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呢?
1-曹操创立公司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个小孩。
2-等诸葛亮长大以后,曹操的公司基本成熟了。
3-诸葛亮刚出道,在小公司干肯定比大公司更有前途。
4-诸葛亮的人脉,亲朋好友都在荆州。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从小受到教育是尽忠报国,长大后立志效仿管仲乐毅般"尊周王而攘四夷"。所以,天下大乱,隐居在隆中,等待时机,实现匡扶汉室的抱负和理想。
刘备在多年的辗转漂泊,终于想到要拢络天下英才,才能轰轰烈烈干一场。就这样不谋而合,三顾茅庐请诸葛出山。
这是风云际会,英雄相惜,相见恨晚。据说曹操也曾经慕名请过诸葛亮,诸葛亮反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而刘备仁义,又是刘皇叔,求贤如渴,正好符合诸葛匡扶汉室的最佳人选,当然义无返顾的加盟。诸葛亮当既全盘托出"隆中天下计",是效光武之策。
刘备得到诸葛一臂之力,果然有了起色,焕发一新,走上了事业快速道。赤壁一战,刘备和诸葛亮联合孙权取得大胜,才奠定了汉中王的地位,从此三分天下佔有之一。
诸葛亮更是帮助了刘备实现了蜀汉政权,继续了汉献帝未竟的汉室政权。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呢?
诸葛亮出山都二十九岁,再不立志干什么,都要成为废人了,姐夫哥哥都非常急,他自己也急了,虽说刘备那时在新野,是个过式徐州牧豫州牧。因为反对曹操特意隐藏起来。在荆州并不能抛头露面,以富商人来过几次,还没有打出旗帜,不会亮号,我是刘备,我是当令汉皇帝宗室叔叔,谈天说地和谁可以说来,寄人篱下无法用人做事,他也干思万想,想着东山再起,他还没有真正大主意,诸葛亮清谈隆中对时,刘备也许想过,自己就能成三足鼎立之一。就当时而言。也是三足鼎不成立的,南面孙权,北面曹操就不用说,荆州益州刘表刘焉当时都很强大,占地盘广大。曹操都是未敢主动交锋,不是可以轻视霸主。
刘表在荆州以儒者风范,招诱有方,威怀兼并,令境内敌党豪强都为己用,从关西,兖州,豫州得来投靠荆州的当时名士成干。他大招青年创办学校,博求儒士豪杰为师,象刘备,张绣,都做作为外藩帮他看家护院,在诸侯争战中,保持中立态度,避免了许多战火。使当地和平,经济发展,物质丰富提供大好条件。为了扩张交州和张津作战才牺牲张绣与曹操求和。刘焉也是很有作为的人,益州牧。他向朝又上提出许多改革办法。要清廉官员,宗室重臣可为州牧,让州牧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安定管辖百姓,东汉因此造成各地军阀割据的形成,他是最早不再由朝廷的控制,不向朝廷交纳租费形成独立的军阀。建立起自己独立割据势力。力量相当强大,有完全自主一支东州兵队伍。刘备凭着一千多人,有什么办法就能想得荆州,益州。再说四战之地荆州,谁都想得他他先独立先灭亡,凭什么刘备能得,袁术关羽很强大,很快就败亡就是明证。
没有周瑜打败曹操,刘备何能得荆州江南四郡。刘备还不敢打出旗帜,当时刘备队伍,混在襄阳城下,集结在十万多富人逃难队伍之中。向江陵逃去,诸葛亮也正好在襄阳城下。在当阳被曹操队伍追上十万人多逃难队伍,人马四处逃散,物资全部被曹操所得。诸葛亮并没主意,要刘备队伍要到那里去。(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会夏口。)刘备遇见鲁肃,鲁肃问刘备那里去,刘备说到苍梧。鲁肃说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吗,那是个庸人,根本没有前途。还去投奔孙权吧,鲁肃详细介绍了孙权实力和德行。劝刘备与孙权联合,刘备想想才同意去孙权那里。
鲁肃见到诸葛亮说。我是诸葛瑾的朋友,你哥哥长长要我带话见到你后,叫你去他那里做事。
刘备带部下住到夏口。派诸葛亮去柴桑见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才正式投奔刘备。不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也不是诸葛亮专门投奔刘备的,是机缘巧合,遇到一起。刘备需要一个去孙权那里朕系人。诸葛亮正好是那个合适人。
在荆州刘表设立的贵族学校。诸葛亮和石韬,徐庶,马良五兄弟,庞统,都是同学关系。相当亲密,相互间也为了当时孝廉制互相吹捧,并不是介绍人。
司马徽也是他们老师,是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个大能人。但在北方许昌曹操那里。诸葛亮由于叔叔诸葛玄是袁术的豫章太守关系。他是朝廷明令禁止不能取得推荐为精英人才选拨资格的人员,而他同学石韬,徐庶由于精英选拨制度早就直接成为官员。
诸葛亮到二十九岁还在种田。就是推荐制制度受害者,也只有和做为强盗刘备在一起打天下了,创世界。曹操主持世界里,无人推荐他当官的,当他说同学石韬,徐庶能成了刺吏,太守时,同学反问诸葛亮能干到那里。他深深为自己前途担忧,抱头呼啸后,一言不发,无法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呢?
为啥?
不为啥。因为条件不合。
第一,年龄不合。
诸葛亮181年生,曹操190年起家,200年击败袁绍。此时诸葛亮19岁,显然是不可能出山的。
第二,地域不合
诸葛亮爹死得早,从小跟随叔叔投靠到刘表手下,最后又娶黄氏,是蔡瑁的外甥女婿,刘表的妻侄女婿。基本上属于荆襄世家集团成员。
第三,分散投资
世家不会放鸡蛋到一个篮子。尤其诸葛家族这样的中等世家。所以,诸葛瑾到了江东,诸葛诞留在北方,加入曹魏。诸葛亮及诸葛均加入刘备。
为何诸葛亮选择刘备?以诸葛亮的亲戚身份,在荆州出仕是非常简单的,但刘表绝对是曹操收拾干净残袁之后的第一目标,老迈的刘表不是曹操的对手,荆州蒯蔡两大家族也不会真出力帮刘表刘琦刘琮抵抗曹操,则已经在荆州出仕的诸葛亮就是贰臣,那就不如等几年时间再决定。
以诸葛瑾的身份,诸葛亮出仕江东也是可以的。但诸葛瑾是外来户,江东是淮泗军人与四大家族掌握,诸葛亮的未来发展会很难,比如诸葛瑾儿子诸葛恪最终被灭族就是最好的说明。
至于曹操?
200年官渡战役之后,曹操统一北方已经是定论,北方世家纷纷归顺,曹操人才自然非常多,而诸葛亮作为名望有缺陷的年轻人——曹操或者荀彧这些高层,谁知道诸葛亮是谁?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呢?
虽然不完全一致,但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足球圈里的著名话题:“为什么梅西不选择加入西班牙籍,那样就可以跟随西班牙斩获世界杯欧洲杯了”。
这就是功名怪、厚黑学受害者、慕强怪们的执拗和搞笑之处。
在他们眼里,世间只有利益,只有功名。
很多人总是爱用什么待价而沽之类的所谓“理由”来解释诸葛亮的出仕刘备。说诸葛亮不出仕曹操、孙权等势力,是因为害怕自己去晚了,在人才济济的大集团里没有出头的机会。乍听起来似乎还挺有道理,但诸葛亮这人,还在布衣白身的时候,就敢和朋友们吹水聊天时,指着朋友们一个一个地说你可以当县令你可以当太守,别人问他能当什么他就笑而不语。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最常常被人用来误解诸葛亮躲避北方士人的,是紧随着这段之后的一句话。
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确实,诸葛亮不止一次感叹过北方士人很多且很强,这也的确是当时的事实。并且,汉末时期,确实是有这么一些士人,因为觉得自己竞争不过北方中原又多又强的世族子弟,而选择到南方欠开发地区,暂且沽名钓誉,以待时机。例如益州地区的董扶和任安就是典型的例子。
公府、州十辟,公车三徵,不应。董扶、任安从洛还,过见之,曰:“京师,天下之市朝也,足下犹之人耳。幸其在远,以虚名屡动徵书;若至中国,则价尽矣。”
他们在中原仕途遭遇不顺,就索性躲回益州老家,专门做别人的老师。后来,由这两个人教出来的益州士人们,个个都学足了他们那一套,蜀汉政府请他们出来做官,不是装死拒绝,就是即便勉强接受官职仍然扭扭捏捏成天说些蜀汉必亡的风凉话。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的徒子徒孙里,最出名的那个人,叫谯周。
而这个谯周,干过最出名的事,就是用他那如簧的巧舌,劝服了刘禅以最快的速度投降曹魏。
说穿了,如果是沽名钓誉之徒,即便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出仕曹魏(或者其他占据中原的眼见要统一大势力),也终将会在未来某一个合适的时机,用最大的筹码去投降,然后换得尽可能多的荣誉和尽可能高的地位和官职。
但是,诸葛亮和这种人是不一样的。
他如果是为名利,又有什么必要跟随一个被人撵着打追着踹了大半辈子,而当下依旧处于分分钟被人灭的危机之下刘备?
他如果是为名利,又有什么必要在已经先帝驾崩之后,蜀汉举国军政皆在己身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拖着那老迈的身躯,去翻越那崇山峻岭,矢志不渝地去北伐,最后把自己累死在军营中?
他如果是为名利,又怎么可能在死后只留下八百棵桑树、十五顷田给自己那八岁都不到的儿子?
不管是小说还是正史,三顾之恩的君臣之义,难道还写得不够明白吗?为什么总还是要发出这种厚黑疑问呢?最后,还是用裴松之的话和杜甫的一句诗做个结尾吧。
臣松之以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而是选择了刘备呢?
当时曹操麾下已有五大谋士,皆卓异善谋之士,虽一直被器重的郭嘉虽夭殁,但荀彧被之视为张良,根本不需诸葛亮,更没有他的席位。曹魏的天空群星璀璨,不如在蜀汉的天空,孤月常明。诸葛亮由此而舍操而事备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