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为什么有的地方人说话纯京腔,有的地方口音很重呢?

河北挺有意思,有的地方人说话纯京腔,有的地方口音很重。

因为河北一些地方距离北京比较近,常说京津冀,他们水土、风俗、语言可能相同或相近,所以一些人会带京腔,有的地方口音很重。

河北为什么有的地方人说话纯京腔,有的地方口音很重呢?

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逻辑性错误,第一句话问河北为什么有的地方人说话纯京腔,虽然我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北京话(纯京腔、京片子)代表不了北京语音,说话纯京腔的人主要分布在北京老八区:西城区、东城区、宣武区、崇文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后来的房山、大兴、平谷、怀柔等区都是五六十年代由河北划归北京的,口音并不存在“京片子”“纯京腔”这一说。

准确地讲,北京和河北大部分的语言都属于我国官话中的“北方官话”,但是北方官话根据方言又分为很多官话,北京和河北基本上以廊坊为界限分为两个方言官话,一个是北部的北京官话,包含有北京、承德、唐山、秦皇岛、廊坊等城市。另一个是南部的冀鲁官话,包含有保定、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等城市,基本上一南一北的格局,这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历史上我国北方还有几个省份现在已经被取消了,“热河省”“察哈尔省”就是北京北部的省份,基本上包含有上面所说的北京官话中的大部分区域,后来这两个省份取消了分别被并入河北、内蒙、辽宁等省份,但是语言的特征音调还是会继续遗留下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河北南北官话不同的原因。其实,在北京官话中还分为京师片、怀承片等片区,我们说的“京腔”基本就是京师片所独有的。当然河北还有两个城市说的不是北方官话,而是说“晋语”一个是张家口一个是邯郸。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河北为什么有的地方人说话纯京腔,有的地方口音很重呢?

两张图就搞定。河北地区方言不算复杂,以冀鲁官话为主,还有小部分的晋语,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听着像北京口音的,属于北京官话。

在河北地区的北京官话主要在北京周围。其中京师片为,涿州市、廊坊市区、三河市、香河县、固安县、大厂县。

怀承片为承德市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滦平县、兴隆县、丰宁县、宽城县、隆化县。基本可以认为是普通话。

朝峰片为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平泉县。

而河北方言的代表应该是以保定话和唐山话为主的冀鲁官话保唐片(天津老城区口音也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目前保存良好,也非常好辨认。在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比如赵丽蓉的唐山话,郭德纲经常模仿的保定话,冯巩喜剧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的保定话等等。在调查中,冀鲁官话的代表,保定话(保唐片)和济南话(石济片)的生命力还是很强的。

河北为什么有的地方人说话纯京腔,有的地方口音很重呢?

我感觉一个省说话的口音不一样也属于很正常的现象!就像相邻的两个村子说话都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第一:河北的面积大,人口多

更何况我大河北有7000多万的人口,十几个地级市,河北的总面积也将近20万平方公里,你要知道这个数据比一些小国家的人口数量还要庞大!

另外我大河北的南北跨度,东西跨度都很大,要知道在自然界每一个经纬度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文明存在,

第二:就是历史原因造成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属于燕国、赵国。 汉代河北属幽州、冀州。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文字,语言,文化都是混乱的,各国有各国的标准,从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语言文化,这种现象直到秦朝一统六国,才将各国的文化等各种标准统一,但是毕竟各国都还保留着各自的丝丝文明,想要彻底统一还是有难度的!

第三:人口迁徙

近几百年,特别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大家应该都知道燕王扫北,朱棣当时对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后来燕王胜利,成功登基才开始,恢复河北这一带的经济人口,从山西等底迁徙大量的外来人口入河北,肯定也是口音各异,造成了几天河北各地的语音不尽相同!

河北为什么有的地方人说话纯京腔,有的地方口音很重呢?

我接触河北人太多了,没发现有人说话纯京腔的,就在北京地域的近,远郊区的人说话发音都不一样,还扯到河北去了,笑话。

河北为什么有的地方人说话纯京腔,有的地方口音很重呢?

口音的单元是一个县,而不是一个省。所以,一个省甚至一个市的居民口音不同,这就很正常不过了。

我认为,中国的如今的县域,是遥远历史上各个小国的遗存。语言也是历史性的传下来的。

举个例子:我们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西北角,西北3华里是灵寿县的一个村落,我们两个村耕地相连,小时候看戏甚至推碾都去这个村,两个村亲戚朋友也比较多,但口音大不一样。

所以我认为,口音以县为基本单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