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会做的,为了江山永固,为了太子继位没有障碍,所以那些功臣良将,手握大权的人,免不了被杀或被贬!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范蠡提前走了,文种最后被杀了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当然不对了,大错特错,错的离谱。难道作为开国皇帝,就一定要杀功臣吗?完全没有道理,怎么都站不住脚,势必为后人所鄙视、唾骂。

既然是有功之臣,就注定了不能轻易杀之,否则不能服众,失了人心。放眼刘邦的所作所为,猜疑、忌惮是他的本性。待统一天下后,刘邦更是无耻到了极点,妥妥小人得志的表现,为后世开国帝王树立了不好的典范,从而遗祸了数千年,同时也污染了帝王的道德水准。说句不好听的,刘邦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深刻阐述了什么叫帝王的险恶用心,自私自利。而后世之帝王有模学样,又杀害了多少有功之臣,简直被权力迷瞎了眼啊!

或许,有些人急于洗白,谓之“为了天下,不得不为”,却真是可笑至极。一方面,没有“有功之臣”的辅佐,你刘邦那来的天下,靠你一个人吗?没有将士们的冲锋陷阵,一个人能掀起什么风浪,还是洗洗睡吧!另一方面,冠以“为了天下”就能够不顾手足之情、同袍之意,肆意杀害处置吗?未免有点太过了吧!良心被狗给吃了,也都说不通啊!何况,真是“为了天下”吗?恐怕不尽然吧!毕竟家天下,而非公天下。如此看来,以“为了天下”做口号,怎么看都是假的,倒是很容易掩盖了杀害“有功之臣”的本质,顺便为自己编了一个幌子、一套说辞而已。

诚然,刘邦这么做,不可避免。毕竟在哪个时代,社会环境就是如此,刘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便杀害了那一些“有功之臣”。深究其目的,无非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刘氏的天下。但是,维护封建统治,不一定非的如此做,还可以有其他做法。因而,刘邦由此遭受众人不喜,那就无可厚非,咎由自取罢了。

总之,刘邦这么做非常不对,伤了很多人的心。更为重要的是,于道德角度而言,完全立不了足,过河拆桥。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这就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将亡。历朝历代大多都是这样的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天子,他能夺取天下,与其重视人才有关。刘邦肯定有他的优点,但为什么建立西汉后刘邦杀了不少功臣?俗话说“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看问题有两面,这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本就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利与弊。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以及相关的事件时,可以将此作为一个参考。

刘邦并非宵小之辈,相反,他胸襟宽广、为人豪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他的名句。对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他曾谦虚的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看看,刘邦并不是一个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人,他是很爱才、惜才的皇帝。

对于后来刘邦清除功臣,在我们局外人的眼中,当然会觉得过于残酷无情,是不对的。但如果站在当事人刘邦的角度,又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决策。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刘邦统治的西汉中央政权,与多个异姓诸侯如韩信、彭越、英布等封国并存,共治天下的局面。刘邦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天下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各个诸侯封国,依旧是独立自治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样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刘邦的统治地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颠覆。为了消除这种隐患,刘邦自然就开始着手处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刘邦清除功臣,是有一个标准的。他不是将所有的功臣都清除了,而是清除那些图谋不轨、有谋反心思的功臣。这些被清理的功臣当中,有的真是因为造反失败被清理,有的则是受刘邦的猜忌而被逼反,也就是说有的人是无辜的。清除有问题的功臣,能够让刘邦维护并且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得以善终,刘邦并没有杀他们,而韩信被诛三族,这个韩信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的事情,尽管刘邦本人并不想这样做,但是他所处的位置,又必须让他做出这样的决定。

古代的有功之臣,功成身退才是大智慧,权利只应该皇帝才有。对于历史事件,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就给它下定论。要不怎么说“慈不掌兵、义不经商、仁不从政、善不为官、情不立事。”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绝对正确!汉武帝因为害怕死后出现后戚干政,连自己最喜欢的小媳妇都给提前杀掉了。他们考虑的是江山稳固长久,才不在乎普通人的什么亲情关系呢。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吗?

刘邦作为开国皇帝,登基掌权后,诛杀有功之臣,有他对的一面,也有他不对的一面。

说对,是因为刘邦从秦朝一个小亭长,因私放刑徒被追责,逃亡山中,恰遇陈胜起义,集号三千人马加入,夺沛县,称沛公。陈胜死,投项梁,之后和项羽一起,成为反秦义军中两支最大力量的首领。两军交战,屡战屡败;鸿门宴上,险中逃命;随后依靠张良、萧何、韩信等文臣武将的竭力相助,取道南阳,偷袭关中,被封汉王;垓下之战,逼死项羽……好不容易才当上皇帝,他知道这个皇帝宝座的得来,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因此登基之后,为了稳固皇位,防患于未然,保证刘氏江山不被异姓夺走,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先后清除了韩信、英布、彭越等有能力和实力,有可能夺取其天下的功臣大将。从刘邦为稳固江山政权的角度考量,他诛杀功臣的做法,似乎有他的道理。

说不对,是因为刘邦之所以能够最后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当上皇帝,为他出力最大的,就是韩信、英布、彭越这些武将啊!然而你当了皇帝,就翻脸不认人了!于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后用不上这些武将领兵杀敌了,就得把人家尽数除掉吗?这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之举,实在有些不地道!如果实在对这些武将不放心,你也可以像后来的赵匡胤一样,给他们杯洒释兵权,放马归南山嘛!何必像后来的朱元璋那般,将原先的栋梁大将变仇敌,要尽数杀掉呢?结果二人都落了个“小人得志”“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只能共患难,不可同福享”的千古骂名!也是他们罪有应得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