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看到企业招聘上强调能吃苦耐劳,他们内心就特别反感,这是为什么?
现在企业招聘谁还写“吃苦耐劳”呀,因为人见人烦啊,这等于说这项工作很苦逼的意思。一般都这样写,要求有抗压能力(就是吃苦耐劳),或者能接受出差较多的任务(就是吃苦耐劳)。人性中天性就是喜欢偷懒,人类发明这么多机械,都是为了减轻劳力的,企业当然提倡吃苦耐劳了,但所有员工内心都排斥这四个词,这是本性。
国企领导和私企老板,都喜欢倡导吃苦耐劳精神,为什么年轻员工心里排斥呢?因为这是双重标准。领导强调这个精神,就是要求员工多干活、少要钱、还不能抱怨。领导打着高尔夫,却要求月薪几千元的员工吃苦耐劳,员工能不烦吗?
年轻员工现在更希望强调契约精神,干多少活给多少钱,吃苦耐劳可以,加班加点要给加班费啊,如果加班影响了生活,宁愿辞职也不加班。因此,老板要尊重年轻人的理念,才能顺应时代就业文化的发展趋势。老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敬业观念是不是要改变了,用以前吃苦耐劳的理念来要求当代青年,本身就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把这一代年轻人用好激励好,激发他们的潜能,才是王道,而不是强调吃苦耐劳。
现在许多中年领导和老板,抱怨90后年轻员工怎么不能吃苦了,拈轻怕重、挑三拣四,动不动就撂挑子。其实,不要责怪年轻不愿意吃苦耐劳了,而是要反思如何更加科学地领导管理新一代年轻了。时代环境变了,年轻人有权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有权追求更加舒服的工作管理模式了。中年领导和老板在他们成长的阶段,是没有条件拒绝吃苦耐劳的,而是这一代年轻人有条件拒绝吃苦耐劳,这是时代的进步啊。
社会的发展就是一周休息两天,甚至逐步过渡到一周休息两天半,甚至休息三天。快递业发达,人工智能发达,目的都是要减轻员工的劳动量,解放员工,让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娱乐,拉动消费。这不是国家提倡的吗?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一代越来越排斥吃苦耐劳是时代潮流,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然了,排斥吃苦耐劳,不等于年轻真的不能吃苦,在需要吃苦的时候,年轻人是能够扑下身子的。年轻人只是讨厌领导拿吃苦耐劳来指责他们,用吃苦耐劳来说事儿。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看到企业招聘上强调能吃苦耐劳,他们内心就特别反感,这是为什么?
不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特别反感这句话,原先的年轻人也不喜欢这句话。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特别反感这句话。走入市场经济后的“吃苦耐劳”,是给压榨和剥削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它的实质是:吃苦耐劳=加班不要钱+不讲回报讲奉献+工作条件差也要积极干活。它和以前提倡的“老黄牛精神”非常相像。
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吃苦耐劳”是何等吃香,整个中华民族都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自豪。那时候,贫富差距小,大家干活都是为了国家,为国家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现在的年轻人反感吃苦耐劳,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原因:
第一,现在的年轻人眼中,吃苦耐劳=白干活不拿钱+还没有怨言。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吃苦耐劳的底层装着的思想其实就是“剥削思想”。现今的年轻人已经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含蓄,他们心里很明白“吃苦耐劳”意味着什么。现今有些企业没有反思这种变化,招聘时仍然在招聘启事的“岗位要求”上写这“吃苦耐劳”,自然会遭致现在年轻人的抵触和反感。
第二,现在的年轻人讲究价值交换。不要跟他们讲吃苦耐劳,你只能跟讲“吃苦耐劳”可以得到什么回报。“迷惑汤”和“洗脑”就别介了,他们都懂。他们每天面临着“还贷”的压力、租房的压力、养家的压力、孩子教育的压力、消费升级的压力、买车养车的压力、赡养父母的压力;只要活着一天,就有每天必须的一大笔开支。他们不得不追求让自己能够活着的回报和金钱,因为现在的社会太现实了。不给房租,他们就会被赶出来,不还房贷,他们的房子就会被收回去,不给孩子交“补课费”,孩子就要“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现在的年轻人的消费已经不想以前一样“凑合就行”。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讲究“精致”、“时尚”,这些都需要用自己的汗水换取应得的价值和回报。他们消费高带来的压力,无形中让他们对“吃苦耐劳”不齿。他们的消费“升级”都需要钱来支撑,而且一出门(其实不出门也一样)就会有开支。
关于吃苦耐劳,我想表达两点:
第一,企业招聘时,应该把吃苦耐劳改成:吃苦耐劳=加班时间较长,但按国家法规计算加班费;吃苦耐劳=不让雷锋吃亏。
第二,吃苦耐劳本来不是坏事,作为一个民族,想要尽快发达起来,吃苦耐劳是最好的通道之一。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吃苦耐劳是一种“个体战略”,吃苦耐劳也许现时没有什么回报,但对于自己的将来一定会有所帮助。今天的苦,明天的甜。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吃苦耐劳是一种磨炼,也是与同龄人竞争的“法宝”,它可以让一个人意志变得坚毅,可以让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也是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加成功的“捷径”。但,这属于个人“选择”的事情,企业如果出于“努力干活不要回报”的目的,那就另当别论了。退一步讲,吃苦耐劳可以让企业现时得利,而员工客观上可以为自己的“长远”得利。
个人对吃苦耐劳的一点看法,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看到企业招聘上强调能吃苦耐劳,他们内心就特别反感,这是为什么?
招聘写吃苦耐劳一般是私企工厂,就是想坑人。
合资外企会在招聘上写发奖金,五险一金之类的福利。你看着就觉得舒服。
打工的人是赚钱来的,不是吃苦来的。我自己主动吃苦可以,你不能逼我吃苦。
我刚来到外企,培训师给我说的话,我现在还记得。
企业要想招到人,工作时间要短,休假要多,活不能累,钱还凑合,要以人为本,企业才招的到人。
看看人家,根本就不会提倡什么狼性。事实上公司也做到了,8小时工作双休,带薪休假15天,工作确实不累。上的6险2金。
什么时候国内公司做到人性化了,把钉钉之类的软件卸载了,就能招到人了。
不进入外企,你是真不了解公司的人性化和公司的强大。
人性化到招聘聋哑残疾人工作,每年资助偏远山区学校资金。你要知道人家是外企,根本没义务资助山区学生的。
强大的地方就是举办企业家庭日,会把当地的游乐场包天,当天全公司员工免费吃喝玩乐,而且只有本公司的人能进。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看到企业招聘上强调能吃苦耐劳,他们内心就特别反感,这是为什么?
"吃苦耐劳"本身并没有问题,更多是年轻人自己的心态问题!我们曾经也就这样的问题走访了一些求职的年轻人,他们特别反感"吃苦耐劳"的原因如下:
一.工作对他们来说不只是谋生的方式,他们对工作寄于更多期望!"吃苦耐劳"这四个字往往会让年轻人联想到工作的体力属性与机械式作业属性!现在年轻人个性十足,他们希望干自己喜欢的工作,特别反感靠出卖体力干着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来赚钱!当他们看到工作描述写着"吃苦耐劳",不管工作具体干什么其内心都是反感的!他们甚至会在想我这么有才,不可能屈才去干这么低级、乏味的工作!
二.心态不正,看到"吃苦耐劳"就特别反感,年轻人心想着工作"轻松,事少,钱多,离家近"!我就想问凭什么?公司又不是福利机构,你不努力工作,不拼搏奋斗,不创造价值,哪来的钱给你发工资!你一定是要先付出,有效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报!你付出越多贡献越大,你收获的回报才能更大,获取工资才能更高!我们觉得年轻人还是要端正态度,别在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
另外,我们也对用人单位提出建议,在对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描述时,必须要与时俱进且描述贴切一些!用人单位使用一些具有当下时髦色彩的词汇来形容岗位的任职要求,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人,更能吸引年轻人来面试!
(我是诸葛教练,分享口才、销售、营销、管理、商业系统等方面实战经验;关注我,有问题在留言区留言,我会尽快回复🤝)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看到企业招聘上强调能吃苦耐劳,他们内心就特别反感,这是为什么?
谢谢邀请!
很不幸,我就是在招聘的时候,会特别强调需要吃苦耐劳的那一类,对题主的问题深有感触。
根据面试的经验,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对吃苦耐劳这四个字的理解,跟公司需要的吃苦耐劳,是不一致的,这大概会是很多人反感 的原因。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五百强外企、行业第一,因此外人看上起也是自带光环的,但实际招聘的很多基础岗位人员,工作也是十分接地气的,客户什么层级都有,外勤的工作环境更是不可预估,出差虽然公司都指定四星级以上酒店,但前提是你去的城市得有这样的酒店,不然也只能住快捷。
所以,基于大家既往对外企先入为主的印象,在面试时,我都很强调要吃苦耐劳,而我的吃苦耐劳主要是这样的:
- 加班是正常的,比如晚上回邮件、周末交报表,这是非常小的加班,别牢骚。
- 办公室条件不在CBD ,极有可能是个破旧的商务楼,没办法,肯定是签了很长期的合同。
- 外勤工作需要自己抗东西,女生也不例外,鼓励买车。
- 出差有时候需要坐大巴车、蹦蹦,住快捷酒店。
- 客户面前大家都是孙子,不要以为外企的业务员就好做。
- 完不成业绩,就得拼命,跑断腿、磨破嘴,形象再好也没有用 。
- 工作压力一直都很大,外企更是,还有很复杂的流程,想省心是不可能的
这些其实在工作几年的人看来,都很正常,应该是个常态,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满心都是对美好职业生活的幻想,未免就觉得辛苦了。
还有更不靠谱的想法是,一提吃苦耐劳,就觉得这份工作是苦差事、体力活,觉得自己智商高,是脑力工作从业者,怎么能做这么下里巴人的工作,先把工作看低了。
这种误解最没道理,脑力劳动的才更累好不好。
希望看到的年轻人伙伴们,以后能正确理解吃苦耐劳这个意思,真正的苦和劳,会在你工作几年以后才出现,而且一定都是你自己主动要求的。刚刚工作,再吃苦耐劳也只是点皮毛,不要太玻璃心了。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看到企业招聘上强调能吃苦耐劳,他们内心就特别反感,这是为什么?
提倡吃苦耐劳,怎不提报酬,待遇,福利呢?人与人,工人和企业都是对等的。你只要别人多付出,多贡献,你多发工资,奖金了吗?人家凭什么要为你免费付出。你自己肯为别人免费付出,贡献吗?自己都做不到,当人家是傻子,当然年轻人反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