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年过三十五还没走上领导职位的人,还需要为升职拼命吗?
我亲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三十多岁的时候,业务骨干,成绩突出,本来应该提拔副科的是他。结果领导找他谈话,老李四十五岁了,虽然水平一般,但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机会了,你年轻,还有的是机会,把这次提拔的机会让给老李,但是,千万别影响积极性,否则,下一次提拔也不是你。
我亲戚听信领导的话,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一晃七八年过去了,熬到了41岁。这次提拔副科,所有人都觉得,必须是他!但是,领导又找他谈话了,现在提倡年轻化,而且是硬指标,班子里必须有20%的年轻成员,提拔的必须是85后的。这次就提拔小李,你是老同志了,应该有觉悟,配合好工作,别闹情绪。小李是谁?小李是亲戚带的徒弟。
这个单位明文规定,40岁以上不再列入科级后备人选,45岁不再列入处级后备人选。也就是说,你过了年纪,就是有孙悟空的本领,也被一刀切关在门外,这是年轻化的需要,这也是讲大局、讲奉献、讲担当。
我亲戚彻底寒心了,年轻时,让给老同志;中年时,让给小同志,左讲是担当,右讲也是担当,反正都是上级有道理。你的青春年华和无私奉献,都是一片云烟,在土政策之下,都是一片浮云。
那么,题主说的,体制内到了35岁还没有到领导职位,要看哪一层级?如果35岁还没有到副科,这个职级的最低的第一层级,这个单位又搞年轻化,你的前景真的堪忧。35岁不到副科,38岁不到正科,40岁就不太可能列入处级后备来培养了。你连后备滚动池,都进不去,还谈提拔吗?除非,你有特别强势的贵人,而且是一把手,说一不二,非要提拔你,贵人会帮你找理由,否则,年龄就是一刀切掉你了。
从广大基层生态来看,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连副科都提不上。比如,乡镇级的体制内,副科就是副镇长,也是一方诸侯了。但是,到了省级单位,起步就是副主任科员。40岁没有到处级,就算发展慢的了,45岁没有进入梯队,可能给你派下来提半级,安置一下。但是,在基层职场,大多数人止步于科级了。
升职,是拼命的问题吗?笑话。上面,我亲戚的例子,说明,升职,与拼命没有关系,上级一句话,你年龄超了,就抹杀了你所有的努力。所以,你到35岁了,应该明白,升职不升职,与拼命没有因果关系。你35岁了,还没有进入最低的职务序列,真的要为你捏把汗,不如,好好调整心态,按部就班工作,不至于拼命吧。
发展一个副业,照顾好家人,保护好身体,追求生活质量吧。工作上,保持随遇而安的心态,提拔之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顺其自然。你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锻炼一个自己爱好,发展一个自己的副业,说不定你会找到另外的寄托,还能提升你的生活质量。
体制内年过三十五还没走上领导职位的人,还需要为升职拼命吗?
现在体制内提拔越来越年轻化,35岁以上机会就很少了。但我见过几个40岁才被提拔的“反例”,写下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是王哥,39岁才从普通员工升中层干部。
王哥之前在业务部门工作,口碑很好。说实话,他的业务营销能力不强,但胜在懂产品,能把产品的优缺点,能帮助客户解决什么问题,分析的头头是道。
就因为这个能力,被总公司调去产品部门,做管理型的工作了。
总公司僧多粥少,位置不多。王哥上头还有一个只比他大3,4岁的领导,论资排辈,干了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机会走上管理岗位。
但是王哥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仍然坚持学习,在产品方面,他是部门里最懂的,什么事情到他手上都能分析清楚。这样到了他39岁的时候,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另一个部门的领导调走了。他经过竞聘,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王哥的事例,诠释了什么叫做“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二是李姐,40岁才做上管理岗位。
李姐是公司的老员工了,之前在B市子公司工作,工作能力很强。被A市的总公司调去做管理类的职能。
30多岁结婚生了孩子,自己申请从总公司回了B市的子公司。做普通员工。
但很明显她是有上进心的。很擅长和领导打交道,部门里头的工作,核心工作争取到了大部分,所以几年以来出了不少活。
当部门主任调动去更高的职务时,留下的空缺,大家自然都想到她。
从部门内外来看,她是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都符合的人。当仁不让,顺理成章的走上了管理岗位。
这两个例子都告诉我们,不管能不能看到升职机会,都要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当你能力足够强,发出“我就是最适合的人”的气息,机会自然会来找你!体制内年过三十五还没走上领导职位的人,还需要为升职拼命吗?
谈一点个人看法
我觉得在体制内过了35岁才晋升是比较正常的,大家熬资历,资历到了,不看功劳看苦劳,轮也轮到你了呀。
反而是35岁之前的晋升,需要有特殊的运气和背景。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熬年限,熬上去的。
一个科4个人,科长晋升了,你年龄最大,工作经验最丰富,其他人都只来了2-3年,当然优先考虑你了。
当然,晋升还看运气。人和人是有缘分的。有的领导喜欢有才气的人,有的领导喜欢实干的人。这一任领导换了,换了一任喜欢你的领导,晋升的机会就大了。
事物都是在变动中的,至于该不该为升职拼命。拼命这个词,我觉得除非你是把这个职业当事业在做。
我只听过为事业拼命的,从来没有听过为了职业拼命的。
我一般会觉得公务员是一个职业。做一个职业,就是要好好工作,对得起这份收入。领导叫的该工作岗位份内的事就要尽力去做好。拼命,我觉得就没必要了。工作要和家庭、身体健康保持平衡。
如果,你把你的体制内工作当做事业,把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当成你的理想,那么我佩服你的事业心,拼命是应该的。这无关是否升职,只在于你是否热爱。不要为了升职而拼命,这不值得,而且结果不可控。
祝你好运
体制内年过三十五还没走上领导职位的人,还需要为升职拼命吗?
体制内年过35岁还没有走上领导职位的公务员大有人在,无论是省直机关还是市县直单位,这样的情况都不是少数。至于是否需要为升职而拼命,则需要一分为二来看,继续保持上进心认真履职干事是必要的,因为这个年龄还有上升空间,而一味盯着升职不顾身体拼命干则大可不必。
其一,年满35岁还没一官半职的公务员也仍然有进步空间。35岁确实是个比较尴尬的年龄,从现实情况来看,优秀的省直机关干部在这个年纪当上副处长乃至处长的都有不少了,即使是市县机关也不乏35岁左右的处科级领导干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35岁的非领导职务干部(职级公务员)更多,如我所在的省直单位,40岁以下的干部中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占了九成,只有极个别40岁以下的副处长。而在市县直和乡镇机关,40岁以下的干部中,绝大多数都还是一级主任科员以下职级,无一官半职的干部比比皆是。
这说明什么呢?就是公务员年过35岁还没升任领导职务属于普遍情况,大可不必悲观失望。当官这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既需要实力,也要点运气,年过35岁才提任处科级领导职务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还是要心存点念想,否则就会萎靡不振、毫无激情。
再者,从去年全面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后,职级职数相比过去的非领导职数大幅增加,即使提拔不了领导职务,也还可以晋升职级,而前提是个人的工作表现要过得去,否则当晋升机会来临时,很有可能败在能力不强、表现不好上。对于普通公务员来说,晋升职级虽然还是无职无权,但级别升上去了,工资待遇就可以水涨船高,也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毕竟公务员也要生存,谁不想提升级别、增长工资呢?收入增加了,小日子才能过得更滋润不是。
至于当官掌权,看起来风光体面,实则压力也大,也是有得有失,平常心对待即可。正所谓领导用我、我不客气,领导不用、我不生气,有机会就积极争取,不能上就干好本职,看透看淡、心平静气才能幸福多多!
其二,为了升职豁出命去苦干死干绝对得不偿失毫无必要。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选择做公务员的,也并非全是冲着当领导当大官去的,公务员不过是个谋生的职业,既然进入了这个行当,当然就得老实本分恪尽职守,对得起肩负的职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单位的薪水。如果因为年过35岁还没走上领导岗位,就此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提前步入养老状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无论如何,还是要把本职工作干好,尽心尽责做事,才能不负初心、无愧青春。
但是,也不能眼睛只盯着官位,为了当官把命豁出去干,这也不现实。说得俗气点,工作是单位的,身体是自己的,单位领导也不希望下属为了干工作就落下一身病。而且,就算下属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拼命干,提拔当官也不见得就能落到这个下属头上。还是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方为持久之道。
年过35岁的人,公事家事缠身,长期处于压力山大、身心俱疲的亚健康状态,更要重视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加班加点虽是工作需要也得悠着点,不能为了升官就拿命来拼,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欢迎关注职场李论,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分享!
体制内年过三十五还没走上领导职位的人,还需要为升职拼命吗?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体制内升职,年龄很重要,如果不趁着年轻赶紧升上去,岁数大了机会就没有了。所以,有一句话比较流行,叫做“三十五,不提处,仕途基本止步。”
意思是,如果你过了35岁,还没提拔到处级干部的位置上(处级也是大家公认的领导岗位),你的仕途,也就止步于此,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了。
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当前的晋升体制下,无论是在任何一级部门,能在35岁提拔到领导岗位,都已经是公务员队伍中金字塔顶端的那一小撮人了。
大多数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单位公务员,绝大多数大学毕业(25岁左右)进入体制内,工作最长不超过10年,顶多算完成了工作经验、资历和能力的原始积累。到了35岁,别说处级,连科级都不是,还是普普通通的科员。还有一些进入体制比较晚的,35岁才刚刚当上公务员三四年,哪里来的领导岗位?
也就是说,35岁没提领导岗位是比较正常的现象,甚至在基层,35岁,还在被人称呼为:“小张”“小李”,还是大有可为的年龄。
所以,体制内年过35还没走上领导岗位的人,并不能说这辈子就没有前途了。如果举例子,不管是新闻报道,还是身边事例,都有一大堆35岁无声无息,后来在政治上建树颇丰的领导。
即便从理论上分析,35岁也并不能决定前途是什么样子。
第一,公务员的晋升并不是线性的。很多人认为公务员的提拔,就是几年一提,一级一级,一直到退休。其实不是这样的,公务员的提拔,往往有一个关键节点。在节点之前,提拔速度缓慢,甚至原地踏步,但是过了节点,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会立刻加速。这就好比量变引起了质变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体制内县处级、副科级是一个坎,但是有很多人,35岁之后提拔副科,之后就顺畅多了。
第二,公务员晋升,和平台有很大关系。同样是35岁还是科员,但是,有些是在基层,干了十几年的科员,有的是35岁刚刚考上中央部委的科员,二者都是“大龄科员”,但是,前途可完全不一样,前者可能前途会小一些,但是后者,即便是已经35岁,即便仍是个小科员,但是,前途依然不可限量。例如,省直单位,主任科员大多数不受限制,按照3年一级正常晋升,大学本科毕业7年后即为正科级;而在县城,正科级即为某局(办)的正职,不说7年、一生可能都难以做到。
体制改革,现在推行职级分开的制度,也就是职务是职务,级别是级别,从制度上解决一辈子做不了官但是待遇能跟得上去的问题。就是说,即便你做不了领导,但是待遇也在不断上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务员对官衔的痴迷。
具体到个人是否能够在现在岗位上晋升,有太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并不单纯由年龄决定,更不能说35岁了,体制内工作就可以盖棺定论了。
所以,坚持努力奋斗吧,如果没到最后,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体制内年过三十五还没走上领导职位的人,还需要为升职拼命吗?
说实话,体制内,作为普通人,不需要为升职拼命,因为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而言,拼命是没用的,除非你知道肯定能提拔,那可以拼命。
1.普通人想要提拔很难前几天在和公司一位领导喝酒的时候,他说到:普通人想要被提拔真的太难了,我起码熬了十年以上,才有这么一个机会。我的大多数同龄人,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
说实话,对于普通人而已,提拔这个机会本身就很渺茫,但是总有人想争取,到最后反倒是让自己什么都得不到。在体制内,付出未必就能够得到回报,就算天天卖命干,围着领导转,提拔的机会也不一定会轮到你,万一来个空降的呢?来个关系户呢?都有可能把你挤下去。
2.三十五岁无法晋升,果断放弃现在的国企,之前的倾向是看资历,现在的一个趋势是干部年轻化。我所在的国企,已经有相关的规定了,地市的班子成员里面必须要有一个80后。
干部年轻化是趋势,自己的年龄达到35岁,还是普通员工的话,不可能作为处级干部的考虑人选。就算选上了,很大的可能也就是止步于此了,这辈子也就是这个职级了,除非你和一把手的关系特别好,自己的能力也特别强,才会有机会。
3.升职和拼命无关说实话,职场里面那些人最会拼命呢?自然是那些老实人,他们不会推工作,不会糊弄,他们自然是拼命干活,领导不管什么时候布置工作,他们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但是这些拼命的人,能获得提拔吗?你去看看那些领导层,能当领导的,哪个不是老奸巨猾?
你说为了晋升拼命,我是真看不出来有啥优势,如果你说拼命工作,拼命维护和领导的关系,拼命对上不管下,这还有点希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