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大学生“严重过剩”,为何有些人还要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学呢?
这个问题的言下之意,是就业市场大学生供过于求,大学文凭就不值钱了。这和前几年网上一度流传的“摆地摊、卖煎饼的一个月都比大学生赚的钱多”等言论一样,都是典型的读书无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不顾一切供孩子上大学到底值不值得,解答这个问题要讲大概率,不能被几个个例蒙蔽双眼。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读书作为改变命运、飞黄腾达的重要途径。大多数人不顾一切供孩子上大学就是希望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总的来说,收入和学历成正比,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读书的多少能够在未来的收入上有所体现,转化为社会地位和真金白银。高考是这个社会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对广大没有背景、生活在小城镇的人来说,读书升学甚至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就是为什么三四线城市的孩子读书比一线大城市的孩子要努力的多。
刚刚过去的半年,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邻近毕业,在刚刚过去的半年加入了“秋招大军”。在和朋友的交谈中我就感受到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一年胜过一年。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的总量确实多了,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供过于求。大多数企业都要求最低学历本科。世界五百强更是将毕业于985、211的大学设为最低门槛。这种情况下,没有大学文凭,可能连简历删选这一关都过不了。大学文凭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这就是社会现实。大学生间的竞争都如此激烈,不是大学生恐怕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有人说,高中学历的技工比本科学历的白领挣的多,那干嘛还要读大学呢,学一门技术不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技术岗位不要大学生,只是因为大学生心气高,都希望到大城市找个体面的工作。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大量集中在大城市小职员的职位上,二三线城市的大量职位高薪无人问津。如果高学历的应届生能够放低预期,能够曲线救国,不一门心思奔着大城市大公司去,我想这些职位肯定会优先考虑他们的。
总的来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文凭都是求职的敲门砖。未来文凭这张入场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未来想找好工作,恐怕要研究生学历了。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仍是王道。
有人说现在大学生“严重过剩”,为何有些人还要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学呢?
前两天刚读到一句话:读书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短的桥。越是底层的家庭,越有可能把教育作为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因为他们能选择的路实在太少,要么认命一直生活在底层,要么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学,虽然成本很高,但对他们来说,这确实是最有可能实现改变的途径。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一位亲戚,孩子学的美术,花销特别高,光学费一年几万,两人就靠在外打工挣钱,为了不丢下孩子,把孩子也带在身边,在当地的农民工子弟上学。当年为了供孩子上学,两人挣的钱根本就不够,不得不四处举债,家里亲戚借遍了,有的亲戚甚至都不跟他打交道。
后来孩子成绩也不算好,上了一所广东的二本学校,学室内设计,一家人拼着一切熬了下来,本科毕业后,和同学搞了自己的装修设计公司,刚开始四处拉活跑业务,后来由于业务做得好,慢慢聚集了人气和资本。目前运营三年,不仅买了房买了车,还准备拓展业务,把单纯的室内装潢设计拓展到装修材料的营销,可以说生意越做越大。
读书上大学前期对他来说很苦,所以也特别用心,熬下来了,心理特别强大,又兼具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了很多年轻人不具备的优势。读大学不仅是学了知识,更关键是涨了见识,开了眼界,结交了优秀人才,做事业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在大学的平台上,也许最有可能蓄积这几点。所以说有魄力耐住贫寒不惜一切支持孩子上大学的家长都是相当有远见,如果孩子懂事争气,命运可能真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现实确实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2018年本科毕业生820万,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290万,就业压力大,考研难,出路少等问题严重考验着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来自底层的大学生,本身综合基础较弱,又没有家庭等力量的支持,靠自己逆袭的难度太大。
但是有难度不等于不可能。几率再小也有人能做到,何况现在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和基层有帮扶,给底层孩子实现逆袭提供了更多可能。就如亲戚家的例子,选了一个高消费的专业,但是也是一个务实的专业,学成了就可以直接运用,把知识转换成了经济效益,先解决自己和家庭的实际问题,加之在广州这样开放和经济发达的城市,机会多,肯吃苦钻营,获得成功也并不意外。
有人说现在大学生“严重过剩”,为何有些人还要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学呢?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能够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如今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规模在六七百万左右,甚至有些年份达到八九百万,其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增加不少,因此有人提出现在大学生出现了”严重过剩“的现象。
对于大学生”严重过剩“的现象的确存在,于是有人就提出为什么还要让孩子上大学?其实,孩子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与大学生”严重过剩“并不能相提并论。如今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学历,而是往往因为个人职业观念、个人能力与职场要求不符合等,现在很多企业对于高等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企业找不到人的情况时常有之,而这些企业找不到人与大学生”严重过剩“的现象相吻合吗?如果真的严重过剩,又怎么会找不到人呢?
再者说,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式,如果国家或者民族不接受教育,不努力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那该国家或者民族也就不会有什么发展,也就自然不会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现在有些人的观念略有偏颇,认为大学生数量多了,就业压力大了,就开始怀疑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要知道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属于结构性的,并非是数量上的就业难。同时,只有实现全面高等教育,才能保证国民的文明指数不断提升,展示优秀的国际形象。
此外,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如果不接受高等教育,还想找到什么好工作或者自主创业,能找到一席之地?想必在不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或者求职梦,相信应该会非常难。而且,尤其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讲,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唯一出人头地、走出农村的途径,只有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才能让他们有实力在竞争残酷的城市中立足。
有人说现在大学生“严重过剩”,为何有些人还要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学呢?
是否过剩,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定。
大学生是否过剩和大学教育是否必要就更是两码事了。
当下大学生找工作难,是经济周期在下行阶段、经济危机底部的结果,从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去(比如十年以上)看,中国还处于劳动力不足、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不足的长期阶段,是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
而大学教育已经开始普及化,也就意味着大学毕业只是获得了某个专业的一般基础,要想获得足够有职场竞争力的专业技能、成为专业人才,还需要不断的持续学习、锻炼提高。
所以,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现实,需要靠增加专业技能锻炼来针对性的解决,需要靠经济发展、快速恢复来根本性的解决,但绝不能靠缩减大学规模去解决。
另一方面,当大学教育成为相对普及的教育后,即使不谈劳动力素质的问题,想成为一个有更多独立思维能力、能寻找到生活乐趣的完整的人,也需要足够基础教育,而这些基础教育中小学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后才能获得(比如不懂哲学就一辈子糊涂,而中小学除了政治经济学简单长是外就没有哲学教育,想系统的学习哲学知识靠高中毕业的能力自学很难)。
所以,为了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不会因为进不了国企就没有生存能力,不会因为失去高薪岗位就跳楼,就必须让他们先具备独立人格,而上大学是目前对孩子独立人格教育、培养的相对最好途径。
别为一时的短见,而丧送孩子的未来。
有人说现在大学生“严重过剩”,为何有些人还要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学呢?
大学生’严重过剩‘’?是不是孩子将来没必要再上大学了?我来说件事:朋友家的小孩,今年刚考上了大学。是那种‘’闽台合作‘’的高价‘’二本‘’专业,4年要比别人多交4万元学费。朋友家庭经济一般,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做呢?原来,他的孩子参加完今年的高考后,去做暑假工。在某物流公司做搬运工,每小时13元,一天要做12个小时,经常后半夜才下班,累到骨头快散架。他形容自己的工作,跟机器人似的。咬牙坚持不到半个月,最终体力不支,无奈退出。再去找工作,四处碰壁。孩子和家长深有感触:光靠体力活,没有一技之长,这辈子会很难混下去。决定放弃读‘’大专‘’的想法,进一步上‘’本科‘’院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掌握一项专业知识,将来能更好的立足社会。
有人说现在大学生“严重过剩”,为何有些人还要不惜一切供孩子上大学呢?
学习不是目的,学好习的目的是能够撑握一种或多种技能,更好的保障自己的生活有来源,能持续的生存才能有机会为社会贡献力量。
中国人口多是事实,大学也是比比皆是,很多大学也是顺应国情人愿而建的。中国的大学有国办(公办),公私合办和私办,比较好的学校一般都是公办的大学,我们常提的985-211类的大学,都是有悠久历史的名校。另外的好多院校类的多数为政府出地,个人投资建校合办的,教学质量相对差点,但也不是不出人才。总之,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找工作好装门面也好,都是需要一纸文凭来证明的,这是个坎,过去了才有资格参加招聘和竞争,所以上大学成了期盼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学会生存的重要途径。即便是现在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难找I作,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相比我们八十年代初,能上大学的同学也就占五分之一,中专也能占五分之二,剩下的考个技校也乐的不行了。‘大学生过剩’是一种表面现象,关键是没有理想的工作而不乐意工作,用人单位缺人现象频见报端,只是家长和学生不能真实的面对而已。
最后,希望众多彷徨的学子早日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希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