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往往还是穷人?

刚好看完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正是“富人与穷人对孩子的教育”热点问题。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人,就是结尾,没有拔高,没有升华。男主和女主,抨击了精英学校的机制,剥夺了穷人上学的权利。主人公慷慨陈词,只感动自己,一礼堂的家长们没有一个鼓掌。反映了一个现实,这些富人们根本不愿意穷人的孩子进入学校,和他们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如果按中国电影的拍法,全场起立,热烈鼓掌,大家深受教育,感动的热泪盈眶。现实就是,所有的富人家长、所有的学校管理层,无人认可,暗示了这种教育文化,已经无法撼动。

虽然说这是印度电影,但揭示的现实意义,与国内也基本一样。穷人的孩子,只能去上破破烂烂的学校,富人的孩子上精英学校,学正宗的英语。正如女主说的,孩子上烂学校,就不会英语,就上不了好大学,就进不了外企,就会自卑,就会吸毒,然后毁掉一辈子。连那些教育中介机构,都吓唬家长,因为一个入学机会,别毁了孩子一生。简直要把家长吓死,拼了命地往好学校钻。那些家长们,凌晨就在学校门口排队,和中国也是一模一样的。归根结底就是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穷人的孩子为什么还是穷人,这部电影已经写透了。差距就在于教育。你不服气,看看北京的学区房,价格已经上天了。这一条客观事实,就足以证明教育在改变孩子命运中占主导地位。寒门难出贵子,这是从起跑线就注定的。就像电影里所说,穷人的孩子,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就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考不上好大学,就进不了外企,当不上精英。就会像他们的穷人父母一样,回到旧街区,重复穷人的生活。

从2018年的高考来说,各地的尖子,各地的状元,越来越多精英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比例越来越小。归根到底,就是富人和穷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上差距太大,接受的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这个社会正在进入精英时代,这个精英体现在从小到大的教育水平、层次和质量上。不信,你对比一下名校,对比一下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业能力和眼界、视野,真的有很大的差距。不要埋怨家长挤破头上名校,普通学校出不了一个清华北大的。

综上,现在的社会很务实,虽然提倡不唯学历看能力,不唯文凭看水平,但是没有一张名校文凭,你就敲不开好企业的大门。好企业、好单位都设置了“网格筛”,筛掉了那些普通大学生。然而211/985还有海外常青藤学校的毕业生中,由于教育投入不同,富人孩子的比例越来越高。有人不服这个起跑线,但在现实中,这个起跑线客观存在,还在发挥无形大手的作用。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