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因为仁义,老百姓生活好。在位40多年,虽然军事上不行,政治上还可以,不是昏君,老百姓有饭吃!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因为宋仁宗真的很“仁”,仁得都难以想象,史上称“仁”的皇帝,无出其右。
庙号,起源于商朝,不过从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岁月里,并没有庙号,直到汉朝之后才逐渐重新恢复,庙号的选字,虽然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也有褒贬之意,不同的庙号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比如太祖高祖建立基业,太宗发扬光大,世宗为守成令主,也指代世系传承偏移,中宗是中兴之主,宪宗宣宗有大功也有大过。
仁宗,意思也很明显,仁厚孝顺的皇帝。
历史上有仁宗这一庙号的皇帝并不多,比如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仁宗赵祯,而在所有使用“仁宗”这个庙号的皇帝里,赵祯恐怕才是真正实至名归的一位。赵祯的仁厚宽容,堪称历代帝王之最。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仁”字的含义非常厚重,在古代被认为是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所在,普通人能够称“仁”的很少见,更何况是皇帝。
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其在位多年,大批有作为的人才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施展才能,比如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而后来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还有吕公著、司马光等也都是在仁宗时期崭露头角。
明朝时期所评定的“唐宋八大家”之中,宋朝人占六席,而且这六人都活跃于仁宗朝,或者在仁宗朝正式开始发迹,四大发明之中,除了造纸术,其他三样都出现与发扬在这一时期,宋代最伟大的两名科学家,苏颂与沈括,也成长于仁宗时期。
君明才能臣贤,仁宗时期,北宋的经济、文化等繁荣程度达到极盛,这与仁宗的宽厚是分不开的,倘若仁宗是清乾隆帝之流,那是绝无可能有此盛况的。
举三个例子:
一,恩赏苏辙嘉佑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在试卷中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议论,皇上在宫中终日只知道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并不关心民生疾苦,也不和大臣们商议治国安邦。
当然,这些跟仁宗的日常行为完全不符,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还恶意诽君,拒绝给予苏辙功名,但仁宗听闻后,认为苏辙直言忠贞,特予以功名。
二,包拯唾面包拯是仁宗时期的名臣,素来刚直,屡屡直言犯谏,有时候说的急切了些,会喷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子,仁宗无奈,却从不生气,只是自己擦擦脸,继续听包拯吼。
当时张贵妃受宠,希望仁宗赐其伯父一个职缺,最好是节度使,可仁宗左右为难,便将此事一提,却被包拯极力劝阻,言辞激烈,最终仁宗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三,大事化小仁宗时,四川成都府有一老秀才,考试屡屡不中,便献诗一首给了当时的成都太守,诗的内容是“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见此明目张胆的反诗,吓出一身汗,害怕牵扯到自己,便将其绑起来押送汴梁。
按历代的规矩,老秀才的行为诛九族也是有的,但仁宗却一笑了之道:老秀才不过要官耳。不仅没治其罪,反而赏了他一个司户参军的职缺。
仁宗时代,北宋人才之鼎盛,历史上几乎再无第二个时期能够相提并论。
正是因为宋仁宗的仁,才使得当时的人才得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尤其是像包拯这样刚正的臣子,其实在历朝历代,能够出现包拯这般的臣子,通常也都需要一个好皇帝,一个能够容人的皇帝才可以,倘若包拯生在了别的皇帝在位时期,未必能青史留名。
苏轼道: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不仅仅是对待臣子,即便是对待宫廷之内的宫人仆从们,哪怕是寻常生灵,仁宗也无时不刻展现着他的仁厚。
- 仁宗继位之初,觉得宫中的宫人太多,便下令放出了一大半,而事实上,北宋时期的宫廷规制,堪称历代最小,原本就是个节度使的府邸改造的,可即便如此,仁宗依旧觉得深宫岁月遥遥无期,没必要让这么多的女子在后宫虚度年华。
- 仁宗用膳之时,曾在饭食中吃到了砂石,崩到了牙齿,一阵剧痛,但仁宗却没发火,而是嘱咐身边的宫人不要张扬,不然御厨就要被处斩了。
- 仁宗处理政务时常熬夜,而有一回肚子饿想吃羊肉汤,但想想之后还是放弃了,次日与皇后说起,皇后问其为何不传膳,仁宗说,害怕膳房由此形成定例,以后随时准备着羊肉,但自己也不是每回都想吃,若随时准备,枉杀诸多生灵,实在不好,干脆忍一忍。
一个皇帝,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身边的人,这在历代之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古代虽然也有宽以待下的帝王,可做到仁宗这种程度的,却没有第二人。
嘉佑三年,辽朝派遣使者抵达汴梁,求娶仁宗的画像,朝臣们担心对方使用厌胜之术,而赵祯认为:朕待人诚恳,他们必然不会这么做。便让人将自己的画像赠给了辽朝。
而耶律洪基得到宋仁宗画像后,惊肃叩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仁宗驾崩后,耶律洪基拉着宋朝使者的手痛哭不已,并为其建立衣冠冢,之后历代的辽朝君主,均在宫廷祭祀仁宗皇帝。
能让原本的敌人,有如此反应,仁宗的“仁”,到底到了什么地步,显而易见。
按照《宋史》记载:帝(赵祯)崩,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消息传到洛阳,当地百姓也自发停止市集交易,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散,遮蔽了整个洛阳城的上空,以至于天日无光。
要知道在古代,皇帝驾崩虽然会举行国丧,百姓们禁止娱乐之类,但是并没有什么让百姓集体烧纸哀悼之类的规定,仁宗驾崩之时,各地的百姓为仁宗持丧哀悼的行为,都是自发的,而能够让百姓们如此,宋仁宗在百姓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庙号,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后代要纪念,就把皇帝放在家庙供奉。就像祠堂一样,放祖宗牌位的地方。
皇帝的名字不能直接称呼,就给予庙号,作为祭祀和称呼时使用。
庙号根据皇帝一生作为选择,有褒贬之意。
庙号仁宗,是给宽厚仁慈的皇帝的称呼。
赵祯一生对大臣百姓都称得上宽厚仁慈,因而庙号为仁宗。
后世对宋仁宗赵祯评价极高,认为宋仁宗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范祖禹说:“(仁宗皇帝)其事有五:畏天 、爱民、奉宗庙 、好学、纳谏。仁宗能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仁字概括赵帧的一生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位期间推行仁政,使北宋的经济、科技、文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边境上与辽夏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虽然花了银子,但老百姓安居乐业),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仁宗盛世”。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赵祯被后人盖棺定论为“仁”的庙号,主要还是他的性格比较民主,不摆皇帝的架子,平等对待他的下属,对于不同政见的大臣,从不轻言杀字,是宋朝百姓大臣心目中的有仁有义的好皇帝,都说小事看出一个人的真心,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来看看赵祯的仁。
史载宋仁宗性格温和,对待臣僚、侍从从不耍威风,宽厚对待他们,一次包拯在大殿上反对宋仁宗任命他的妃子张氏的伯父为三司使,其间宋仁宗和包拯激烈争辩,互不相让,包拯是个急性子,差点把唾沫喷到宋仁宗脸上,但是宋仁宗没有以大不敬的罪名治罪包拯,要知道大不敬可是死罪,但宋仁宗只是用衣袖擦脸,好像没事一样,最终在包拯的力荐下,放弃了任命张妃的伯父。
宋仁宗对待大臣仁义也就罢了,难得的是他对贴身的下人也是一片仁慈之心,一次,宋仁宗正在用餐,突然吃到一颗小石子,牙齿一阵疼痛,他没有勃然大怒,只是告诫身边的下人,此事千万不要声张,否则就是死罪,对待自己的下人如此宽容大量,不计较个人得失,足见赵祯的确很仁慈。
在宋仁宗驾崩以后,宋朝的讣告送到辽帝耶律洪基那里时,这位大辽国皇帝竟然失声痛哭起来,悲伤的说到,宋辽之间四十多年都不打仗了,我一定要为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连他的敌人都如此敬待宋仁宗,可见他的确是仁义声名远扬,名副其实。
作为皇帝,在开疆扩土,耀武扬威上他不如秦皇汉武,但是行仁政,爱戴民众上,他又是独树一帜,《宋史》赞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正是对他一生的人生写照。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赵祯一生宽仁大度,律已极严,对待大臣和百姓都很宽容。他恪守祖宗法度,从不逾矩。在他的统治下,名臣名相辈出,文彦博,欧阳修,晏殊,杜衍,范仲淹,包拯,吕夷简。他在位四十二年,宋朝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达到了巅峰――――仁宗盛治。出现了许多直言的诤臣,尤以包拯最为出名。在他去世后,大臣给他加上仁宗的庙号。不仅是宋朝,辽朝耶律洪基,流着泪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为赵祯建立衣冠冢。两国百姓都为他哀悼。他不愧为仁宗的庙号,符合儒家仁的标准。后人有诗赞曰: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赵祯的庙号为什么是宋仁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庙号是什么?最早开始庙号,是在商朝,以祖有功宗有德来追尊,但是此时并非所有的君王都能有庙号,只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繁荣的才能有庙号,而且此时庙号简单,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创立基业可以用太,太祖太宗,功勋卓著的可以用高,高祖高宗,能够被世代祭祀的可以用世,世祖世宗,中兴国家的可以用中,中宗。周武王灭商以后,感觉存在子议父的嫌疑,和周礼冲突,就废弃了庙号,这一废就是千年,直到汉朝才恢复。但是西汉仍然对庙号相当谨慎,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但是庙号却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上才追尊刘邦为高祖,刘恒为太宗,刘彻为世宗,刘询为中宗,不是建立国家,就是开创盛世,或者中兴国家的帝王。东汉也仅3个皇帝有庙号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曹魏代汉以后,谥号开始泛滥,基本每个皇帝都能拥有庙号,但是庙号有褒有贬。开国奠基之君可以上太祖高祖,发扬光大的可以上太宗,重新鼎定天下的可以上世祖、成祖、圣祖,仁爱孝顺的可以上仁宗、孝宗、睿宗,有功劳也有过错的一般就只能上宪宗、景宗,过于文弱的一般也只能上个文宗,太过偏爱武力的也只能上个武宗,昏庸无道的一般就是僖宗,悲情一点的就上思宗,平平无奇过渡用的就上顺宗、定宗、度宗等,喜欢搞一些花里胡哨的玄虚的就上玄宗、真宗、理宗、道宗,有战乱逃离的就上德宗,过于懦弱的就上宁宗。 从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仁宗”是一个很好的庙号,反映了皇帝执政的受人爱戴和品行的高尚。
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赵恒的儿子,“仁”就此“真”好的多,宋仁宗从小就自律,天性仁厚,待人宽和。大臣包拯包黑子屡屡直言进谏,甚至口水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但是宋仁宗没有怪罪,一边拿袖子擦口水,一边耐心听着包黑子的谏言,并能够虚心采纳。正是因为宋仁宗的这种品性,在他手上名臣辈出,富弼、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蔡襄、韩琦、狄青等等。仁宗锐意进取,想改变宋朝建立之初制度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知人善用,积极改革,减少百姓的徭役,后面因为改革阻力太大,改革被迫废止,但是仁宗的努力,让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很多对百姓好的政策也让百姓得到了实惠,加上此时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幸福度比前朝高很多。国家整体虽然经济发展不错,但是宋仁宗却能始终如一的简朴,很自律,不奢华。有一次宋仁宗想喝羊肉汤,但是忍着没说,第二天说给了侍卫听,侍卫就问他为什么不让厨师做,宋仁宗却说,如果有了这一次,以后恐怕都会这样了。作为皇帝自律如此地步,实属难得。
一般来说严以律己的人对待别人也会严格要求,但是宋仁宗不是这样的。他对底下人很宽容,有一次他吃饭吃到了沙子,旁边的人都慌了,他却吩咐大家不要对外说,不然会让很多人受到处罚,类似的事情很多,一般的事情,宋仁宗都会去包容和体谅。
宋仁宗在位42年,去世后就连敌国都哀伤。虽然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他的仁爱,让世人崇敬。这个仁宗的庙号,他当之无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