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吗?
隋炀帝确实储存的很多粮食,有很多大粮仓,后来各路起义部队已经把粮食抢完了
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吗?
这是个典型的谣言,欺骗广大网友。
(隋朝粮仓)
首先,这个谣言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史料记载: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有些人一看这个就激动了:这不白纸黑字记载着吗?隋朝的粮食,唐朝吃五十年。
其实真不是,首先,人家说的是隋文帝留下的粮食非常多,是留给杨广的,不是留给唐朝的。
关键是,隋文帝的粮食是怎么存这么多的?当然是从老百姓手里抢来的。所以,杨广有了粮食,开始糟蹋,老百姓开始饥荒,起义造反。
这所谓的“够吃五十年的粮食”,在隋末就消耗殆尽了。(开仓放粮是募兵的最快方式)
首先是起义军开仓赈济贫民。你不发粮食,老百姓凭啥跟着你造反呢?所以,李渊的兵越打越多,就是开仓放粮招募来的。
再比如说李密,有记载他也开仓赈济灾民。
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看到没,李密派遣李世绩开了黎阳仓,让老百姓随便吃,一下子就弄到了二十多万兵。二十多万人随便吃啊,可不是只吃掉一星半点。
这种抢隋朝的粮食赈济灾民的事情,记载的非常非常多……可以说,隋文帝留下的粮食,在隋末那个动乱时期,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那会不会没消耗完,还留了很多呢?(唐太宗吃蝗虫)
唐贞观二年,京师遭遇了大蝗灾,老百姓卖儿卖女换东西吃。李世民愤恨的抓住蝗虫活吞了,一心想把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
如果这时候还有足够五十年吃的粮食,还在乎这一年的蝗灾?
其实《旧唐书》中的一句话就说明了问题,李渊进入长安的时候,“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隋朝留下的东西就已经用完了……
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吗?
可以查一下,贞观早期的关中蝗灾,面对饥荒李世民被逼迫到了什么地步。
查一下隋唐两朝皇家去洛阳就食的次数。
查一下粮食储备能放多久。
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吗?
粮食是无法保存五十年的。我具体分析一下:
一、粮食保存时间
粮食在唐朝的保存时间是有明确规定的,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
其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又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
可见,在当时的储藏条件下,粮食的保存时间最长也只有9年。
二、传言辨析
那广为流传的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源于对一则史料的误读,据《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记载,贞观二年(628),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资治通鉴》贞观二年记载略同。
这里辨析几个问题:
(一)所谓”末年“
引文提到的”末年“,指的是隋文帝末年,不是隋炀帝大业末年,也就是说,粮食储备可用的这五六十年,是包含隋炀帝大业共计十三年的,而隋炀帝这十几年都干了什么呢?建东都,修运河,开通西域,三征高句丽,都需要耗费大量钱粮的事情。因此,到了隋炀帝末年,粮食肯定没有那么多了。
(二)所谓”得供五六十年“
这只是一个计算数字,是说隋文帝末年积累的粮食从数量上讲可用五六十年,即根据人均粮食消耗量以及全国的人口数,计算出来的。并不是这些粮食真的可以吃五六十年。上面引文已经提到了,以当时的储存条件,粮食最多储藏九年,时间再长,可能就要吃出人命来了。
(三)隋朝末年的情况
隋炀帝时期,由于遍地起义,大量的粮仓被各路义军攻陷,粮食消耗很大。
以李密攻陷的兴洛仓为例,李密攻克兴洛仓以后,”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资治通鉴》)。
结果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密开洛口仓散米,无防守典当者,又无文券,取之者随意多少;或离仓之后,力不能致,委弃衢路,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轥践;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无瓮盎,织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
由于没有管理,大量百姓来领取粮食,拿不动的就扔掉了,地上的米厚度达数寸,洛水两岸十里之间,看上去就像白沙一样。
这是比较典型的,其他的,诸如李渊占据永丰仓,也是开仓放粮,用以招募军队。甚至薛举这些人,都知道起兵以后开仓放粮。
经过隋末这一通折腾以后,隋朝的粮食还剩了多少呢?
根据史书记载,几乎没剩下什么了,简单举几个例子:
1、李渊攻占长安后不久,曾让关中百姓就食剑南。
《全唐文》收录了李渊的一篇“定户口令”,提到唐初的情况是:
比年寇盗,郡县饥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贸易妻子,奔波道路,虽加周给,无救倒悬。京师仓廪,军国资用,罄以恤民,便阙支拟。
可见,当时仓库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要集中用于打仗、办大事,即所谓“军国资用”,已经不足以用来救济百姓了,李渊提出的办法是,让关中百姓到剑南就食:
外内户口见在京者,宜依本土置龄以下。下官部领,就食剑南诸郡。
2、贞观初年遭遇自然灾害,唐朝无粮赈灾。
据《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
请注意,唐太宗不是吝惜仓库的人,在饥荒中出现百姓卖儿卖女的惨状,太宗是动用了御府(皇帝自己的府库)的钱把孩子们赎了回来,还给了他们的父母:
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资治通鉴》贞观二年)
都到这份上了,连御府的钱都拿出来了,但却没有赈灾放粮,而是允许百姓东西就食,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朝廷手中确实没有存粮可供赈灾了。
综合以上分析,隋朝的粮食,在隋朝末年就已经基本消耗一空了,唐朝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恢复、建设和发展的。
以上是我对隋朝存粮问题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对唐朝历史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吗?
简单来说,不是真的,这只是唐太宗的一个论据而已。
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吃50年的说法并非杜撰,而是有明文记载的,但这一记载并不是为了褒扬隋朝,相反,是在指出隋朝的错误。
《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载: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体现的是唐太宗君臣的执政思想,而这些思想很多是踩着隋朝的尸体提出来的,也就是历史课本上所说的“吸取隋亡的教训”。
就这一处,唐太宗就同时指责了隋文帝和隋炀帝,说隋朝粮食够吃50年并非夸赞隋文帝留下的粮食非常多,而是指责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隋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进而引申出自己的论点:“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虽然这只是唐太宗自己所作的一个估计,50年很可能是极度夸大了,但我们也可以掰扯一下唐朝到底有没有吃隋朝的粮食。
从技术操作来说,隋文帝攒了一辈子的粮食是不可能一直留到唐朝的,因为保质期没有那么长。
结合上下文,所谓的末年说的是隋文帝末年,我们就以隋文帝去世时的仁寿四年(604年)为准,这时候离隋朝灭亡都还有14年,可隋唐时期粮食的保质期只有3—9年。
《天圣令》所附唐令:诸仓窖贮积者,粟支九年;米及杂种支五年。下湿处,粟支五年;米及杂种支三年。
当然,如果隋朝能够一直流动性更新仓库中的粮食,自然可以保证粮食一直不腐,从而达到吃50年乃至更久。可问题在于,这么多的粮食本身就是隋文帝不恤百姓才积攒起来的,隋炀帝如果想要一边挥霍一边让粮食保持原样乃至更多,只能更加疯狂地搜刮百姓。
如此做的结果自然是大量百姓活不下去,继而揭竿而起,继续种地纳粮的人越来越少,隋朝能收到的粮食反而更少了。
《资治通鉴》载:今(大业十二年)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
当起义军逐渐壮大后,也打起了隋朝粮仓的主意,毕竟在饥民遍地的情况下,没有比发粮食更能集聚人心、扩张队伍的方法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基本上那些说的上名字的枭雄都干过这事。
薛举:囚郡县官,开仓赈施。
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
罗艺:乃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
李渊:至永丰仓劳军,开仓赈饥民。
李密: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经过隋炀帝的折腾和各起义军的开仓放粮,隋文帝留下的粮食绝对不多,更别提等到唐朝统一又是数年以后了,在这期间就算有存粮也不至于支撑唐朝太久,唐朝能有后来的成就,靠的还是自身的努力。
隋朝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吗?
没听说有大批粮食能存放50年的技术。现在不具备,古代更加不具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