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的你有多小心?
说下怀二宝的时候吧,当时怀二宝时只有我的家人们知道,公司的同事、领导都不知道。婆婆说怀孕前三个月最好不要散布出去,我也是比较封建的,我很听婆婆的话。
同事都知道我有个四五岁的儿子,二胎政策还没有全面放开,谁也没想到我会怀孕,那段时间我还是比较小心的。
怀孕40多天的时候我有点先兆性流产,吓得我不轻,虽然怀老大时也这样,可是我还是很担心。因为肚子里的孩子是我和老公计划好要的,我们都三十了,我不想出点啥闪失。我请了半天家去医院看了下,发现没事就放心了,大夫开了几盒黄体酮,让我平时注意休息。
已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了,我工作又不累我就没请假,第二天我正常去上班。那一个星期我特别小心,迈着林黛玉的小步伐。
艰难的一个星期终于熬过去了,在怀孕两个多月的时候,刚从食堂吃饭回来,同事就从背后推了我一下,我整个人前倾了一下。平时我们开玩笑惯了,我就是有气也不该发出来,她只是和我闹着玩。
我没告诉她实情,就急忙回办公室了。我坐在椅子上,轻轻的抚摸着肚子,心里默默的说:“孩子,刚才阿姨是和你开玩笑呢,你可要乖乖的。”
还好是虚惊一场,等过了三个月我感觉整个人也精神多了,和正常人一样走路,吃饭。这时同事和领导都知道我怀孕了,对我也都特别的照顾,真后悔忘了早告诉他们。
怀孕的你有多小心?
我说说我两次的经验吧!
怀老大那会儿是典型的照书养,听医生的,外面的不吃,实在忍不住偷吃会骂自己很久那种,还各种担心,在个个宝妈群问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比如洗了头发,用吹风吹头发,辐射会不会把娃弄畸形,看到一切不好的,总觉得自己中标了,各种祈祷,然后怀老二,简直不摆了,泡面想吃就吃,但不是经常吃哪种,火锅,串串烧烤等等想吃就吃,一个点:吃得下才有营养,所以老二很佛系,不过该注意的我也注意,比如鸡皮我不吃的,要长胖啊,脂肪,猪肉吃瘦肉,牛肉牛奶水果吃,蔬菜吃,不喜欢吃的也吃,喜欢吃的吃,所以老二就没那么过分小心了,结果前期反应大啊,体重反而降了,所以糖耐不过关,到最后两个月我体重也没达标,医生让住院输液,没理,继续正常吃,最后一个月就正常了,出生6.2斤,目前感觉很精,比老大精,可能是因为老大已经很精了,在她各种套路下,老二就更精了,个人给下两次我避开的建议:
1、爪子、脑袋、颈部内不吃,比如鸡爪,鸡颈,鸡头,典型的~鸡鸭鹅兔
2、不吃有病的,比如病羊肉、病牛肉,哪怕去大型超市买贵的,也比万一吃了病的,导致娃以后各种问题
3、泡面、酸辣粉、凉面可以吃的,建议一周一次即可
4、多吃当季的水果蔬菜,一定要多吃当季的
5、火锅可以吃,自己做或者去大品牌吃
6、小龙虾可以吃,自己在家做来吃,外面不建议,没洗干净,容易中毒,家里自己洗干净多煮下最好
7、听医生的但要有自己的判断,毕竟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如果是其他问题,建议听医生的
怀孕的你有多小心?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第一个宝贝自然流产了,第二次怀孕了,当初做b超显示是双胞胎,所以很小心,也很珍惜,正好怀孕时刚辞职,然后又怀孕了,就没有工作,就在家里保胎,每次产检老公陪我去,怀孕期间没有吃过一次辣的,记得整个孕期只在外面吃过三次,其他都是在家吃的,都是婆婆每天做的新鲜的,哪天宝宝不动,可能睡觉了,我就很紧张的,时不时测测胎动,也没有出远门,就每天在家门口附近溜达,最终双胎足月生了!
怀孕的你有多小心?
发现怀孕后,处处担心,刚开始担心宫内宫外孕,接着担心胎芽胎心,再接着担心发育好不好,总之就是有点不舒服就怕有问题,初期见红喝保胎药卧床休息,各种担心,现在三个多月又要天天琢磨胎动,一点不敢大意,当个妈妈真心不容易啊,女人太难了,祝所有姐妹们都平安健康。儿女双全。[祈祷][祈祷][祈祷]
怀孕的你有多小心?
我真心不会再要第二胎了,第一胎简直是惊心动魄,怀孕49天半夜见红,好大一片,老公说是半夜惊魂,到现在都心有余悸,第二天就开始各个医院查,都说不让我要了,打了再怀,最后去了北京妇产医院有一个老中医,中西结合的吧,各种检查过后说我孩子没问题,是我自己身体的问题,然后开的药,好贵的,具体不记得了,然后7天一复查,那会儿坐公交车就吐,吐的稀里哗啦的,还要一直卧床直到不见血才可以下床,妈呀我都不敢说了太多要注意要小心的地方,怀孕满三个月的时候就不见红了,就算是彻底好了,之前因为我先兆流产这个事儿全家没一个人问怀的是啥,我也从来没想过是男是女,只希望孩子生下来健康就行,哎,幸亏老天对我很好,感恩老公在我怀孕期间一直照顾我,包容我,有此一夫还有何求!
怀孕的你有多小心?
多小心到没有,就是去医院做完检查后,好的还行不好的的,还是会心情紧张到为孩子祈福,只要孩子好我怎么都行。这是怀老大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一听别人说心情就紧张,缺什么不管多少钱也要补,怀老二就不一样了,只要没不舒服就ok,让补这补那我就一听而过,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老二什么也没补也好的不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