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意气风发初到长安为何深感落寞?
到了长安以后,怀才不遇,备受冷落
李白意气风发初到长安为何深感落寞?
世人皆繁华,无人怜其才!飞扬的灵魂高高在上,众多市井之辈,追名逐利,少有人懂得高才,这就是落寞之所在
李白意气风发初到长安为何深感落寞?
唐天宝元年,对治国平天下充满了渴望的李白,四处奔走,混得并不好,但是时来运转,这年42岁的他接到了玄宗的诏书,招他入长安,应该说此时他是意气风发的。如果李白没有到过长安,那么盛唐气象会因此减了很多,“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那是李白的锦上添花,但是,最后他在长安无所作为,只能离开。
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白进长安不是为了考科举、挣功名的,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了,他以为追求“野无遗贤”的大唐帝国,求才若渴,玄宗将他招入长安就是让他施展抱负的,所以,他的目标很明确,要堂堂正正地走入宏伟的大唐宫墙之内,在朝堂上纵论天下事,为天子分忧,为苍生谋福,为万世开太平。离开家乡时,他一定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两万里”,意气风发来到了国都长安。李白进宫,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即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虽然名字很好听,但不过是陪着皇帝进行文学创作、探讨艺术人生的一个休闲官职,大约比孙悟空任职的弼马温强点儿,这显然不是李白理想所愿,自认为无法施展才华,所以上班时间他也经常出去市上行走,会友买醉,日子过得倒也潇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当然李隆基还是识才辩才的,也看出李白并非治国之才,而李白也发现国家的繁荣景象中,正蕴藏着深深地危机,宦官和外戚受宠专权,也给李白带来强烈的压抑感,而他放荡不羁,孤标傲世的性格,估计也与同僚们难以共处,他觉得“大济苍生”的愿望将如泡沫般破灭,不由心生感叹,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却被人加以编造传与玄宗,玄宗信之,于是对李白“赐金放还”。
二,狂妄不羁,难以在体制内混下去。他号称是道家老祖——老子李耳的后代,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生性豪放不羁、自命不凡,而国都长安冠盖如云,高官如过江之鲫,在这种环境中,以他的性格是很难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而在宫里混着,没事写写歌功颂德的诗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像这类拍领导和领导相好的马屁文章,也确实不是李白这种人能够长期做下去的。于是他结交待友,到处巡游,喝酒买醉,他遇见贺知章时,老贺头大为叹赏《蜀道难》,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老贺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老贺头为他“金龟换酒”,给李白起个绰号叫“谪仙人”,李白大为受用,于是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他的理想是背把破宝剑,做着行侠仗义的武侠梦,牛皮吹的乌泱乌泱,“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还喜欢访仙问道、寻找灵丹妙药,但最爱的还是金樽满清酒、长鲸吸百川,“两人对酌山花飞,一杯一杯复一杯“。长安终究不是久留之处,李白还是愿意到处壮游,于是趁玄宗赐金放还,一走了之,何不痛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四面八方的路,意指到处游走😂),颇有点儿“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于是李白高唱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有些遗憾、有些落寞地离开了长安。
李白意气风发初到长安为何深感落寞?
忘记带身份证,无法住店
李白意气风发初到长安为何深感落寞?
世上很多画家 诗人 作家 都是当时不值钱的 等到死了怀念的人就会慢慢记起
李白意气风发初到长安为何深感落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