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读书人为何都喜爱习武?

整个明朝一直都在与这些外患打仗,也导致整个社会军事气氛相当浓重。明朝也极为重视西南边区开发,而开发就会与当地的居民起冲突,有冲突就有战争。再说明朝遏制南方士族读书人...

明朝的读书人为何都喜爱习武?

确实有许多的明朝读书人喜爱习武,或者喜爱武事,尤其是在明末,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身高七尺,身材壮大,“有胆知兵,善左右射”。

有文献说,熊廷弼曾经在湖广的武举考试当中得到过第一名,是一位正宗的武举人。后来他才弃武从文,又考中了进士。所以他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

另一位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为人慷慨而有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换成今天的话来说,袁崇焕就是一个军迷。

第三位是卢象升,天启二年的进士,长得白皙而清瘦,骨骼奇特,力量奇大。卢象升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诗书上,平时一有闲暇就练习射术,五十步外百发百中。

崇祯十一年底,卢象升督师入援北京,在巨鹿被八旗军包围,卢象升炮尽矢穷,“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而死。

可以说,明朝的这些读书人都喜欢武事,其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

第一,老朱家的血脉里有着很浓的尚武精神。

朱元璋白手起家,以武力在群豪当中胜出,夺得天下。他的儿子朱棣也是依靠武力,硬生生抢下了皇位。后代朱家子孙以他们的勇武而骄傲,要学习他们的英武。朱棣的孙子明宣宗还学得有一些模样,曾孙子明英宗硬着头皮还要继续学,结果画虎不成,搞出一次土木堡惨败,自己沦为阶下囚。他的儿孙消停了两代,到了明武宗时又开始要做英雄,自封总督,到处耀武扬威,直到把自己作死。

可以说,老朱家的血脉里是有很浓的尚武精神的,不但影响了子孙,也影响了许多大臣的人生志向。

第二,王守仁做为榜样的示范作用。

王守仁生在书香之家,父亲王华是一位状元。王守仁从小却喜欢军事,擅长射术,十五岁时就曾经走访居庸关、山海关,并大胆出塞游览。弘治十二年他考中进士,以后官至南赣巡抚。期间指挥官军剿匪,并漂亮地平定了宁王的反叛,因此被封为新建伯。

在学术上,王守仁创设了心学,讲究格物致知,成为阳明学的鼻祖。像他这样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对后来的读书人影响极大。

第三,形势的需要。

明朝晚期,国家内外部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战事不断。许多读书人胸怀大志,要成就一番大业。他们很清楚,要为国家勘乱除难,单有书本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上马提刀,所以他们预做准备,并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明朝的官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实现自己的大志。

明朝的读书人为何都喜爱习武?

从历朝历代的来看,都有文人习武的例子,像宋朝辛弃疾不但习武,而且武艺高超,李白也习武,历史上文人习武比比皆是,并非明朝一朝。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本身内在里是尚武的,就算是重文轻武的宋朝,在武力值方面也不弱。像唐代左右丞相,官名分别为左右仆射,这也是古代主射者掌事的意思,后来逐渐变为诸官主管,所以古代重武的思想从某一方面一直延续在华夏文明中。明朝立国,也是明太祖起于草莽,靠的也是武力统一天下,明朝读书人习武既与文化传统有关,更是与明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有关:

第一,明朝开国,明太祖开始着手恢复唐宋,复兴华夏文化,而在传统文化中,讲究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除了读书,文人也会与古人一样习武

第二,明朝立国后吸取唐末,藩镇权力过重,尾大不掉的教训,又总结宋朝重文轻武,无法抵御外敌的教训,在各地设卫所,并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兵部和武将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而兵部侍郎等官员多是科举出身,以致文人在读书时也会习武。

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火器等热武器的进步,在战争中战略战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与古代直接肉搏的战争方式发生转变,明朝在调兵时,往往会任命文官为督师,如此,导致读书人更爱习武,有战功的文官更受朝廷重用。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历代都有尚武的风气,即便是读书人,腰上也会佩剑作为装饰。这种风气逐渐演变,加上明朝特殊政治军事环境,导致明朝读书人习武的比例也比较多。

明朝的读书人为何都喜爱习武?

古代的读书人有着非常崇高的理想,只要是从事于文字工作的读书人们都想要把自己一生的热血全部放在协助皇帝处理政事之上,这是每个王朝的读书人都想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和高度。然而,明朝的读书人却跟其他朝代的读书人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仅能够在纸上挥毫激昂文字,而且还能在战场上指点江山,可见明朝的读书人都是一个个的多面手。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他开创了阳明心学,在讨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上做出来了自己的一番贡献。王守仁是一个进士,他在地方上当官多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来因为刘瑾专权,所以王阳明只能在一个小驿站里面工作。刘瑾倒台以后没多久,江西出现了宁王叛乱,王阳明一举将其粉碎,所以开始在明王朝里面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王阳明从小不仅尚文而且尚武,他自己的墓志铭上记载自己喜欢骑射是在自己喜欢文学之前的事,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喜欢才让他坚持在武学之路上越走越远,从而支持他未来在疆场上指挥士兵战斗。

当然,明朝文人之中尚武的不仅仅是王阳明,他只是其中一个代表罢了,这里再说一个人那就是明武宗。明武宗崇尚武力到了什么程度?一个皇帝宁愿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去做一个大将军,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朱涛,便于指挥军队作战的需要。事实上明武宗确实带领着军队跟蒙古军队作战,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反观其他王朝的文人,很多文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只能够出出主意,上战场打仗那可是真的为难人家了,但是为什么明朝的文人就能够一手拿着笔杆子,一手拿着枪杆子呢?

首先,明朝的对外战争非常多,明朝土地辽阔,跟它直接或者间接接壤的政权非常多,这就造成了明朝的边疆地区非常不稳定,比如说北方的辽阔草原上是明朝的老对手蒙古军队,公元1381年朱元璋把他们赶回了蒙古草原以后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反扑回去,所以不断地入侵明朝的北部边界。而在明朝的东南沿海地区也有着非常多的敌人骚扰,这些敌人就是来自于东瀛的倭寇,他们骚扰明朝的财税之地,影响了明朝的正常财税收入,而东北地区还盘踞着的女真对于明朝威胁也非常大,所以文人习武是他们看到当前的形势是需要习武的,只有习武才能得到国家重用。

不仅是这样,也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明朝朱元璋以后就变得僵化了,士人们禁锢在八股文的空间之中不能迈出,所以让一部分向往自由的读书人都非常乏味,也让一部分不精通于八股文的士人非常懊恼,于是他们便换了

明朝的读书人为何都喜爱习武?

能在朝堂“庭杖”之时,多挺几棍子。

明朝的读书人为何都喜爱习武?

孔子教授的六艺其中有两项就是射和御。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驭马车。所以古代真正的读书人都是要学武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