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当时曹操还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
机会不是很大,战后三足鼎立形成,孙刘联盟还在
赤壁之战后,当时曹操还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
赤壁之战后,曹操没能再度南下荆州、策动统一天下之事,而且也不存在机会一统天下了。至于原因有很多!
首先,孙权和刘备取得了荆州大部分的地盘,并且凭借赤壁战胜的余威,一扫战前战战兢兢之色,有了正面怼曹操的心气。曹操在战争中的主力步骑兵几乎没有伤亡,但一鼓作气南并天下的雄心已然丧失。
其次是当时的曹操面临的首要问题已经不再是统一天下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需要开始为身后之事策划了。同时也需要考虑自己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曹操打下的偌大家业是用来匡扶汉室还是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都是赤壁大战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赤壁之战时,曹操已经54岁了,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高龄。从个人感情和后续历史走向来看,曹操是更想要将基业留给子孙的。然而将世子之位传给谁,这么做身边的谋臣武将是否会同意。诸如此类,曹操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随着年岁的增长,一代枭雄曹操的雄心壮志也随之消散了不少。由于曹操酷爱文学,擅长诗赋,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曹操不同时期所著诗词中,看出他整个人生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
早年会盟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曹操曾在其诗作《蒿里行》中,开篇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字里行间的杀伐果敢,气息浓郁,颇有大丈夫建功报国的远大理想。
官渡之战,击溃袁绍集团,而后又相继剪除袁氏兄弟在河北的残余势力,最终统一北方之后,曹操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几句《观沧海》里的诗句,以日月星辰、浩瀚海洋拿来比拟,气势磅礴、堪称诗中霸王。
然而正当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与周瑜统帅的东吴大军对垒之时,在长江之畔、月光之下酾酒临江时,抒写出来的却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此苍凉之情,充斥着《短歌行》整个篇幅。
可以说,青壮年时期的曹操和晚年的曹操,至少从心境上截然不同。不论是处事心态还是进取精神,都大相径庭。早年间的曹操虽然多疑,但冲劲十足、豪气冲天。到了晚年的曹操,多了几份安逸与豁达,却也少了些许锐气。
曾经的曹操,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连年征伐、衣不卸甲。然而随着事业的发展,以及赤壁之战后对已有事业的珍视,曹操在进击汉中之后,竟拒绝了司马懿、刘晔等人的劝谏,以“何必得陇望蜀”为理由,放弃了一鼓作气进攻蜀中刘备的机会。当时的曹操年事已高,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朝廷中枢,放在权力归属的问题上,再无力专事征伐了。
公元219年,刘备军队在定军山杀死夏侯渊,彻底将曹操势力挤出了汉中,三国鼎立之势由此形成。
次年关羽北进,险些迫使曹操做出迁都之举。虽然最终东吴吕蒙白衣渡江,从背后偷袭关羽的荆州地盘,解除了曹操危机,但曹操同样于这一年去世。
年轻时的曹操,期翼着能创下一番旷世功勋;年纪大了之后,再也经不住岁月的蹉跎,只要能稳稳当当的给后辈留下一片基业,就心满意足了。这不正是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心路历程吗!
赤壁之战后,当时曹操还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
感谢邀请。
赤壁之战可谓是曹操的分水岭,之前可以用所向披靡来评价,可是在孙权与刘备结盟后,众多的谋士武将上下一心,终于把昔日的曹操给打的四处逃散,不是在华容道关羽念旧放他一马,估计得交代在华容道了,可是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不仅全身而退,还有了后来的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互相牵制的局面,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惨败后,还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笔者认为是有这个机会的。首先,是地盘。当时东吴和西蜀之所以结盟,不是各自的势力范围比曹操雄厚,相反他们两家加在一起才有了与曹操一战的底气,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迅速扫平北方的割据政权,其地盘虽然丢失了部分,但是其家底还是在那边的,而且在曹操的统辖下,其势力地盘内的经济肯定要比西蜀和东吴来得繁华,而且人口也要比前两者要多,曹操帐下的武将众多,再组织一次各个击破的战争还是有资源依靠的。其次,看对手。彼时能与曹操叫嚣的非东吴和西蜀莫属,虽然他们两家在赤壁之战时结成了联盟,但是在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不在分享战争果实时就产生了嫌隙,荆州是刘备“借”东吴的,人家上门讨债多少次,可是刘备每次都以自己的地盘太小,需要根据地,东吴当时也不好说什么,可是刘备夺下益州和汉中后,还是这样的说辞,东吴自然不会答应,于是就撕破脸,结果刘备折了关羽,刘备也是被东吴杀其二弟彻底激怒,发兵与之一战,曹操此时如果采用拉拢之策,说一些诸如关将军和曹某人关系不错,今天被东吴所杀,自己气不过,也来个“助攻”,东吴可能就要凉凉了,等东吴被灭,西蜀被灭还会远吗?最后,看眼光。曹操识人用人都很有一套,他手下的谋臣武将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个个是那么忠心一片,在赤壁之战之后西川谋士觉得自己辅佐的主子非仁君,想把他主动献给曹操,可能是战败后的曹操过于谨慎,在晾了前来投奔的长松多日后,张松转投了刘备,倘若曹操接待了张松,相信凭借曹操的识人眼光与对局势分析后,得到了西川的兵马钱粮,还有刘备什么事,一边休养生息一边频繁侵扰刘备地盘,步步蚕食,等彻底挤掉刘备势力,在吸取赤壁之战的传统教训,逐渐重视水军的演习,再加上谋士的各种计谋,曹操还是有极大的可能夺得最后的胜利。赤壁之战后,当时曹操还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
赤壁之战后,曹操主要发动了三次大的军事行动,西征破马超韩遂、南征孙权、讨伐汉中张鲁。曹操先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永离间计打败马超韩遂联军,占领关中地区,随后两年间又逐不平定陇西。曹操此时基本同样了中国北方地区。
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211—214年),刘备从荆州出兵进攻刘璋,占有益州,兵败的马超也再214年投奔了刘备,但不受重用。
在刘备进取益州的三年间,曹操战略决策失误,当张鲁割据汉中30年,投降曹操。此时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人心未稳,当时曹操的手下司马懿建议曹操马上夺取西川。但是这一切却被曹操拒绝了,他说“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其实那时候只要听取司马懿的意见,他也就可能成功了。但是曹操实力雄厚,也一直有些野心勃勃,为什么要这样呢?曹操多次以弱胜强,能力是不可置疑的,但是他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果断出手,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曹操的势力太大,政敌增加,对于如何平衡关系,他也很揪心。内部还没有融合各方关系,外不还有敌人虎视眈眈,刘备孙权是恨有实力的对手,加上曹操年迈,去世后的一年前,还亲眼看着对手拿下汉中。当孙权取得荆州后,曹操上表为孙权谋取了骠骑将军、荆州牧。虽然只是做做样子,还是需要做的。孙权入朝感谢,劝说曹操自立,最后却遭到了他的反击,“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一个国家的实力还要看当权者的精力,经历赤壁之战、汉中丧失,曹操的“脑癌”已经开始发作,已没有精力谋划统一国家的精气神了。
赤壁之战后,当时曹操还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
赤壁大战以后,曹操元气大伤,83万人马,路过,华容道之后,所剩无几,综合国力大伤,没有能力统一天下,他需要恢复,几年时间,可是曹操遇上,聪明军事家,政治家,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是他的劲敌,再说江东的孙权,靠着长江,独特的优势,在江东,以利为三世,根深蒂固,虽然兵马少,可是东吴,上下齐心,将士用命的,曹操在想工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的恢复元气,带等天时,再慢慢图之,所以说,三国,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曹操作为政治家,诗人,军事家,大败于赤壁之战,你也给他留下一生,经验教训,娇者必败,用兵之道,谢谢大家
赤壁之战后,当时曹操还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
有,但是比战前要难。
首先赤壁之战时是曹魏的参战将领阵容非常豪华(曹仁、于禁、张辽、张合、乐进、李典等等),参战军队一半都是曹魏精锐(虎豹骑、青州军)。战败后曹魏虽蒙受损失但并未伤筋动骨。所以有曹操收腹张鲁,并且和刘备于汉中展开激战,要知道汉中之战时刘备方面战力的巅峰时期(五虎将除关羽到了四个,在加上一个能力不下五虎上将的魏延等等一大批文武)而且汉中并不是曹操失败了,是曹操失去争雄之心并主动将汉中民众转移。
二、战后曹魏只需要曹魏抓紧时间休养生息实力恢复后完全后待蜀吴生隙先解决弱势一方在辖大势灭另一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