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1-司马懿是一个人才,曹操此人比较爱才!
2-司马懿家族是世家大族,很有影响力的,曹操出身宦官之家,曹操要是杀了司马懿也就得罪了北方所有士大夫!
3-曹操需要留着司马懿来辅佐曹丕!
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曹操的确是看出了司马懿有问题,但曹操手下那么多将士、谋士,哪一个没有问题呢?
曹操总不能全部杀掉了吧。
没有一个人会跟你一心一意,能够做的就是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相互利用。
没本事的人或许会跟着你死心塌地的混,那是在混饭吃;有本事的人哪个没有自己的想法呢?你又凭啥让人家永远跟着你呢?
这就是曹操的聪明之处,他不会相信任何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他需要的是制衡和掌控。
01
鹰眼狼顾的司马懿
地方举荐司马懿出仕,但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曹洪请司马懿出来辅佐自己,但他瞧不起曹洪。等到曹操再次征召时,司马懿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做官了。
曹操也就观察到司马懿“鹰眼狼顾”,不是屈于人下的人。但曹操不能以此就把他杀了吧。
贾诩号称第一毒士,几乎让曹操丢了性命,但曹操依然重用他。曹操就不担心有一天,贾诩也会把他出卖了吗?
张辽、张郃、庞德等都是投降过来的人,曹操就不担心他们会临阵溃逃吗?
恰恰是跟随曹操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的于禁,在最关键的时刻,反而是投降了关羽。
谁能是绝对信任的人呢?
02
曹操没有杀司马懿的理由
司马懿也清楚曹操不会信任他,所以他谨小慎微,做事非常低调。
但司马懿也没有成神的地步,既然逃脱不了,为何当初不痛痛快快地出来做官呢?
装疯卖傻、装孙子做乌龟几十年,做人有何乐趣呢?可见,司马懿也是人,也犯错误。
但司马懿的错误不足以招致被杀,曹操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杀掉他。
司马懿令曹操不放心的地方,就是没有太多的污点,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
没有足够理由就因为怀疑把司马懿杀掉了,曹操难以服人,付出的代价太大。之后,谁还会替曹家出力呢?
孔融、杨修,都认为该杀,杀了也就杀了;除了郭嘉,还有谁建议曹操杀掉司马懿呢?但郭嘉建议杀掉司马懿的理由也不充分,就是看着司马懿不顺眼,这难以服众吧。
03
政治家的权谋
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帝王,可以说都有很强的掌控力,司马懿根本就不敢有非分之想。
之所以曹魏势力远在蜀汉之上,迟迟不能灭了蜀汉,就是因为曹魏几代帝王都在处理内部的这些问题。反叛曹魏的大有人在,并不是司马懿,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是曹魏四世辅佐重臣,为曹魏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不是曹魏后期的小皇帝失去了掌控力,司马懿也不会有机会反叛。
就曹氏政权后期的状况来看,即便曹操杀了司马懿,也会有别的人叛乱。没有了司马懿或许叛乱的人更多。诸葛亮静待天下之变,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司马懿不出手,曹爽篡权恐怕是迟早的事;没有司马懿抵抗诸葛亮大军,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孟达要造反。
司马懿诛杀曹爽后,原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心生不满,就与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为帝;
255年,司马师废掉曹芳后,毌丘俭、文钦等淮南起兵勤王,谁又保证他们不是董卓第二,还是李傕、郭祀之徒?
蜀汉灭亡时,没有司马昭弹压,谁又保证钟会、邓艾之辈就不是司马氏第二?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秦未失其鹿时,天下就没有惦记的吗?
没有司马懿或许曹魏的江山早就丢失,曹魏自己搞丢,就不必埋怨别人去捡。
自己不小心把东西搞丢,总埋怨别人不在你丢东西的地方好好替你看着,这似乎不妥当吧?人家捡起来还给你,是仗义,不给你也在情理之中。
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这个问题不成立。你如真懂三国之人物,应知曹操是过后方知。
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个爱才之人,对司马懿这个能人早已垂涎已久。开始曹操招揽司马懿,司马懿并不买他的帐,后来在曹操的逼迫之下,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才不得已屈尊为曹操服务。所以从曹操这个出发点来看,还是希望司马玉懿为他的政权作出贡献的。
还有就是站队很重要,自古至今站队都是个技术活儿,贾诩提前站队到曹丕屋檐下,最后得以全身而退安度晚年,司马懿也不傻自然也会积极向曹丕靠拢。曹操看司马懿这个队站的这么整齐,作为他接班人的谋臣,自然也就网开一面了。
别看司马懿在曹操帐下搞服务,但司马懿出身的大司马家族可不是纸老虎,在哪个看根红不红的年代,最初司马懿不愿意为曹操干活,也是看不上曹操的出身,当时曹操可能也是顾及司马大家族的势力而不好下手。还有就是司马懿的低调,曹操的多疑是家喻户晓的,所以曹操肯定会对司马懿有所不放心,但最终司马懿谨小慎微的低调行事风格,还是战胜了曹操的多疑。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谢谢邀请!司马懿二十多岁,出山入曹营的时候,曹操已是晚年,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曹操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只把他看作一个小孩子,至于过了一些时日,曹操发现司马懿是一个很有才的人,还是非常爱惜的。不过,后来曹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三马同槽吃草,曹操认为是不祥之兆,有三马吃曹之意,再看看司马懿待人处事,都是很好的,做事勤勤恳恳,公务兢兢业业,没有异常的迹象,曹操也没有理由把这个年轻人杀掉,就是说,即使想杀也找不到借口。有人在曹操面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操一验视,果然头转后而身未动,这样的人是有篡权之心的,这时曹操才有提防之心。曹操在反复揣测之后,发现司马懿对曹丕忠心耿耿,可做曹丕的辅佐,所以曹操只防者司马懿,没有把他杀掉。曹操临死前,嘱告曹丕说,司马懿可用,但是不可重用,要严防司马氏族篡权。曹操死后,司马懿辅佐曹丕还是很好的,没有威胁到曹丕的权力,所以曹丕光用,没有防,使得司马氏族有很高的权力。对于司马氏族篡夺曹氏政权,那时后来的事,最低在司马懿这一代没有篡权,但是,也能反映司马懿年纪虽轻,却老谋深算,含而不露,处世狡猾的做人特点,让曹操找不到处死司马懿的借口。
三国曹操为什么防着司马懿,而不将他除掉呢?
曹操防着司马懿的记载出自《晋书》。大致内容是说,曹操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相,觉得他不是善茬,就亲自试探,果然发现司马懿是个鹰视狼顾,表里不一的人。
他表面上很老实,可内心却让人捉摸不透。
于是曹操就跟曹丕说:司马懿那家伙看起来不像好东西,你可千万不要重用他。
曹丕因为跟司马懿关系好,就出言维护,司马懿这才捡了一条命。后来,司马懿为了保住小命,就本本分分的工作,在同僚面前留了个好印象,曹操也就不想杀他了。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晋书·宣帝本纪》这段记载,姑且不论它是否真实。就算历史上真有这事,曹操有必要杀司马懿吗?
当然没必要了。
首先,司马懿和曹操的年纪差距很大,地位差距也极大。公元208年,司马懿被曹操强行征辟,当时曹操53岁,废三公,出任丞相,大权独揽。而司马懿这时候才29岁,就是个小小的文学掾。
文学掾是啥官?能干啥?说句不好听的,司马懿当时还不入流,他唯一的价值就是被曹操用来牵制他爹司马防。(东汉京兆尹)
像某些电视剧里面演的,年轻时的司马懿牛到连荀彧也给他铺路,这就是胡说八道了。
第二,不单是司马懿不入流,整个温县司马氏在曹操眼里都不入流,不值得大动干戈。
曹操时代,地方豪强林立。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收服这些家族,没少妥协。如果妥协仍不能收服,那他就杀一儆百,靠杀戮镇服这些豪门大族,
比如曹操虽然杀了孔融、荀彧、崔琰、杨修等人。可他对清河崔氏、曲阜孔氏、颍川荀氏和弘农杨氏的其他人并未动一根汗毛。对于这些大士族,曹操的策略是专攻一人,以做到震慑群人的效果。追求的结果只是让别人服他。
而我们再来看司马家族。
温县司马氏靠军功起家,直到司马隽、司马防父子时代(汉桓帝、灵帝时期),才开始以文名,在官场上有了些地位。这种成长速度跟传统的颍川陈氏,颍川荀氏,弘农杨氏相比,简直弱爆了。
而且司马氏一家人,修的也不是经学。当时真正的士族,是讲究重章句,专修经学,并能累世传家的。所以司马懿的家族和曹操的家族一样,只能算是士族的末流。他们最合理的定位应该是次一等的豪族或望族。
试想,像这样的家族,也值得曹操为之大动干戈?曹操很忙,当时他要对付的人,都是对他有重大影威胁的人,比如前期的袁术袁绍,后期的刘备孙权等。
司马懿如果不是像孔融那样,动辄就跟曹操抬杠,或者像荀彧那样,反对曹操篡汉,亦或者像杨修一样,干涉曹氏传位人之争,曹操根本都懒得搭理司马懿。
纵然说,司马懿鹰视狼顾,让曹操看了感觉就像吃了一坨热翔一样,心里膈应。但曹操若此时杀了司马懿,那就很有趣了。
这就跟当年康生问陈庚大将一样:“如果当初你不救蒋,成全了他,我们现在哪里要打那么多仗!”
陈庚大军反驳道:“如果蒋那个时候死了,那他岂不就成了烈士?”
司马懿并无事实性谋逆,曹操就杀了他,到时候别人怎么评价曹操?曹操也要脸面的。
白居易有首诗写的是真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司马懿篡曹氏的权,那是后来的事,如果曹操提早把他杀了,司马懿的历史地位可能又是一种评价了。而曹氏家族的权力,也不可能因为司马懿的提前被杀而不被篡夺。因为曹氏的失势,是先天不足导致的,有没有司马家族,都会被篡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