们的宝贝疙瘩!

作为一名儿媳妇,我深深感受到,遇到通情达理,懂得体谅儿媳妇不易的公婆,是一辈子的福气。但是,遇不上,咱也不抱怨,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这是应该的。

娘家爸妈体谅女儿的不易,这是她们心疼女儿,怕女儿累着,委屈着。所以,她们宁可自己累点,也任劳任怨的帮着女儿带孩子。倒贴钱,出力的帮着女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