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有多强?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都要看其脸色?
袁绍就是一个例子
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世家大族,相对于草根出身的曹操、刘备、孙权来说,他们一般不能得罪起世家的,因为这些世家大族们在当时社会很有影响力的,一般都是要和他能搞好关系,联姻结盟,要想立足需要取的他们支持。
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有多强?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都要看其脸色?
因为世家豪强掌握着几乎一切资源。和平时期还不怎么看得出来。而乱世中,世家决定着政权的生死。
比如东汉时期,世家尚未发现自己的强大力量或者还不知道如何应用,皇权及依附皇权的外戚、宦官共同压制世家。184年黄巾暴动后,世家真正爆发出来,外戚宦官灭亡,皇权随之而衰落,中国也就进入了近千年的世家时代。
🍒世家从何而来🍒战国初期,初税亩制度让传统奴隶主贵族摆脱井田制成为国家认可的地主。中国社会从此形成聚姓而居,基层强势家族开始占据乡村土地与社会资源,进而发展出世家的雏形——强宗大族。
经过秦与西汉的发展,西汉末期,豪强地主已经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比如汉光武帝,也是南阳大豪强的刘秀。
东汉时期,地主阶级发生分化。
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这是三国时期第一等的中央公卿家族。
第二等级是徐州陈曹赵,荆州蒯蔡、益州张秦、江东四大家族等家族为代表的州郡级别世家。
第三等级,是孙坚,张飞,魏延,李典这样的县乡土豪。
最低等级的地主阶层,就是祖先曾经做过官,最近已经没落的小户,比如刘备郭嘉这样的,叫寒门。
世家豪强拥有土地,占有人口,兼营工商高利贷,扩张武装,是三国的真正统治者,可比今天的国际财团牛多了。
🍑世家力量的真正来源🍑其实一切真的很简单。因为世家掌握着最终极的武器——书。
除去贵重的金文鼎刻,古代中国没有纸张与印刷,帛书与羊皮也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拥有的,竹简木椟就是唯一的书。
然而,竹简其实也不便宜。
制作一本5000字的书,需一个劳动力花1个月以上时间,砍一片山头的竹子,然后就是剖片,煮透,晒干,磨平,书写,装订。而这还没有计算错误修正费用,抄写及笔墨费用。
东方朔自诩读书43万字,就敢于藐视汉武帝。而今天一本小学语文课本也不止43万的文字容量。而读书多少在当时就代表着知识量,自然就是有才。
书大多数掌握在皇族与世家手中,寒门地主很多连字都不认识,自然只能在基层当个小吏。掌握政权的只能是世家。这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由来,大多数文盲怎么被地方官评价为有才?
所有人,就都只能接受世家的统治。
🍇世家决定政权生死🍇千年世家,百年皇朝。就是世家政治的写照,只是东汉末期没这么明目张胆。
三国所有军阀,都是世家操纵的。
袁绍袁术是。公孙瓒是。陶谦刘备是。吕布是。孙策孙权是。刘表刘璋是。曹操自然也是世家政权。
曹操虽比不得袁绍那么牛。可他的家族也是二世三公(否则曹操在洛阳怎么与袁绍袁术蔡瑁这些世家子一起玩呢?),只是因为出身太监家庭,名声不好听。但曹操家族同样也是郡级世家。
曹操起家时得到曹家、夏侯氏赞助,也得到大户卫家支持。然后,吸引荀彧这样的超级世家,李典、许褚、乐进、于禁这样的县级豪强来参加。
曹操号称唯才是举,但前面已经说了,书掌握在世家豪强手上,寒门不是没有郭嘉贾诩这样的人才,而是非常之少。唯才是举选出来的才,最少99%还是大大小小的世家豪强子弟,因此最终曹操集团被世家豪强给渗透干净了。
刘备集团也是世家政权。
刘备依附孙权获得赤壁大战胜利,不过只有兼并的刘琦所部,借得南郡后得到诸葛亮影响的荆襄世家支持才有入蜀。之后刘备集团成为以荆襄世家为核心,东州士为政治基础,团结外来户共同压制益州本地世家的世家政权。
这就是为何邓艾突破阴平,诸葛瞻等人战死后刘禅不得不投降的原因。如果坚持不投降,益州世家绝对会发动政变,砍下刘禅的头送给邓艾。对益州世家来说,与其被外来户的刘备集团压迫,还不如直接投降司马昭,能获得更多利益。
谯周是益州世家代言人
江东依旧是世家政权。
孙策以父亲残部及宾客起家,得到江东四大家族的朱家支持,也得到舅舅吴家和周瑜家的支持,否则这区区的2000人怎么去横扫江东?
所以江东是淮泗军与四大家族控制。孙权因此寝食难安,被迫扶持周鲁布全等中小世家甚至吕蒙这样的寒门,试图代替四大家族。可因为一直没有成果,孙权最终亲自出马,冤杀顾雍逼死陆逊,就是想找借口进行打击与压制。
江东张温——四大家族之一
四大家族还是很聪明的,忍气暂时后退来笑看孙权死后的权臣内斗。结果,外来户灭族,寒门一扫而空,江东最终又回到四大家族控制下。
世家为何会与孙权发生矛盾?
江东四大家族,与姻亲占据整个江东一半土地人口,一旦发生战争就必定要承担最大份额粮食、物资,人力。而战争收益的大头是孙权,次等是周瑜、鲁肃、吕蒙这样支持孙权的中小世家与寒门,四大家族付出最多收益最小,谁会愿意呢?
顾雍——四大家族之首
🍎世家的最终落幕🍎说说世家的结局吧。
东晋的政治巅峰过后,世家虽然在南朝拥有最高的地位与财富,但刘裕开始任用庶族地主来分权。
九品中正制让世家达到巅峰
侯景之乱让南方世家遭到灭顶之灾,势力大衰。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隋唐时期的关陇门阀,河北世家,江南世家是最后余晖,也就是所谓五姓七家。
黄巢起义从物理上毁灭了世家,也破坏了世家崇尚的谱碟。五代军阀混战更是摧残了世家的力量。
北宋时期推崇文治。而且正式废除世家的经济基础——部曲制。世家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从此彻底消失。
其实,核心因素还是在于书。
印刷的逐步普及,彻底挖掉了世家掌握文字,垄断知识,独占仕途的根。世家也就让位于耕读士大夫集团。
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有多强?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都要看其脸色?
东汉建立后,在选官用人上延续了西汉的察举、征辟制,为了改变西汉末期察举、征辟制的败坏,东汉光武帝、和帝、章帝三代帝王,相继采取了增加察举科目、下放辟除权力、限制被察举者年龄、被察举者要进行考试等改革措施,但是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未能阻挡察举、征辟制迈向更加败坏的脚步,反而还导致了贵戚、四府九卿、州郡长吏等二千石大吏对察举、征辟权的垄断。这样,世家大族这一新的权力世袭集团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发展到东汉末期,世家大族在本州本郡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如颍川荀氏家族、益州雍氏家族、荆州蔡氏家族、扬州陆氏家族和步氏家族,甚至州牧、郡守能否顺利掌管一州、一郡都要看这些世家大族的脸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人才、土地、百姓都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1、人才。从汉武帝规定“察举、征辟的对象仅限于儒生”开始,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步走向兴盛,并且“学而优则仕”被视为当时社会的唯一“正途”。发展到东汉初期,这种风气更盛,世家大族为了巩固地位和家族产业,非常注意子孙后代对五经等儒家经典的学习,结果就形成了“世代以经学入仕”的局面。至东汉晚期,察举、征辟权已完全被世家大族垄断,那些入仕无望的人才只能通过拜世家大族中有名望者为师的办法来获得入仕途径,而随着师徒名分的确定,他们就只能跟着世家大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东汉末期的大部分人才就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2、土地。战果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开启了土地兼并的风潮,历经四五百年的发展,至东汉晚期,世家大族通过兼并掌控了大量的土地,并以此吸引了大量失去土地的编户民前来归附。这样,世家大族就又掌控了大量的粮食资源;
3、百姓。东汉末年战乱频繁,黄巾之乱、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军阀混战接连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百姓只能到处逃难,而世家大族则会在自己掌控的土地上修建“坞”这种拥有军事防御能力的微型城池,并且为了保护族人和家产,他们还会在坞中建立一支精锐的家兵武装。这样,大量走投无路的百姓为求生存就只能前去归附世家大族,一旦归附关系确立,这些百姓就只能视世家大族为主。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人才、土地、百姓就是一个政权兴衰、存亡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所以,真正能决定天下三分的不是曹操、孙权、刘备,而是世家大族。
当时,谁更能迎合世家大族的态度,谁就能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进而在东汉末年的混战中占据优势。那么,当时的世家大族都持有哪些态度呢?个人认为,从董卓之乱后,依据持有态度的不同,可以将当时的世家大族分为维护汉室正统派和观望派。
首先来看看维护汉室正统派。两汉儒学昌盛,儒学宣扬的君权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并且世家大族多重气节,所以持维护汉室正统态度的世家大族占据了当时的主流。
董卓之乱后,这些世家大族眼见汉室倾颓,迫切希望有人出来力挽狂澜,而献策诛灭宦官、首倡讨伐董卓的袁绍就成了他们心中最合适的人选,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袁绍就拥有了荀彧、郭嘉、董昭、田丰、审配等谋士,颜良、文丑、高览、张郃等武将,正是得益于这些人才的帮助,袁绍才能在很短的时候内占据冀州、幽州、青州等地,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势力。
然而,袁绍缺乏远见、识人不明、不会用人的缺点很快就暴露无遗,荀彧、郭嘉、董昭等人很快就离他而去、另择贤主,其中荀彧的离去可以称得上是袁绍最大的损失,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荀氏家族在北方世家大族中颇具影响力,不仅家学渊源、门生遍天下,还在动乱中接济百姓,在民间也颇具声望,所以说荀彧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北方世家大族的态度。《三国演义》中关于荀彧的描写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从头至尾,荀彧的态度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汉室正统。
李傕郭汜之乱后,汉献帝及一部分朝臣逃至残垣断壁的洛阳,既无钱粮,又无护送军队,处境相当艰难。为解燃眉之急,汉献帝最先想到的是受东汉恩惠最重(四世三公)、离得最近的袁绍,但是最后唯一赶来接驾的却是汉献帝和世家大族最看不上的宦官之后曹操。
袁绍的这种表现,使得以荀彧为首的北方拥汉世家大族彻底抛弃了袁绍,转而支持曹操。这种情况在官渡之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看似强大的袁绍实际上对抗的是曹操和曹操背后的维护汉室正统派,最终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结果就属于情理之中了。同样,也正是得益于此,曹操才能在几年中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收服整个北方,所以说,促使曹操迅速崛起的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他最先迎接汉献帝并以人臣之礼侍奉左右的举动迎合了持维护汉室正统态度的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
接着再来看看持观望派。观望派的世家大族以荆州的蔡氏、扬州的顾氏和陆氏为代表,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想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家产和地位,谁的势力更强、谁更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他们就归附谁,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背后站着顾、陆、朱、步等江东世家大族的孙吴重臣张昭在赤壁之战时主张降曹、在夷陵之战时主张降刘。
此后,随着曹操封魏公、升魏王,各地的世家大族开始分别支持曹、孙、刘三家,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前,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彻底将汉献帝变成了手中的傀儡,引起了维护汉室正统派的警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直被维护汉室正统派看不上的“织席贩履之徒”刘备才进入了他们视线,尤其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先是强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接着又强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加九锡,引起了北方维护汉室正统派同曹操的争斗,而南方维护汉室正统派则开始大力支持刘备,所以,此后的刘备才能占据荆州、进取益州,最终建立蜀汉。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随即以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征辟制,给予了北方世家大族更大的权力,北方维护汉室正统派这才转而支持曹魏,所以曹丕篡汉后,整个北方依然能保持稳定。
曹魏和蜀汉建立后,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才真正的将自己的利益与孙吴政权绑定,所以才有了孙权称帝。
发展到这一步,以北方世家大族为主体的曹魏政权、以荆州和益州世家大族为主体的蜀汉政权、以江东地区世家大族为主体的孙吴政权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所以说,真正决定天下三分的不是曹操、孙权、刘备,而是世家大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