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统一北方,结束军阀割据,北击匈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推动文学发展!
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自古少了,他又文治武功,文学上在上下几千年中,诗读起来朗上口,他才华可以空前绝后,一看他三国之间故事,太多了,他可以说,世间少有!他的谋世算得心应手。但有时他为自己的目的,可以讲就不管什么了。他最终刨造了江山。
如何评价曹操?
如果抛开史书和后人对曹操的各种评价,个人觉得曹操是个十足小人。因为曹操缺德,盗墓以充军资、自私自利,多疑乱杀人、好色之徒,喜欢人妻,完全是个十足小人。
一.缺德,盗墓以充军资据说曹操是盗墓始祖,成立特殊的军队,即所谓摸金校尉,专门挖坟盗墓把陪葬的珍宝拿来充当军响。挖别人坟墓,可以说是极其缺德的事,曹操不但是盗墓第一人,而且是派军队大规模掘墓寻宝,可见曹操是个缺德小人。
二.自私,多疑乱杀人在捉放曹故事中,曹操和陈宫避难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但是,曹操怀疑吕伯奢家人有异心,便把吕伯奢家人全都杀死,然后逃走。
逃跑路上遇到吕伯奢买酒回来,曹操知道自己错杀了吕伯奢的家人,令人诧异的结果是曹操把吕伯奢也直接杀死,以免后患,后来陈宫不齿其行为,分道扬镳。曹操所标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原则,完全是自私自利小人的信条。
三.好色之徒,喜欢人妻据说曹操贪图魏文昭甄皇后的美貌,特意起兵攻打邺城。当曹操攻破邺城后,便立即派人寻找甄皇后,曹操是江山美人两不误。
当曹操在下邳围攻吕布时,据说关羽多次请求曹操,希望下邳城破后可以纳杜夫人为妾。曹操见关羽多次请求,心中怀疑杜夫人有过人之处,便自己特意去找杜夫人求证,果然发现杜夫人美貌可人,心中喑喜,于是拒绝了关羽的请求,最后曹操直接把杜夫人纳为自己的小妾。曹操夺人所好,完全是个好色小人。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如何评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上面《观沧海》一诗,是由东汉末年著名诗人曹操所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在我国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声誉。
说到曹操,他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一般人对他形成的印象,恐怕大都源自《三国演义》,如不做更多考证的话,也就是随着作者罗贯中的阐述而形成的。下面笔者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谈谈对曹操的评价,不过也大都是基于《三国演义》了。
反面的评价对曹操的反面评价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天下之奸雄
说到曹操,人们都会说他是天下之奸雄 ,这样的看法除源于《三国演义》外,戏剧舞台上的“白脸”脸谱,对人们影响也很深远。为什么曹操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奸雄呢,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方面:
1、奸诈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地方的描写都能看出曹操的性格很具奸诈性。例如:
在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个狡诈的形象。他从小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以达到自己放荡不羁的意图。
- 在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中,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军心不稳,曹操竟然想出了“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的损招,然后嫁祸于人,以解脱自己,可怜的王垕当了替罪羊。曹操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汝妻小吾自养之,汝自无虑也。”这里足以看出曹操是多么奸诈狠毒。
- 在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中,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就是曹操,用他的“巧诈”骗取了他人的信任,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2、篡汉的野心
人们认为曹操是天下之奸雄,还有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篡汉的野心。曹操当政期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样的标签一直贴在曹操的身上。不过,其儿子曹丕在曹操死后真的篡了汉更让曹操篡汉这条罪状坐死!在古时候,皇帝就是天子,权乃神受,但一个区区名不见经传的曹操却要自己当皇帝,肯定就要受到唾骂的。
3、宁负天下人
曹操的”宁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的话,让人们更加痛恨他这个奸雄了。初平二年,曹操被董卓通缉。曹操路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拿获。但县令陈宫为曹操敢于行刺董卓的英雄行为所感动,非但没有抓他送官,反而挂印随曹操一同往谯郡逃去。行至成皋,二人到吕伯奢庄上去投宿。 吕老本是对曹操的行为也很敬佩,便请他 们在庄上留宿一宵,自往三里路外去沽美酒,准备款待二人。曹操与陈宫在吕伯奢家等候,突然听见后园有人在讲:“杀两口,杀两口”。 曹操当时好比惊弓之鸟、漏网之鱼、神经十分紧 张,听到说“杀两口”,以为是要杀他与陈宫。因此抽出宝剑,冲到里面,不问情由,把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杀光。 陈宫见此情景,对曹操说道:“照你这样的作为,天下人岂能服你?”。曹操不仅没有愧疚之意,反而理直气壮地回答:“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如此将老朋友一家误杀害的惨案,曹操竟说如此丧尽天良的话来,岂能不让人们憎恨?
总之,多方面的原因,让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他是天下之奸雄了。
二、歹毒的做事风格
猜忌、阴险、狠毒,一言以蔽之,就是歹毒的做事风格,是曹操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这种个性明显体现在借故杀人与借刀杀人中。比如:
1、我的心事不许你懂
杨修是《三国演义》中作为映衬曹操所写的一个十分机灵的人物。杨修聪明,脑瓜始终转的比别人快,曹操在门上写一“活”,杨修便悟出这是“阔”意,主动将门改建。曹操在酥糖盒子上写“一合酥”,杨修便说这是“一人一口酥”,并未经许可,和曹植等分而食之。曹操对此固然口头上赞赏,心中实不悦。杨修在曹操面前卖弄,原想得到曹操的赏识而加以重用,结果适得其反,曹操对杨修的这种行为很不满意。曹操用人,不管怎么爱才,终归是要才为其所用,他不喜欢你反过来将他看透。你把他看透,那就是死路一条。后来,杨修参与到了曹操立储大事上来,这无疑触动了曹操的底线,而杨修却仍然不知收敛,最终在汉中战役中以鸡肋为名胡乱猜测曹操的心思,被曹操处死。2、妒贤嫉能借刀杀人
祢衡年轻有为,孔融将他推荐给曹操。但祢衡恃才傲物,向来看不起曹操,便称病不肯去。曹操想要羞辱祢衡,封他为鼓手,没想到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曹操由此记恨祢衡,便借机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黄祖对杀害祢衡一事感到十分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曹操借刀杀人可谓之是他的拿手好戏。
3、疑心暗鬼梦中杀人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写有曹操梦中杀人的诡计。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中害己,他精心编造了一个“吾梦中好杀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凭他只是在嘴上说说,肯定是没有人相信的,为了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话,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的好戏。
一次,曹操假装睡着,把被子弄到了地上,他的一个侍卫马上悄悄走过来给他盖被,哪知曹操一跃而起,一剑就把这侍卫杀死了。然后倒下继续睡觉,醒来之后,有人和他说起这事,曹操听了之后痛哭不止,命人把这侍卫厚葬了。但从此之后,曹操身边再亲近的人,也不敢在他睡觉的时候靠近半步。这样血淋淋的教训让曹操身边所有人都刻骨铭心,这样的行事方法也只有曹操能想得出来,干得出来,难怪是天下奸雄。
正面评价在《三国演义》中,虽然曹操的形象多是以奸诈、狠毒、多疑等为主,但是对于他这样一个人物,其形象也是具有双面的。对曹操的正面评价,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才华横溢,堪称复合型人才
纵观曹操一生,他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来说堪称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才华横溢,文学、谋略堪称一流。曹操在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脍炙人口的《短歌行》、《观沧海》等诗词,不乏雄心壮志、堪称气势磅礴!曹操不仅文学才能傲世,还有一身好武艺,这为他后来的三国纷争中占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他精通战略战术与兵法,使他善于用兵,因此常常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例如官渡一战,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袁绍,他多谋善断,以大无畏的魄力和出奇制胜的胆略尽显名将风采;即使在失败的时候,曹操也并不气馁,很有点屡败屡战的意味,沉着应战,转危为安,最后反败为胜。
二、雄才大略,有胆有识豪气过人
曹操“有权谋,多机变”,在《三国演义》中随处可见。从儿时调皮整叔叔,到“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曹操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无畏气概和超人的胆略。面对专权残暴的董卓,满朝文武束手无策之时,曹操不仅敢于讥笑:“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而且敢于独自冒险刺杀董卓,表现出了他非凡的胆略,以及“忠义”的豪气。尤其是在刺杀董卓中,被董卓察觉,他便立刻下跪诈称献刀,更是表现出了随机应变,临危不惧的“胆智”。他在战略思想上也极具“胆智才略”,这在后来的历战中都有上乘表现,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
三、唯才是举,胸怀宽广目标远大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之所以能雄视中原,除了其自身“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聚集了一批忠实而又智勇的谋士和武将的团队。曹操知人善任,对有才智之人,使其各施其能,各尽其才,这为以后成就曹操的宏图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麾下有老谋深算的荀彧叔侄,料事如神的郭嘉,才华出众的程昱,满宠、刘晔等等;还有武艺超群的于禁,勇猛无双的典韦等也在其帐下听令。曹操手下可谓之文臣如雨,猛将如云。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总是想方设法笼络人才。即使是敌方的人才,曹操也想争取来为自己所用。比如对刘备手下的名将关羽,他是爱怜有加,即使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仍执意不改,下令放关羽。从中足以看出曹操用人的气度和肚量。不过,顺便要说一句的是,曹操释放关羽也没亏本,这为他后来“败走华容道”,几近丧命时,被关羽放走而逃过一劫,埋下了幸运的伏笔。
总之,东汉末年,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正如《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评价曹操: “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康熙年间的毛纶、毛宗岗父子的《毛本三国》“邺中歌”中点睛之句为:“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即评价了曹操功过的两个方面。不管怎样说,曹操都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如何评价曹操?
我认为曹操功大于过。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都有建树。
评价曹操注意两点:第一,不要以《三国演义》为主要依据,因为此书主旨是“扬刘抑曹”,对曹操是否定、丑化的,戏剧舞台上的曹操总是奸臣、汉贼,典型的反面人物。第二,坚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要看他的主要方面,人无完人,哲学上讲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曹操(155-220),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他是曹魏政权的实际创建者。曹操没有称帝,“武帝”是他儿子称帝后追封的。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官至太尉,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陈寿写《三国志》时曹操病逝大约有50年,没有详写曹嵩,只简单的写:“莫能审其出生本末”(说不清楚)。曹操死后葬在邺城(冀州首府),没有回亳州祖坟。
精通军事,统一北方。曹操精通兵法,著作有《孙子略解》,流传至今。东汉末年“天下崩乱,群凶豪起”,他东征西讨,每逢大战必亲自出征。他打仗善用奇计,吕布说“曹操多谲(狡诈),勿入伏中”。田丰提醒袁绍“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 他军纪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两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曹操的粮草、兵马都远逊袁绍。曹操亲率骑兵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然后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从191年至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吕布、袁术、韩遂、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这17年的战争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对外还降服了匈奴、乌桓、鲜卑。213年,汉献帝以曹操有“定天下之功”,封他为魏公。他自己也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注重政治革新,发展经济。民间戏剧舞台上对曹操往往是丑化的。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多次发动郭沫若、翦伯赞等历史学家“为曹操翻案”,肯定了曹操的历史功绩。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战略方面占据优势。他用人不计门第,强调“唯才是举”。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责令各地恢复办学,选贤能人才。由于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最大的问题,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军粮供给,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生产力发展。
曹操是优秀的文学家。在汉献帝建安年代,曹操父子和孔融、陈琳等七人掀起了我国诗歌创作的高潮,史称“建安七子,建安文学”。曹丕评价他“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曹操诗词名句至今流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开创的魏国只存在了四十五年,但是他引领的建安文学却延续久远。
毛泽东主席评价曹操:“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社会在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发展,相信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会越来越客观、越公正。
如何评价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业。“三国”历史流传后世时,由于受到“拥刘贬曹”思想的影响,后人对于曹操多有贬损和污名化。
特别是野史记载,后经《三国演义》描绘,曹操早年刺董失败逃归乡里时,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又说出了那句“宁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全无心肝的话,被后世诟病千年。此事,不见于正史《三国志》。
再有曹操迎立汉献帝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许多人都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实际上,汉献帝数次密谋诛杀曹操,而曹操依然宽容了刘协,没有废汉自立。没有曹操或许刘协早就死于非命,东汉早己亡国。
在京剧中,曹操的脸谱是一个“白面”奸雄的形像,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应该相去甚远。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从总体上来看,曹操能上扶社稷、下安黎民,已实属不易。希望我们能拂去历史的尘埃,看到一个真实的曹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