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联蒙灭金后,如果不派军收复三京地,蒙古还会与南宋发生战争吗?
肯定会的,成吉思汗野心很大,统一蒙古以后,就开始准备灭金了,所以联合南宋一起消灭金朝。再说当时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就算不派军收复三京地,蒙古也会南下,只不过南下时间会推迟...南宋派军收三京,蒙古有了借口,开始南下攻宋了
南宋联蒙灭金后,如果不派军收复三京地,蒙古还会与南宋发生战争吗?
感谢悟空邀请,关于蒙古和南宋联军灭金后产生摩擦的导火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南宋朝廷最终下定了出兵助粮“和蒙”灭金的命令:孟珙率军2万运粮30万石北上,宋蒙联军于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攻破了金国蔡州,金哀宗自缢身亡,金末帝完颜承麟亦在乱军中被杀死,金国灭亡。
在灭亡金国的过程中,南宋收复了寿、泗、宿、毫,海州,共五州、一军、二十县之地,两淮全境收复;又得唐、邓、息,邳州四州十三县;按照事先约定,宋军和蒙古军在灭金后各自撤退;
蒙古大汗窝阔台因为粮草不足、天气转热,将大军北撤黄河以北;而宋理宗迫不及待的想趁机收复河南,但其手下将帅几乎一致反对出兵。参谋丘岳认为:“方兴之敌,新盟而退,气盛锋锐,宁肯捐所得以与人耶!”淮西总领吴潜认为:“河南取之虽易,守之则难,兵戎之资,所费何巨!民穷不堪,激而为变,今日之事,岂可轻议!”主持灭金的史嵩之说得中肯,认为南宋连年饥荒,国力疲弱,而河南持续被蒙古军破坏,当地更无法给大军补给,因此坚决发对用兵。
而与此同时,蒙古谋臣耶律楚材就向窝阔台呈报《平南之策》 “劝其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就在宋军发起端平入洛的同月,蒙古汗国召开了规模巨大的诸王大会,会上窝阔台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尽以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大将塔察儿(木华黎之孙)回答道“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浙淮,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侵宋的计划早已摆在蒙古人的议事日程之上;
公元1234年六月,宋理宗因史嵩之始终反对出兵,所以就不用京湖兵,只用淮西兵,要求史嵩之负责为淮西军供应粮草。全子才率一万淮西兵为先锋,命赵葵率五万军作为后继,将赵范任命为两淮制置大使,驻军光州、黄州间负责接应。六月十二日,全子才从庐州(今安徽合肥)正式出发,六天后渡过淮河进入敌境,由于蒙古大军已经撤离,中原百姓死伤殆尽,宋军连活人都没看到几个,全子才军到达毫州,毫州残破到只有七名士兵守城,一见宋军便投降了,六月末,全子才收复应天府。
蒙古守将塔察儿闻报宋军北进,便故意示弱,把黄河南岸的河堤掘开,放河水到淮河一带。两淮一带顿时变成沼泽,干扰了宋军的后勤补给线,运粮队得绕一个圈子才能抵达河南境内。全子才军七月初二到达汴京城。
无粮入洛
全子才与赵葵到汴京会师后。求功心切的赵葵不等军粮送达,就让手下的徐敏子为前锋部队共1万3千人,领5天的军粮,强行命令出发,不得已之下,徐敏子于七月二十一日,也即赵葵到达汴京的第二天起程直扑洛阳。
回过头来看蒙古军。在听知宋军前锋离开汴京前往洛阳之后,再次渡过黄河,到洛阳东边的龙门地区埋伏。
七月二十六日晚,宋军前锋和州宁淮军正将张迪率200宋军抵达洛阳,洛阳居民上千人登上城墙欢迎宋军,七月二十八日,宋军第一梯队1万3千人全部进入洛阳城。同日,把5日军粮分成8天吃的宋军粮尽,而洛阳城池残破无法修复,宋军守退两难。
龙门之战
七月二十九日,宋将杨义率领的第二梯队1.5万人,经过五六天的长途行军后,抵达洛阳城郊的龙门镇,全军就地休憩之之时。蒙古骑兵顿时从四处疾驰而来,宋兵不及列阵,全军大溃。只有主将杨义和少部分斥候逃入到洛阳城中。龙门之战,宋军第二梯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洛阳城里的宋军则完全陷入孤立,“在洛之师,闻而夺气。
洛东之战
龙门之战后,蒙古骑兵逼近洛阳城下。宋军无援无粮,于是监军徐敏子决定突围回师,渡过洛河,背水列阵。尽管宋军在正面战斗中不落下风,但这个时候已经断粮四天了,只能向南方突围。蒙军以骑射手在后面追杀。宋军绝大多数是步兵,战将几乎全部战死,最后只有徐敏子带300步兵,吃了9天树叶树皮,逃回了光州。
洛阳溃败的消息传到汴京后,宋军只有撤军,否则在洛阳和河北的蒙古大军一旦合围,汴京也是难保。人心大乱,撤军途中士气溃散,所有的辎重都被抛弃,宋军此次共出动6万人,结果是丧失近半、寸土未得,严重耗费了国力;
端平入洛后,宋蒙的联盟已经公开破裂。就在同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次年开始,1235-1279年长达45年的蒙宋战争就此打响;
综上所述,即使宋军没有收复河南的军事行为,蒙古南下进攻也只是时间问题;
南宋联蒙灭金后,如果不派军收复三京地,蒙古还会与南宋发生战争吗?
宋不可能不复三京。而且我觉得就算真不复,还是会打。
南宋联蒙灭金后,如果不派军收复三京地,蒙古还会与南宋发生战争吗?
以史为鉴,我是中国古代史专篇。
我个人觉得即使南宋不派军收复三京地,蒙古和宋朝依然会发生战争。
事件经过公元1234年,南宋与蒙古联手灭掉了金朝,根据双方当时的协议,以河南淮阳、上蔡一线为准,东南之地属于南宋,西北之地属于蒙古,合同之初,宋军也只是江汉地区进行布防,以防蒙古人南侵。可是之后由于蒙古人不习惯中原之地的酷暑,主力全部撤走了,就留下另一个汉人当河南道总管,管理中原之地,这个时候南宋一看,君臣就开始动心了,你说这么大一片中原之地,这么空虚,这不正是收复故土的好时机,说时迟那时快,随即宋朝决定收复三京,也就是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商丘,要知道这些地方以前一直是南宋北伐想收复的地方。就这样和之前北伐一样,准备不足就开始北伐。1234年6月,南宋北伐分为三路,第一路军由赵范率领,由湖北北上,第二路军由赵葵率领,从滁州进军,第三路则是押送粮草,负责策应。蒙古知道南宋入侵之后,来不及南下,就掘开黄河,使得中原一片沼泽,宋军在水里行军就十分缓慢,可是还是七月初抵达汴京,这时候已经是一座空城,破败不堪,早已没有当年北宋的辉煌,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宋军收复汴京。之后徐敏子由兵不血刃的收复了西京洛阳。而这个时候蒙古主力已经南下,攻打洛阳,刚好遇到了宋军的1.5万强弩兵,骑兵对战弩兵可想而知,,之后更是由于宋军缺乏粮草,苦苦与蒙古军作战,更要命的是宋军没有骑兵,只能被蒙古军队一路屠杀,就这样收复三京之战宋朝大败而归。
就整个时间的经过而言,我们看似宋朝不遵守合约,首先对蒙古发动攻击,其实并不然,由于蒙古对金朝的连续征战,其实也是需要一段时间休息调整,三京之战不过只是蒙古入侵南宋的借口而已,即使南宋没有率先动手,等蒙古休养差不多,一样的会入侵南宋,因为以蒙古当时的状态,已经横扫亚欧板块,可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更不会留下宋朝这样老是打败战的对手了,而且要知道宋朝是很富裕的,蒙古不可能不动心思的,所以最后个人认为,即使没有收复三京的战争,蒙古迟早也会发动对宋的战争,那个时候可能更猛,准备更充分而已。
南宋联蒙灭金后,如果不派军收复三京地,蒙古还会与南宋发生战争吗?
大家都认为蒙古要统一天下,其实并不完全正确,蒙古帝国是一个掠夺型国家,他对占领的渴望其完全取决于这个地方是否适合做他的牧场,以及是否能够不断的供给他各种物质。如果没有这两点,蒙古帝国并没有太多心思占领和经营其他地区。当然凡事得罪他们的任何国家民族,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无所谓富有与贫穷。
举个例子,蒙古帝国首先是西进的,因为中亚,东欧,中欧有他们向往的草场,他们必须占领,他们认为草场必须是帝国的,但是过了乌克兰,地势变化他们对占领不很热心了,变成了掠夺。到了阿富汗,西亚地区,掠夺更加明显,同时还有屠杀,这个时间他们把人畜都运回帝国中心,克鲁伦河,显示了他们掠夺本性。他们也派人驻扎管理,但打心底还是回到自己的草原。
记得金帝国么,蒙古人灭他绝对是因为仇恨,最早蒙古人没心情南下,过了阴山,就没有适合他们的草场了,如果不是女真人惹毛了蒙古人,加上南宋的外交斡旋,宋金对峙会继续延续。南宋与蒙古南北夹击女真人时,也犯了一个和金一样的错误,就是毁约,蒙古人不开心,决定动南宋,一开始他还不敢,到后来发现狗腿子太多,汉人没什么国家荣辱观,还有南宋真的真的真的太有钱了,于是决定南下。大家都知道,南下其实不起很顺利,蒙哥也挂了。忽必烈,发现要制服汉人就得用汉人,其实这个满族人也用过,日本人也用过,真好用。最后杀到广东,逼着小皇帝跳海。
大家会问,蒙古哥们傻啊,非得放羊住蒙古包嘛?我大中原锦衣玉食不爽啊!你们说对了,人家就是要住蒙古包,就是要放羊!忽必烈按照汉人的审美建了故宫,但是在故宫里建了一片草场,他是住在蒙古包里的,只是办公才会进那些宫殿!而且,春夏就会去回草原,不在大都待着。同时要求华北地区把耕地变成草场,这是政令!可见,蒙古人对草原是真爱啊!
南宋联蒙灭金后,如果不派军收复三京地,蒙古还会与南宋发生战争吗?
那是迟早的事,蒙古人一统世界的野心地球人都知道,宋朝在一块石头上拌倒两次,联金灭辽被金打到淮河以南,联元灭金被灭国。其实南宋朝庭应该从经济上支持金抗元,为自己争取时间整军备战,从四川北出陕甘控制有利地势,必要时派兵协助金朝防守河南山西,尽量争取时间消耗蒙古人实力。那样决战输了也不后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