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老人会讲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现在你村里还有没有会讲故事的人?

现在我们村里还有会讲故事的人。在村里,我的奶奶辈的人越来越少了。她们这一代人最喜欢讲故事。讲的大多套路相同,听起来也不大让人相信。但其中有一个小日本进村用尿盆吃饭的故事很有意思。

那年一路日本兵,开进了我的老家益阳。日本兵进村前,村里人很多人都提前藏棉花地里去了。只剩下些胆大的人。

王素芬老人就没藏,这天日本兵一进村就到处搜查,见没什么人又开始翻箱倒柜找粮食和值钱的东西。

找完东西,日本兵开始在王素芬老人家的大院子里逼着没跑的人做饭。益阳人家做饭用大铁锅,直径八九十厘米的大铁锅。大家做了些菜,用大铁锅煮了一大锅米饭。饭菜做得了。日本兵就开始找东西抢着打饭往端。洗脸盆,洗脚盆都用上了还不够。最后找来了个尿盆。这个尿盆是王素芬老人的陪嫁品之一。这个盆是铜做的,以前也是大户人家才有的。

王素芬老人心地善良。她老人家看见日本兵准备用尿盆盛饭。就喊了声:“这是尿盆。”

益阳土话方言太难懂,日本兵中国话也只学了点皮毛。日本兵就以为王素芬老人要盆。叽哩哇啦几句,一盒摔在灶台上,哐当一声巨响。灶台边砸坏一块,盆也砸凹进去一块。王素芬老人也不敢说话了。日本兵就用尿盆盛饭去分给外面的日本兵吃了。

  • 后来老人的尿盆传了好几代,老人后来说的一句笑话也传了几代。这句笑话是这样的:“他们用尿盆吃了饭,那个子应当会长高点的。”

以前农村老人会讲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现在你村里还有没有会讲故事的人?

民间故事;“青蛙告状”;

传说很早以前青峪河没有青蛙。泾河龙女在泾河湾牧羊时,遇到青峪河二龙子前来踏青赏春,俩人一见如顾。后来泾河龙女下嫁青峪河二龙子时,泾河龙王怕女儿独自寂寞,挑选了六百六十六对年青漂亮的泾河青蛙陪嫁。

泾河龙王它也讲吉祥数字:“六百六十六”对青蛙,它们随着泾河龙女出嫁来到青峪河。岸青水秀的清峪河是蛙类生活栖息的乐园。这六百六十六对年青漂亮的青蛙,它繁殖速度十分惊人,从百到千成几何数字在翻番。没几年功夫清峪河就有了成千上万、成千上万数不尽的青蛙,它歌声四起彼伏,热闹非凡。

三原城南有一包子店,是郭老板开地,生意特别红火!一天到晚排队才能买到包子。开始生意不怎么样,几呼就要关门倒闭,在一个小伙计出了个骚主意才起死回生。它是什么骚主意?就是给包子馅里惨加一定量的青蛙肉。青蛙肉香甜细腻,就是有点惺味,黑心店家加入调料取悼腥味。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蛙肉成了包子馅中的一种“美味佳肴”。郭老板还对外声称什么大肉、海鲜包子?

当时三原县城是渭北地区主要物资集散地。你想它有南城、北城之分,那真是车水馬龙、人头传动。在大量人口流动下,包子铺的生意红红红火火,你说他日进斗金是有点夸张,他收获盆满钵满不在话下。

人常说:“饱暧思淫欲!”那时三原的青楼女子皆皆都是。但他偏偏爱上了有夫之妇,绳铺子的老板娘龚赛花,俩人眉来眼去、勾搭成奸。真应验了古言:“黑馍夹酸菜、各人有所爱!”一次让绳铺老板捉奸在床!在争斗中郭老板将绳铺老板失手打死了!

奸夫淫妇害死了淫妇的丈夫。你说它俩能不怕吗?他俩就想办法毁尸灭迹,将绳铺子老板装入麻袋,里再装了一扇下磨盘,龚赛花在从绳铺子拿了些麻绳,捆了个里三道外三层。趁着夜深人静用独轮车送到河边,沉入深潭。

三年后的一天,三原樊县令骑馬巡视前往北城。刚下河坡不久,成千上万的青蛙挡住去路:它们昂首含泪“呱!呱!呱!”的叫声有些凄凉!县令先是一惊!然后下馬问道:“莫非你们有什么冤情不成?”县令接着说:“如果真的有冤情就点头三下!”你说也怪青蛙们真的点了三下头。“冤在何处?”县令又问。只见成千上万的青蛙纷纷跳入河中深潭。于是县令就命差人下河打捞,果不其然从河中打捞出一具白骨和磨扇。这凶手是谁?谁的白骨?又怎样破案?

以县城方园几十里贴满了重金收买石磨上盘的“告示”。但是郭老板已经回“铜川镇*”养老,包子铺由儿了经营。儿子看人家买一扇磨盘得到了不少银俩,自己也发眼搀。反正铺子有个磨扇也没用,他也拉到县衙买钱。

郭老板的儿子将磨盘拉到县衙,差人将他的磨盘和河中沉的磨盘一合,正好严丝合缝、分亳不差。不但没买上银俩,反而被抓捕,樊县令亲自审问,弄清原因。派差人到铜川镇将郭老板奸夫淫妇抓捕归案,秋后问斩!故事的“见证人”还在:它就是三眼龙桥南北坡上铺着的大小不同、样式各异的磨盘上扇。

*很早以前铜川属于三原管辖的一个小镇。

以前农村老人会讲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现在你村里还有没有会讲故事的人?

稀奇古怪故事会,老人讲的精有味;科技发展全网通,古怪稀奇在屏中;网完游戏饭不吃,讲的在好谁还听;精典故事屏中现,还是有人漫漫看。

以前农村老人会讲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现在你村里还有没有会讲故事的人?

这样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都是曰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都是成群结队的上坡、下田等,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大家都会在一起,话自然就多,故事也多。

很多老年人对那些通俗文艺,传说故事可以说是知之不少,讲起来是津津有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

诸如那时候在民间流行甚广的《七侠五义》,《施公案》,“包文正怒铡秦世美,”“卖油郎独占花魁,”“李白醉草吓蛮书。”

更有“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与一个正值妙龄花季的女孩,晓行夜宿,同食同住,无一越轨行动。令人欣佩,无不赞叹等等。

故事内容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劳动休息之余,人们就围拢来,让会说故事的人来一段。听者会听的眉飞色舞,讲者也是手舞足蹈。

晚饭后,喜欢听故事者又会自发的串门,聚在一起,让讲者继续。

那时候,没有电视,其他娱乐也缺乏,只能用这种方式获取娱乐,得到精神的满足。如今,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都喜欢宅在家里,不愿再去串门了。所以,没人串门就没人听。讲故事的人自然而然地被更会讲故事的电视机,给取代了。

以前农村老人会讲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现在你村里还有没有会讲故事的人?

@今日头条 @悟空问答 谢谢邀请,以前农村老人会讲故事的,差不多都已作古,现在农村应该很少讲传说的故事了吧。现在网路资讯发达,想知道什么稀奇故事都有,老人在农村就让他们自己慢慢回忆,好好休息吧!

以前农村老人会讲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现在你村里还有没有会讲故事的人?

谢邀,以前无有什么娱乐活动,连露夭电影也难看上几次,尤其是夏天,全家人挤在三间草房里,难己入睡,只好在外乘凉处,听老人讲古稀奇故事,现在条件好了,夏天也很少凑堆讲古的,再说电视剧丰富,讲了谁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